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识别坐姿距离预防近视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45493发布日期:2022-02-25 21:55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识别坐姿距离预防近视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预防近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识别坐姿距离预防近视的装置。


背景技术:

2.用眼时间过长、用眼距离过近是诱发近视眼疾病的主要原因,为了达到预防近视和缓解用眼疲劳的效果,儿童与成年人在学习工作过程中需要使用近视预防装置,但是现有近视预防装置的智能化程度较差,不具备对坐姿和距离进行识别的效果,无法满足对错误坐姿进行纠正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识别坐姿距离预防近视的装置,具备识别纠正坐姿和距离的优点,解决了现有近视预防装置的智能化程度较差,不具备对坐姿和距离进行识别的效果,无法满足对错误坐姿进行纠正的使用需求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识别坐姿距离预防近视的装置,包括桌体;
5.所述桌体的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的顶部设置有红外摄像器,所述顶板的顶部设置有供电模块,所述供电模块的正面电连接有充电接口,所述供电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有终端处理器,所述终端处理器的输出端与红外摄像器的输入端双向电连接,所述终端处理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报警模块,所述报警模块与终端处理器电性连接。
6.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顶板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轴杆,所述轴杆的前端与后端均固定连接有位于顶板两侧的支架,所述支架远离顶板的一端通过销轴活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右侧设置有防护件。
7.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防护件是固定连接在支撑板右侧的海绵垫,所述海绵垫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皮层,所述海绵垫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缓冲开口。
8.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海绵垫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位于缓冲开口内部的压力感应器,所述压力感应器的输出端与终端处理器的输入端双向电连接。
9.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顶板的正面设置有防护箱,所述防护箱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立板,所述立板远离防护箱的一侧延伸至顶板的顶部并与顶板固定连接,所述终端处理器、供电模块和报警模块均固定连接在防护箱的内部,所述红外摄像器固定连接在防护箱的顶部。
10.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防护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传动马达,所述传动马达的输出端与轴杆的前端均固定连接有位于防护箱内部的斜齿轮,所述斜齿轮相互啮合,所述供电模块和终端处理器均与传动马达电性连接。
11.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终端处理器的输出端双向电连接有数据收发模块,所述数据收发模块的输出端远程双向电连接有移动终端app。
12.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桌体的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顶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套管,所述底板的底部设置有转轮,所述转轮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顶端依次贯穿底板和套管并与套管螺纹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4.1、本发明通过红外摄像器对使用者的坐姿和压力进行识别,当姿出现异常时,终端处理器通过报警模块向使用者发出警报,从而达到识别纠正坐姿和距离的优点,解决了现有近视预防装置的智能化程度较差,不具备对坐姿和距离进行识别的效果,无法满足对错误坐姿进行纠正的使用需求的问题。
15.2、本发明通过设置轴杆、支架和支撑板,能够对使用者的坐姿进行支撑,进一步提高近视预制装置的预防效果。
16.3、本发明通过设置海绵垫、皮层和缓冲开口,能够提高支撑板的舒适性,避免使用者的胸部遭受干性挤压。
17.4、本发明通过设置压力感应器,能够避免使用者直接依靠在支撑板的表面,可以辅助红外摄像器对使用者的坐姿进行判断。
18.5、本发明通过设置防护箱,能够对用于识别坐姿的模块进行防护,大幅提高近视预防装置的安全性。
19.6、本发明通过设置传动马达和斜齿轮,能够自动调节支架的倾斜角度,大幅提高近视预防装置的自动智能化程度。
20.7、本发明通过设置数据收发模块和移动终端app,能够对使用者坐姿数据进行记录,便于使用者对阶段坐姿进行掌握纠正。
21.8、本发明通过设置底板、套管、转轮和螺杆,能够便于使用者对近视预防装置进行安装,提高近视预防装置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发明局部结构主视示意图;
24.图3为本发明局部结构主视剖面示意图;
25.图4为本发明防护件结构立体示意图;
26.图5为本发明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27.图6为本发明系统示意图。
28.图中:1、桌体;2、顶板;3、红外摄像器;4、供电模块;5、充电接口;6、终端处理器;7、报警模块;8、轴杆;9、支架;10、支撑板;11、防护件;12、海绵垫;13、皮层;14、缓冲开口;15、压力感应器;16、防护箱;17、立板;18、传动马达;19、斜齿轮;20、数据收发模块;21、移动终端app;22、底板;23、套管;24、转轮;25、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0.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识别坐姿距离预防近视的装置,包括桌体1;
31.桌体1的顶部设置有顶板2,顶板2的顶部设置有红外摄像器3,顶板2的顶部设置有供电模块4,供电模块4的正面电连接有充电接口5,供电模块4的输出端电连接有终端处理器6,终端处理器6的输出端与红外摄像器3的输入端双向电连接,终端处理器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报警模块7,报警模块7与终端处理器6电性连接。
32.参考图2,顶板2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轴杆8,轴杆8的前端与后端均固定连接有位于顶板2两侧的支架9,支架9远离顶板2的一端通过销轴活动连接有支撑板10,支撑板10的右侧设置有防护件11。
3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轴杆8、支架9和支撑板10,能够对使用者的坐姿进行支撑,进一步提高近视预制装置的预防效果。
34.参考图4,防护件11是固定连接在支撑板10右侧的海绵垫12,海绵垫1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皮层13,海绵垫12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缓冲开口14。
35.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海绵垫12、皮层13和缓冲开口14,能够提高支撑板10的舒适性,避免使用者的胸部遭受干性挤压。
36.参考图2,海绵垫1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位于缓冲开口14内部的压力感应器15,压力感应器15的输出端与终端处理器6的输入端双向电连接。
3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压力感应器15,能够避免使用者直接依靠在支撑板10的表面,可以辅助红外摄像器3对使用者的坐姿进行判断。
38.参考图5,顶板2的正面设置有防护箱16,防护箱16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立板17,立板17远离防护箱16的一侧延伸至顶板2的顶部并与顶板2固定连接,终端处理器6、供电模块4和报警模块7均固定连接在防护箱16的内部,红外摄像器3固定连接在防护箱16的顶部。
3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防护箱16,能够对用于识别坐姿的模块进行防护,大幅提高近视预防装置的安全性。
40.参考图3,防护箱1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传动马达18,传动马达18的输出端与轴杆8的前端均固定连接有位于防护箱16内部的斜齿轮19,斜齿轮19相互啮合,供电模块4和终端处理器6均与传动马达18电性连接。
4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传动马达18和斜齿轮19,能够自动调节支架9的倾斜角度,大幅提高近视预防装置的自动智能化程度。
42.参考图6,终端处理器6的输出端双向电连接有数据收发模块20,数据收发模块20的输出端远程双向电连接有移动终端app21。
4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数据收发模块20和移动终端app21,能够对使用者坐姿数据进行记录,便于使用者对阶段坐姿进行掌握纠正。
44.参考图1,桌体1的底部设置有底板22,顶板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套管23,底板22的底部设置有转轮24,转轮2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螺杆25,螺杆25的顶端依次贯穿底板22和套管23并与套管23螺纹连接。
45.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底板22、套管23、转轮24和螺杆25,能够便于使用者对近视预防装置进行安装,提高近视预防装置的适用范围。
46.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时,将顶板2与底板22通过套管23和螺杆25的
挤压安装在桌体1的表面,同时传动马达18能够通过斜齿轮19带动轴杆8旋转,轴杆8带动两个支架9同步摆动并将支撑板10推向使用者,当支撑板10表面的防护件11与使用者的胸部接触时,达到对使用者进行支撑的效果,红外摄像器3和压力感应器15实时对使用者的坐姿和压力进行识别,当支撑板10承受的压力或坐姿发生异常时,终端处理器6通过报警模块7向使用者发出警报,同时终端处理器6再次利用传动马达18控制支撑板10的摆放位置,对使用者的坐姿进行进一步限位支撑。
47.综上所述:该识别坐姿距离预防近视的装置,通过红外摄像器3对使用者的坐姿和压力进行识别,当姿出现异常时,终端处理器6通过报警模块7向使用者发出警报,从而达到识别纠正坐姿和距离的优点,解决了现有近视预防装置的智能化程度较差,不具备对坐姿和距离进行识别的效果,无法满足对错误坐姿进行纠正的使用需求的问题。
4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4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