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推拉开启的多功能门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94237发布日期:2022-06-22 03:21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推拉开启的多功能门窗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门窗制造技术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推拉开启的多功能门窗。


背景技术:

2.推拉门窗是一种以推拉的方式进行开启或关闭的门窗,具有开关时占据空间小、对建筑物整体形貌影响小的优点,由于上述优点,推拉门窗常被用于室内装修中。
3.公告号为cn21159828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密封性的推拉门窗,包括门框、固定扇、推拉扇以及密封胶条,推拉扇滑移设置在门框内。密封胶条连续固定在围成第二区域的边框和中柱上,或连续固定在推拉扇的周边。当推拉扇关闭之后,密封胶条对推拉扇与门框之间的缝隙进行封堵,从而提高了门窗的密封性。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密封胶条虽然提高了门窗的密封性,但是同时也增大了推拉扇与门框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推拉扇难以被推动,影响开关门窗时的便捷度。


技术实现要素:

5.相关技术中,密封条增大了推拉扇与门框之间的摩擦力,影响了开关门窗时的便捷度,为了改善这一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推拉开启的多功能门窗。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推拉开启的多功能门窗,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得出:一种可推拉开启的多功能门窗,包括框体、推拉扇以及调节机构,所述推拉扇至少设有两个,所述推拉扇沿外周缘开设有方形环槽,所述框体内壁固定连接有滑条,一个所述滑条与一个方形环槽滑移配合,所述推拉扇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密封条,所述密封条用于与框体抵触,所述调节机构用于带动推拉扇沿竖直方向相对于框体发生移动。
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移动推拉扇时,调节机构带动推拉扇沿竖直方向远离框体,直到密封条与框体分离,然后操作者即可在没有密封条摩擦力影响的情况下推动推拉扇,使得移动推拉扇时更加省力,提高了开关门窗时的便捷度。推拉扇停止移动后,调节机构带动推拉扇沿竖直方向靠近框体,直到密封条重新与框体抵触,此后密封条继续对推拉扇与框体之间的缝隙进行封堵。
8.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把手、第一绕线盘、第二绕线盘、第三绕线盘、钢绞线和凸轮,所述把手与推拉扇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绕线盘、第二绕线盘和第三绕线盘均转动设置于方形环槽内,所述第一绕线盘与把手固定连接,所述钢绞线的一端与第一绕线盘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三绕线盘固定连接,所述钢绞线在第二绕线盘和第三绕线盘外侧均至少绕设一周,所述凸轮至少设有两个,所述第二绕线盘和第三绕线盘均至少与一个凸轮固定连接。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使密封条与框体分离时,操作者转动把手,把手带动第一绕线盘转动,第一绕线盘带动钢绞线转动,钢绞线带动第二绕线盘和第三绕线盘转动,第二绕线盘和第三绕线盘同时带动凸轮转动,凸轮的位置改变后,凸轮将整个推拉扇顶起,从
而实现了密封条与框体之间的分离。当需要使密封条与框体重新抵触时,操作者向反方向转动把手,把手带动凸轮转动,直到凸轮复位,即可使密封条与框体重新抵触。
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绕线盘、第二绕线盘和第三绕线盘的外周缘均固定连接有摩擦片。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摩擦片增大了钢绞线受到的摩擦力,减少了钢绞线移动时与第一绕线盘、第二绕线盘和第三绕线盘发生相对滑动的可能。
12.作为优选:所述凸轮为椭圆凸轮,所述第二绕线盘和第三绕线盘的直径均等于椭圆凸轮的短轴长度,所述凸轮的端面上设置有凸起,所述方形环槽内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用于限制凸轮的转动范围。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椭圆凸轮将推拉扇顶起时,椭圆凸轮的长轴处于竖直状态,由于椭圆凸轮的长轴同时也是椭圆凸轮的对称轴,因此椭圆凸轮沿长轴两侧受力均匀,从而减少了椭圆凸轮因受力不均而变形的可能,并且提高了椭圆凸轮支撑推拉扇时的稳定性。当操作者移动推拉扇时,凸轮处的凸起与限位块抵触,限位块减少了凸轮转动过度的可能。操作者只需将把手转动到无法继续移动的位置即可实现对凸轮的定位,从而降低了操作者的操作难度,提高了开关门窗时的便捷度。
14.作为优选:所述凸轮的外周缘开设有滚柱槽,所述滚柱槽内转动设置有滚柱。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操作者移动推拉扇时,滚柱与滑条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并将滑条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转化为滚动摩擦力,从而减少了滑条受到的磨损,并且使得推拉扇移动时受到的阻力减小。
16.作为优选:所述多功能门窗还包括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包括锁紧钩,所述锁紧钩滑移设置在方形环槽的槽壁上,所述钢绞线与锁紧钩固定连接,所述框体内壁上开设有锁紧槽,所述锁紧槽的槽口处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用于对锁紧钩伸入锁紧槽内的部分进行限位。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推拉扇的位置进行固定时,操作者先移动推拉扇,直到锁紧钩进入锁紧槽内,然后调节机构带动推拉扇向下移动,直到密封条与框体抵触。此后,挡板通对锁紧钩进行限位,并通过锁紧钩限制推拉扇的移动,从而对推拉扇的位置进行了固定。
18.作为优选:所述多功能门窗还包括外框和窗帘机构,所述外框的内壁与框体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窗帘机构包括卷帘、收卷辊、收纳壳体以及调节杆,所述收纳壳体与外框固定连接,所述收纳壳体的一侧设为开口端,所述收卷辊转动设置在收纳壳体内,所述卷帘绕设在收卷辊外周,所述卷帘的一端与收纳壳体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杆转动设置在外框远离卷帘的一侧,所述窗帘机构还包括传动件,所述调节杆用于通过传动件驱动收卷辊转动。
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遮挡门窗时,调节杆通过传动件带动收卷辊转动,收卷辊对卷帘进行放卷,卷帘底端穿过收纳壳体的开口端并继续移动,直到将推拉扇全部遮挡。由于卷帘与调节杆位于外框的不同侧,因此卷帘和调节杆之间在传动的同时不发生相互干扰。
20.作为优选:所述传动件包括十字联轴器、蜗杆以及蜗轮,所述十字联轴器穿设并固定连接在外框上,所述十字联轴器的一端与调节杆固定连接,另一端同轴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与蜗杆同轴设置并固定连接,所述蜗轮与收卷辊同轴设置并固定连接,所述蜗轮与蜗
杆啮合。
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调节杆带动收卷辊转动时,调节杆先通过十字联轴器带动蜗杆转动,蜗杆再带动蜗轮转动,然后蜗轮即可带动收卷辊转动。在收放卷帘完成后,由于蜗轮蜗杆之间的自锁,因此即使卷帘在重力作用下对绕卷辊产生拉力,绕卷辊也无法主动转动,从而实现了对绕卷辊的自动限位。
22.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杆远离外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调节柄,所述第一调节柄远离调节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调节柄。
2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转动调节杆时,操作者先转动第一调节柄,使第一调节柄与调节杆之间产生夹角,然后操作者再转动第二调节柄,使第一调节柄和第二调节柄之间产生夹角,然后操作者再转动第二调节柄,即可带动调节杆转动。第一调节柄增大了操作者使力位置与调节杆之间的距离,若将调节杆和第一调节柄视作杠杆,则相当于延长了杠杆动力臂,使得操作者更容易转动调节杆,提高了操作的便捷度。当对卷帘的调节结束之后,第一调节柄和第二调节柄复位,并在重力的作用下与调节杆处于同一直线,从而减小了第一调节柄与第二调节柄占据的空间。
24.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杆的外侧套设并转动连接有套管。
2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转动调节杆的同时,操作者手持套管,套管对调节杆的位置进行了约束,减少了因操作者的施力位置偏离调节杆的轴心而导致调节杆的位置发生偏移的可能,提高了参照的精准度。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本技术前通过调节机构对推拉扇的竖直位置进行调节,在需要移动推拉扇时,调节机构使密封条与框体分离,从而减少了推拉扇移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提高了开关门窗时的便捷度;2.本技术通过蜗轮蜗杆的配合实现对绕卷辊的单向驱动,通过蜗轮蜗杆的自锁减少了绕卷辊在卷帘的拉力作用下自行转动的可能,提高了卷帘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可推拉开启的多功能门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展示百叶窗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展示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展示凸轮与第二绕线盘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图1中a部的放大图。
32.图6是图2中b部的放大图。
33.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展示窗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4.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展示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9是图8中c部的放大图。
36.附图标记说明:1、外框;2、框体;3、推拉扇;4、窗帘机构;41、卷帘;42、收卷辊;43、收纳壳体;44、调节杆;45、传动件;451、十字联轴器;452、蜗轮;453、蜗杆;5、锁紧机构;51、锁紧钩;6、调节机构;61、把手;62、第一绕线盘;63、第二绕线盘;64、第三绕线盘;65、钢绞线;66、凸轮;7、套
管;8、百叶窗;9、方形环槽;10、密封条;11、滑条;12、限位块;13、凸起;14、滚柱槽;15、滚柱;16、摩擦片;17、燕尾块;18、燕尾槽;19、锁紧槽;20、第一调节柄;21、第二调节柄;22、转轴;23、挡板;24、开口端。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1-9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推拉开启的多功能门窗。参照图1和图2,可推拉开启的多功能门窗包括外框1、框体2、推拉扇3、窗帘机构4、锁紧机构5以及调节机构6,框体2的外壁与外框1的内壁固定连接,框体2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两组滑条11,两组滑条11各包括两个滑条11,同组的两个滑条11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两组滑条11沿框体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推拉扇3共设有两个,两个推拉扇3上均设置有百叶窗8。推拉扇3沿外周开设有方形环槽9,一个推拉扇3处的方形环槽9与一组滑条11滑移配合。推拉扇3底端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密封条10,密封条10的长度方向与滑条11的长度方向平行,两个密封条10之间沿方形环槽9的宽度方向相互间隔,两个密封条10均与框体2的内壁固定连接。
39.参照图1和图2,当需要移动推拉扇3时,调节机构6带动推拉扇3竖直向上移动,直到密封条10与框体2分离,然后操作者对推拉扇3进行移动。当推拉扇3移动到框体2边缘时,调节机构6带动推拉扇3下降,密封条10重新与框体2抵触,锁紧机构5对推拉扇3的位置进行固定。当需要遮挡门窗时,窗帘机构4对门窗进行遮挡。
40.参照图2、图3和图4,调节机构6包括把手61、第一绕线盘62、第二绕线盘63、第三绕线盘64、钢绞线65和凸轮66。把手61与推拉窗转动连接,第一绕线盘62设置在与把手61相同高度处,并与把手61固定连接;第二绕线盘63和第三绕线盘64分别设置于推拉扇3底边两端的两个直角处,并且均与方形环槽9的槽壁转动连接。
41.参照图2、图3和图4,凸轮66共设有两个,第二绕线盘63和第三绕线盘64各与一个凸轮66同轴设置并固定连接。第二绕线盘63和第三绕线盘64的尺寸与形状完全相同,凸轮66为椭圆凸轮66,凸轮66侧面的椭圆短轴长与第二绕线盘63的直径相同,凸轮66侧面的椭圆短轴沿竖直方向设置。两个凸轮66的端面上各设置有两个凸起13,两个凸起13共同与凸轮66的转动轴心构成直角。一个方形环槽9的槽壁上固定连接有一个限位块12,且限位块12设置于方形环槽9朝向凸起13一侧的槽壁上。凸起13与限位块12共同限制了凸轮66的转动角度,便于操作者对推拉扇3的高度位置进行手动控制。
42.参照图4,凸轮66的外周缘在远离转动轴心的一侧开设有多个滚柱槽14,一个滚柱槽14的槽壁上转动连接有一个滚柱15。当凸轮66侧面椭圆的长轴转动到竖直方向时,滚轮与滑条11抵触,滚柱15减少了滑条11受到的磨损,并且减小了推拉扇3移动时受到的阻力,提高了移动推拉扇3的便捷度。
43.参照图3和图4,钢绞线65的一端与第一绕线盘62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设过第二绕线盘63和第三绕线盘64的外周,并与第三绕线盘64固定连接。第一绕线盘62、第二绕线盘63和第三绕线盘64共同将钢绞线65张紧,钢绞线65在第一绕线盘62、第二绕线盘63和第三绕线盘64外周均绕设4周。第一绕线盘62、第二绕线盘63和第三绕线盘64三者中每一个的外周缘均固定连接有六个摩擦片16,钢绞线65与摩擦片16的外周贴合。摩擦片16增大了钢绞线65受到的摩擦力,减小了钢绞线65与第一绕线盘62、第二绕线盘63和第三绕线盘64发
生相对滑动的可能。
44.参照图2、图3和图4,当需要将推拉扇3抬起时,操作者转动把手61,把手61带动第一绕线盘62转动,第一绕线盘62将钢绞线65的一段收卷在外周,同时钢绞线65带动第二绕线盘63和第三绕线盘64转动,第二绕线盘63和第三绕线盘64同时带动凸轮66转动,直到凸轮66端面的椭圆由短轴竖直的状态调整至为长轴竖直的状态。当凸轮66端面上的凸块与限位块12抵触之后,操作者通过把手61拖动推拉扇3,此时由于密封条10与框体2分离,因此推拉扇3受到的摩擦力减小,从而提高了开关门窗时的便捷度。当推拉扇3移动到框体2末端之后,操作者转动把手61复位,直到密封条10重新与框体2抵触,此时锁紧机构5对推拉扇3的位置进行固定。
45.参照图5和图6,锁紧机构5包括锁紧钩51,锁紧钩5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燕尾块17,推拉扇3的一侧开设有燕尾槽18,燕尾块17与燕尾槽18滑移配合。钢绞线65穿过锁紧钩51,并与锁紧钩51固定连接。框体2的内壁上开设有锁紧槽19。锁紧槽19的槽口处在槽壁上固定连接有挡板23,挡板23对锁紧槽19开口处的下半部分进行封堵,锁紧槽19开口处位于挡板23上方的部分与锁紧钩51插接配合。
46.参照图5和图6,当推拉扇3移动到框体2边缘时,锁紧钩51插进锁紧槽19内。当推拉扇3整体落下后,锁紧钩51随推拉扇3下降。此后当推拉扇3受到沿滑条11长度方向的横向力作用时,挡板23对锁紧钩51进行限位,锁紧钩51对推拉扇3进行牵引,从而实现了对推拉扇3位置的固定。
47.参照图7、图8和图9,窗帘机构4包括卷帘41、收卷辊42、收纳壳体43、调节杆44以及传动件45,收纳壳体43固定连接在外框1的一侧,收纳壳体43所在的位置高于推拉扇3的顶端。收纳壳体43底端设为开口端24,收卷辊42与收纳壳体43的内壁转动连接,卷帘41绕设在收卷辊42外壁上,卷帘41的一端与收卷辊42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收纳壳体43的开口端24。调节杆44转动设置在外框1远离卷帘41的一侧,调节组件通过传动件45与收卷辊42传动。
48.参照图7、图8和图9,传动件45包括十字联轴器451、蜗轮452以及蜗杆453,十字联轴器451的一端沿外框1的宽度方向穿过外框1,并固定连接在外框1上。十字联轴器451远离外框1的一端与调节杆44同轴设置并固定连接,十字联轴器451的另一端同轴设置并固定连接有转轴22,转轴22与蜗杆453同轴设置并固定连接。蜗轮452与收卷辊42的一端同轴设置并固定连接,蜗轮452与蜗杆453啮合。调节杆44远离十字联轴器451的一端铰接有第一调节柄20,第一调节柄20远离调节杆44的一端铰接有第二调节柄21,调节杆44的外侧套设有套管7,套管7与调节杆44转动连接。
49.参照图7、图8和图9 ,当需要调节卷帘41的位置时,操作者将第一调节柄20弯曲,然后手持套筒并转动第二调节柄21,第二调节柄21通过第一调节柄20带动调节杆44转动,调节杆44通过十字联轴器451带动蜗杆453转动,蜗杆453通过蜗轮452带动绕卷辊转动,绕卷辊对卷帘41进行收放,使卷帘41通过收纳壳体43的开口端24。此外,当绕卷辊完成对卷帘41的收卷之后,由于蜗轮452蜗杆453之间的自锁,卷帘41无法带动绕卷辊转动,从而实现了对卷帘41位置的自动固定。
5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推动推拉扇3时,操作者将把手61转动90
°
,然后沿滑条11的长度方向推动推拉扇3。当推拉扇3移动到框体2端部后,操作者再将把手61向相反的方向转动90
°
,即可对推拉扇3的位置实现固定。当需要同时对两个推拉扇3进
行遮挡时,操作者通过第二调节柄21转动调节杆44,即可讲卷帘41放下,从而实现了对门窗的遮挡。此外,当需要对单独的推拉扇3进行遮挡时,操作者也可以通过调节百叶窗8实现遮挡。
51.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