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盖体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95616发布日期:2022-08-27 04:01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盖体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家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盖体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目前的一些烹饪器具,盖体的外侧面上或外侧面与底面的连接处有缝隙或台阶等。导致此处强度不高,且缝隙易藏污纳垢,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3.因此,需要一种盖体和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5.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盖体,用于烹饪器具,所述盖体包括:
6.盖主体,所述盖主体构造为一体件,所述盖主体包括底壁和自所述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并围绕所述底壁设置的侧壁,所述侧壁向上延伸以形成开口,所述底壁与所述侧壁的连接处趋近于所述侧壁的底端;
7.面盖,所述面盖自所述盖主体的上侧连接至所述盖主体,以覆盖所述开口。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盖体,一体化盖主体使得底壁和侧壁之间不出现缝隙,且底壁和侧壁的连接处靠近侧壁最下端,使得一体成型时不易出现缺陷,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9.可选地,所述侧壁的底端与所述底壁连接,二者的最下端面基本持平。根据本方案,能够提高强度,且进一步避免在成型时出现缺陷,且提高了盖主体的完整度,具有良好的视觉体验。
10.可选地,所述侧壁的厚度在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的连接处最大。由此,使得连接处可具有高强度。
11.可选地,所述侧壁的厚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由此,能够提高盖主体的稳定性,防止出现侧壁倾倒。
12.可选地,所述底壁包括:
13.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侧壁连接;
14.盖合部,所述盖合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的内侧,且所述盖合部朝向所述面盖的方向凹陷。根据本方案,结构简单且成本低。
15.可选地,所述侧壁的底面与所述支撑部的底面平齐。由此,能够避免出现缝隙、棱角等,提高了产品完整性和用户使用体验。
16.可选地,所述盖主体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均连接。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盖主体的结构强度。
17.可选地,在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的连接处,所述侧壁的厚度为1.5mm~3.5mm。根据本方案,可减少在成型过程中出现瑕疵缺陷的可能。
18.可选地,在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的连接处,所述侧壁的厚度为2.5mm~3.2mm。根据本方案,可进一步减少在成型过程中出现诸如缩水凹坑等瑕疵缺陷的可能。
19.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盖体。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方面的盖体相类似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21.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22.附图中:
23.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盖体的仰视视角的示意图;
24.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盖体的分解示意图;
25.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盖体的剖切面示意图;
26.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以及
27.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盖体的盖主体的俯视视角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00:盖体
ꢀꢀꢀꢀꢀꢀꢀꢀꢀꢀꢀꢀꢀ
110:盖主体
ꢀꢀꢀꢀꢀꢀꢀꢀꢀꢀꢀꢀ
111:底壁
30.112:侧壁
ꢀꢀꢀꢀꢀꢀꢀꢀꢀꢀꢀꢀꢀ
113:开口
ꢀꢀꢀꢀꢀꢀꢀꢀꢀꢀꢀꢀꢀꢀ
114:支撑部
31.115:盖合部
ꢀꢀꢀꢀꢀꢀꢀꢀꢀꢀꢀ
116:加强筋
ꢀꢀꢀꢀꢀꢀꢀꢀꢀꢀꢀꢀ
120:面盖
具体实施方式
32.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33.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例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悉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34.应予以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5.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非限制。
36.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未示出)通常包括煲体(未示出)和盖体100。煲体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煲体具有中板(未示出)和连接于中板的下侧的外壳(未示出),二者可以通过一体注塑成型。并且中板的中部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容纳腔(未示出),内锅(未示出)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容纳腔或者从内锅容纳腔取出,以方便对内锅的清洗。内锅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且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煲体中包括用于加热内锅的加热装置(未示出)。
37.盖体100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与煲体的形状基本上对应。盖体100以可开合的方式枢转连接至煲体,用于盖合煲体。
38.当盖体100盖合在煲体上时,盖体100和内锅之间构成烹饪空间。此外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感温装置(未示出),例如设置在盖体100中的上感温装置和/或设置在内锅容纳腔下方的下感温装置。烹饪器具还可以包括开盖按钮机构(未示出),该开盖按钮机构优选设置在煲体上,该开盖按钮机构通过传动机构与将盖体100锁定在煲体上的锁定机构连接,当按下开盖按钮机构时,盖体100能够自动打开。
39.烹饪器具包括控制装置(未示出)和加热装置(未示出)。控制装置用于实现对烹饪器具的烹饪控制的目的,该控制装置可以为mcu(micro control unit,微处理单元)。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内锅,该加热装置可以为线圈盘。控制装置与加热装置电连接,以实现对加热的控制。
40.上、下感温装置均与烹饪器具的控制装置电连接,以在感测到内锅的温度之后将感测到的温度信号反馈至控制装置,从而控制装置能够基于温度信号对烹饪的过程实现更精确的控制。其中,当内锅置于煲体的内锅容纳腔时,下感温装置可以感测内锅的底部的温度,例如,下感温装置可以与内锅的底部直接或间接接触。
41.现在,将参照图1到图5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盖体100。
42.首先请参考图1和图2,盖体100包括盖主体110和面盖120。盖主体110构造为一体件,例如可以通过注塑一体成型。盖主体110包括底壁111和侧壁112。侧壁112围绕底壁111设置。且侧壁112向上延伸以形成开口113。或者说,侧壁112自底壁111向上延伸而形成。面盖120位于盖主体110的上方并连接至盖主体110,以覆盖上述开口113,形成上述盖体100。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中,盖体100不包含内衬。示例性地,面盖120可以通过卡扣实现与盖主体110的连接。
43.参考图3和图4,底壁111与侧壁112的连接处趋近于侧壁112的底端。优选地,底壁111与侧壁112的连接处位于侧壁112的最下端。并且,二者的最下端面基本持平,由此提高了完整度和美观性。
44.并且,为了提高连接处的强度,优选使得侧壁112在其与底壁111的连接处具有最大厚度。更优选地,为了提高稳定性,减小侧壁112倾覆的可能,侧壁112的厚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大。
45.此外,参考图5,盖主体110还可以设置加强筋116,以进一步提高盖主体110的结构强度。示例性地,加强筋116可以与底壁111和侧壁112均连接。或者说,加强筋116优选设置在底壁111和侧壁112的夹角处。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多个加强筋116沿盖体100的宽度方向设置。优选地,多个加强筋116沿盖体100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正交设置。
46.其中,底壁111包括支撑部114和盖合部115。支撑部114与侧壁112连接,而盖合部
115位于支撑部114的内侧。或者说,支撑部114包围盖合部115。并且,盖合部115朝向面盖120的方向凹陷。具体而言,当盖体100盖合煲体时,支撑部114用于与煲体的中板接触,起主要的支撑作用。盖合部115用于盖合内锅以形成烹饪空间。
47.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侧壁112在其自身与底壁111的连接处的厚度d为1.5mm~3.5mm,优选为2.5mm~3.2mm。由此,可以防止在成型过程中出现缩水等缺陷,使得盖主体110的外观面不会产生凹坑,提升了美观性。
48.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侧壁112的底面与支撑部114的底面平齐。由此,能够避免出现缝隙、棱角等,使得侧壁112和底壁111的过渡顺滑,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4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盖体100,一体化盖主体110使得底壁111和侧壁112之间不出现缝隙,且底壁111和侧壁112的连接处靠近侧壁112最下端,使得一体成型时不易出现缺陷,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5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51.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