屏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47382发布日期:2022-09-27 20:38阅读:89来源:国知局
屏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窗帘、百叶帘等遮光以及调光机构、或者纱窗、隔断等方面的屏风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这种屏风装置一般具备:屏风,其能够自如地进行展开以及收纳;一对框,在将所述屏风的展开以及收纳方向作为正交的3轴之中的x轴向时,以该一对框的至少一方沿着x轴向能够自如滑动的方式在x轴向上对置地配置,并且所述一对框是由在z轴向上较长且空心的、对屏风的x轴向一端进行固定的第1框以及对屏风的x轴向另一端进行固定的第2框构成;第1引导部及第2引导部,该第1引导部及该第2引导部在自如滑动的框朝向x轴向一侧滑动时,从自如滑动的框的内部朝向x轴向另一侧被拉出,且在自如滑动的框滑动到x轴向另一侧时,被收纳在自如滑动的框的内部,而且该第1引导部及该第2引导部分别在一端具有自由端,从自如滑动的框的内部拉出来的部分分别在一对框的z轴向一端部之间以及z轴向另一端部之间,沿着x轴向呈直线状延伸;以及张力部件,其设置在自如滑动的框的内部,将第1引导部以及第2引导部的自由端连结起来。
3.而且,在欧州公开专利第2333229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所述的屏风装置,即,第1引导部通过多个第1引导单元的连结而形成,各第1引导单元具备:当第1引导部从自如滑动的框的内部被拉出时在y轴向上对置地配置的一对侧壁、以及连结两侧壁的底壁,在第1引导部中,相邻接的2个第1引导单元之中的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被枢轴支撑于另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通过该枢轴支撑,第1引导部维持x轴向的直线性,并且向z轴向另一侧弯曲,所展开的屏风的z轴向一端部插入到:第1引导部的从自如滑动的框的内部拉出来的部分的各第1引导单元的两侧壁之间。
4.在上述屏风装置中,在与从自如滑动的框拉出来的第1引导部的z轴向一端部相当的、各第1引导单元的两侧壁的部分的x轴向一端部,设置有:朝向两侧壁的对置方向内侧的一对销,在x轴向另一端部开口设置有一对开孔,2个第1引导单元通过在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的各开孔中以具有游隙的方式嵌装另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的各销而连结起来,两销形成枢轴。
5.另外,在上述屏风装置中,在各第1引导单元的两侧壁的设置有上述各销的那一侧的部分,且在两侧壁的对置方向内侧,突出设置有刚性突起。在第1引导部,该刚性突起在包含将各第1引导单元的枢轴中心在第1引导单元的连结方向上连结而成的假想线在内的面内沿着该假想线延伸。而且,在伴随着自如滑动的框朝向x轴向一侧的滑动而第1引导部向x轴向另一侧被拉出时,上述刚性突起刺入到:朝向第1引导部的被拉出来的部分的各第1引导单元的两侧壁之间插入的屏风的z轴向另一端部,从而对上述刚性突起进行保持,使得所展开的屏风即便承受风压等外力,屏风的z轴向一端部也不会从第1引导部的被拉出来的部分脱落下来。
6.但是,虽说是刚性突起,但各第1引导单元一般都是树脂制的一体成形品,伴随着
屏风的展开以及收纳,反复地进行着相对于屏风的z轴向一端部而言的刺入以及拔出,因此会产生如下所述的问题,即,刚性突起会产生弯折变形、或者折损等问题。另外,屏风的种类一般根据屏风装置的用途或设置场所等而变更。所以,在上述各第1引导单元的成形材料的强度比屏风还要高的情况下,当上述刚性突起刺入时,有可能使屏风的z轴向一端部破损。为了防止该屏风的破损,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屏风装置之中,需要使用与屏风种类相对应的材料来制作多种第1引导单元。其结果,第1引导部也有多种。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点,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如下所述的屏风装置,即,即便反复进行屏风的展开以及收纳,也能够抑制插入到第1引导部那一侧的屏风的z轴向一端部的破损,而且不用拘泥于屏风种类,只用1种第1引导单元就能够形成第1引导部。
8.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屏风装置具备:屏风,其能够自如地进行展开以及收纳;一对框,在将所述屏风的展开以及收纳方向作为相正交的3轴之中的x轴向时,以该一对框的至少一方沿着x轴向能够自如滑动的方式在x轴向上对置地配置,并且所述一对框由在z轴向上较长且空心的、对屏风的x轴向一端进行固定的第1框以及对屏风的x轴向另一端进行固定的第2框构成;第1引导部及第2引导部,该第1引导部及该第2引导部在自如滑动的框朝向x轴向一侧滑动时,从自如滑动的框的内部朝向x轴向另一侧被拉出,且在自如滑动的框滑动到x轴向另一侧时,被收纳在自如滑动的框的内部,而且该第1引导部及该第2引导部分别在一端具有自由端,从自如滑动的框的内部拉出来的部分分别在一对框的z轴向一端部之间以及z轴向另一端部之间,沿着x轴向呈直线状延伸;以及张力部件,其设置在自如滑动的框的内部,将第1引导部以及第2引导部的自由端连结起来,第1引导部通过连结多个第1引导单元而形成,各第1引导单元具备:当第1引导部从自如滑动的框的内部被拉出时在y轴向上对置地配置的一对侧壁、以及连结两侧壁的底壁,在第1引导部中,相邻接的2个第1引导单元之中的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被枢轴支撑于另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通过该枢轴支撑,第1引导部维持x轴向的直线性,并且向z轴向另一侧弯曲,所展开的屏风的z轴向一端部被插入于:从第1引导部的自如滑动的框的内部拉出来的部分的各第1引导单元的两侧壁之间,其特征在于,在与从自如滑动的框拉出来的第1引导部的z轴向一端部相当的、各第1引导单元的两侧壁的部分的x轴向一端部,设置有:朝向两侧壁的对置方向外侧的一对销,而且在x轴向另一端部开口设置有一对开孔,邻接的2个第1引导单元通过在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的各开孔中以具有游隙的方式嵌装另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的各销而连结起来,两销形成枢轴,在各第1引导单元的两侧壁上的对置方向内侧的部分设置有导轨部,该导轨部在包含将各第1引导单元的枢轴中心在第1引导单元的连结方向上连结而成的假想线在内的面内沿着该假想线延伸,在比导轨部更远离底壁而朝向z轴向另一侧的两侧壁的端缘部设置有:朝向两侧壁的对置方向内侧突出的支撑片,在各第1引导单元的枢动方向上弯曲自如的且为长条形的基部以存在间隔的方式安装有多个针状部的屏风防脱落部件以拆卸自如的方式装配在各第1引导单元的两侧壁的对置方向内侧,在装配屏风防脱落部件的状态下,基部被支撑在各第1引导单元的各导轨部与各支撑片之间,而且所有的针状部朝向各第1引导单元的两侧壁的对置方向内侧突出,当伴随着自如滑动的框朝向x轴向一侧滑动而第1引导部向x轴向另一侧被拉出时,各屏风防脱落部件的针状部刺入于:插入到第1引导部的被拉出
来的部分的各第1引导单元的两侧壁之间的屏风的z轴向一端部,使得屏风不会从第1引导部的被拉出的部分脱落,另外,当伴随着自如滑动的框朝向x轴向另一侧的滑动而第1引导部被收纳于自如滑动的框的内部时,各屏风防脱落部件的针状部从屏风的z轴向一端部分脱离开。
9.根据本发明,能够预先准备出:与屏风种类相对应的多个针状部被安装在基部的多种屏风防脱落部件。而且,可以从它们之中适当地选择1个而装配于第1引导部的各第1引导单元的两侧壁的对置方向内侧的部分,即便是反复地进行屏风的展开以及收纳,也能够抑制:插入到形成第1引导部的第1引导单元的两侧壁之间的屏风的z轴向一端部的破损。另外,可以不必按照屏风的种类而制作出第1引导单元,只通过1种第1引导单元就能够形成第1引导部。
10.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在上述各第1引导单元的上述两侧壁设置有:向对置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且该凹部沿着与从上述自如滑动的框的内部拉出且沿着x轴向延伸的上述第1引导部的被拉出的上述部分相同的方向上延伸,在自如滑动的框的z轴向一端部,且是在y轴向上相对置的一对内侧面设置有:以规定的曲率进行弯曲的弯曲突起,通过各弯曲突起插入于各第1引导单元的各凹部内,对第1引导部相对于自如滑动的框的内部而言的收纳以及拉出进行引导。据此,能够使第1引导部以在自如滑动的框的内部朝向z轴向另一侧的方式顺畅地弯曲,而且在自如滑动的框的内部能够朝向x轴向另一侧而返回到原来的状态。所以,能够顺畅地实现第1引导部相对于自如滑动的框的内部而言的收纳以及拉出。
附图说明
1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屏风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截面图。
12.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屏风装置的第1引导部的一方式的要部立体图。
13.图3(a)是表示图2所示的第1引导部的侧视图,(b)是表示图2所示的第1引导部的主视图。
14.图4(a)是表示图2以及图3(a)、(b)所示的第1引导单元的侧视图,(b)是其俯视图,(c)是其仰视图,(d)是其主视图。
15.图5(a)是表示图2以及图3(a)、(b)所示的屏风防脱落部件的侧视图,(b)是其主视图。
16.图6是表示图2以及图3(a)、(b)所示的第1引导部弯曲时的屏风防脱落部件的弯曲状态的要部剖视侧视图。
17.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第2引导部、以及图2所示的第1引导部被收纳于第1框的内部的收纳状态的要部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参照图1,本实施方式的屏风装置sd具备自如地进行展开以及收纳的屏风1,例如,设置在窗架、门框等开口部,通过屏风1而对开口部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开闭。即,在屏风装置sd中,将屏风1的展开以及收纳方向设定为:相正交的3轴亦即x轴、y轴以及z轴之中的x轴向,x轴向对应于水平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z轴向对应于铅直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所以,在以下说明中,x轴向一侧为左,x轴向另一侧为右,z轴向一侧为上,z轴向另一侧为下。
19.屏风装置sd具备:第1框2,其在上下方向上较长且为空心的,使上述开口部在左右方向自如地滑动;第2框3,其在上下方向上较长且为空心的,该第2框3与第1框2在左右方向上对置地配置,且被固定在上述开口部的右端部;由第1框2以及第2框3构成一对框。屏风1的左端被固定于第1框2,屏风1的右端被固定于第2框3。具体而言,屏风1的左端被固定于第1框2的右端部,屏风1的右端被固定于滚轴管31的外周部的上下方向的一部分,其中,该滚轴管31在上下方向上较长且为空心的,旋转自如地被收纳于第2框3的内部。当屏风装置sd的使用者进行使第1框2向左侧滑动的闭合操作时,屏风1从滚轴管31的外周部被释放而展开于上述开口部,当使用者停止闭合操作时,屏风1被卷取于滚轴管31的外周面而被收纳于第2框3的内部。此时,第1框2向右侧自动地滑动,其右端与第2框3的左端接触时,向第1框2向右侧的滑动自动地停止。
20.为了实现这样的屏风1被自动地收纳于第2框3的内部,在滚轴管31的内部设置了螺旋弹簧31a。当第1框2向左侧滑动,滚轴管31在第2框3的内部进行正转,使得屏风1被释放时,螺旋弹簧31a围绕滚轴管31的旋转轴而进行扭转,产生弹力并予以蓄积。当使用者停止闭合操作时,释放所蓄积的弹力,使得滚轴管31在第2框3的内部进行反转,从而屏风1被卷取在滚轴管31的外周面。
21.另外,为了顺畅地实现第1框2向左右方向的滑动,屏风装置sd在上述开口部的上端部设置有上导轨4,而且在上述开口部的下端设置有下导轨5。上导轨4是:上下方向的截面呈u字形的空心部件,第1框2的上端部插入于上导轨4的内部。下导轨5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直线状的部件。在第1框2的下端部设置有未图示的车轮,该车轮在下导轨5上旋转。这样,第1框2的左右方向的滑动由于被上导轨4以及下导轨5引导,因此,能够顺畅地实现。
22.另外,屏风装置sd具备:当第1框2向左侧滑动时从第1框2的内部被拉出、且当第1框2向右侧滑动时被收纳于第1框2的内部的第1引导部6以及第2引导部7。第1引导部6以及第2引导部7分别在一端具有自由端61、71,从第1框2的内部拉出来的部分62、72保持左右方向的直线性,并分别在作为一对框的第1框2以及第2框3的下端部之间以及上端部之间沿着左右方向呈直线状延伸。此外,屏风装置sd具备:设置在第1框2的内部且将第1引导部6以及第2引导部7的自由端61、71连结起来的张力部件8。张力部件8虽然形成出没有交叉的环状,但也可以形成出交叉的环状。张力部件8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将第1引导部6以及第2引导部7的自由端61、71连结起来,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张力部件8也可以是未形成环状的形状的部件。
23.参照图2、图3(a)、(b)以及图4(a)、(b)、(c)、(d),通过将多个第1引导单元63连结起来而形成第1引导部6。各第1引导单元63具备:在图2所示的y轴向上对置地配置的一对侧壁63a、以及将两侧壁63a、63a连结起来的底壁63b,在第1引导部6,相邻接的2个第1引导单元63、63之中的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63被枢轴支撑于另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63。通过该枢轴支撑,第1引导部6维持成左右方向的直线性,而且向上方弯曲。另外,在与从第1框2的内部拉出来的第1引导部6的上端部相当的、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的上左端部,设置有:朝向两侧壁63a的对置方向外侧的一对销63c、63c,在上右端部开口设置有一对开孔63d、63d。
24.具体而言,在各第1引导单元63的各侧壁63a,且在各销63c的周边部形成有:向两侧壁63a、63a的对置方向内侧凹陷的第1洼部63a1。各销63c的长度与第1洼部63a1的凹陷量
相同,且各销63c的外径与各开孔63d的内径为:各销63c以具有游隙的方式能够嵌装于各开孔63d中那样的大小。另外,在各侧壁63a,通过保留住各侧壁63a的上端缘部而切割各开孔63d的周边部来形成出第1欠缺部63a2,上端缘部形成为向右侧延伸的突片63e。此外,在第1洼部63a1,且在右下端部设置有向上方隆起的山部63f。另外,在各侧壁63a的下端部,且在位于第1洼部63a1的下方位置的部分形成有:以与第1洼部63a1相同的凹陷量进行凹陷的第2洼部63a3。而且,在各第1引导单元63中,底壁63b配置在与两侧壁63a、63a的第2洼部63a3的上端部相对应的位置,而且具有从第2洼部63a3的左端至第1欠缺部63a2的左端下方为止的长度。
25.在第1引导部6中,相邻接的2个第1引导单元63、63通过在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63的右端部的两侧壁63a、63a的对置方向内侧插入另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的左端部,并使另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63的各销63c以具有游隙的方式嵌装于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63的各开孔63d中而连结起来。此时,两销63c、63c形成枢轴。通过反复地进行这样的连结而形成第1引导部6。相邻接的2个第1引导单元63、63的枢动范围为:从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的下端部的右端与另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的下端部的左端相接触的位置开始起,至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的各突片63e与在另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形成的各第1洼部63a1的各山部63f相接触的位置为止。各第1引导单元63的枢动范围相同,通过各第1引导单元63在上述枢动范围内的枢动,如图1所示,第1引导部6在被收纳在第1框2的内部时,以朝向第1框2的上端部的方式进行弯曲,在从第1框2的内部拉出时,以朝向右方的方式返回到原来的状态。
26.另外,在第1引导部6从第1框2的内部拉出来时,在相邻接的2个第1引导单元63、63之中的、进行枢动的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所形成的各第2洼部63a3被插入于另一方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的对置方向内侧。因此,在从第1引导部6的第1框2的内部拉出来的部分62中,各第1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的下端部的对置方向的外侧面被配置在同一面上。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各销63c的长度与第1洼部63a1的凹陷量相同,因此,各销63c的两侧壁63a、63a的对置方向外侧面与两侧壁63a、63a的上端部的对置方向的外侧面被配置在同一面上。
27.另外,在各第1引导单元63,且在两侧壁63a、63a的对置方向内侧的部分设置有导轨部63g,各导轨部63g在包含将各第1引导单元63的上述枢轴的中心在第1引导单元63的连结方向上连结而成的假想线vl在内的面内沿着假想线vl延伸。此外,在比导轨部63g更远离底壁63b的上方的两侧壁63a、63a的上端缘部设置有:朝向两侧壁63a、63a的对置方向内侧突出的支撑片63h。各支撑片63h与设置有各支撑片63h那一侧的各侧壁63a的各导轨部63g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地配置,并且在各支撑片63h与各导轨部63g之间形成出空心的收纳部63i(图4(d))。具体而言,各导轨部6g具有:从各第1引导单元63的左端至第1欠缺部63a2的左端下方为止的长度。另一方面,各支撑片63h除了各第1引导单元63的左端部之外,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另外,各支撑片63h的正面形状为l形,并且由与各侧壁63a平行地下垂的卡止部63h1、以及朝向两侧壁63a、63a的对置方向内侧且以向下的倾斜面朝着导轨部63g侧延伸的倾斜部63h2构成。
28.各导轨部63g是作为将屏风防脱落部件9安装于第1引导部6以及从第1引导部6上拆卸下来时的引导件而发挥作用。结合图5(a)、(b),屏风防脱落部件9由能够在第1引导部6
的各第1引导单元63的枢动方向上弯曲自如的且为长条形的基部91、以及以存在间隔的方式安装于基部91的多个针状部92构成。屏风防脱落部件9通过将基部91从第1引导部6的左右两端的任意一方插入到各第1引导单元63的各收纳部63i的内部,而被装配于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的对置方向内侧。各导轨部63g对屏风防脱落部件9装配时的基部91向收纳部63i的插入进行引导。在装配了屏风防脱落部件9的状态下,基部91被支撑在各导轨部63g与各支撑片63h之间,而且所有的针状部92朝向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的对置方向内侧突出。另外,通过从第1引导部的左右两端的任意一方将基部91从各第1引导单元63的各收纳部63i的内部拉出,屏风防脱落部件9被各导轨部63g引导而能够从第1引导部6拆卸下来。
29.具体而言,通过各第1引导单元63的支撑片63h的卡止部63h1而将基部91卡止,通过倾斜部63h2,所有的针状部92沿着倾斜部63h2的向下倾斜面而朝向底壁63b侧倾斜(图3(b))。在第1引导部6中,通过所有的针状部92的这种倾斜,在装配于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的2个屏风防脱落部件9的针状部92的突出方向前端之间,形成图2所示的y轴向的间隙。
30.如上所述,由于这样的屏风防脱落部件9的基部91能够在第1引导部6的各第1引导单元63的枢动方向上自如地弯曲,因此,以朝向图1所示的第1框2的上端部的方式弯曲时,如图6所示,屏风防脱落部件9也朝向同一方向弯曲。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各导轨部63g在包含将各第1引导单元63的上述枢轴的中心在连结方向上连结而成的假想线vl在内的面内沿着假想线vl延伸,因此,如图3(a)所示,装配在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的对置方向内侧位置的各屏风防脱落部件9的基部91被配置成:在包含假想线vl在内的面内与假想线vl平行。通过如此地将基部91配置成与假想线vl平行,能够顺畅地实现各第1引导单元63的枢动、亦即第1引导部6的弯曲。另外,由于上述枢轴位于第1引导单元63的上端部,因此,上述枢轴配置成:从设置屏风装置sd的上述开口部的下端朝向上方远离。所以,上述枢轴难以受到容易存留在上述开口部的下端的尘埃、砂子、泥土等的影响,与第1引导部6的顺畅的弯曲相结合,使用者能够轻松且稳定地进行第1框2的闭合操作。同样地,由于屏风防脱落部件9的基部91能够容易地从弯曲的状态返回到原来的状态,因此,也能够顺畅地实现:第1引导部6返回到从第1框2的内部拉出时的原来的状态。所以,第1框2的展开动作也能够轻松且稳定地进行。
31.而且,在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设置有:沿着与第1引导部6的部分62相同的方向延伸、且朝向对置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63j,第1引导部6的部分62是从第1框2的内部被拉出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在设置有凹部63j的两侧壁63a、63a的左端部形成有:与第1洼部63a1以及第2洼部63a3同样的、朝向两侧壁63a、63a的对置方向内侧凹陷的第3洼部63a4。第3洼部63a4在各侧壁63a上,位于第1洼部63a1与第2洼部63a3之间。另外,对设置有凹部63j的两侧壁63a、63a的右端部的对置方向内表面进行切割而形成出第2欠缺部63a5(图4(b)(c))。
32.在第1引导部6从第1框2的内部拉出,各第1引导单元63进行枢动时,进行枢动的第1引导单元63的第2欠缺部63a5与已经结束枢动的相邻接的第1引导单元63的第3洼部63a4重合。通过该重合、以及、进行枢动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的下端部的右端与已经结束枢动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的左端的接触,从第1框2的内部拉出来的第1
引导部6的部分62的直线性得到维持。另外,设置有凹部63j的两侧壁63a、63a的对置方向内表面被配置于同一面。
33.另外,如图3(b)以及图4(c)、(d)所示,在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对各第2洼部63a3的下端部的对置方向内面进行切割而形成出第3欠缺部63a6。从各第2洼部63a3的左端趋向于右端,各第3欠缺部63a6的欠缺量变小。另外,各第3欠缺部63a6的右端连续地设置有朝向两侧壁63a、63a的对置方向内侧突出的被引导片63k。各被引导片63k的右端位于底壁63b的右端的下方位置。在第1引导部6从第1框2的内部被拉出时,两被引导片63k、63k分别与图1所示的下导轨5的y轴向一侧端部以及另一侧端部卡合,从而能够抑制第1引导部6的被拉出出来的部分62的各第1引导单元63从下导轨5脱离出去。另一方面,在第1引导部6被收纳于第1框2的内部时,各第3欠缺部63a6能够顺畅地解除各被引导片63k分别与下导轨5的上述y轴向一侧端部以及另一侧端部的卡合,从而能够容易地从各第1引导单元63的下导轨5脱离。结果就是能够更加顺畅地实现第1框2的左右方向的滑动。
34.返回图1,位于第1引导部6的右端部位置的第1引导单元63被固定于第2框3的下端部,第1引导部6的右端为固定端。另外,第1引导部6的自由端61总是被收纳于第1框2的内部。具体而言,自由端61位于:在第1框2的长边方向进行升降的调节器10的上端位置。调节器10连结于:第1引导部6被收纳在第1框2的内部时的位于上端位置的第1引导单元63。调节器10内置有:上下方向较长的棒状的锤体101。当作用于锤体101的重力作用于收纳在第1框2的内部的第1引导部6的部分,使第1框2向左侧滑动时,克服内置于滚轴管31的螺旋弹簧31a的弹力进行辅助,使得第1引导部6从第1框2的内部被顺畅地向右侧拉出,通过使用者的闭合操作而赋予轻松感和稳定感。另外,作用于锤体101的重力在使第1框2向右侧滑动而使屏风1收纳于第2框3的内部之际,会对第1引导部6向第1框2的内部的收纳赋予适当的阻力来进行辅助,使得因为螺旋弹簧31a所蓄积的弹力的释放而使屏风1向滚轴管31的外周面的卷绕不会急剧地进行。
35.在第1框2的下端部,且在图2所示的y轴向上相对置的一对内侧面(未图示),设置有以规定的曲率进行弯曲的弯曲突起11。弯曲突起11通过被插入于各第1引导单元63的凹部63j内,而对第1引导部6相对于第1框2的内部而言的收纳以及拉出进行引导。即,弯曲突起11以规定曲率进行弯曲,该规定曲率是:能够使第1引导部6在第1框2的内部以顺畅地朝向上方的方式进行弯曲,而且能够使第1引导部6在第1框2的内部返回到右侧那样的曲率。所以,能够实现第1引导部6相对于第1框2的内部而言的更加顺畅的收纳以及拉出。
36.在以上的屏风装置sd中,伴随着第1框2向左侧的滑动,从第1框2的下端部的内部向右侧拉出第1引导部6时,屏风1的下端部被插入到:第1引导部6的被拉出的部分62的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之间。具体而言,屏风1的下端部被插入到:装配在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的2个屏风防脱落部件9的、图2以及图3(a)、(b)所示的针状部92的突出方向前端之间的上述间隙中。此时,屏风防脱落部件9的各针状部92刺入于屏风1的被插入的部分,屏风1不会从第1引导部6的被拉出的部分62脱落。另外,当伴随着第1框2朝向右侧的滑动,第1引导部6被收纳于第1框2的内部时,各屏风防脱落部件9的针状部92就会从刺入到屏风1的部分脱离开。如上所述,在屏风装置sd中,屏风防脱落部件9以拆卸自如的方式装配在:第1引导部6的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的对置方向内侧,因此,可以预先准备出:与屏风1的种类相对应的多个针状部92被安装在基部91的多种屏风防脱落部件
9。而且,可以从它们之中适当地选择1个而装配于第1引导部6的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即便是反复地进行屏风1的展开以及收纳,也能够抑制屏风1的下端部的破损。另外,可以不必按照屏风1的种类而制作出第1引导单元63,而只利用1种第1引导单元63来形成第1引导部6。
37.另外,各第1引导单元63可以采用硬质树脂制的一体成形品。考虑到轻量化,屏风1也可以采用编织树脂制纤维而成的布或网等。屏风防脱落部件9的基部91可以采用软质树脂制的部件或铝合金等轻金属制的部件。针状部92可以由与屏风1的种类相对应的适当的材料来形成。另外,各针状部92的尺寸以及各针状部92之间的间隔可以根据屏风1的种类而适当地设定。例如,在屏风1为编织物或网的情况下,各针状部92的尺寸设定成:能够进入到编织孔或者网眼的尺寸,各针状部92之间的间隔可以是与编织孔间隔或者网眼间隔相同的等间隔。此外,弯曲突起11可以由即便反复地插入于第1引导单元63的凹部63j,第1引导单元63也难以磨损的材料来形成。
38.此外,关于屏风装置sd所具备的第2引导部7,可以采用以前的装置。以前的装置与第1引导部6同样,也通过连结多个第2引导单元73而形成。参照图7,各第2引导单元73具备:在第2引导部7从第1框2的内部被拉出时与y轴向对置地配置的一对侧壁73a、73a、以及将两侧壁73a、73a连结起来的底壁73b。另外,在第2引导部7中,只要是相邻接的2个第2引导单元73之中的、一方的第2引导单元73被枢轴支撑于另一方的第2引导单元73,所展开的屏风1的上端部被插入于第2引导部7的从第1框2的内部拉出来的部分72的各第2引导单元73的两侧壁73a、73a之间即可。第2引导部7与第1引导部6同样地,右端也被固定于第2框3来作为固定端。
39.在屏风装置sd中,被收纳于第1框2的内部的第1引导部6与第2引导部7在第1框2的内部被收纳在不同的区域。即,在第1框2的y轴向上相对置的一对内侧面,除了第1框2的上下两端部之外,分别设置有:沿着第1框2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且朝向两内侧面的对置方向内侧突出的引导片21。通过两引导片21,第1框2的内部被划分成:收纳第1引导部6的第1收纳部22、以及收纳第2引导部7的第2收纳部23。第1收纳部22位于第1框2的内部左侧,第2收纳部23位于第1框2的内部右侧。这样,通过将第1引导部6以及第2引导部7的收纳区域分成第1收纳部22和第2收纳部23,收纳在第1框2的内部的第1引导部6与第2引导部7不会发生碰撞,而且,由于可以在第1框2的内部错开,因此,可以将第1引导部6以及第2引导部7的全长设定成:与设置屏风装置sd的开口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相对应的大小。另外,在第1引导部6的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的对置内侧装配的屏风防脱落部件9的针状部92不会因为第2引导部7而损伤,从而不会在结构上制约形成第2引导部7的第2引导单元73。
40.另外,两引导片21、21的突出端在y轴向上相互离开地配置,对第1引导部6的调节器10的升降进行引导,而且连结于:第2引导部7被收纳在第2收纳部23的内部时的位于下端部的第2引导单元73,对形成第2引导部7的自由端71的被引导部件12的升降进行引导。第2引导部7的自由端71位于被引导部件12的下端。
41.这样,当第1引导部6以及第2引导部7在第1框2的内部,分别被收纳在作为不同区域的第1收纳部22以及第2收纳部23时,看上去第1框2的尺寸(左右方向的尺寸)变得较大。考虑到这个问题,如图1所示,在第2引导单元73优选采用以下结构:从第1框2的第2收纳部23拉出来的部分72的第2引导单元73的两侧壁73a、73a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短于从第1框2的
第1收纳部22拉出来的部分62的第1引导单元63的两侧壁63a、63a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这种情况下,当在第2引导部7上难以设置像装配在第1引导部6上那样的屏风防脱落部件9时,可以在上导轨4的图7所示的y轴向上所对置的一对内侧面,借助支撑片等而分别装配:左右方向较长的屏风防脱落部件13。屏风防脱落部件13例如可以与屏风防脱落部件9同样地构成,这种情况下,屏风防脱落部件13的各针状部刺入于所展开的屏风1,所展开的屏风1即便受到风压等外力,也能够抑制从上导轨4脱落下来。另外,即便反复进行屏风1的展开以及收纳,也能够抑制屏风1的上端部发生破损。
42.另外,在屏风装置sd中,在第1框2的第2收纳部23的上端部设置有:具有以规定曲率进行弯曲的弯曲面141的弯曲引导件14。弯曲引导14件的弯曲面141能够与形成第2引导部7的各第2引导单元73的底壁73b接触。弯曲引导14通过弯曲面141与底壁73b接触,使各第2引导单元73进行枢动而使第2引导部7进行弯曲,而且沿着左右方向返回,从而顺畅地实现:伴随着第1框2的左右方向的滑动而进行的第2引导部7相对于第2收纳部23的内部而言的收纳以及拉出。可以考虑这样的第2引导部7的弯曲以及返回来适当地设定弯曲面141的规定的曲率。
43.此外,在屏风装置sd中,分别在第1框2的第1收纳部22的内部的上下两端部设置有滑轮等方向转换部件15。各方向转换部件15被轴支撑于:构成第1收纳部22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的块体。通过将张力部件8钩挂于各方向转换部件15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能够使张力部件8的朝向在上下方向发生改变,并且对张力部件8赋予规定的张力。
44.利用螺丝等而将张力部件8的一端固定于第2引导部7的自由端71,张力部件8在第1收纳部22内向上方延伸,钩挂于位于第1收纳部22的上端部的一方的方向转换部件15,方向转换到朝向下方,并固定于第1引导部6的自由端61,然后钩挂于位于第1收纳部22的下端部的另一方的方向转换部件15,方向转换到朝向上方,另一端与一端一起被固定于第2引导部7的自由端71,形成不交叉的环状。通过这种环状的张力部件8,第1引导部6以及第2引导部7相对于第1框2的内部而言进行收纳和拉出的收纳长度和拉出长度是相同的,其结果,能够可靠地使第1框2相对于第2框3平行地滑动,而且即便是使用者在第1框2的上下方向上的任意部位进行闭合操作,也能够实现该第1框2的平行的滑动。另外,在由螺旋弹簧31a的弹力进行展开动作时也同样能够实现第1框2的平行的滑动。可以考虑第1框2的上述滑动来适当地设定赋予给张力部件8的规定的张力。
45.另外,在将张力部件8的上述一端以及另一端固定于第2引导部7的自由端71之际,虽然是使张力部件8从第1收纳部22的内部进入到第2收纳部23的内部,但如图7所示,通过两引导片21、21的突出端在y轴向上分离开而能够实现上述的进入。另一方面,由于看上去第1框2的尺寸变得较大,因此,有时难以进行将张力部件8固定在第2引导部7的自由端71的作业。这种情况下,使形成自由端71的被引导部件12的一部分向第1收纳部22的内部突出,将张力部件8的上述一端以及另一端固定在突出部分,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张力部件8固定在第2引导部7的自由端71的固定作业。如图7所示,在第1框2的左端面形成有与第1收纳部22连通的开口24,在进行张力部件8的配线时,能够经过开口24而将张力部件8插入到第1框2的内部。在开口24以拆卸自如的方式装配未图示的盖。
46.以上,虽然利用上述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屏风装置sd除了是利用了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螺旋弹簧31a的弹力的自动收纳式的
装置之外,还可以是具备马达、且在进行屏风1的展开以及收纳时利用马达旋转时的转矩的自动开闭式的装置,或者是利用手动进行屏风1的展开以及收纳的双方的手动开闭式的装置。另外,屏风1可以采用:形成有能够折叠的多个褶皱的屏风。此外,在上述手动开闭式的屏风装置sd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将第2框3固定于上述开口部,而是与第1框2同样地在左右方向上自如地进行滑动,使屏风装置sd为双开式的屏风装置。而且,z轴向并不限定于水平方向,只要是与x轴向正交的方向即可。例如,屏风装置sd也可以设置于:相对于铅直面而倾斜的开口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