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75029发布日期:2021-12-25 00:24阅读:61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的饭煲等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及内锅,煲体设有容纳内锅的收容腔。烹饪器具通常在收容腔的底部设有微动开关,用于检测内锅是否放置到位。但是由于只有单一的电子元气件来判定,一旦微动开关失效会出现误判的问题。
3.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烹饪器具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能够准确的检测锅体是否放置到位。
5.具体地,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基座及锅具,所述锅具包括锅体及盖合在所述锅体上的锅盖,所述基座形成有容纳所述锅体的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的底部设有浮动设置的感温杯及固定在所述感温杯内的微动开关;所述基座及所述锅具之间还设有无线传输模块;所述锅具在所述加热腔内放置到位时,所述微动开关提供第一信号,且所述无线传输模块提供第二信号。本技术烹饪器具能够更加准确的检测锅体,避免消费者的误操作,提升产品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6.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基座设有第一定位结构,所述锅体对应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互配的第二定位结构,所述无线传输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内部的无线信号接收模块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内部的无线信号发射模块。锅体能够以正确的放置方式放入,无线传输模块才提供第二信号信,确保整机能够正常烹饪。
7.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具有缺口,所述第二定位结构插入所述缺口中,所述无线信号接收模块位于所述缺口的下侧。第一定位结构及第二定位结构通过简单的凹凸互配,实现基座及锅体之间的准确定位。
8.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无线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无线信号接收模块通过电磁感应进行信号传输。
9.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锅体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凸伸入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内,所述无线信号发射模块向所述无线信号接收模块发射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信号。锅体与基座之间无需耦合器进行电连接,结构更加简单。
10.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基座包括面盖、底座、保温罩及发热盘,所述保温罩固定在所述面盖及所述底座之间,所述发热盘固定在所述保温罩内部的底侧,所述感温杯位于所述发热盘及所述保温罩之间并凸伸入所述加热腔内。
11.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感温杯包括感温杯座、位于所述感温杯座顶部的感温杯盖及弹性件,所述微动开关固定在所述感温杯内,并设有自底侧延伸出所述感温杯座的触点。锅体放入加热腔内时,可下压感温杯及微动开关。
12.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基座还设有支架,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发热盘
底面上并位于所述感温杯的下方,所述微动开关跟随所述感温杯下移后,所述触点抵触所述支架。微动开关与支架接触产生微动开关的第一信号。
13.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弹性件一端抵压在所述支架上,另一端抵压所述感温杯盖,所述感温杯座还设有穿过所述支架并与所述支架卡持的卡脚。可导引感温杯的移动并防止感温杯脱落。
14.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微动开关的顶部设有热敏电阻,所述热敏电阻贴合所述感温杯盖的内侧表面。将热敏电阻集成在微动开关上,可方便组装安装。
1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16.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立体组合图。
17.图2为图1中烹饪器具的剖面图。
18.图3为烹饪器具的另一立体组合图,其中锅盖及锅体未放置至基座上。
19.图4为图3中圆圈处的局部放大图。
20.图5为锅体的立体组合图。
21.图6为锅体的立体分解图。
22.图7为烹饪器具的保温罩、发热盘及感温杯的立体组合图。
23.图8为保温罩、发热盘及感温杯的立体分解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基座1、加热腔a、第一定位结构10、缺口101、底端壁102、面盖11、底座12、保温罩13、发热盘14、感温杯15、感温杯座151、感温杯盖152、弹性件153、卡脚154、微动开关16、触点161、热敏电阻162、触脚163、支架17、边缘171、锅体2、第二定位结构20、底部端壁201、盒座21、开口210、盒盖22、密封圈23、温度传感器24、锅盖3、无线传输模块4、无线信号接收模块41、无线信号发射模块42。
具体实施方式
26.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
27.参考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基座1、锅体2及锅盖3,锅盖3盖合在锅体2上组合成锅具,锅体2及锅盖3之间形成烹饪腔。烹饪时,锅盖3和锅体2一起放在基座1上进行加热;烹饪结束时,锅盖3与锅体2可以一起自基座1上取下,移动至其他平台上,例如餐桌。在本实施方式中,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锅盖3与锅体2之间通过锅牙锁合,锅体2的两侧具有手柄,方便用户移动锅体2。
28.基座1包括面盖11、底座12、保温罩13及发热盘14,面盖11盖合在底座12上,面盖11上设有控制面板(未图示),用于控制烹饪。保温罩13固定在面盖11及底座12之间,发热盘14位于保温罩13内侧的底部。面盖11、保温罩13及发热盘14共同形成容纳锅体2的加热腔a。基座1还包括感温杯15,感温杯15浮动设置在保温罩13及发热盘14之间,感温杯15的顶部穿过
发热盘14凸伸在加热腔a内,锅体2放置于加热腔a内时,锅体2的底壁与感温杯15的顶面接触,以便实时检测锅体2底部的温度。
29.参考图2及图4所示,基座1还包括位于感温杯15内的微动开关16,也可以说基座1在加热腔a的底侧设有了微动开关16,锅体2在放置于加热腔a的过程中下压感温杯15,并带动微动开关16下移,于是微动开关16被触发并传递第一信号(闭合信号)给基座1内的控制系统(未图示),可检测锅体2是否完全放入加热腔a内,锅体2的底部是否贴合发热盘14。
30.烹饪器具还设有无线传输模块4,包括设置在基座1的无线信号接收模块41及设置在锅体2内的无线信号发射模块42,无线信号发射模块42与无线信号接收模块41的位置相对齐,当锅体2以正确的位置放置于加热腔a内时,无线信号接收模块41与无线信号发射模块42彼此接近,无线信号接收模块41接收到无线信号发射模块42的信号,传递第二信号(无线信号)给基座1内的控制系统(未图示),可检测锅体2是否以正确的放置方式放入基座1中。
31.本技术烹饪器具同时设置了微动开关16及无线传输模块4,若控制系统只检测到微动开关16的第一信号,说明无线传输模块4没有对位,锅体2的放置方式有误,整机不能工作,并提醒消费者锅体2未放置到位。若控制系统只检测到无线传输模块4的第二信号时,说明锅体2未放置到位,没有贴合发热盘14上,整机也不能工作,并提醒消费者锅体2未放置到位。只有当控制系统同时接收到微动开关16的第一信号及无线传输模块4的第二信号,才会判断锅体2被准确到位地放置在加热腔a内,整机可以正常工作。本技术烹饪器具能够更加准确检测锅体2,避免消费者的误操作,提升产品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32.下面将分别说明无线传输模块4及微动开关16的具体结构及安装方式。
33.参考图3及图5所示,基座1设有第一定位结构10,锅体2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定位结构20,第一定位结构10与第二定位结构20的位置上下对齐,无线信号接收模块41设置在第一定位结构10的内部,无线信号发射模块42设置在第二定位结构20的内部。锅体放置于加热腔a内时,第一定位结构10与第二定位结构20互配,无线信号发射模块42与无线信号接收模块41彼此接近,无线信号接收模块接收到无线信号发射模块42的第二信号并传递给控制系统。通过第一定位结构10与第二定位结构20的定位互配,锅体2能够以正确的放置方式放入加热腔a内,无线信号发射模块42与无线信号接收模块41,确保整机能够正常烹饪。
34.第一定位结构10具有缺口101,无线信号接收模块41贴设在缺口101的底端壁102的内侧。第二定位结构20为块状,其尺寸与缺口101的尺寸大致一致,无线信号发射模块42并贴设在第二定位结构20底部端壁201的内侧。第一定位结构10及第二定位结构20通过简单的凹凸互配,实现基座1及锅体2之间的准确定位。锅体2放置入加热腔a内时,第二定位结构20插入缺口101内,底部端壁201接近底端壁102,无线信号发射模块42与无线信号接收模块41彼此靠近。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线信号发射模块42与无线信号接收模块41通过电磁感应进行信号传输,两者彼此接近时发生磁场变化,由此传递前述第二信号。
35.第一定位结构10由面盖11一体注塑形成,无线信号接收模块41由底侧嵌装固定在第一定位结构10内。结合图6所示,第二定位结构20单独制造后固定至锅体2的侧壁外侧上,第二定位结构20包括盒座21、盒盖22及密封圈23,盒座21朝向外侧开口210,无线信号发射模块42由开口210组入盒座21后,盒盖22封住开口210,密封圈23密封连接盒座21及盒盖22,避免水汽进入第二定位结构20内。
36.锅体2还设有温度传感器24,温度传感器24安装在锅体2的侧壁的顶部,温度传感器24位于加热腔a内,可以更加直接准确的检测锅体2顶部的温度。温度传感器24穿过锅体2的侧壁凸伸入第二定位结构20内,无线信号发射模块42与温度传感器24电连接,温度传感器24检测到的温度信号通过无线信号发射模块42向无线信号接收模块41发射,无线信号接收模块41再传递给控制系统。锅体2与基座1之间无需耦合器进行电连接,结构更加简单。
37.参考图4、图7及图8所示,感温杯15位于发热盘14底部及保温罩13底部之间并穿过发热盘14与锅体2底壁弹性抵触。感温杯15包括感温杯座151、位于感温杯座151顶部的感温杯盖152及驱动感温杯152受压下移后复位的弹性件153。微动开关16收容在感温杯座151内,微动开关16的顶面贴合感温杯盖152的内表面,微动开关16的底部设有自底侧延伸出感温杯座151的触点163。锅体2放入加热腔a内时,感温杯15被锅体2下压向下移动,微动开关16被感温杯15带动一起下移。
38.基座1内还设有支架17,支架17大致呈碟形金属件,位于感温杯15的正下方,其边缘171通过螺钉(未图示)固定至发热盘14底面上。微动开关16下移时,微动开关16底部的触点161与支架17抵触,微动开关16与支架17接触产生闭合信号,即前述第一信号。弹性件153一端抵压在支架17上,另一端抵压感温杯盖152,使感温杯15能够整体浮动。感温杯座151设有穿过支架17的卡脚154,并且卡脚154与支架17卡持,可导引感温杯15的移动并防止感温杯15脱落。
39.在本实施方式中,微动开关16的顶部为热敏电阻162,热敏电阻162贴合感温杯盖152的内表面,以便检测温度,微动开关16的顶面即为热敏电阻162的顶面。微动开关16底部的触脚163穿过支架17以便与控制系统电连接传递第一信号。将热敏电阻162集成在微动开关16上,可方便组装安装。
40.本技术烹饪器具在基座1的加热腔a内设置了微动开关16,并在基座1及锅体2之间设置了无线传输模块4,控制系统接收到微动开关16的第一信号及无线传输模块4的第二信号,整机才可以正常工作,可避免消费者的误操作,提升产品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41.作为简单的替换,无线信号发射模块42也可以设置在锅盖1上,相应调整基座1的结构,使无线信号接收模块41能够接近无线信号发射模块42即可。
42.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
“”
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43.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下”、“左”、“右”、“前”、“后”、“厚度”、“径向”、“轴向”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特征相对于另一个特征的关系,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可以理解,根据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另外,本文使用的描述词“水平”并非完全等同于沿着垂直于重力方向,允许有一定角度的倾斜。
[0044]“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0045]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在
…”
另外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在另外
一个元件的表面,也可以是与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相隔一段距离。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0046]
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二特征在第一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二和第一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二和第一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二特征在第一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二特征在第一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二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在第一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二特征在第一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二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一特征。
[0047]
应当理解,本技术说明书中使用的“第二”、“第一”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多个”或“多层”等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
[0048]
本技术烹饪器具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