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拆盖、上盖以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08134发布日期:2022-05-31 10:22阅读:92来源:国知局
可拆盖、上盖以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拆盖、上盖以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利用烹饪器具能够对食材进行烹饪,例如炖煮、煲汤等。在烹饪结束之后,需要将待取放容器从烹饪腔内取出,例如在利用烹饪器具煲汤时,食材会产生油脂,为了去除煲汤过程中产生的油脂,通过将待取放容器(例如滤油件)放到烹饪腔内,利用滤油件对汤水和油脂进行分离,最后将滤油件从烹饪腔内取出实现去油的目的。
3.在相关技术中,烹饪结束之后,用户需要用手将待取放容器从烹饪腔内取出,由于待取放容器的温度较高,易烫伤用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拆盖、上盖以及烹饪器具,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待取放容器易烫伤用户的问题。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拆盖,可拆盖包括:盖体;握持件,设置于盖体,盖体或握持件具有连接部,可拆盖能够通过连接部与锅盖连接;卡钩,卡钩和握持件分别位于盖体在轴向上的两侧,卡钩包括连接段和卡接段,连接段的第一端与盖体连接,连接段的第二端朝远离盖体的方向延伸,卡接段设置在连接段的第二端。
6.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该可拆盖包括盖体、握持件以及卡钩,利用盖体或握持件上的连接部能够实现可拆盖与锅盖的可拆卸连接。在烹饪结束之后,需要将待取放容器从烹饪腔内取出时,用户可以先将可拆盖从锅盖上取下,然后利用可拆盖上的卡钩将待取放容器勾住,从而通过可拆盖将待取放容器从烹饪腔内提起取出,用户不会直接触碰高温的待取放容器,进而不会烫伤用户。
7.进一步地,盖体具有贯穿设置的观察口,观察口与卡钩相邻设置。在利用可拆盖将待取放容器取出时,用户可以通过观察口观察卡钩是否将待取放容器勾住。
8.进一步地,盖体具有冲切孔,冲切孔与观察口连通。卡钩通过冲切加工而成,冲切孔为冲切后形成的通孔。由于冲切孔与观察口连通,能够增大用户的观察范围,便于用户进行观察。
9.进一步地,卡接段的第一端与连接段的第二端连接,卡接段的第二端沿盖体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和/或,可拆盖包括至少两个卡钩,至少两个卡钩沿盖体的周向间隔设置。采用上述结构,卡接段和连接段共同形成卡钩,便于卡接段与待取放容器卡接配合。利用至少两个卡钩同时对待取放容器进行卡接,能够提升卡钩的卡接牢固性。
10.进一步地,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握持件的安装孔,安装孔的孔口与卡钩位于盖体的同一侧;和/或,握持件包括胶塞,胶塞可拆卸地穿设于盖体。在需要将可拆盖装配到锅盖上时,通过将安装孔与锅盖上的安装柱体卡接配合,进而完成装配。由于安装孔的孔口与卡钩
位于盖体的同一侧,在将可拆盖装配到锅盖上之后,卡钩不会外露,能够提升装置的一体性。胶塞形成的握持件具有便于装配,成本低的优点。
11.进一步地,卡钩与盖体为一体成型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以及加工成本低的优点;和/或,可拆盖还包括锅口密封圈,锅口密封圈设置于盖体的外周,在将上盖盖设在锅体上之后,能够利用锅口密封圈对锅口进行密封。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上盖,上盖包括:锅盖;可拆盖,可拆卸地设置于锅盖,可拆盖为上述提供的可拆盖。在烹饪完成之后,将可拆盖从锅盖上拆下,便于对可拆盖进行清洗。并且,该上盖同样能够通过可拆盖将待取放容器从烹饪腔内提起取出,用户不会直接触碰高温的待取放容器,进而不会烫伤用户。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具有烹饪腔;待取放容器,可取放地设置于烹饪腔,待取放容器包括容器本体以及设置在容器本体上的提手;上盖,可开合地盖设于锅体,上盖的可拆盖上的卡钩与提手卡接配合,上盖为上述提供的上盖。因此,该烹饪器具同样能够通过可拆盖将待取放容器从烹饪腔内提起取出,用户不会直接触碰高温的待取放容器,进而不会烫伤用户。
14.进一步地,提手具有对应卡钩设置的避让槽,卡钩能够通过避让槽伸入提手的下方。通过设置避让槽,便于将卡钩伸入提手的下方,进而便于利用卡钩将提手勾住。
15.进一步地,提手包括延伸段和搭接段,延伸段的下端与容器本体连接,搭接段与延伸段的上端连接,搭接段搭设于锅体,使得待取放容器能够悬挂在烹饪腔内;搭接段包括平直段和两个折弯段,两个折弯段分别设置在平直段的两端,避让槽设置于折弯段,卡钩与平直段卡接配合,利用折弯段的折弯结构形成避让槽,具有便于加工以及成本低的优点,利用卡钩与平直段卡接配合,能够提升卡钩的卡接牢固性;锅体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内锅,折弯段搭设于内锅的锅口。在将卡钩与平直段卡接配合时,首先使卡钩通过避让槽伸到平直段的下方,然后转动可拆盖,在卡钩转到平直段的中部时,卡钩会与平直段相卡接;容器本体的上端具有开口,可拆盖的盖体的尺寸大于或等于开口的尺寸,在利用可拆盖将待取放容器从烹饪腔中取出时,能够利用可拆盖的盖体对开口处的蒸汽进行遮挡,避免用户被高温的蒸汽烫伤。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19.图3示出了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0.图4示出了图1中的可拆盖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可拆盖从锅盖上拆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可拆盖装配在锅盖上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利用可拆盖取出待取放容器的示意图;
24.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利用可拆盖取出待取放容器的剖视图;
25.图9示出了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26.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利用可拆盖取出待取放容器的又一剖视图;
27.图11示出了图10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2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9.10、盖体;11、观察口;12、冲切孔;20、握持件;21、连接部;211、安装孔;30、卡钩;31、连接段;32、卡接段;40、锅口密封圈;50、锅盖;60、可拆盖;70、锅体;71、烹饪腔;72、外壳;73、内锅;80、待取放容器;81、容器本体;811、开口;82、提手;821、避让槽;822、延伸段;823、搭接段;8231、平直段;8232、折弯段;90、上盖。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拆盖,该可拆盖包括盖体10、握持件20以及卡钩30,握持件20设置于盖体10,盖体10或握持件20具有连接部21,可拆盖能够通过连接部21与锅盖50连接,进而实现可拆盖与锅盖的可拆卸连接。卡钩30和握持件20分别位于盖体10在轴向上的两侧,卡钩30包括连接段31和卡接段32,连接段31的第一端与盖体10连接,连接段31的第二端朝远离盖体10的方向延伸,卡接段32设置在连接段31的第二端。
32.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可拆盖,在烹饪结束之后,需要将待取放容器从烹饪腔内取出时,用户可以先将可拆盖从锅盖上取下,然后利用可拆盖上的卡钩30将待取放容器勾住,从而通过可拆盖将待取放容器从烹饪腔内提起取出,用户不会直接触碰高温的待取放容器,进而不会烫伤用户。
33.由于连接段31的第一端与盖体10连接,连接段31的第二端朝远离盖体10的方向延伸,在利用可拆盖上的卡钩30勾取待取放容器时,连接段31能够缩小卡接段32与待取放容器的距离,使得卡接段32与待取放容器的距离较近,便于将卡接段32与待取放容器卡接配合,进而便于将待取放容器取出。在本实施例中,待取放容器上设置有提手,卡接段32能够与提手卡接配合。
34.并且,通过在可拆盖上设置卡钩30,利用卡钩30将待取放容器取出,相比于额外设置其它取出件,利用取出件将待取放容器从烹饪腔内取出的方式,具有成本低的优点。若额外设置其它取出件,例如支架,则成本较高,且不易收藏。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可拆盖,通过在可拆盖上设置卡钩30,可拆盖既可起到内锅盖的作用,可拆盖也可以起到充当待取放容
器的取出件的作用,实现一物多用。
35.如图2所示,盖体10具有贯穿设置的观察口11,观察口11与卡钩30相邻设置。在利用可拆盖将待取放容器取出时,用户可以通过观察口11观察卡钩30是否将待取放容器勾住。
36.需要说明的是,观察口11与卡钩30相邻设置,指的是观察口11位于卡钩30的四周。
37.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10具有冲切孔12,冲切孔12与观察口11连通。卡钩30通过冲切加工而成,冲切孔12为冲切后形成的通孔。由于冲切孔12与观察口11连通,能够增大用户的观察范围,便于用户进行观察。
38.如图2和图4所示,卡接段32的第一端与连接段31的第二端连接,卡接段32的第二端沿盖体10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采用上述结构,卡接段32和连接段31共同形成卡钩30,便于卡接段32与待取放容器卡接配合。
39.在本实施例中,卡接段32能够伸到待取放容器的提手下方并与提手卡接,进而利用卡钩30将待取放容器勾住。
40.具体地,可拆盖包括至少两个卡钩30,至少两个卡钩30沿盖体10的周向间隔设置。利用至少两个卡钩30同时对待取放容器进行卡接,能够提升卡钩30的卡接牢固性。
41.在本实施例中,可拆盖的边沿对称设置有两个卡钩30。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将卡钩30设置在盖体10的中部,只要使得卡钩30的位置与待取放容器的提手的位置对应即可。
42.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部21包括设置于握持件20的安装孔211,安装孔211的孔口与卡钩30位于盖体10的同一侧。在需要将可拆盖装配到锅盖上时,通过将安装孔211与锅盖上的安装柱体卡接配合,进而完成装配。由于安装孔211的孔口与卡钩30位于盖体10的同一侧,在将可拆盖装配到锅盖上之后,卡钩30不会外露,能够提升装置的一体性。
43.在本实施例中,握持件20包括胶塞,胶塞可拆卸地穿设于盖体10。胶塞形成的握持件20具有便于装配,成本低的优点。
44.在本实施例中,卡钩30与盖体10为一体成型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以及加工成本低的优点。
45.如图5所示,可拆盖还包括锅口密封圈40,锅口密封圈40设置于盖体10的外周。在将上盖盖设在锅体上之后,能够利用锅口密封圈40对锅口进行密封。
4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盖,该上盖包括锅盖50和可拆盖60,可拆盖60可拆卸地设置于锅盖50,可拆盖60为上述提供的可拆盖。在烹饪完成之后,将可拆盖60从锅盖50上拆下,便于对可拆盖60进行清洗。并且,该上盖同样能够通过可拆盖将待取放容器从烹饪腔内提起取出,用户不会直接触碰高温的待取放容器,进而不会烫伤用户。
47.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锅体70、待取放容器80以及上盖90,锅体70具有烹饪腔71,待取放容器80可取放地设置于烹饪腔71,待取放容器80包括容器本体81以及设置在容器本体81上的提手82。上盖90可开合地盖设于锅体70,上盖90的可拆盖60上的卡钩30与提手82卡接配合,上盖90为上述提供的上盖。因此,该烹饪器具同样能够通过可拆盖将待取放容器从烹饪腔内提起取出,用户不会直接触碰高温的待取放容器,进而不会烫伤用户。
48.需要说明的是,待取放容器包括但不限于滤油件和蒸笼。在本实施例中,待取放容器为滤油件。
49.具体地,在利用烹饪器具煲汤时,将待取放容器80放到烹饪腔71内,可以利用待取放容器80对汤水和油脂进行分离。在需要将待取放容器80从烹饪腔71内取出时,首先将可拆盖60从锅盖50上拆下,然后将可拆盖60上的卡钩30与容器本体81上的提手82卡接配合,进而利用可拆盖60将待取放容器80从烹饪腔71内提起取出。
50.如图3所示,提手82具有对应卡钩30设置的避让槽821,卡钩30能够通过避让槽821伸入提手82的下方。通过设置避让槽821,便于将卡钩30伸入提手82的下方,进而便于利用卡钩30将提手82勾住。
51.具体地,提手82包括延伸段822和搭接段823,延伸段822的下端与容器本体81连接,搭接段823与延伸段822的上端连接,搭接段823搭设于锅体70,使得待取放容器80能够悬挂在烹饪腔71内。
52.如图3所示,搭接段823包括平直段8231和两个折弯段8232,两个折弯段8232分别设置在平直段8231的两端,避让槽821设置于折弯段8232,卡钩30与平直段8231卡接配合。
53.采用上述结构,利用折弯段8232的折弯结构形成避让槽821,具有便于加工以及成本低的优点。利用卡钩30与平直段8231卡接配合,能够提升卡钩30的卡接牢固性。
54.如图8至图11所示,在将卡钩30与平直段8231卡接配合时,首先使卡钩30通过避让槽821伸到平直段8231的下方,然后转动可拆盖60,在卡钩30转到平直段8231的中部时,卡钩30会与平直段8231相卡接。
55.在本实施例中,平直段8231的中部指的是平直段8231在长度上的中间位置。
56.如图1和图9所示,锅体70包括外壳72以及设置在外壳72内的内锅73,折弯段8232搭设于内锅73的锅口。
57.如图1所示,容器本体81的上端具有开口811,可拆盖60的盖体10的尺寸大于或等于开口811的尺寸。采用上述结构,在利用可拆盖60将待取放容器80从烹饪腔71中取出时,能够利用可拆盖60的盖体10对开口811处的蒸汽进行遮挡,避免用户被高温的蒸汽烫伤。
58.其中,该烹饪器具包括空气炸锅或电饭煲或电压力锅或具有烘烤、做饭、做菜功能的多功能加热锅。在本实施例中,该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
59.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60.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6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
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62.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63.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