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盖组件及烧水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37752发布日期:2022-09-16 23:00阅读:91来源:国知局
杯盖组件及烧水容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杯盖组件及烧水容器。


背景技术:

2.传统电热水杯的杯盖一般仅具有将杯口封闭的功能,而不具有泄压功能。当采用该电热水杯烧水时,如果将杯盖扣合于杯口,则杯身内的气压会逐渐上升,具有安全隐患;如果烧水时使杯盖保持打开,则会导致水烧开的耗时较长,且难以达到98℃以上,同时,水在沸腾时易从杯中溢出,且热水的高温蒸汽易造成烫伤。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杯盖组件及烧水容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关盖烧水安全性低的问题。
4.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杯盖组件,其中,包括盖体和透气膜。其中,所述盖体上设置有排气孔,所述盖体内设置有冷却腔,所述冷却腔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排气孔连通。所述透气膜覆盖于所述进气口,用于阻隔蒸汽中的水分,使气体经过所述透气膜进入所述冷却腔,并依次经过所述出气口和所述排气孔对外释放。
5.本技术提供的杯盖组件,可以通过透气膜将蒸汽中的水分阻隔在容器内部,而使气体透过透气膜后进入冷却腔,从而可以避免盖体内积水。此外,高温气体可以在冷却腔中实现缓冲,以得到充分降温,并依次通过出气口和排气孔释放至容器外部,经过冷却降温的气体不会造成烫伤的风险,同时也释放了容器内部的压力,实现了在不打开盖体组件的情况下烧水,提升了该烧水容器使用的安全性。
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盖体内还设置有冷凝腔,所述冷凝腔分别与所述排气孔和所述出气口连通。该冷凝腔可以使从冷却腔流出的气体进一步冷却,同时气体中携带的水分接触冷凝腔的内壁形成冷凝水,而气体可以通过排气孔排出,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气体温度,避免烫伤用户。此外,该冷凝腔可以存储烧水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避免容器倒置时冷凝水直接流出至容器外部。
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防爆塞,所述冷凝腔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孔,所述防爆塞安装于所述安装孔中。
8.在透气膜失效而不能使气体及时排出的情况下,导致容器内部的压力增高而无法释放,此时防爆塞可以受到来自容器内部的压力而进入冷凝腔中,从而使冷凝腔通过安装孔与容器内部连通,容器内的高温高压水蒸气可以依次通过冷凝腔和排气孔释放至外部,从而保证了该烧水容器在透气膜失效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安全使用。
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盖体内设置有挡水骨,所述挡水骨与所述冷却腔的外壁之间保持有间隙,所述冷凝腔通过所述间隙与所述排气孔连通。
10.该挡水骨能够与冷却腔的外壁之间保持有用于流通气体的间隙,该间隙限制了气体及冷凝水的流量,避免气体过快地流出,使气体能够在冷凝腔中较充分地冷却。此外,在
杯盖组件倒置时,冷凝腔中存储的冷却水受到冷却腔的外壁及挡水骨的阻挡以及上述间隙限流的作用不会直接快速地从上述间隙处通过,从而避免了大量的冷凝水洒落至容器外部。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底盖,所述底盖固定于所述盖体,所述底盖的底部与所述冷却腔之间形成有进气腔,所述底盖的侧壁设置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进气腔连通。该底盖可以避免容器内的液体直接溅射到透气膜而造成透气膜失效、损坏或脱落等问题。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通道盖,所述通道盖设置于所述进气腔,且固定于所述冷却腔的底部,所述通道盖与所述冷却腔之间形成有蒸汽道,所述进气孔与所述蒸汽道位置对齐。
13.该通道盖与冷却腔之间通过保持设定的距离所形成的蒸汽道可以使蒸汽从进气孔进入后能够快速流动至透气膜的下方,并使位于透气膜下方的蒸汽能够具有一定的压力以使蒸汽中的气体可以快速进入冷却腔,避免因透气膜下方空间过大而导致蒸汽在透气膜的下方堆积,且减缓流速而不能使气体快速通过透气膜,降低容器内部压力的释放速率。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环绕套设于所述底盖,且固定密封于所述底盖与所述盖体之间。该第一密封件能够通过盖体和底盖的挤压可靠地固定于盖体和底盖之间。实现对底盖的法兰及连接件的密封,防止蒸汽对法兰及连接件的侵蚀。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盖体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扣合于所述下盖,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形成有隔热腔。该隔热腔可以有效隔绝容器内的高温热量传递至上盖,防止用户烫手。
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冷凝腔形成于所述下盖,所述第二密封件固定密封于所述冷凝腔与所述上盖之间。
17.其中,通过第二密封件封堵上盖与冷凝腔之间的配合间隙,可以避免冷凝腔与隔热腔连通,进而避免冷凝腔中的气体通过上盖与冷凝腔之间的间隙进入隔热腔而导致隔热腔中产生冷凝水,以及防止气体的高温传递至上盖。
18.本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烧水容器,包括用于盛纳液体的容器本体,其中,所述烧水容器还包括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杯盖组件,所述杯盖组件可拆卸地盖合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口部。
19.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杯盖组件的剖视图;
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杯盖组件的爆炸图;
22.图3为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下盖的结构示意图(一);
24.图5为下盖的结构示意图(二);
25.图6为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烧水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烧水容器的剖视图;
28.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烧水容器的爆炸图。
29.附图标记:
30.1-盖体;
31.11-上盖;
32.111-挡水骨;
33.12-下盖;
34.13-排气孔;
35.14-冷却腔;
36.141-进气口;
37.142-出气口;
38.143-凸台;
39.15-冷凝腔;
40.151-安装孔;
41.16-间隙;
42.17-隔热腔;
43.18-安装槽;
44.2-透气膜;
45.3-防爆塞;
46.4-底盖;
47.41-进气腔;
48.42-进气孔;
49.43-法兰;
50.5-通道盖;
51.51-蒸汽道;
52.52-连接柱;
53.6-第一密封件;
54.7-第二密封件;
55.100-杯盖组件;
56.200-容器本体;
57.210-口部。
58.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5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6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1.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62.如图1至图9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杯盖组件100,该杯盖组件100可应用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烧水容器,该烧水容器可以为电热水杯、电热水壶等盛水容器。本实施例中,该烧水容器优选为电热水杯。该烧水容器包括用于盛纳液体的容器本体200,该容器本体200的上方设有口部210,通过口部210可以向容器本体200内灌入水,或从口部210向外倾倒水,或直接通过口部210饮用容器本体200内的水。该杯盖组件100可拆卸地盖合于口部210,具体可以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使杯盖组件100与容器本体200连接,方便杯盖组件100的打开或盖合操作。
63.其中,该杯盖组件100包括盖体1和透气膜2。盖体1上设置有排气孔13,盖体1内设置有冷却腔14,冷却腔14上设置有进气口141和出气口142,出气口142与排气孔13连通。其中,排气孔13设置于盖体1组件的顶部,用于将盖体1内部的气体排放至外界,实现容器内部气压的平稳。
64.透气膜2覆盖于进气口141,用于阻隔蒸汽中的水分,使气体经过透气膜2进入冷却腔14,并依次经过出气口142和排气孔13对外释放。
65.该透气膜2为防水透气膜2,由于容器内的蒸汽中含有水分和气体,该透气膜2可以将蒸汽中的水分阻隔在容器内部,而使气体透过透气膜2后进入冷却腔14,从而可以避免盖体1内积水。此外,高温气体可以在冷却腔14中实现缓冲,以得到充分降温,然后可以依次通过出气口142和排气孔13释放至容器外部,经过冷却降温的气体不会造成烫伤的风险,同时也释放了容器内部的压力,实现了在不打开盖体1组件的情况下烧水,提升了该烧水容器使用的安全性。
66.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容器内的高温蒸汽能够与透气膜2直接充分的接触,如图1所示,冷却腔14的进气口141朝向容器内部,当蒸汽上升时,覆盖在进气口141处的透气膜2可以与蒸汽直接接触,从而可以使容器内的过高压力能够及时释放,提升该烧水容器使用的安全性。
67.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和图4所示,盖体1内还设置有冷凝腔15,冷凝腔15分别与排气孔13和出气口142连通。需要说明的是,透气膜2可以阻隔大部分的水分,而少量的水分可以随气体进入冷却腔14进行缓冲冷却,这部分气体可从出气口142进入冷凝腔15进一步冷却,气体中携带的水分接触冷凝腔15的内壁形成冷凝水,而气体可以通过排气孔13排出,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气体温度,避免烫伤用户。此外,该冷凝腔15可以存储烧水
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避免容器倒置时冷凝水直接流出至容器外部。
68.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图2和图5所示,该杯盖组件100还包括防爆塞3,冷凝腔15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孔151,防爆塞3安装于安装孔151中。
69.该防爆塞3可以为硅胶塞,其具有一定的柔性,在透气膜2失效的情况下,即透气膜2不能使气体及时排出,导致容器内部的压力增高而无法释放,此时防爆塞3可以受到来自容器内部的压力而进入冷凝腔15中,从而使冷凝腔15通过安装孔151与容器内部连通,容器内的高温高压水蒸气可以依次通过冷凝腔15和排气孔13释放至外部,从而保证了该烧水容器在透气膜2失效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安全使用。
70.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和图3所示,盖体1内设置有挡水骨111,挡水骨111与冷却腔14的外壁之间保持有间隙16,冷凝腔15通过间隙16与排气孔13连通。
71.该挡水骨111为环形结构,且环绕于排气孔13,挡水骨111向容器内部的方向延伸设定的长度,并能够与冷却腔14的外壁之间保持有用于流通气体的间隙16,该间隙16限制了气体及冷凝水的流量,避免气体过快地流出,使气体能够在冷凝腔15中较充分地冷却。此外,在杯盖组件100倒置时,冷凝腔15中存储的冷却水受到冷却腔14的外壁及挡水骨111的阻挡以及上述间隙16限流的作用不会直接快速地从上述间隙16处通过,从而避免了大量的冷凝水洒落至容器外部。
72.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图2和图6所示,该杯盖组件100还包括底盖4,底盖4固定于盖体1,底盖4的底部与冷却腔14之间形成有进气腔41,底盖4的侧壁设置有进气孔42,进气孔42与进气腔41连通。
73.该底盖4可以罩设在透气膜2的下方,避免容器内的液体直接溅射到透气膜2而造成透气膜2失效、损坏或脱落等问题。其中,进气孔42在底盖4的周向上可以设置有多个,从而可以实现在各个方向上向进气腔41中进气。
74.此外,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底盖4上设置有法兰43,盖体1中设置有安装槽18,安装槽18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孔,法兰43可以卡合于安装槽18中,以通过安装槽18实现周向限位,并通过固定孔与螺钉、螺栓等连接件的配合实现底盖4与盖体1的固定。
75.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图2和图5所示,该盖体1组件还包括通道盖5,通道盖5设置于进气腔41,且固定于冷却腔14的底部,通道盖5与冷却腔14之间形成有蒸汽道51,进气孔42与蒸汽道51位置对齐。
76.其中,该通道盖5与冷却腔14之间通过保持设定的距离所形成的蒸汽道51可以使蒸汽从进气孔42进入后能够快速流动至透气膜2的下方,并使位于透气膜2下方的蒸汽能够具有一定的压力以使蒸汽中的气体可以快速进入冷却腔14,避免因透气膜2下方空间过大而导致蒸汽在透气膜2的下方堆积,且减缓流速而不能使气体快速通过透气膜2,降低容器内部压力的释放速率。此外,通过使进气孔42与蒸汽道51位置对齐,也可以使蒸汽在进入进气孔42后的流动路径保持直线,避免蒸汽路径出现弯折而降低流速。
77.具体地,如图2和图5所示,冷却腔14的底部设置有凸台143,凸台143上设置有连接孔,通道盖5上设置有连接柱52,连接柱52可以插接至连接孔中以实现通道盖5与冷却腔14的连接。该凸台143也实现了通道盖5与冷却腔14的底部之间能够间隔有一定的距离,以形成蒸汽道51。
78.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该杯盖组件10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6,
第一密封件6环绕套设于底盖4,且固定密封于底盖4与盖体1之间。
79.具体地,该第一密封件6可以为硅胶圈,硅胶圈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硅胶圈的内圈可以套设于底盖4上,硅胶圈的外圈可以抵接在盖体1上,由此,硅胶圈能够通过盖体1和底盖4的挤压可靠地固定于盖体1和底盖4之间。实现对底盖4的法兰43及连接件的密封,防止蒸汽对法兰43及连接件的侵蚀。
80.其中,第一密封件6也可以为其它具有一定弹性的聚酯类材料,对此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81.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至图5所示,盖体1包括上盖11和下盖12,上盖11扣合于下盖12,上盖11和下盖12之间形成有隔热腔17。
82.其中,冷却腔14和冷凝腔15均形成于下盖12,下盖12中设置有内螺纹,容器本体200靠近其口部210的位置处可以设置有外螺纹,从而可以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实现盖体1组件与容器本体200的拆装。上盖11扣合于下盖12的上方,使上盖11和下盖12之间能够形成于隔热腔17,该隔热腔17可以有效隔绝容器内的高温热量传递至上盖11,防止用户烫手。
83.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该杯盖组件10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7,冷凝腔15形成于下盖12,第二密封件7固定密封于冷凝腔15与上盖11之间。
84.其中,形成于下盖12的冷凝腔15的开口方向背离容器本体200,该冷凝腔15仅用于接收来自冷却腔14的气体。当上盖11与下盖12扣合后,上盖11可以遮挡在冷凝腔15的顶部,通过在冷凝腔15和上盖11之间设置第二密封件7,可以通过第二密封件7封堵上盖11与冷凝腔15之间的配合间隙16,以避免冷凝腔15与隔热腔17连通,进而避免冷凝腔15中的气体通过上盖11与冷凝腔15之间的间隙16进入隔热腔17而导致隔热腔17中产生冷凝水,以及防止气体的高温传递至上盖11。
85.其中,挡水骨111设置于上盖11,当上盖11与下盖12扣合后,挡水骨111可以通过与冷却腔14外壁之间保持有间隙16来收窄冷凝腔15与排气孔13之间的导通路径,使气体能够在冷凝腔15中充分冷却降温。
8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