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煮炉锅具用的快拿锅具手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87841发布日期:2022-07-26 22:06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蒸煮炉锅具用的快拿锅具手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锅具领域,具体为一种蒸煮炉锅具用的快拿锅具手柄。


背景技术:

2.家用的蒸煮炉锅具是有一个锅体,锅体内部的限位板上放置有带孔的蒸板,锅体位于蒸板的下方能够煮有一些汤型食材,蒸板上方能够蒸面试或者加热饭菜。
3.传统的蒸板的外径尺寸是与锅体的内径尺寸相匹配,在蒸板上加热饭菜时,盛装饭菜的盘子较大,从而导致使用者很难插入盘子与锅体内壁之间后而将盘子从蒸板上取出,给使用带来一定的繁琐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方便将蒸板从锅体内稳定且快速的取出。
5.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蒸煮炉锅具用的快拿锅具手柄,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内壁底端固定有限位板,所述锅体内插设有蒸板,所述蒸板的底部与限位板的顶部触接,所述蒸板的顶部四角均贯穿开凿有杆孔,所述蒸板均通过杆孔与手柄机构连接,所述手柄机构包括顶板,所述顶板的底部四角均固定有提拉杆,所述提拉杆靠近顶板一端的外壁均设置有外螺齿,所述提拉杆底部两端均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内部靠近提拉杆的一侧均开凿有杆槽,所述限位块内部与靠近杆槽的一侧均开凿有梯形槽,所述梯形槽之间嵌设有抵块,所述提拉杆内部靠近外螺齿一侧均贯穿开凿有移动槽,所述移动槽内部均滑动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与套筒的内壁两侧固定连接,所述抵块靠近提拉杆一侧的顶部固定有牵引杆。
6.优选地,所述顶板的顶部固定有把手,所述提拉杆通过外壁的外螺齿均螺纹连接有内螺纹筒,所述内螺纹筒底部开凿有圆形滑槽,所述圆形滑槽内部两端均滑动连接有滑块。
7.优选地,所述滑块远离圆形滑槽的一端均固定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远离滑块的一端分别与套筒顶部两端固定连接。
8.优选地,所述套筒的内径尺寸均等于提拉杆远离外螺齿一侧的外径尺寸。
9.优选地,所述杆槽之间形成的内径尺寸均大于牵引杆的外径尺寸,且所述牵引杆远离抵块的一端穿过杆槽后插入提拉杆内部,并与移动块相靠近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杆槽之间形成的内径尺寸均小于抵块的外径尺寸,所述抵块均为梯形形状。
10.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明显优点和效果:
11.套筒在限位块分别穿过杆孔后进行上升提拉,通过移动块带动牵引杆以及抵块上升,从而使得抵块能够顺着梯形槽的内壁而将限位块向相互远离的一端撑开,进而使得限位块之间的外径尺寸大于杆孔的内径尺寸,并通过内螺纹筒与外螺齿的螺纹连接而使限位块扩张后的尺寸保持不变,并通过提拉把手而将蒸板从锅体内取出,使得蒸板上放置有的尺寸较大的盘子能够随着蒸板一并取出至锅体的外部。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技术的剖视结构布置图。
13.图2是本技术中蒸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4.图3是本技术中提拉杆和限位块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5.图4是本技术中圆形滑槽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16.本技术中的部件列表:1、锅体;2、限位板;3、蒸板;4、杆孔;5、手柄机构;51、顶板;52、提拉杆;53、限位块;54、杆槽;55、牵引杆;56、梯形槽;57、抵块;58、移动槽;59、移动块;510、套筒;511、固定杆;512、内螺纹筒;513、圆形滑槽;514、滑块;515、外螺齿;516、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17.结合附图和以下说明描述了本技术的特定实施例以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制造和使用本技术的最佳模式。为了教导申请原理,已简化或省略了一下常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源自这些实施例的变形落在本技术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下述特征能够以各种方式结合以形成本技术的多个变型。本技术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由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下述特定实施例,而仅由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18.图1至4示出,本技术的一种蒸煮炉锅具用的快拿锅具手柄具体实施例,包括锅体1,锅体1内壁底端固定有限位板2,锅体1内插设有蒸板3,蒸板3 的底部与限位板2的顶部触接,蒸板3的顶部四角均贯穿开凿有杆孔4,蒸板3 均通过杆孔4与手柄机构5连接,手柄机构5包括顶板51,顶板51的底部四角均固定有提拉杆52,提拉杆52靠近顶板51一端的外壁均设置有外螺齿515,提拉杆52底部两端均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限位块53,限位块53内部靠近提拉杆52的一侧均开凿有杆槽54,限位块53内部与靠近杆槽54的一侧均开凿有梯形槽56,梯形槽56之间嵌设有抵块57,提拉杆52内部靠近外螺齿515一侧均贯穿开凿有移动槽58,移动槽58内部均滑动连接有移动块59,移动块59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与套筒510的内壁两侧固定连接,抵块57靠近提拉杆52一侧的顶部固定有牵引杆55。
19.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顶板51的顶部固定有把手516,提拉杆 52通过外壁的外螺齿515均螺纹连接有内螺纹筒512,内螺纹筒512底部开凿有圆形滑槽513,圆形滑槽513内部两端均滑动连接有滑块514,通过内螺纹筒512的旋转与外螺齿515螺纹连接,从而使得抵块57在限位块53之间的位置保持不动,进而使得撑开后的限位块53能够堵住杆孔4,通过提拉把手516能够将蒸板3从锅体1内取出。
20.具体地需说明是,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滑块514远离圆形滑槽513的一端均固定有固定杆511,固定杆511远离滑块514的一端分别与套筒 510顶部两端固定连接,内螺纹筒512位置不动后能够通过固定杆511给予套筒 510一定的提拉稳定性,保障了抵块57在移动高度后位置的不变。
21.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套筒510的内径尺寸均等于提拉杆52远离外螺齿515一侧的外径尺寸,在通过移动块59带动牵引杆 55和抵块57上升的过程中,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22.应当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杆槽54之间形成的内径尺寸均大
于牵引杆55的外径尺寸,且牵引杆55远离抵块57的一端穿过杆槽54 后插入提拉杆52内部,并与移动块59相靠近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杆槽54之间形成的内径尺寸均小于抵块57的外径尺寸,抵块57均为梯形形状,使得限位块53之间扩张的角度变大,能够更好地堵住杆孔4。
23.具体的,套筒510在限位块53分别穿过杆孔4后进行上升提拉,套筒510 的上升从而通过固定杆511带动内螺纹筒512上升、通过移动块59而带动牵引杆55连接的抵块57上升,从而使得抵块57能够顺着梯形槽56的内壁而将限位块53向相互远离的一端撑开,进而使得限位块53之间的外径尺寸大于杆孔4 的内径尺寸,并通过内螺纹筒512与外螺齿515的螺纹连接而使限位块53扩张后的尺寸保持不变,尺寸较大的限位块53堵住杆孔4,把手516垂直提拉后通过顶板51、提拉杆52、杆槽54而将蒸板3从锅体1内取出,使得蒸板3上放置有的尺寸较大的盘子能够随着蒸板3一并取出至锅体1的外部,达到了快速拿取的效果。
24.由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很容易想到,利用申请的构思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