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81967发布日期:2022-02-12 12:25阅读:10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吧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吧机。


背景技术:

2.饮水机已经成为家庭的必需品,一般的饮水机内安装加热罐、蓄水箱、抽水泵等结构,以加热罐、蓄水箱配合抽水泵分别对冷热排水嘴进行供水,使用方便。而茶吧机一般为底板上安装加热耦合器或电磁炉保温盘配合出水管的结构,两种产品结构单独使用,但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单一的原茶吧机结构或饮水机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人门的需求,对此,本司拟进行改进,将茶吧机与饮水机整合为一体,以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4.本技术文件公开一种茶吧机,包括机身,机身的背面腔内设置加热罐、蓄水箱、多个抽水泵、抽水管,蓄水箱的进水口与抽水泵一的出水口连接,蓄水箱的第一出水口与加热罐的进水口连通,加热罐的出水口与机身正面腔内设置的热排水嘴连接,蓄水箱的第二出水口与机身正面腔内设置的冷排水嘴连接,还包括加水槽,加水槽包括安装座及安装座腔内的水管一、水管二,水管一、水管二的出水口自安装座上伸出,所述抽水泵一的进水口与抽水管上的三通接头一连接,所述机身背面腔内的抽水泵二与抽水管上的三通接头二连接且抽水泵二的出水口与水管二连接,所述机身背面腔内的抽水泵三与抽水管端部出口连接且抽水泵三的出水口与水管一连接,安装座一侧的机身顶面上设置保温盘及加热耦合器,保温盘、加热耦合器、加热罐及多个水泵均与机身背面腔内设置的控制电路板连接。
5.本茶吧机在常规饮水机的基础上,在机身顶面增加加水槽,以水管一、二配合对应的抽水泵出水,抽水泵二、三通过三通接头与抽水管对接,加热耦合器加热,保温盘保温,机身集合四个出水口,出水方式及使用方式多样化,可多方面满足用户需求。
6.进一步,所述安装座为l型,安装座的纵端与机身的顶面壳体固定,水管一、水管二自安装座的横端伸出,l型安装座,方便出水,造型美观。
7.进一步,所述安装座的纵端底面一侧设置卡扣,对应的机身顶面设置卡槽,安装座的纵端底面另一侧设置安装板,安装板上设置孔,卡扣配合安装板将安装座固定在机身上,使用方便。
8.进一步,所述安装座的横端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固定在安装座纵端侧面的本体及本体上固定的装饰板,所述本体、装饰板均为槽型,显示屏固定在装饰板槽腔内,本体的槽口面与安装座纵端固定,与槽口面相对的本体另一面上设置2个凹槽,凹槽槽底壁中间设置孔,水管一或水管二自凹槽底壁中间孔穿过,并自凹槽对应的装饰板位置伸出,分体式结构,降低成型难度,组装成型且结构稳定,其中凹槽结构有利于提高结构强度,同时凹槽内空间形成容纳空间方便对水管一、二进行固定,装饰板有利于提高造型美观性。
9.进一步,所述水管一、水管二均包括管体及管体端部的管接头,管接头固定在凹槽
对应的装饰板位置,管接头的出水端口朝向下方,管体为两段分体式,尾端分体分别与机身背面腔内的抽水泵二、抽水泵三的出水口连接,机身上设置2个通水管,尾端分体与首端分体端部分别套在同一通水管的两端连通。
10.本方案中为方便水管的对接,管体为两段式并与机身上通水管配合,加水槽、机身组装成型后对接即可,加快组装过程。
11.进一步,凹槽底壁对应的本体面上设置安装柱,对应的安装座纵端侧面成型的凸块上设置孔与安装柱配合,凹槽的周侧本体面上设置孔且对应的装饰板面上同样成型安装柱,以螺栓配合穿孔于安装柱螺接固定,固定方式简单,且外表无痕迹。
12.进一步,所述凹槽对应的装饰板位置设置显示屏以显示加热罐内温度,显示屏的连接线路端部设置插头,对应的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插口,显示屏对应的装饰板壁上设置孔并在孔口处嵌入透明板,显示屏连接线插接对接,方便组装成型。
13.进一步,所述加热耦合器、保温盘分别位于水管一、水管二出水口的下方,方便使用。
14.进一步,所述机身背面腔内底壁上固定加热罐,加热罐上方的侧面腔壁上固定蓄水箱,蓄水箱上固定抽水泵一,蓄水箱底面固定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与位于机身顶面并控制保温盘、加热耦合器、抽水泵二、抽水泵三的触摸开关一连接,以及与位于机身正面腔口处门上的触摸开关二连接,触摸开关二控制抽水泵一及加热罐,布局合理,方便组装成型。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对茶吧机结构进行改进,集合多个出水口,在耦合加热器、保温盘的配合下,使用方式多样化。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实施例1中本茶吧机的结构图;
19.图2是加水槽的结构图;
20.图3是加水槽的a向剖面图;
21.图4是机身背面结构图;
22.其中,附图标记为:
23.1、机身;2、水桶腔;3、抽水管;4、冷排水嘴;5、热排水嘴;6、加水槽;7、加热耦合器;8、保温盘;9、管道;10、通水管;11、加热罐;12、蓄水箱;13、控制电路板;14、抽水泵一;15、抽水泵二;16、抽水泵三;17、三通接头二;18、三通接头一;19、触摸开关二;21、尾端管体;22、首端管体;23、管接头;24、连接线路;25、插头;61、纵端;62、横端;63、透明板;64、显示屏;65、安装柱;66、螺栓;610、凸块;611、安装板;612、卡扣;621、本体;622、装饰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5.实施例1
26.参考图1,本茶吧机的机身1顶部安装加水槽6,加水槽一侧的机身顶面上安装加热耦合器以及保温盘,保温盘选用电磁炉加热型,机身的正面自上至下分隔成两个腔室,上方腔室内分别安装冷排水嘴4、热排水嘴5,下方的腔室为水桶腔2,水桶放置在水桶腔内,抽水管3伸入水桶腔内,此两个腔室腔口处均安装有门,冷、热排水嘴所处腔的门上安装有触摸开关二19,触摸屏式,按键控制抽水泵一14及加热罐11,保温盘8、加热耦合器7、抽水泵二15、抽水泵三16的触摸开关一位于机身顶面,触摸开关一可选择以两部分触摸屏组成,一部分触摸屏对应控制抽水泵二、保温盘,另一部分触摸屏对应控制抽水泵三及加热耦合器。
27.参考图2,机身的背面对应冷热排水嘴的腔内底壁上固定加热罐,加热罐上方的右侧面腔壁上固定蓄水箱12,蓄水箱上固定抽水泵一,蓄水箱底面固定控制电路板13,加热罐的出水口与热排水嘴通过管道9连接,加热罐的进水口与蓄水箱底部的第一出水口通过管道9连通,加热罐顶部的出气口通过管道与蓄水箱连通,蓄水箱的第二出水口与冷排水嘴通过管道9连通,蓄水箱与加热罐及冷热排水嘴的连接为常见结构。腔内顶壁的位置分别安装抽水泵二、抽水泵三,水桶腔内的抽水管上间隔安装三通接头一18、三通接头二17,蓄水箱上的抽水泵一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三通接头一的侧面端口连通,抽水泵一的出水口与蓄水箱进水口连通。抽水泵二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三通接头二的侧面端口连通,抽水泵二的出水口与水管一的尾端管体21连接。抽水泵三的进水口与抽水管的端部出口连通,抽水泵三的出水口与水管二的尾端管体连通,水管一、水管二的首端管体22位于加水槽内,加水槽以倒置的l型安装座为主体,首端管体均位于安装座腔内,如图3所示,两个首端管体分别与安装座横端腔内固定的管接头23连接,管接头23的下端出口自横端底面伸出,其下方的机身顶面上分别为加热耦合器7、保温盘8。为方便组装,机身顶面边侧位置成型两个通水管10,水管一、水管二的首端管体、尾端管体的端部分别套在各自通水管10的两端形成连通。
28.控制电路板与保温盘、加热耦合器、抽水泵二、抽水泵三及触摸开关一连接,以及触摸开关二、抽水泵一及加热罐连接。
29.本实施例中,为方便组装,参考图2、图3,安装座的纵端61底部面两侧分别成型卡扣612、安装板611,卡扣选用l型板,对应的机身顶面上开卡槽配合,安装板上开孔,安装时,卡扣与卡槽卡固,自机身侧面拧入螺钉至安装板孔中或直接在机身上开槽,槽璧上成型凸柱,安装板置于槽中时,凸柱嵌入安装板的孔中。
30.本实施例中,为降低安装座的成型难度,将安装座的横端62改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固定在安装座纵端侧面的本体621及本体上固定的装饰板622,本体、装饰板均为槽型,本体的槽口面与安装座纵端固定,与槽口面相对的本体另一面上相对成型2个凹槽,内凹成型,凹槽槽底壁中间开孔,水管一、水管二各自的管接头固定在凹槽对应的装饰板位置,首端管体自凹槽底壁中间孔穿过并与各自的管接头连接,管接头端部出口自装饰板底面开口伸出。管接头上方的装饰板位置螺钉固定显示屏64以显示加热罐内温度,显示屏的连接线路24端部固定插头25,对应的控制电路板上安装插口,显示屏64对应的装饰板壁上开孔并在孔口处嵌入透明板63,安装时显示屏连接线端部插头直接插入插口即可。
31.本实施例中为提高组装速度,凹槽底壁对应的本体面上成型安装柱65,对应的安
装座纵端侧面成型的凸块610上开孔与安装柱配合,凹槽的周侧本体面上开孔且对应的装饰板面上同样成型安装柱,安装时,以螺栓66穿孔并与安装柱螺接固定,固定方式简单,且外表无痕迹。
32.使用时,可直接自冷、热排水嘴取水,也可以水管一、二配合对应的抽水泵出水,加热耦合器加热可对常用加热水壶进行加热,保温盘启动保温,出水方式及使用方式多样化,可多方面满足用户需求。
33.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