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热内开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47482发布日期:2022-03-05 09:04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热内开窗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有效地提高隔热保温效果的改进型的内开窗型材结构,尤其是一种隔热内开窗结构。


背景技术:

2.铝合金窗是由铝合金建筑型材制作框、扇结构的窗,分普通铝合金门窗和断桥铝合金门窗。铝合金窗具有美观、密封、强度高,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在家装中,常用铝合金门窗封装阳台。铝合金表面经过氧化光洁闪亮。窗扇框架大,可镶较大面积的玻璃,让室内光线充足明亮,增强了室内外之间立面虚实对比,让居室更富有层次。
3.铝合金本身易于挤压,型材的横断面尺寸精确,加工精确度高,因此在装修中很多业主都选择采用铝合金门窗。
4.普通铝合金窗的优点是具有较好的耐候性和抗老化能力,然而其也存在隔热性不如其他材料的缺点,因此,市面上的大多数的铝合金内开窗通常存在隔热性较差的问题。虽然今年来很多门窗生产企业也针对铝合金窗户的隔热性进行了诸多改进,但是其在整体性能上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匹配现代建筑装修以及生活需求进行改进的问题。
5.为此,本公司作为铝合金型材及门窗研发、生产型企业,进过研究与改进后设计出了一款能够有效地提高隔热、保温效果的综合改进型的内开窗型材结构,用以更好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隔热内开窗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型材框、第二型材框,在第一型材框的左侧一体成型固连有第一延长板,在所述第二型材框的右侧一体成型固连有第二延长板,在所述第一延长板的端部内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槽,在所述第二延长板的端部内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槽,在所述第一型材框的中部开设有大腔,在所述第二型材框的中部开设有小腔,在所述第一型材框、所述第二型材框之间的空间内安装有两间隔且相对设置的第一隔热条、第二隔热条,所述第一隔热条、所述第二隔热条的两端部分别卡接配合在第一型材框、第二型材框对应位置处的隔热连接卡槽内,所述第一隔热条、所述第二隔热条之间形成中部隔热腔。
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隔热内开窗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型材框、第二型材框,在第一型材框的左侧一体成型固连有第一延长板,在所述第二型材框的右侧一体成型固连有第二延长板,在所述第一延长板的端部内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槽,在所述第二延长板的端部内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槽,在所述第一型材框的中部开设有大腔,在所述第二型材框的中部开设有小腔,在所述第一型材框、所述第二型材框之间的空间内安装有两间隔且相对设置的第一隔热条、第二隔热条,所述第一隔热条、所述第二隔热条的两端部分别卡接配合在第一型材框、第二型材框对应位置处的隔热连接卡槽内,所述第一隔热条、所述第二隔热条之间形成中部隔热腔,在所述大腔内安装有第一隔音结构,在所述小腔内安装有第二
隔音结构。
8.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大腔的空间体积为所述小腔的空间体积的6.5-10倍。
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大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一连接槽的左侧的第一延长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三凹槽;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内均用于安装配套的窗户配件。
1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二隔热条的左侧中部一体成型有外伸板;在所述小腔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圆弧限位槽。
1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中部隔热腔内填充安装有隔热隔音件;所述隔热隔音件包括一配合填充安装在所述中部隔热腔内的中部隔热框,在所述中部隔热框内填充有蜂窝状的隔音材料。
12.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隔音结构包括填充安装在大腔内的第一塑性隔音框,所述第一塑性隔音框的内腔中段被一隔断板分隔成两个对称设置的大隔音腔;
13.所述第二隔音结构包括填充安装在小腔内的第二塑性隔音框。
14.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塑性隔音框的四周边角与大腔侧壁之间的各个空间缝隙内、在所述第二塑性隔音框的四周边角与小腔侧壁之间的各个空间缝隙内均填充满密封胶。
15.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塑性隔音框通过其外侧壁上的凸起与对应位置处的各圆弧限位槽相配合抵紧。
16.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塑性隔音框、所述第二塑性隔音框的框体侧壁壁厚为1mm。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8.1、本结构采用大腔、小腔设计,能够减少空气热涡流运动空间,减缓热量传递到室内,有效地起到结构隔热的作用。
19.2、中部的隔热隔音件、两侧的第一隔音结构、第二隔音结构配合大腔、小腔的布局可以更进一步的实现对整体窗户的隔音、隔热处理。
20.3、第一隔音结构将大腔分割为两个大隔音腔,可以配合一个小腔的设计实现隔热提升,本结构的整体性能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件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件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断面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第一型材框;2、第二型材框;3、第一延长板;4、第二延长板;5、第一连接槽;6、第二连接槽;7、第一凹槽;8、第二凹槽;9、小腔;10、大腔;11、第一隔热条;12、第二隔热条;13、隔热连接卡槽;14、外伸板;15、中部隔热腔;16、第三凹槽;17、圆弧限位槽;18、中
部隔热框;19、隔音材料;20、第一塑性隔音框;21、大隔音腔;22、隔断板;23、密封胶;24、第二塑性隔音框。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6.实施例1:
27.如图1中所示,一种隔热内开窗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型材框1、第二型材框2,在第一型材框1的左侧一体成型固连有第一延长板3,在所述第二型材框2的右侧一体成型固连有第二延长板4,在所述第一延长板3的端部内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槽5,在所述第二延长板4的端部内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槽6,在所述第一型材框1的中部开设有大腔10,在所述第二型材框2的中部开设有小腔9,在所述第一型材框1、所述第二型材框2之间的空间内安装有两间隔且相对设置的第一隔热条11、第二隔热条12,所述第一隔热条11、所述第二隔热条12的两端部分别卡接配合在第一型材框1、第二型材框2对应位置处的隔热连接卡槽13内,所述第一隔热条11、所述第二隔热条12之间形成中部隔热腔15。
28.第一型材框1、第二型材框2相对设置后通过第一隔热条11、所述第二隔热条12可以有效地起到初步隔热作用,同时在此又将第一型材框1、第二型材框2内设置一个大腔10、一个小腔9,从而可以减少空气热涡流运动空间,减缓热量传递到室内,有效地起到二级结构隔热的作用。
2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大腔10的空间体积为所述小腔9的空间体积的6.5-10倍。
30.将大腔10的空间与小腔9空间设置成合适的面积、体积比可以有效地减少空气热涡流运动空间,提高空气热涡流运动的运行难度,降低空气热涡流运动产生的概率。
3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大腔1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7、第二凹槽8;在所述第一连接槽5的左侧的第一延长板3的内侧设置有第三凹槽16;第一凹槽7、第二凹槽8、第三凹槽16内均用于安装配套的窗户配件。
32.第一连接槽5、第二连接槽6、第一凹槽7、第二凹槽8、第三凹槽16结构部分主要匹配于现有的窗户结构进行设计,属于较为标准的结构,在此并不存在创新改进之处,不再赘述。
33.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二隔热条12的左侧中部一体成型有外伸板14;在所述小腔9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圆弧限位槽17。
34.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中部隔热腔15内填充安装有隔热隔音件;所述隔热隔音件包括一配合填充安装在所述中部隔热腔15内的中部隔热框18,在所述中部隔热框18内填充有蜂窝状的隔音材料19。
35.中部隔热腔15内填充隔热隔音件后可以有效地提高第一隔热条11、第二隔热条12的综合隔热效果的同时又可以有效地起到隔音效果,保证窗户使用时的隔音,提高使用舒适度,降低音噪。
36.实施例2:
37.如图2中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隔热内开窗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型材框1、第二型材框2,在第一型材框1的左侧一体成型固连有第一延长板3,在所述第二型材框2的右侧一体成型固连有第二延长板4,在所述第一延长板3的端部内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槽5,在所述第二延长板4的端部内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槽6,在所述第一型材框1的中部开设有大腔10,在所述第二型材框2的中部开设有小腔9,在所述第一型材框1、所述第二型材框2之间的空间内安装有两间隔且相对设置的第一隔热条11、第二隔热条12,所述第一隔热条11、所述第二隔热条12的两端部分别卡接配合在第一型材框1、第二型材框2对应位置处的隔热连接卡槽13内,所述第一隔热条11、所述第二隔热条12之间形成中部隔热腔15,在所述大腔10内安装有第一隔音结构,在所述小腔9内安装有第二隔音结构。
38.第一型材框1、第二型材框2相对设置后通过第一隔热条11、所述第二隔热条12可以有效地起到初步隔热作用,同时在此又将第一型材框1、第二型材框2内设置一个大腔10、一个小腔9,从而可以减少空气热涡流运动空间,减缓热量传递到室内,有效地起到二级结构隔热的作用。
3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大腔10的空间体积为所述小腔9的空间体积的6.5-10倍。
40.将大腔10的空间与小腔9空间设置成合适的面积、体积比可以有效地减少空气热涡流运动空间,提高空气热涡流运动的运行难度,降低空气热涡流运动产生的概率。
4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大腔1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7、第二凹槽8;在所述第一连接槽5的左侧的第一延长板3的内侧设置有第三凹槽16;第一凹槽7、第二凹槽8、第三凹槽16内均用于安装配套的窗户配件。
42.第一连接槽5、第二连接槽6、第一凹槽7、第二凹槽8、第三凹槽16结构部分主要匹配于现有的窗户结构进行设计,属于较为标准的结构,在此并不存在创新改进之处,不再赘述。
43.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二隔热条12的左侧中部一体成型有外伸板14;在所述小腔9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圆弧限位槽17。
44.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中部隔热腔15内填充安装有隔热隔音件;所述隔热隔音件包括一配合填充安装在所述中部隔热腔15内的中部隔热框18,在所述中部隔热框18内填充有蜂窝状的隔音材料19。
45.中部隔热腔15内填充隔热隔音件后可以有效地提高第一隔热条11、第二隔热条12的综合隔热效果的同时又可以有效地起到隔音效果,保证窗户使用时的隔音,提高使用舒适度,降低音噪。
46.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隔音结构包括填充安装在大腔10内的第一塑性隔音框20,所述第一塑性隔音框20的内腔中段被一隔断板22分隔成两个对称设置的大隔音腔21;
47.所述第二隔音结构包括填充安装在小腔9内的第二塑性隔音框24。
48.第一塑性隔音框20、第二塑性隔音框24共同作用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整个窗体的隔音效果,从而保证窗户的隔音性能。
49.同时,在此将大腔10分隔成两个对称设置的大隔音腔21,各个大隔音腔21又可以配合小腔9来实现有效地降低空气热涡流运动产生的概率,减少空气热涡流运动空间,起到
有效隔热的效果。
5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塑性隔音框20的四周边角与大腔10侧壁之间的各个空间缝隙内、在所述第二塑性隔音框24的四周边角与小腔9侧壁之间的各个空间缝隙内均填充满密封胶23。
51.第一塑性隔音框20、第二塑性隔音框24在安装完毕后其周边采用的倒圆角曲面的结构,主要是保证安装时的流畅性,同时又采用密封胶23对空间缝隙进行了填充,既可以保证安装稳固效果又可以有效地起到隔音、降低风噪的作用。
52.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塑性隔音框24通过其外侧壁上的凸起与对应位置处的各圆弧限位槽17相配合抵紧。安装圆弧限位槽17后可以对装入其内部的第二塑性隔音框24进行稳定的卡接限位,有效地防止第二塑性隔音框24在小腔9内部的晃动,保证连接的稳定性,降低风噪。
53.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塑性隔音框20、所述第二塑性隔音框24的框体侧壁壁厚为1mm。
54.将第一塑性隔音框20设置为合适的厚度且设置为中空结构既可以有效地起到保证隔音效果的作用,又可以有效地保证存在空隙腔结构,同时也降低材料损耗,降低成本。
55.先将第一隔音结构、第二隔音结构分别依次插装入对应的第一型材框1的大腔10内、第二型材框2的小腔9内并打入密封胶23固定,然后进行第一型材框1、第二型材框2的安装固定;第一型材框1、第二型材框2安装完毕后插入并卡接第一隔热条11、第二隔热条12,同时将第一隔热条11、所述第二隔热条12分别向两侧撑开然后将组装好的隔热隔音件装入,装入后隔热隔音件会将第一隔热条11、所述第二隔热条12向两侧撑开并抵紧固定,从而保证了第一隔热条11、所述第二隔热条12安装紧固到位;隔热隔音件安装完成。然后根据需要再进行各个窗户配件的对应安装卡接,最终直至整个窗户安装完毕。
56.本结构采用大腔10、小腔9设计,能够减少空气热涡流运动空间,减缓热量传递到室内,有效地起到结构隔热的作用;中部的隔热隔音件、两侧的第一隔音结构、第二隔音结构配合大腔10、小腔9的布局可以更进一步的实现对整体窗户的隔音、隔热处理;第一隔音结构将大腔10分割为两个大隔音腔21,可以配合一个小腔9的设计实现隔热提升,本结构的整体性能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
57.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58.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