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紧急逃生功能的人防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01549发布日期:2021-12-01 08:51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紧急逃生功能的人防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人防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紧急逃生功能的人防门。


背景技术:

2.人防门就是人民防护工程出入口的门。目前所使用的人防门大多是钢板制成的人防门,多使用在地下商场、医院、仓库、地下停车场等出入口,主要起防火、防爆作用,当发生火灾或空袭等灾难时,人群进入人防门内侧的避难区避难。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现有的人防门防火性能较差,在高温作用下易出现翘曲、弯曲等变形,导致人防门与门框之间出现缝隙,火苗和浓烟容易从人防门与门框之间的缝隙窜入避难区内,从而降低人防门的安全防护性能。因此,需对此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人防门的防火性能,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紧急逃生功能的人防门。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紧急逃生功能的人防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具有紧急逃生功能的人防门,包括门框与防护门,所述防护门与所述门框铰接,所述防护门与所述门框之间设置有锁紧装置;所述防护门内部中空以形成降温腔,所述降温腔内设置有盘管,所述盘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有进水管与出水管,所述门框与所述防护门铰接的一侧设置有连通水源的输水管,所述输水管上设置有闸阀,所述进水管远离所述盘管的一端与输水管连通,所述进水管为软管。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降温腔内设置有盘管,当发生火灾时,群众可通过消防通道快速移动至防护门内侧的避难区,并通过锁紧装置将防护门密闭,因进水管为软管,使得进水管不会对防护门的正常转动造成影响。当群众进入防护门内侧的避难区后,打开闸阀,冷水从输水管流入盘管内,水流快速对防护门进行降温,以使得防护门不易出现翘曲、弯曲等情况,提高了防护门的防火性能,延长防护门防火、防烟的时间,从而为群众逃生争取时间。
8.优选的,所述盘管沿所述防护门的高度方向盘旋延伸设置,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盘管的下端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盘管的上端连通。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盘管沿防护门的高度方向盘旋延伸设置,且进水管与盘管的下端连通,出水管与盘管的上端连通,使得水流的路径能够大致覆盖防护门,从而对防护门进行全方位的降温,有利于提高对防护门的降温效果。
10.优选的,所述出水管的出水端位于所述防护门的外侧。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出水管的出水端位于防护门的外侧设置,当流经盘管的水从出水管喷出后,水会落在火灾区,从而对防护门周围的燃烧物进行灭火,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护门的防火性能,为群众逃生争取更多的时间。
12.优选的,所述出水管设置有若干根,若干所述出水管沿所述防护门的宽度方向并
排间隔分布。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出水管设置有若干根,且若干出水管沿防护门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分布,从而增强灭火效果。
14.优选的,所述降温腔的内侧壁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盘管的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盘管套接,所述卡扣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卡扣沿所述盘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若干所述卡扣与所述降温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卡扣分别对各段盘管起支撑作用,使得盘管能够稳定的固定在降温腔内。
16.优选的,所述锁紧装置包括插块,所述插块包括水平部与竖直部,所述插块穿透所述防护门远离铰接轴的侧壁,所述门框正对所述水平部处开有供所述水平部插入的插槽,所述降温腔内设置有驱使所述竖直部朝靠近或远离所述插槽的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打开防护门时,通过驱动机构驱动竖直部朝远离插槽的方向移动直至水平部与插槽分离,即可转动防护门;当需关闭防部门时,通过驱动机构驱动竖直部朝靠近插槽的方向移动直至水平部插入插槽内,即可关闭防护门。
18.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贯穿所述防护门的转杆,所述转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手轮;还包括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与所述转杆垂直,所述螺纹杆穿透所述竖直部并与竖直部螺纹连接,所述转杆与所述螺纹杆之间设置有传动组件。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手轮,手轮转动带动转杆转动,转杆通过传动组件带动螺纹杆转动,因竖直部与螺纹杆螺纹套接,水平部穿透防护门的侧壁,防护门对水平部起导向作用,从而使得螺纹杆转动时,水平部朝靠近或远离插槽的方向移动。
20.优选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锥齿轮,所述主动锥齿轮与所述转杆套接固定,所述从动锥齿轮与所述螺纹杆固定连接,所述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锥齿轮啮合传动。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杆转动时,主动锥齿轮跟随转杆同步转动,主动锥齿轮转动带动从动锥齿轮转动,从而带动螺纹杆转动,以使得插块能够沿螺纹杆的长度方向移动。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通过在降温腔内设置有盘管,当发生火灾时,打开闸阀,冷水从输水管流入盘管内,水流快速对防护门进行降温,以使得防护门不易出现翘曲、弯曲等情况,提高了防护门的防火性能,延长防护门防火、防烟的时间;
24.2.通过将盘管沿防护门的高度方向盘旋延伸设置,且进水管与盘管的下端连通,出水管与盘管的上端连通,使得水流的路径能够大致覆盖防护门,从而对防护门进行全方位的降温,有利于提高对防护门的降温效果;
25.3.通过将若干出水管的出水端位于防护门的外侧设置,当水从出水管喷出后,水会落在火灾区,从而对防护门周围的燃烧物进行灭火,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护门的防火性能,为群众逃生争取更多的时间。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中防护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中人防门的侧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门框;2、防护门;3、密封槽;4、降温腔;5、盘管;6、进水管;7、出水管;8、输水管;9、放置槽;10、闸阀;11、卡扣;12、插块;121、竖直部;122、水平部;13、插槽;14、转杆;15、手轮;16、螺纹杆;17、传动组件;171、主动锥齿轮;172、从动锥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具有紧急逃生功能的人防门。参照图1和图2,一种具有紧急逃生功能的人防门包括门框1与防护门2,防护门2与门框1铰接。门框1的四周边缘凹陷有一圈密封槽3,当防护门2闭合时,防护门2的外侧与密封槽3的槽底紧密贴合。防护门2内部中空并形成降温腔4,降温腔4内设置有盘管5。盘管5沿降温腔4的高度方向自下而上盘旋延伸设置,盘管5贴合降温腔4的内侧壁,盘管5的两端分别连通有进水管6与出水管7。
32.参照图1和图2,门槛设置有铰接轴的一侧设置连通水源的输水管8,门槛靠近地面处开有放置槽9,输水管8位于放置槽9内,输水管8上设置有闸阀10,进水管6与盘管5的下端连通,进水管6为软管,进水管6远离盘管5的一端与输水管8连通。
33.参照图2和图3,出水管7与盘管5的上端连通并穿透防护门2的外板面,出水管7设置有若干根,若干根出水管7均与盘管5连通,若干根出水管7沿防护门2的宽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当发生火灾时,人群退至防护门2内侧,打开闸阀10,水流经进水管6流入盘管5,对防护门2进行降温,然后从若干出水管7排出,从而对防护门2周围的燃烧物起灭火作用,为群众逃生争取更多的时间。
34.参照图2,降温腔4的内侧壁设置有用于固定盘管5的卡扣11,卡扣11为u型扣,卡扣11与盘管5套接,卡扣11的两端均与降温腔4的内侧壁焊接固定。卡扣11设置有若干个,若干卡扣11沿盘管5的长度方向盘旋间隔分布。卡扣11对盘管5起固定作用,使得盘管5稳定的放置在降温腔4内。
35.参照图2,防护门2远离铰接轴的一侧与门框1之间设置有锁紧装置。锁紧装置包括插块12,插块12呈l型设置,插块12包括竖直部121与水平部122,竖直部121与水平部122的一端垂直固定。竖直部121位于降温腔4内,水平部122穿透防护门2远离铰接轴的侧壁并与防护门2滑动连接,门框1正对水平部122处开有形状与水平部122配合的插槽13,水平部122与插槽13滑动插接。降温腔4内设置有驱动水平部122朝靠近或远离插槽13的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
36.参照图2和图3,驱动机构包括贯穿防护门2的转杆14,转杆14的轴线与防护门2的板面垂直,转杆14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手轮15;还包括穿透竖直部121的螺纹杆16,螺纹杆16与竖直部121螺纹连接,螺纹杆16的一端与降温腔4远离铰接轴的内侧壁转动插接,螺纹杆16的轴线与转杆14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相互垂直。
37.转杆14与螺纹杆16之间设置有传动组件17,传动组件17包括主动锥齿轮171与从动锥齿轮172,主动锥齿轮171与转杆14位于降温腔4内的部分套接固定,从动锥齿轮172与螺纹杆16远离降温腔4内侧壁的一端固定连接,主动锥齿轮171与从动锥齿轮172啮合转动且轴间角度为90度。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具有紧急逃生功能的人防门的实施原理为:
39.当发生火灾时,群众通过消防通道移动至防护门2处,转动手轮15以驱动转杆14转动,转杆14转动带动主动锥齿轮171转动,主动锥齿轮171转动带动从动锥齿轮172转动,从而带动螺纹杆16转动,螺纹杆16转动带动竖直部121与水平部122朝远离插槽13的方向移动,直至水平部122与插槽13分离,从而能够转动防护门2。当群众移动至防护门2后,关闭防护门2,反转手轮15以将防护门2锁紧。
40.打开闸阀10,水流从进水管6流入盘管5内,水流对防护门2进行降温,使得防护门2不易出现翘曲、弯曲等情况,延长防护门2防火、防烟的时间,提高了防护门2的防火性能。水流经盘管5后从若干出水管7排出,水流对防护门2周围的燃烧物进行灭火,减缓火情蔓延,从而为群众逃生争取更多的时间。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