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保存营养物质的蜂窝卤煮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25480发布日期:2022-01-29 15:42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保存营养物质的蜂窝卤煮锅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食品加工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保存营养物质的蜂窝卤煮锅。


背景技术:

2.蜂窝卤煮锅是大型餐厅和食品公司常用的一种食品加工设备。蜂窝卤煮锅利用循环蒸汽、电烧导热等多种方式给锅体加热,锅体上的蜂窝设计使流体在通过蜂窝时形成充分的紊流和涡流使换热交换频率加快,升温速度快,加热效果好,可保存营养物质。现在市面上常见的蜂窝卤煮锅还会配置一个可翻转的内框用于倾倒食料,食料会随着内框的翻转先掉落到卸料板,再从卸料板进入食料储存容器,卸料板通常是固定安装的,体积较小,占用空间小。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翻转内框进行倾倒食料时,因有些食料体积比较大导致在卸料的时候部分卤煮食料会从卸料板的旁边掉落出去,存在大体积食料卸料易掉落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蜂窝卤煮锅大体积食料卸料易掉落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保存营养物质的蜂窝卤煮锅。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保存营养物质的蜂窝卤煮锅,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可保存营养物质的蜂窝卤煮锅,包括支撑架、设置在支撑架上的锅体、设置在锅体中的内框和固定在锅体侧壁上的卸料板,所述内框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翻转臂,所述翻转臂分别与锅体铰接,所述支撑架铰接有驱动内框转动的油缸,所述油缸相对于支撑架的另一端与翻转臂铰接,所述卸料板包括上连接板、中间连接板、下连接板和滑动部,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锅体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上连接板和中间连接板之间通过滑动部滑移连接,所述中间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固定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三块连接板共同组成卸料板,同时将上连接板和中间连接板设置为滑移连接,实现卸料板的可伸缩功能,有效加长了卸料板的长度,降低了大体积食料在蜂窝卤煮锅卸料过程中掉落到外面的概率。
8.可选的,所述上连接板包括上底板和左右两侧的上侧板,所述上底板和上侧板之间固定连接,所述中间连接板包括中间底板和左右两侧的中间侧板,所述中间底板和中间侧板之间固定连接,所述下连接板包括下底板和左右两侧的下侧板,所述下底板和下侧板之间固定连接;所述上侧板的外壁与所述中间侧板的内壁通过滑动部滑移连接,所述中间底板与所述下底板之间固定连接且上表面齐平,所述中间侧板与所述下侧板之间固定焊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滑动部将上连接板设置在中间连接板内,同时中间连接板和下连接板的上表面齐平,可以使食料在卸料时通过连接板之间的结合处时能够更
加顺畅的通过。
10.可选的,所述滑动部包括内轨和外轨,所述内轨与上侧板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外轨与中间侧板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外轨套设在所述内轨外。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中间连接板在受到驱动的力之后,上连接和中间连接板之间能沿卸料板的长度方向做来回的滑移运动,实现卸料板的可伸缩功能。
12.可选的,所述滑动部还包括保持器和若干个转动定位在保持器上的精钢珠,所述内轨的上下两个外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用于精钢珠滚动的下滚动槽,所述下滚动槽沿内轨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内轨远离上侧板的侧壁与保持器的内壁固定连接,保持器的上下两侧壁分别开设有用于定位精钢珠的定位孔,所述外轨的上下两个内侧壁上开设有用于精钢珠滚动的上滚动槽,所述上滚动槽沿外轨的长度方向延伸,精钢珠从内轨到外轨依次位于下滚动槽、定位孔和上滚动槽中。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精钢珠的设置可以使上连接板和中间连接板在伸缩时滑动更加顺畅;保持器的设置用于保持精钢珠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而保证滑动部能够顺利滑动。
14.可选的,所述上侧板远离锅体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块,所述中间侧板靠近锅体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定位块,第一定位块与第二定位块沿卸料板的伸缩方向上相交。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连接板和中间连接板的滑移到达尽头时,第一定位块与第二定位块相互抵接,使滑动部无法继续滑移,进而可以起到定位作用。
16.可选的,所述上连接板自锅体到下连接板向下方倾斜。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整个卸料板保持倾斜的状态,当卸料时可利用卤煮食料的自重卸料,使卸料过程更加顺畅。
18.可选的,所述锅体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环,所述下连接板的底部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吊环,吊环上连接有吊绳,吊绳远离吊环的另一端连接有吊钩,所述吊钩与所述第一固定环相互钩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中间连接板滑移到与上连接板重合的位置时,将吊钩钩在第一固定环上可以保持整个卸料板的收纳状态,避免卸料板因自重无故展开影响操作;可收纳的设置能够在存储或运输时,减少占用空间。
20.可选的,所述中间连接板的底部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环,所述吊钩与所述第二固定环相互钩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第一固定环上取下吊钩可展开卸料板,卸料板展开后,吊钩可钩在第二固定环上,避免吊钩悬空影响操作。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有效加长卸料板的长度,降低大体积食料在蜂窝卤煮锅卸料过程中掉落到外面的概率;
24.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之间可以相对滑移运动,实现卸料板的可伸缩功能;
25.卸料板可收纳的设置能够在存储或运输时,减少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保存营养物质的蜂窝卤煮锅的立体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保存营养物质的蜂窝卤煮锅的防尘罩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保存营养物质的蜂窝卤煮锅的锅体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保存营养物质的蜂窝卤煮锅的去除蒸汽套后的蜂窝内胆示意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保存营养物质的蜂窝卤煮锅的卸料斗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保存营养物质的蜂窝卤煮锅的滑动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2.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保存营养物质的蜂窝卤煮锅的滑动部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架;2、锅体;3、内框;4、卸料板;5、翻转臂;6、油缸;7、防尘罩;8、蒸汽套;9、蜂窝内胆;10、加热腔;11、出液管;12、蒸汽进口管;13、蒸汽出口管;14、进口阀;15、出口阀;16、冷凝水出口管;17、冷凝水出口阀;18、上连接板;19、上底板;20、上侧板;21、中间连接板;22、中间底板;23、中间侧板;24、下连接板;25、下底板;26、下侧板;27、滑动部;28、第一固定环;29、吊环;30、吊绳;31、吊钩;32、第二固定环;33、内轨;34、外轨;35、精钢珠;36、保持器;37、下滚动槽;38、定位孔;39、上滚动槽;40、第一定位块;41、第二定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可保存营养物质的蜂窝卤煮锅,参照图1,包括支撑架1、设置在支撑架1上的锅体2、设置在锅体2中的内框3和固定在锅体2侧壁上的卸料板4,支撑架1远离地面的端面与锅体2底面固定焊接,锅体2设置为方型,锅体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翻转臂5,翻转臂5与锅体2之间铰接,翻转臂5远离锅体2的一侧与内框3固定焊接,内框3选择不锈钢网框,内框3设置在两个翻转臂5之间,卸料板4与锅体2侧壁固定焊接。
36.参照图1,卸料板4包括上连接板18、中间连接板21和下连接板24,上连接板18与锅体2的侧壁固定焊接,并且上连接板18自锅体2到下连接板24向下方倾斜设置,倾斜角度为5
°‑
15
°
,本实施例中倾斜角度为5
°
,上连接板18与中间连接板21之间通过滑动部27滑移连接,中间连接板21与下连接板24固定焊接;当驱动中间连接板21运动时,在滑动部27的作用下,中间连接板21可做平行于上连接板18的滑移运动,滑移后中间连接板21与上连接板18重合,上连接板18被收纳在中间连接板21内。
37.参照图1,上连接板18包括上底板19和左右两侧的上侧板20,上底板19和上侧板20之间固定焊接且相互垂直,上底板19设置为方形板,上底板19与锅体2侧壁固定焊接,上侧板20靠近锅体2的侧面与锅体2侧壁固定焊接;中间连接板21包括中间底板22和左右两侧的中间侧板23,中间底板22和中间侧板23之间固定焊接且相互垂直,中间底板22设置为方形板;上侧板20和中间侧板23之间通过滑动部27滑移连接,滑动部27的数量设置为两个,并且滑动部27分别设置在两块上连接板18的外侧壁上,两个滑动部27对称设置;下连接板24包
括下底板25和左右两侧的下侧板26,下底板25和下侧板26之间固定焊接且相互垂直,下底板25设置为梯形板,下底板25与中间底板22固定焊接,焊接后下底板25的上表面和中间底板22的上表面形成光滑的平面,下侧板26与中间侧板23固定焊接,下连接板24的短边用于作为整个卸料板4的出口。
38.参照图1和图2,锅体2的侧壁上铰接有油缸6,油缸6的输出端铰接在翻转臂5上,油缸6与油泵连接,支撑架1相对于油缸6所在的侧壁上固定焊接有防尘罩7,防尘罩7用于将油缸6罩住防尘,并且防尘罩7远离地面的端面上开设有长条形槽,油缸6通过长条形槽穿出防尘罩7与翻转臂5连接;当油缸6未启动时,内框3在锅体2内部;当启动油缸6时,油缸6可驱动翻转臂5绕着翻转臂5与锅体2的铰接点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带动内框3一起旋转,用以倾倒食料。
39.参照图3,锅体2包括蒸汽套8和蜂窝内胆9,蒸汽套8密封套设在蜂窝内胆9外,蒸汽套8和蜂窝内胆9之间形成加热腔10,蒸汽套8上设置有蒸汽进口管12和蒸汽出口管13,蒸汽进口管12与蒸汽出口管13分别与加热腔10连通,蒸汽进口管12上设置有进口阀14,蒸汽出口管13上设置有出口阀15,蒸汽套8底部设置有冷凝水出口管16,冷凝水出口管16与加热腔10连通,冷凝水出口管16上设置有冷凝水出口阀17;卤煮作业时,蒸汽从蒸汽进口管12进入加热腔10,对蜂窝内胆9进行加热,再从蒸汽出口管13中排出,蒸汽套8底部的冷凝水出口管16可以排出冷凝在加热腔10内的液体水。
40.参照图2和图4,蜂窝内胆9设置为蜂窝状,蜂窝设计使蒸汽通过蜂窝内胆9的侧壁时能够形成充分的紊流和涡流,加快锅体2的升温速度;蜂窝内胆9侧壁上设置有出液管11,出液管11穿过蒸汽套8与外部连通,出液管11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出液管11位于蜂窝内胆9的侧壁底部,并且两个出液管11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41.参照图5,锅体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固定环28,第一固定环28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固定环28分别位于卸料板4的左右两侧;下底板25的底部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吊环29,吊环29上连接有吊绳30,吊绳30的另一端连接有吊钩31,吊钩31与第一固定环28能够相互钩接;当卸料板4收纳起来后,再将吊钩31钩在第一固定环28上,避免卸料板4因自重无故展开;中间连接板21的底部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环32,吊钩31与第二固定环32相互钩接;从第一固定环28上取下吊钩31可展开卸料板4,卸料板4展开后,吊钩31可钩在第二固定环32上,避免吊钩31悬空。
42.参照图6和图7,滑动部27包括保持器36、若干个精钢珠35、设置在上侧板20外壁上的内轨33和设置在中间侧板23内壁上的外轨34,内轨33的侧面与上侧板20外壁固定焊接,内轨33的上下两个外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用于精钢珠35滚动的下滚动槽37,下滚动槽37沿内轨33的长度方向延伸;内轨33远离上侧板20的侧壁与保持器36的内壁固定焊接,保持器36的上下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用于定位精钢珠35的定位孔38,定位孔38的孔径比精钢珠35的直径小,定位孔38用于将精钢珠35定位于保持器36和内轨33外侧壁之间;外轨34的上下两个内侧壁开设有用于精钢珠35滚动的上滚动槽39,上滚动槽39沿外轨34的长度方向延伸;外轨34套设在保持器36外,装配后,精钢珠35从内轨33到外轨34依次位于下滚动槽37、定位孔38和上滚动槽39内;当驱动中间连接板21运动,带动外轨34沿中间侧板23的长度方向移动,精钢珠35的设置使移动更顺畅,带动内轨33和外轨34之间沿上侧板20的长度方向来回滑移,继而带动中间连接板21沿卸料板4的长度方向来回滑移;上侧板20远离锅体2的外壁
上固定焊接有第一定位块40,中间侧板23靠近锅体2的内壁上固定焊接有第二定位块41,第一定位块40与第二定位块41沿卸料板4的伸缩方向上相交,当驱动中间连接板21运动时,上连接板18和中间连接板21之间相对滑移,当滑到尽头时,第一定位块40与第二定位块41抵接,使滑动部27无法继续滑移,起到定位作用。
43.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保存营养物质的蜂窝卤煮锅的实施原理为:卤煮开始,打开进口阀14使蒸汽从蒸汽进口管12进入加热腔10,蒸汽通过蜂窝内胆9时形成充分的紊流和涡流,对锅体2内的卤煮食材进行烹煮,然后打开出口阀15使蒸汽排出;卤煮完毕需卸料时,取下钩在第一固定环28上的吊钩31,将卸料板4拉开,中间连接板21受力,在滑动部27的作用下沿卸料板4的长度方向做滑移运动,中间连接板21展开加长了卸料板4的整体卸料长度,然后将吊钩31钩在第二固定环32上起到收纳吊钩31的作用;启动油缸6,油缸6带动翻转臂5旋转,继而翻转臂5带动内框3一同翻转,此时卤煮食料从内框3中掉落至卸料板4上,因此时卸料板4的长度已加长,可以接住被倾倒下来的大体积卤煮食料,避免食料泄漏到外面,食料利用自重通过倾斜的卸料板4的传递进入食料储存容器;卸料完成后,打开出液管11,将锅体2内的剩余汤汁排出,再打开冷凝水出口阀17排出冷凝在加热腔10内的液体水。
44.以上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