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儿床座布及设有该座布的婴儿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01979发布日期:2022-06-24 23:02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婴儿床座布及设有该座布的婴儿床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婴儿床座布及设有该座布的婴儿床。


背景技术:

2.婴儿床一般包括床架与连接于床架上的座布,床架一般包括多个立柱、多个扶手、外端枢接于各立柱的底部支撑结构,底部支撑结构一般包括多根底座、多根底管,多根底管一侧连接于底座,另一端连接对应立柱的下侧,相邻另立柱上侧之间连接一扶手。
3.常规结构中,婴儿床的座布一般包括一底片以及一圈首尾相接的整体竖向部分,竖向部分下端通过车缝等方式固定连接于底片的的周围,从而底片与竖向部分以及扶手一起围成一围栏,即该围栏的竖向部分除了扶手之外,只有座布的竖向部分。该种类型的座布与车架连接时,只有各扶手连接于围片对应位置的上端,其他的部分都没与床架有连接、定位,底片自然垂于底部支撑结构上,座布位于立柱内侧的部分就使其位于立柱内侧,与床架没有任何连接。
4.座布的这种常规设计,容易造成以下问题:1、若座布上端与扶手脱离连接,因为座布一般是柔性材质剪裁缝制而成,所以座布竖向部分会往下倒,没法再形成围栏,从而在婴儿床里面的孩童容易掉出去,安全没法得到保障;2、座布容易相对床架移动,因为除了座布上端,其他部分是可相对床架活动的,即底片整体能相对床架移动,而且底片整体移动时会带动围片偏向移动,即座布除上端之外的部分容易相对床架移动,也容易团到一起,如此设置,不仅需要经常整理座布,使得使用起来比较费事;而且若在不铺床垫的情况下往围栏里面装入东西,东西不重的情况下都很容易压着底片穿过相邻底管之间的间隙往下坠而使得底片与地面接触,若放的东西稍微靠向围片,东西也很容易与座布底片一起往一边偏向移动至与地面接触,从而造成卫生问题;此外,在底片上铺好床垫后,在里面玩耍的孩童走动时,若不小心踩到底片边缘,也容易踩着底片往一边偏并往下移动,造成歪倒或摔倒,或脚被卡住,从而造成人身伤害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婴儿床座布及设有该座布的婴儿床,所述座布。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婴儿床座布,包括一底片以及多片下端连接于所述底片的围片,所述多片围片相互间隔设置,且每一所述围片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卡杆。
8.所述围片两端分别上下展开地全部连接于对应端的卡杆上。
9.所述围片的上侧设置有延其长度方向贯穿延伸的穿孔,或,所述围片一侧的上侧设置有上下相间隔的并可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
10.至少其中一所述围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
分位于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相对远离的一端分别连接有所述卡杆;所述第一部分朝向第二部分的一侧至少部分与第二部分通过一第一拉链连接,且该第一拉链自第一部分该侧的上端往下延伸;所述第三部分朝向第二部分的一侧至少部分与第二部分通过一第二拉链连接,该第二拉链自第三部分该侧的上端往下延伸;较佳的,所述第二部分的上侧设置有所述穿孔,或所述第二部分上侧设置有上下相间隔的并可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
11.一种婴儿床,包括所述上述的座布。
12.所述婴儿床还包括一床架,所述床架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立柱、多个扶手,每相邻两立柱的上侧之间连接有一所述扶手,所述立柱、扶手的数量与所述围片的数量相等;每一所述立柱上均设置有两相间隔的卡槽,所述卡槽上下延伸设置,相邻两围片相对侧的卡杆分别插入一对应的立柱的两卡槽内,每一扶手与对应围片的上侧连接。
13.所述同一立柱上的两卡槽均设置于立柱内侧;较佳的,相邻两立柱位于相对两卡槽之间的部分的内侧平面在同一平面上。
14.所述卡杆自卡槽上端往下插入卡槽内,或,自卡槽下端往上插入卡槽内,且所述卡槽还沿着高度延伸方向朝向一侧开口,从而卡杆插入卡槽后,与卡杆连接的围片自该开口穿出,且卡杆不能自该开口脱离卡槽;较佳的,所述卡槽朝向相邻立柱所在方向设置所述开口;或,所述卡槽朝向婴儿床内侧设置所述开口。
15.所述立柱包括主体、连接于所述主体上端的顶部连接件、连接于所述主体下端的底部连接件,所述主体上间隔设置有两所述卡槽;对应卡杆上端或/和围片连接卡杆的一侧上端抵靠于所述顶部连接件,对应卡杆下端或/和围片连接卡杆的一侧下端抵靠于所述底部连接件。
16.所述主体包括一支撑件、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件两侧的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上分别设置一所述卡槽,相邻两围片相对侧的卡杆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上的卡槽;较佳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朝向支撑件的一侧均设置有朝向支撑件开口的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上下延伸设置,所述支撑件的两侧至少部分分别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槽内,即支撑件一侧至少部分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连接槽内,支撑件的另一侧至少部分插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槽内。
17.其中至少一所述扶手的两端分别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相邻两立柱,且该扶手与所述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围片的第二部分的上侧连接;较佳的,所述第一拉链与第二拉链分别位于两相邻立柱的内侧;较佳的,该扶手的两端与对应的相邻立柱之间均设置有对应的导向装置,且所述导向装置设置于立柱上的部分位于卡槽与立柱边缘之间。
18.所述床架还包括一底支架,所述底支架的外端与各立柱下侧连接,所述座布的底片位于底支架上侧。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0.因为座布的各围片间隔设置,同一立柱上的两卡槽也是间隔设置,从而在每一围片的两侧通过卡杆、卡槽与对应立柱连接在一起后,相当于每相邻两立柱拉住一围片的两侧,而底片又是与各围片连接,从而相当于立柱拉住各围片,而围片又与立柱一起拉住底
片,而且任意相邻两围片之间的间隙由立柱部分给补上,即相邻两围片之间为立柱部分,如此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1.1、因为采用了上述设置,从而本实用新型相当于是扶手、座布与各立柱一起围成一围栏,即该围栏的底部为座布底片,围栏的竖向部分除了扶手之外,即是由各围片与各相邻围片之间的立柱部分一起围成,这样的围栏比常规设置中除了扶手之外竖向部分只有座布的围栏更牢固更稳定,孩童在该围栏内也更安全;
22.2、因为采用了上述设置,即使围片上端与扶手脱离连接,围片两侧也被立柱有力地拉住支撑,所以围片不会往下倒,还是能与底片、立柱一起形成围栏,即座布还是能与各立柱围成一安全围栏,里面的孩童没有掉出去的危险,避免人身伤害;
23.3、因为采用了上述设置,每一围片均被相邻两立柱拉住而不能相对床架移动,从而被各围片与立柱一起拉住的底片也不能整体相对床架移动,而且立柱与各围片不仅对底片有一往上的拉力,而且对底片还有往自身所在一侧的拉力;如此,在底片上铺上床垫后,在里面玩耍的孩童走动时,即使踩到底片边缘,也因为各围片、立柱对底片的拉力,底片不会带着围片往被踩的方向偏并往下移动,从而可避免孩童歪倒或摔倒或脚被卡住,进而避免人身伤害问题;此外,座布除扶手以外的部分也不会团到一起,从而无需经常整理,更省事,而且在不铺设床垫的情况下,若往婴儿床里面装入东西,东西不容易压着被各围片与立柱拉着的底片往下偏移穿过相邻底管之间的间隙往下坠至地面;若放的东西靠向围片,底片与围片也不会被压得往一边偏移至与地面接触,从而避免卫生问题;
24.4、相邻两围片之间不相接,为各自独立存在的围片,从而比起整体的一圈式围片,不仅节省座布布料,而且若其中一围片出现损坏需要更换时,只需拆其与底片的连接,无需动到其他围片,从而操作更简便。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婴儿床座布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婴儿床座布其中一围片与底片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婴儿床座布其中一围片与底片的处于另一角度下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婴儿床座布另一围片内侧与底片的平面示意图;
29.图5为根据图4中a部分的放大;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婴儿床与座布组装后的示意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婴儿床床架处于的示意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婴儿床床架其中一立柱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33.图9为根据图8的爆炸示意图;
34.图10为各立柱的主体与座布在组装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35.图11为根据图10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6.图12为根据图10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7.图13为本实用新型婴儿床第一连接件的放大示意图;
38.图14为根据图10中d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9.图15为实用新型婴儿床第二连接件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婴儿床座布1,所述婴儿床座布1包括一底片11以及多片下端连接于所述底片11的围片12,所述多片围片12相互间隔设置,且每一所述围片1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卡杆13。
41.所述围片12的上侧设置有延其长度方向贯穿延伸的穿孔121,或,所述围片12一侧的上侧设置有上下相间隔的并可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01与第二连接部1202。
42.所述围片12上端穿孔121的行成,可以是所述围片12的上端往一侧翻转后车缝固定连接于围片12对应位置,从而形成所述穿孔121。
43.所述第一连接部1201与第二连接部1202组合形成为一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可以设置为按扣、纽扣、粘扣带等。假设所述连接装置为粘扣带,即是说,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分别为粘扣带的钩钩、毛毛。具体设置时,在围片12一侧沿其长度方向设置上下两排,一排为粘扣带的钩钩/毛毛,另一排位粘扣带的毛毛/钩钩,然后围片12上端往该侧翻转,围片12上端的钩钩/毛毛与下方的毛毛/钩钩可粘扣在一起,即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相互连接。粘扣在一起后,所述围片12上端也形成一沿围片12长度方向延伸的穿孔121。所述同一排的钩钩/毛毛可设置为一整条,也可设置为多个相间隔的小块。较佳的,所述两排中位于上侧的一排设置于围片12上端,从而可节省座布1材料。
44.若所述连接装置设置为按扣,即是说,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分别为按扣的公扣、母扣。具体设置时,则是在在围片12一侧沿其长度方向设置上下两排,一排为多个按扣的公扣/母扣,另一排设置为多个对应的母扣/公扣,同理,所述两排中位于上侧的一排设置于围片12上端,然后围片12上端往该侧翻转,对应位置的公扣与母扣扣合,即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相互连接。扣合后,所述围片12上端也形成一沿围片12长度方向延伸的穿孔121。
45.纽扣的设置也同粘扣带与按扣的设置原理。
46.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公知合适的结构。
47.所述围片12两端分别上下展开地全部连接于对应端的卡杆13上,如此设置,可使得每一围片12两端被对应的卡杆13拉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围片12每一端卡杆13的高度大致等于围片12对应端的高度。
48.结合图4、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至少其中一所述围片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122、第二部分123、第三部分124,所述第二部分123位于第一部分122与第三部分124之间,所述第一部分122与第三部分124相对远离的一端分别连接有所述卡杆13,所述第二部分123的上端设置有所述穿孔121,或所述第二部分123的上侧设置有所述上下相间隔的并可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第一部分122朝向第二部分123的一侧至少部分与第二部分123通过一第一拉链125连接,且该第一拉链125自第一部分122该侧的上端往下延伸;所述第三部分124朝向第二部分123的一侧至少部分与第二部分123通过一第二拉链126连接,该第二拉链126自第三部分124该侧的上端往下延伸。
4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22部分通过第一拉链125与第二部分123连接,第三部分124部分过第二拉链126与第二部分123连接,即第一部分122、第二部分123的对应侧只有自上端往下的一段通过拉链与第二部分123连接,所述第一部分122、第二部分123、第三部分124位于第一拉链125、第二拉链126以下的部分形成为整体式,即为不可拆连接。即相当于
在一围片12上,间隔形成两间隙,每一间所述隙均是自上端往下延伸一段距离,从而使得该围片12于间隙底部以上的部分因为两间隙而形成为分开的三块,然后给每一间隙两侧的座布1端缝制拉链,拉上拉链,则该三块结合在一起。如此设置,使得座布1的缝制更方便。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该一所述围片12自上而下分成所述第一部分122、第二部分123、第三部分124,且第一部分122朝向第二部分123的一侧全部通过第一拉链125与第二部分123连接,第三部分124朝向第二部分123的一侧全部通过第三拉链与第二部分123连接。即相当于左中右三片竖向座布1通过两拉链连接成为一围片12。
50.可在所述围片12的两侧沿其高度延伸方向车缝出一容纳孔,所述卡杆13置于所述容纳孔内,从而连接所述围片12与卡杆13。也可以通过螺丝的方式将围片12固定于卡杆13上。所述围片12还可通过其他方式连接于卡杆13。
51.如图7至1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婴儿床,所述婴儿床包括所述座布1。
52.所述婴儿床还包括一床架2,所述床架2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立柱21、多个扶手22,每相邻两立柱21的上侧之间连接有一所述扶手22,所述立柱21、扶手22的数量与所述围片12的数量相等;每一所述立柱21上均设置有两相间隔的卡槽211,所述卡槽211上下延伸设置,相邻两围片12相对侧的卡杆13分别插入一对应的立柱21的两卡槽211内,每一扶手22与对应围片12的上端连接。具体地说,每一扶手22穿设于一对应围片12上侧的穿孔121内,或,每一扶手22位于对应围片12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围片12上端从扶手22的上侧翻转并使得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从而使得扶手22与围片12连接;或,所述扶手22通过其他方式与围片12上端连接。
53.床架2与座布1如此设置并连接后,因为座布1的各围片12间隔设置,同一立柱21上的两卡槽211也是间隔设置,从而在每一围片12的两侧通过卡杆13、卡槽211与对应立柱21连接在一起后,每相邻两立柱21拉住一围片12的两侧,而底片11又是与各围片12连接,且任意相邻两围片12之间的间隙由立柱21部分给补上,即相邻两围片12之间为立柱21部分,从而本实用新型相当于是扶手22、座布1与各立柱21一起围成一围栏,即该围栏的底部为座布1底片11,围栏的竖向部分除了扶手22之外,即是由各围片12与各相邻围片12之间的立柱21部分一起围成,而用于支撑的立柱21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刚性,不像柔性的座布1容易变形,从而这样的围栏比常规设置中除了扶手22之外竖向部分只有柔性座布1的围栏更牢固更稳定,孩童在该围栏内也更安全;此外,床架2与座布1如此连接,即使围片12上端与扶手22脱离连接,围片12两侧也被立柱21有力地拉住支撑,所以围片12不会往下倒,还是能与底片11、立柱21一起形成围栏,即座布1还是能与各立柱21围成一安全围栏,里面的孩童没有掉出去的危险,从而可避免人身伤害;再者,因为相邻两围片12之间不相接,各围片12为各自独立存在的围片12,从而比起常规技术中整体的一圈围片12,不仅节省座布1材料,而且若其中一围片12出现损坏需要更换时,只需拆其与底片11的连接,无需动到其他围片12,从而操作更简便。
5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同一立柱21上的两卡槽211均设置于立柱21内侧,从而在卡杆13卡于卡槽211后,每一所述围片12连接有卡杆13的两侧分别位于相邻两立柱21的内侧。如此设置,当孩童在婴儿床内活动而对围片12施加往外的力时,每一围片12的两侧均会抵靠于相邻两立柱21内侧,即立柱21会给围片12支撑力,从而围片12能受更大力,进而使得围栏更稳固更安全。
55.较佳的,相邻两立柱21位于相对两卡槽211之间的部分的内侧平面212(结合图11、14、15所示)在同一平面上。以左右两相邻立柱21为例,两相邻立柱21的相对两卡槽211,即左侧立柱21朝向右侧立柱21的卡槽211与右侧立柱21朝向左侧的卡槽211,换句话说,即左侧立柱21的右侧卡槽211与右侧立柱21的左侧卡槽211。命名左侧立柱21位于其右侧卡槽211右侧的部分为右侧部分,命名右侧立柱21位于其左侧卡槽211左侧的部分为左侧部分,右侧部分与左侧部分的内侧平面212在同一平面上。如此设置,在所述床架2处于展开状态下时,当座布围片在被往外推时,在同一平面上的两内侧平面不会对围片造成分割力,从而进一步保证围栏的稳固与安全。
56.所述卡杆13可自卡槽211上端往下插入卡槽211内,也可自卡槽211下端往上插入卡槽211内,且所述卡槽211还沿着高度延伸方向朝向一侧开口2110,从而卡杆13插入卡槽211后,与卡杆13连接的围片12自该开口2110侧穿出,且卡杆13不能自该开口2110脱离卡槽211。所述卡槽211朝向相邻立柱21所在方向设置所述开口2110(结合图12.13所示);或,所述卡槽211朝向婴儿床内侧设置所述开口2110(结合图14.15所示)。
5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柱21包括主体213、连接于所述主体213上端的顶部连接件214、连接于所述主体213下端的底部连接件215,所述主体213上间隔设置有两所述卡槽211。较佳的,对应卡杆13上端或/和围片12连接卡杆13的一侧上端抵靠于所述顶部连接件214,对应卡杆13下端或/和围片12连接卡杆13的一侧下端抵靠于所述底部连接件215。如此设置,进一步保证在组装好床架2与座布1之后,座布1不能相对床架2上下移动,从而保证座布1与床架2连接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即保证围栏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58.所述主体213包括一支撑件2131、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件2131两侧的第一连接件2132与第二连接件2133,所述第一连接件2132与第二连接件2133上分别设置一所述卡槽211,相邻两围片12相对侧的卡杆13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件2132与第二连接件2133上的卡槽211。
59.所述第一连接件2132与第二连接件2133朝向支撑件2131的一侧分别设置有朝向支撑件2131开口的连接槽2134,所述连接槽2134上下延伸设置,所述支撑件2131的两侧至少部分分别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2132与第二连接件2133的连接槽2134内,即支撑件2131一侧至少部分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2132的连接槽2134内,支撑件2131的另一侧至少部分插入所述第二连接件2133的连接槽2135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2132与第二连接件2133的连接槽2134分别上下贯穿第一连接件2132与第二连接件2133,且支撑件2131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132与第二连接件2133,从而第一支撑件2131两侧分别插入第一连接件2132与第二连接件2133的连接槽后,支撑件2131的上端露出于第一连接件2132与第二连接件2133的上端外,支撑件2131下端露出于第一连接件2132与第二连接件2133的下端外。
60.所述顶部连接件214包括第一本体2141、两分别自所述第一本体2141两侧下端的外侧往下延伸的顶部插入件2142,所述第一本体2141下端于两顶部插入件2142之间的部分设置有顶部插入孔2143;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件2132与第二连接件2133的顶端分别设置有顶部插孔21320、21330;所述支撑件2131上端伸入所述第一本体2141的顶部插入孔2143内,所述顶部连接件214两侧的顶部插入件2142分别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2132与第二连接件2133的顶部插孔21320、21330内。然后固定连接所述顶部连接件214与主体2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杆13上端或/和围片12连接卡杆13的一侧上端抵靠于所述顶部连接件214的第
一本体。
61.所述底部连接件215包括第二本体2151、两分别自所述第二本体2151两侧上端的外侧往上延伸的底部插入件2152,所述第二本体2151下端于两底部插入件2152之间的部分设置有底部插入孔2153;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件2132与第二连接件2133的底端分别设置有底部插孔(图未示);所述支撑件2131下端伸入所述第二本体2151的顶部插入孔2143内,所述底部连接件215两侧的底部插入件2152分别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2132与第二连接件2133的底部插孔内,然后固定连接所述底部连接件215与主体213。
62.在本实施例中,其中至少一所述扶手22的两端分别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相邻两立柱21,且该扶手22与所述包括第一部分122、第二部分123、第三部分124的围片12的第二部分123的上端连接,如此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婴儿床可当床边床用。具体的说,当要将本实用新型婴儿床当床边床使用时,先将第二部分123与第一部分122、第三部分124之间的拉链拉开,然后往下移动该扶手22,连带围片12的第二部分123一起往下移动,直至移动到符合床边床高度需求的位置为止。较佳的,分别连接所述第二部分123与第一部分122、第三部分124的第一拉链125与第二拉链126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被设置为,在所述第一拉链125与第二拉链126完全打开后,所述第二部分123与对应的扶手22相对立柱21往下移动至床边床的使用高度位置。如此设置,不仅可使得扶手22与围片12的第二部分123可移动至床边床使用位置后,而且移动至该位置后,围片12第二部分123与第一部分122、第三部分124拉链以下的部位不会被轻易分开,即第一部分122与第二部分123、第三部分124会处于稳固的连接状态,从而保证第二部分123依然处于被相邻两立柱21拉住的状态,从而使得床边床的使用更安全。所述扶手22与立柱21可相对上下移动设计的具体结构可以为任意公知技术,且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故不在此赘述。
63.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第一拉链125与第二拉链126分别位于两相邻立柱的内侧。如此设置,使得拉链不容易被婴儿床外面的人或物体误碰到而拉开,从而进一步保证围栏的安全性,即保证围栏内孩童的安全性。
64.为使得所述扶手22的上下调整更方便,该扶手22的两端与对应的相邻立柱21之间均设置有对应导向装置,比如滑块(图未示)与滑槽216的配合设计,从而起到导向作用。较佳的,所述导向装置设置于立柱21上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为滑槽216)位于对应卡槽211(即与该扶手连接的围片卡杆与该立柱连接的卡槽)与立柱21边缘之间,如此设置,保证扶手22的上下移动不会干涉到卡杆13。
65.若不设置上述床边床功能,所述每一所述立柱的第一连接件2132可镜像后再旋转90度得到第二连接件2133。即在单个零件设计中,第一连接件2132与第二连接件2133为镜像设置。在此设置下,所述卡槽211可朝向相邻立柱21所在方向设置所述开口2110,也可朝向婴儿床内侧设置所述开口2110。
6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婴儿床设置有四立柱21、四扶手22,从而所述座布1设置有四围片12,且所述婴儿床的四扶手22中,其中两相对侧的扶手22的长度大于另两相对侧的扶手22长度,所述包括第一部分122、第二部分123、第三部分124的围片12的上端与其中一较长的扶手22连接。
67.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婴儿床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调整立柱21、扶手22、围片12的数量。
68.所述床架2还包括一底支架23,所述底支架23的外端与各立柱21下侧连接,所述座布1的底片11位于底支架23上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支架23包括一底座231以及多根底管232,所述多根底管232一端均枢接于底座231,另一端分别枢接于对应的立柱21下侧。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底支架23的具体结构及其与各立柱21的连接可以为其他任意公知可行的结构,因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故不在此赘述。
69.因为每相邻两立柱21拉住一围片12的两侧,从而围片12除与扶手22连接以外的部分不能相对床架2移动,而座布1的底片11又是与各围片12连接,从而相当于立柱21拉住各围片12,而围片12又与立柱21一起拉住底片11,故被各围片12与立柱21一起拉住的底片11也不能整体相对床架2移动;而且立柱21与各围片12不仅对底片11有一往上的拉力,而且对底片11还有往自身所在一侧的拉力。如此,在底片11上铺上床垫后,在围栏里玩耍的孩童走动时,即使踩到底片11边缘,也因为各围片12、立柱21对底片11的拉力,底片11也不会带着围片12往被踩的方向偏并往下移动,从而可避免孩童歪倒或摔倒或脚被卡住,进而避免人身伤害问题;此外,座布1除扶手22以外的部分也不会团到一起,从而无需经常整理,更省事,而且在不铺设床垫的情况下,若往婴儿床里面装入东西,东西不容易压着被各围片12与立柱21拉着的底片11往下偏移穿过相邻底管232之间的间隙往下坠至地面;若放的东西靠向围片12,底片11与围片12也不会被压得往一边偏移至与地面接触,从而避免卫生问题。
70.在婴儿床的设置中,为便于观察婴儿床内孩童的状态,一般各围片都会至少部分设置为网格状,上述各示意图中,为使得表达得更清楚,图1中只示意出其中两围片的网格线,图6中只示意出另外两围片的网格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