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94148发布日期:2021-12-04 11:12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炒锅手柄上设置主控板、编码器和旋钮,旋钮可旋转地卡接在把手上,旋钮和编码器连接,用户通过对旋钮的旋转和按压操作选择电炒锅相应的烹饪功能。为保证旋钮和把手之间能够相对转动,且便于旋钮能够顺利卡接到把手上,旋钮和把手之间的配合间隙较大,存在较大的晃动量,旋钮的操作手感较差,且容易导致编码器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烹饪器具,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烹饪器具的旋钮晃动量较大、操作手感差的缺陷。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固定在所述锅体上的把手,所述把手内设置主控板和编码器,所述把手末端设置环形套筒,所述环形套筒卡接设置旋钮,所述旋钮包括外套筒和内套筒,所述外套筒、内套筒以及环形套筒挤压配合,减小旋钮与环形套筒间的配合间隙。
6.旋钮与环形套筒之间的配合间隙减少,旋钮相对于环形套筒的晃动量也随之减少,旋钮旋转的稳定性更好,减少旋钮转动的卡涩现象,提高旋钮转动的顺畅性,提高旋钮的操作手感,也提高旋钮控制烹饪程序的准确性,使用户能够更加清晰识别旋钮所处位置。由于旋钮和编码器的转轴固定连接,旋钮晃动量少,旋钮对转轴形成的扭力也随之减少,减少编码器损坏的风险。外套筒、内套筒以及环形套筒挤压配合是指外套筒、内套筒以及环形套筒之间通过紧配贴合进行彼此限位,更为具体的实现方式及技术效果详见具体实施方式。
7.优选的,所述内套筒设置于所述环形套筒外侧并与所述环形套筒卡接;所述外套筒设置于所述内套筒外部,与所述环形套筒配合对所述内套筒进行挤压。外套筒挤压内套筒使得内套筒向内侧形变,这样内套筒和环形套筒之间的卡接结构的配合间隙就减少,从而使得旋钮整体上和环形套筒之间的晃动量减少,提高旋钮的操作手感。
8.优选的,所述内套筒设置于所述环形套筒内侧;所述外套筒设置于所述环形套筒外侧并与所述环形套筒卡接;所述内套筒和外套筒对所述环形套筒进行挤压。内套筒对环形套筒进行挤压,使得环形套筒形成外扩形变,这样外套筒和环形套筒之间的卡接结构的配合间隙就减少,从而使得旋钮整体上和环形套筒之间的晃动量减少,提高旋钮的操作手感。
9.优选的,所述旋钮的侧壁上设置隔断部,所述隔断部的两侧具有隔断槽,所述隔断部上设置卡扣,所述环形套筒上设置环形卡槽,所述卡扣和所述环形卡槽卡接。隔断部容易发生形变,装配旋钮时,环形卡槽的槽壁对卡扣形成挤压,使得隔断部形成外扩形变,从而使得卡扣能够更为顺利地卡入环形卡槽。
10.优选的,所述内套筒的底部设置螺纹柱,所述外套筒的底部对应所述螺纹柱设置固定孔,所述外套筒通过穿过所述固定孔并旋入所述螺纹柱的螺钉锁紧在所述内套筒上。这样可以实现外套筒和内套筒的联动,转动外套筒时就能带动内套筒转动,从而使得与内套筒连接的编码器的转轴转动。
11.优选的,所述外套筒的底部外端面上设置装饰片,所述装饰片遮挡所述螺钉。这样能够减少螺钉与外界空气、水分的接触,减少螺钉氧化风险,同时提高美观性。
12.优选的,所述旋钮的底部设置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具有固定槽,所述编码器上设置转轴,所述转轴过盈配合在所述固定槽中。这样对旋钮的转动或按压操作就可以实现对转轴的转动或按压,从而控制编码器向主控板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
13.优选的,所述内套筒的外侧壁上具有联动槽,所述外套筒的内侧壁上具有嵌入所述联动槽的联动筋,所述外套筒和所述内套筒周向联动,所述内套筒的底部设置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具有固定槽,所述编码器上设置转轴,所述转轴过盈配合在所述固定槽中,所述外套筒的底部具有按压口。这样转动外套筒就可以带动内套筒转动,从而带动转轴转动,通过按压口按压内套筒可以实现对转轴的按压操作,内套筒位于外套筒内,不容易出现误按压操作。
14.优选的,所述内套筒的底部的外端面内凹于或平齐于所述按压口的外端缘。这样可以降低误按压操作的风险。
15.优选的,所述主控板沿所述把手的轴线方向延伸,所述编码器直接固定在所述主控板上,所述把手的末端部设置挡壁,所述挡壁上具有安装孔,所述编码器上具有转轴套筒,所述转轴套筒穿过所述安装孔,所述转轴套筒穿过所述安装孔的部位设置螺母,所述螺母抵在所述挡壁的外侧。按压编码器时,编码器受到朝向锅体的推力,由于转轴套筒通过螺母固定在挡壁外侧,挡壁对螺母形成一个与推力方向相反的支撑力,这样编码器受到的推力就被挡壁的支撑力抵消掉了,推力不会导致编码器和主控板之间的连接位置受力,保证编码器和主控板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16.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旋钮与环形套筒之间的配合间隙减少,旋钮相对于环形套筒的晃动量也随之减少,旋钮旋转的稳定性更好,减少旋钮转动的卡涩现象,提高旋钮转动的顺畅性,提高旋钮的操作手感,也提高旋钮控制烹饪程序的准确性,使用户能够更加清晰识别旋钮所处位置。由于旋钮和编码器的转轴固定连接,旋钮晃动量少,旋钮对转轴形成的扭力也随之减少,减少编码器损坏的风险。
附图说明
17.图1为实施例一电炒锅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实施例一把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2中局部a的放大图;
20.图4为实施例一把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实施例一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实施例一内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实施例一外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实施例二电炒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实施例图8中局部b的放大图;
26.图10为实施例二把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7.图11为实施例二内套筒和外套筒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28.图12为实施例二外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3为实施例二内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注说明:100、锅体;200、把手;210、环形套筒;211、环形卡槽;220、挡壁;230、轴线;300、主控板;400、编码器; 410、转轴;420、转轴套筒;430、螺母;500、旋钮;510、外套筒;511、固定孔;512、装饰片;513、联动筋;514、按压口; 520、内套筒;521、隔断部;522、卡扣;523、固定柱;524、固定槽;525、螺纹柱;526、联动槽。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2.实施例一
3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炒锅,是本实用新型创新方案在电炒锅上的一种应用,本实用新型创新方案还可以应用在其他具有把手200的烹饪器具上,例如炒菜机。
34.如图1

4所示,电炒锅包括锅体100和固定在所述锅体100 上的把手200,所述把手200内设置主控板300和编码器400,所述把手200末端设置环形套筒210,所述环形套筒210卡接设置旋钮500,所述旋钮500包括外套筒510和内套筒520,所述外套筒510、内套筒520以及环形套筒210挤压配合,减小旋钮500 与环形套筒210间的配合间隙。
35.主控板300储存了控制电炒锅进行不同烹饪的控制程序,编码器400会发送控制信号给主控板300使主控板300调取相应的烹饪程序来控制电炒锅进行烹饪。用于通过操作旋钮500来控制编码器400向主控板300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
36.把手200的末端为把手200远离锅体100的一端。旋钮500 与环形套筒210之间的配合间隙减少,旋钮500相对于环形套筒 210的晃动量也随之减少,旋钮500旋转的稳定性更好,减少旋钮500转动的卡涩现象,提高旋钮500转动的顺畅性,提高旋钮 500的操作手感,也提高旋钮500控制烹饪程序的准确性,使用户能够更加清晰识别旋钮500所处位置。由于旋钮500和编码器 400的转轴410固定连接,旋钮500晃动量少,旋钮500对转轴 410形成的扭力也随之减少,减少编码器400损坏的风险。
37.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外套筒510、内套筒520以及环形套筒210挤压配合,具体为,所述内套筒520设置于所述环形套筒210外侧并与所述环形套筒210卡接;所述外套筒510设置于所述内套筒520外部,与所述环形套筒210配合对所述内套筒 520进行挤压。内套筒520和环形套筒210卡接使得旋钮500不会脱离环形套筒210,外套筒510与环形套筒210配合,外套筒 510与把手200之间具有按压间隙,内套筒520与把手200之间也具有按压间隙,这样旋钮500转配在环形套筒210上后具有按压移动空间,便于通过旋钮500对编码器400进行按压操作。外套筒510挤压内套筒520,内套筒520受到挤压力而向内侧形变,这样内套筒520和环形套筒210之间的卡接结构的配合间隙就减少,从而使得旋钮500整体上和环形套筒210之间的晃动量减少,提高旋钮500的操作手感。
38.如图5

6所示,所述旋钮500的侧壁上设置隔断部521,隔断部521具体位于内套筒520上,所述隔断部521的两侧具有隔断槽,所述隔断部521上设置卡扣522,所述环形套筒210上设置环形卡槽211,所述卡扣522和所述环形卡槽211卡接。隔断部521容易发生形变,装配旋钮500时,环形卡槽211的槽壁对卡扣522形成挤压,使得隔断部521形成外扩形变,从而使得卡扣522能够更为顺利地卡入环形卡槽211。旋钮500和环形套筒 210通过卡扣522和环形卡槽211的配合实现卡接,使得旋钮500 能够相对把手200转动,通过转动旋钮500转动实现对编码器400 的转动控制。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隔断部521设置在环形套筒210上。
39.如图3

6所示,所述旋钮500的底部设置固定柱523,本实施例的固定柱523具体位于内套筒520上,所述固定柱523上具有固定槽524,所述编码器400上设置转轴410,所述转轴过盈配合在所述固定槽524中。这样只要能够使内套筒520转动或按压移动,就可以实现对转轴410的转动或按压,从而控制编码器400 向主控板300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
40.如图3

4、图6

7所示,所述内套筒520的底部设置螺纹柱 525,所述外套筒510的底部对应所述螺纹柱525设置固定孔511,所述外套筒510通过穿过所述固定孔511并旋入所述螺纹柱525 的螺钉锁紧在所述内套筒520上。这样可以实现外套筒510和内套筒520的联动,转动外套筒510时就能带动内套筒520转动,从而使得与内套筒520连接的编码器400的转轴转动,按压外套筒510时就能都带动内套筒520移动,从而实现对编码器400的按压操作。
41.如图3

4所示,所述外套筒510的底部外端面上设置装饰片 512,所述装饰片512遮挡所述螺钉。这样能够减少螺钉与外界空气、水分的接触,减少螺钉氧化风险,同时提高美观性。
42.如图2

3所示,所述主控板300沿所述把手200的轴线230 方向延伸,所述编码器400直接固定在所述主控板300上,所述把手200的末端部设置挡壁220,所述挡壁220上具有安装孔,所述编码器400上具有转轴套筒420,所述转轴套筒420穿过所述安装孔,所述转轴套筒420穿过所述安装孔的部位设置螺母 430,所述螺母430抵在所述挡壁220的外侧。按压编码器400 时,编码器400受到朝向锅体100的推力,由于转轴套筒420通过螺母430固定在挡壁220外侧,挡壁220对螺母430形成一个与推力方向相反的支撑力,这样编码器400受到的推力就被挡壁 220的支撑力抵消掉了,推力不会导致编码器400和主控板300 之间的连接位置受力,保证编码器400和主控板30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卡簧替换螺母430 对编码器400提供一个与推力方向相反的支撑力。
43.如图2所示,把手200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圆形,轴线230则为垂直于横截面的横截面中心线。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把手 200横截面的外轮廓也可以是u形、多边形、椭圆形或者是半圆形和长方形的组合等,轴线230为垂直于横截面并穿过横截面外轮廓围成的面积中心的线。把手200为杆状结构,可以是等截面杆,也可以是变截面杆。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把手200为变截面杆,横截面的外轮廓从靠近锅体100的一端向远离锅体100 的一端逐渐增大。
44.实施例二
4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旋钮500的结构及设置方式。实施例一旋钮500的外套筒510和内套筒520都设置在环形套筒210的外侧,本实施例旋钮500的外套筒510设置在环形套筒210的外侧,内套筒520则设置在环形套筒210的内侧。
46.具体来说,如图8

10所示,本实施例中,外套筒510、内套筒520以及环形套筒210挤压配合,具体为,内套筒520设置于环形套筒210内侧;外套筒510设置于环形套筒210外侧并与环形套筒210卡接;内套筒520和外套筒510对环形套筒210进行挤压。内套筒520对环形套筒210进行挤压,环形套筒210受到内套筒520的挤压力而产生外扩形变,这样外套筒510和环形套筒210之间的卡接结构的配合间隙就减少,从而使得旋钮500整体上和环形套筒210之间的晃动量减少,提高旋钮500的操作手感。
47.如图9

13所示,所述内套筒520的外侧壁上具有联动槽526,所述外套筒510的内侧壁上具有嵌入所述联动槽526的联动筋 513,所述外套筒510和所述内套筒520周向联动,所述内套筒 520的底部设置固定柱523,所述固定柱523上具有固定槽524,所述编码器400上设置转轴,所述转轴过盈配合在所述固定槽524 中,这样转动外套筒510时就能带动内套筒520旋转,由内套筒 520带动转轴旋转,只需要内套筒520和编码器400的转轴连接,无需外套筒510和编码器400的转轴连接,转动外套筒510时就能驱动转轴转动。
48.内套筒520和把手200之间设置按压间隙,内套筒520相对于把手200可以轴向移动,按压内套筒520时,内套筒520就可以独立于外套筒510轴向移动,以实现对编码器400的转轴的按压操作。
49.由于内套筒520位于外套筒510的内侧,用户不小心碰触到旋钮500时,通常只会碰触到外套筒510而不会碰触到内套筒 520,就不会误按压内套筒520,减少误按压操作风险。
50.人体误碰触外套筒510时,只有上下移动的人体作用在外套筒510的外侧壁才可能导致对外套筒510的误旋转操作,但人体相对于把手200活动时,通常都不会上下移动,更多的是人体对旋钮500的按压触碰,按压触碰作用在外套筒510上不会导致对编码器400的误操作,因此不通过外套筒510进行按压操作,在外套筒510的底部设置按压口514,通过按压口514直接对位于外套筒510内侧的内套筒520进行按压操作,能够大大减少旋钮 500误操作的风险。
51.如图9所示,所述内套筒520的外端面内凹于外套筒510的后端缘。在人体碰触到旋钮500的端部时,外套筒510的后端缘能够阻挡人体按压内套筒520。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内套筒 520的外端面也可以平齐于外套筒510的后端缘,但人体在碰触到旋钮500的端部时,由于人体以及人体上的衣物具有弹性,人体或衣物会产生形变容易对内套筒520产生按压操作。内套筒520 的外端面内凹于外套筒510的后端缘相对于内套筒520的外端面平齐于外套筒510的后端缘具有更好的防误操作效果。
52.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和效果与实施例一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5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
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5.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虽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任何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