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盘组件与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54377发布日期:2021-11-29 21:13阅读:95来源:国知局
发热盘组件与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液体加热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热盘组件与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2.液体加热容器通常包括容器本体和加热盘组件,容器本体形成能够盛放液体的腔体,加热盘组件设置于容器本体的底部,以对容器本体内盛放的液体进行加热。加热盘组件包括导热板和发热管,导热板连接于容器本体的底部,发热管连接于导热板背离容器本体的一侧;发热管通电后能够产生热量,发热管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板传递至容器本体,从而对容器本体内盛放的液体进行加热。
3.液体加热容器工作过程中,导热板上正对发热管的区域的温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使得容器本体的底部受热不均匀,导致容器本体内的液体受热不均匀产生振动或者气泡破裂形成较大的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热盘组件与液体加热容器,以提高容器本体的底部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从而降低液体加热容器的噪音。
5.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热盘组件,其包括:
6.导热板,所述导热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7.发热管,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
8.所述导热板正对所述发热管的区域为受热区域,所述受热区域设有隔热结构,所述隔热结构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发热管的宽度。
9.上述发热盘组件包括导热板和发热管,导热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发热管设置于第一表面,导热板正对发热管的区域为受热区域,受热区域设有隔热结构,通过设置隔热结构,延缓了热量的纵向传导,迫使热量沿横向传导,将受热区域吸收的热量沿横向扩散至其他区域,从而提高热量分布的均匀性;隔热结构的宽度不小于发热管的宽度,以确保隔热结构能够完全覆盖发热管,从而避免热量在发热管附近的区域聚集,使热量能够尽可能地沿横向传递至远离发热管的区域,使得发热盘组件整体均匀发热,从而减小由于发热聚焦产生的噪音。
10.可选地,所述隔热结构包括至少一个隔热槽,所述隔热槽设置成与所述发热管对应的环形结构,当隔热槽为多个时,多个所述隔热槽沿所述导热板的径向依次排列,通过设置隔热槽减小了发热区域与容器本体的底部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了发热区域传递至容器本体的底部的热量,使得发热盘组件整体均匀发热,从而减小由于发热聚焦产生的噪音。
11.可选地,相邻所述隔热槽之间形成支撑部位,所述第一表面正对所述支撑部位的位置设置成凹陷结构,凹陷结构与发热管相分离,减小了导热板的受热面积,使发热管的热量在受热区域能够横向传导,提高了导热板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从而使容器本体的底部
能够均匀受热,从而减小由于发热聚焦产生的噪音。
12.可选地,所述隔热结构的横截面在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成第一波浪形结构,所述第一波浪形结构沿所述导热板的径向延伸,第一波浪形结构的波峰与容器本体的底部接触,第一波浪形结构的波谷与容器本体的底部相隔开,从而减少受热区域传递至容器本体底部的热量,使得发热盘组件整体均匀发热,从而减小由于发热聚焦产生的噪音。
13.可选地,所述隔热结构的横截面在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成第二波浪形结构,所述第二波浪形结构沿所述导热板的径向延伸,第二波浪形结构的波谷与发热管接触,第二波浪形结构的波峰与发热管相隔开,从而减少发热管与受热区域的接触面积,促使热量横向传导,提高导热板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使得发热盘组件整体均匀发热,从而减小由于发热聚焦产生的噪音。
14.可选地,所述隔热结构为厚度均匀的减薄区域,所述减薄区域的横截面设置成波浪形结构,所述波浪形结构沿所述导热板的径向延伸,以使受热区域形成平稳连续的板状结构,提高受热区域的结构强度,避免在受热区域形成应力集中而产生损坏。
15.可选地,所述隔热结构包括隔热槽和阻热块,所述隔热槽凹陷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阻热块填充于所述隔热槽内,阻热块采用导热率小于导热板的材料制成,从而减缓热量的纵向传导,减少了受热区域传递至容器本体的底部的热量,提高了热量在容器本体的底部分布的均匀性,使得发热盘组件整体均匀发热,从而减小由于发热聚焦产生的噪音。
16.可选地,所述隔热结构包括隔热槽和透气孔,所述隔热槽凹陷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透气孔连通所述隔热槽与所述第一表面,在发热管加热时,隔热槽内的热空气可以沿透气孔排出,防止加热时隔热槽内的空气热胀冷缩使导热板从容器本体的底部脱落,延长了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17.可选地,所述隔热结构包括多组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每一组所述通孔设置成围绕所述导热板的中心的圆形排列结构,多组所述通孔沿所述导热板的径向依次排列,通过设置通孔既能够减小受热区域与容器本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又能够减小受热区域与发热管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容器本体正对导热区域的温度,使得发热盘整体均匀发热,从而减小由于发热聚焦产生的噪音。
18.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包括本技术提供的任意一种发热盘组件。
19.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液体加热容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液体加热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3中加热盘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液体加热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图5中加热盘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液体加热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图7中加热盘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
[0029]1‑
导热板;
[0030]
11

隔热槽;
[0031]
12

支撑部位;
[0032]
13

凹陷结构;
[0033]
14

阻热块;
[0034]
15

透气孔;
[0035]
16

第一波浪形结构;
[0036]
17

第二波浪形结构;
[0037]
18

通孔;
[0038]2‑
发热管;
[0039]3‑
容器本体;
[0040]4‑
外壳;
[0041]5‑
容器盖;
[0042]6‑
底座。
[0043]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45]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46]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0047]
如图1

图8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包括容器本体3、加热盘组件、外壳4、容器盖5和底座6。容器本体3设置成顶部开口的腔体状结构,容器本体3内能够盛放待加热液体,容器盖5盖设于容器本体3的顶部开口处;加热盘组件设置于容器本体3的底部,加热盘组件设置于容器本体3的外侧,通过加热盘组件对容器本体3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外壳4用于容纳容器本体3、加热盘组件和温控器等部件,外壳4的外部可以设置手柄,
以方便使用者提起液体加热容器;底座6用于连接外部电源,底座6能够与外壳4内设置的温控器耦合,从而使液体加热容器接通电源。
[0048]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热盘组件包括导热板1和发热管2。导热板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为导热板1背离容器本体3的一面,第二表面为导热板1朝向容器本体3的一面;发热管2设置于第一表面,导热板1正对发热管2的区域为受热区域,受热区域设有隔热结构,通过设置隔热结构,延缓了热量的纵向(即导热板的轴向)传导,迫使热量沿横向(即导热板的径向)传导,将受热区域吸收的热量沿横向扩散至其他区域(除受热区域以外的区域),从而提高热量分布的均匀性;隔热结构的宽度不小于发热管2的宽度,以确保隔热结构能够完全覆盖发热管2,从而避免热量在发热管2附近的区域聚集,使热量能够尽可能地沿横向传递至远离发热管2的区域,使得发热盘组件整体均匀发热,从而减小由于发热聚集产生的噪音。
[0049]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种实施例中,隔热结构包括至少一个隔热槽11,隔热槽11可以凹陷于第一表面,也可以凹陷于第二表面,隔热槽11设置成与发热管2对应的环形结构,隔热槽11的横截面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任意适当的形状,例如三角形、弧形、矩形等,当隔热槽11为多个时,多个隔热槽11沿导热板1的径向依次排列,通过设置隔热槽11减小了发热区域与容器本体的底部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了发热区域传递至容器本体3的底部的热量,使得发热盘组件整体均匀发热,从而减小由于发热聚焦产生的噪音。进一步地,相邻隔热槽11之间形成支撑部位12,第一表面正对支撑部位12的位置设置成凹陷结构13,凹陷结构13与发热管2相分离,减小了导热板1的受热面积,使发热管2的热量在受热区域能够横向传导,也就是说,第一表面上仅在正对隔热槽11的区域上与发热管2接触受热,然后热量横向传导至凹陷结构13和受热区域以外的区域,提高了导热板1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从而使容器本体的底部能够均匀受热,从而减小由于发热聚焦产生的噪音。此外,通过在第一表面正对支撑部位12的位置设置凹陷结构13,还能够使受热区域的整体厚度趋于均匀,避免过大的厚度差导致的应力集中现象。
[0050]
进一步地,隔热结构的横截面在第一表面上设置成第一波浪形结构16,第一波浪形结构16沿导热板1的径向延伸,也就是说,隔热结构在第一表面上设置成圆形扩散的波浪结构,第一波浪形结构16的波峰(向上凸起的部分)与容器本体3的底部接触,第一波浪形结构16的波谷(向下凸起的部分)与容器本体3的底部相隔开,使得第一波浪形结构16的波峰形成上述支撑部位12,第一波浪形结构16的波谷形成上述隔热槽,由于第一波浪形结构16的波峰与容器本体3的底部之间能够形成线性接触区,因此能够尽可能减小受热区域与容器本体3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受热区域传递至容器本体3底部的热量,使得发热盘组件整体均匀发热,从而减小由于发热聚焦产生的噪音,而且通过多个呈同心圆排列的线性接触区,提高了支撑的稳定性和连接的可靠性。
[0051]
进一步地,隔热结构的横截面在第二表面上设置成第二波浪形结构17,第二波浪形结构17沿导热板1的径向延伸,也就是说,隔热结构在第二表面上设置成圆形扩散的波浪结构,第二波浪形结构17的波谷(向下凸起的部分)与发热管2接触,第二波浪形结构17的波峰(向上凸起的部分)与发热管2相隔开,使得第二波浪形结构17的波谷形成上述支撑部位12,第二波浪形结构17的波峰形成上述隔热槽11,由于第二波浪形结构17的波谷与发热管2之间能够形成线性接触区,因此能够尽可能减小发热管2与受热区域的接触面积,促使热量
横向传导,提高导热板1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使得发热盘组件整体均匀发热,从而减小由于发热聚焦产生的噪音。
[0052]
其中,第二波浪形结构17的相邻两个波谷之间的宽度应小于发热管2的宽度,使受热区域与发热管2之间至少形成两个呈同心圆排列的线性接触区,提高发热管2与导热板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0053]
进一步地,隔热结构为厚度均匀的减薄区域,也就是说,导热板1在受热区域的厚度小于其他区域的厚度,减薄区域的横截面设置成波浪形结构,波浪形结构沿导热板1的径向延伸,也就是说,隔热结构设置成圆形扩散的波浪形结构,以使受热区域形成平稳连续的板状结构,提高受热区域的结构强度,避免在受热区域形成应力集中而产生损坏。此外,隔热结构设置成圆形扩散的波浪形结构,在不改变隔热结构的宽度的情况下,增加了隔热结构的表面积,从而使热量能够分散在更大的面积上,提高了热量分布的均匀性。
[0054]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二种实施例中,隔热结构包括隔热槽11和阻热块14,隔热槽11设置成围绕导热板1的中心的环形结构,隔热槽11凹陷于第二表面,阻热块14填充于隔热槽11内,阻热块14采用导热率小于导热板的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或铁等,从而减缓热量的纵向传导,减少了受热区域传递至容器本体的底部的热量,提高了热量在容器本体的底部分布的均匀性,使得发热盘组件整体均匀发热,从而减小由于发热聚焦产生的噪音,此外,由于隔热槽11内填充有阻热块14,阻热块14填满了隔热槽11与容器本体3的底部之间的空隙,使得隔热槽11内不会存留有空气,避免了空气热胀冷缩导致的导热板1脱落的问题,提高了烹饪器具的可靠性。
[0055]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三种实施例中,隔热结构包括隔热槽11和透气孔15,隔热槽11设置成围绕导热板1的中心的环形结构,隔热槽11凹陷于第二表面,透气孔15连通隔热槽11与第一表面,在发热管2加热时,隔热槽11内的热空气可以沿透气孔15排出,防止加热时隔热槽11内的空气热胀冷缩使导热板1从容器本体的底部脱落,延长了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0056]
其中,隔热结构可以包括多个透气孔15,多个透气孔15沿隔热槽11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既能够使空气均匀地排出,还能够避免焊接过程中透气孔堵塞。
[0057]
如图7和图8所示,在第四种实施例中,隔热结构包括多组通孔18,通孔18连通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每一组通孔18设置成围绕导热板1的中心的圆形排列结构,多组通孔18沿导热板1的径向依次排列,通过设置通孔18既能够减小受热区域与容器本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又能够减小受热区域与发热管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容器本体正对导热区域的温度,使得发热盘整体均匀发热,从而减小由于发热聚焦产生的噪音。
[0058]
具体来说,通过相邻通孔之间的间隔区域与发热管2接触受热,由于相邻通孔之间的间隔区域为相互连接的整体,因此能够形成均匀且连续的受热接触部位,避免受热区域吸收的热量形成局部聚集而产生高温;一方面,间隔区域吸收的热量纵向传递至容器本体3的底部,即相邻通孔之间的间隔区域与容器本体3的底部接触传热,在容器本体3的底部进一步横向传递至容器本体3正对通孔18的区域;另一方面,间隔区域吸收的热量横向传递至导热板1的其他区域,在导热板1的其他区域纵向传递至容器本体3的底部,从而实现容器本体3整个底部的均匀受热。
[0059]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