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28741发布日期:2022-07-22 20:03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热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烹饪器具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热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空气炸锅是一种常见的电热烹饪器具,其通常包含有热风循环系统和冷风循环系统,现有的空气炸锅存在的问题是,热风会返流到冷风系统中,油烟会吸附到发热管和热管安装座上,难以清洗,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同于现有的电热烹饪器具的解决方案。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热烹饪器具,包含本体;盖体,设置于本体上,且且有供热风流出的热风出口和供冷风流出的盖体风道;电热装置,设置于盖体上,且具有连通盖体风道的升温风道,所述升温风道的出风段呈环状分布,所述热风出口(s)位于盖体风道的出风段的内周侧。
5.较佳地,所述本体具有本体风道,所述盖体风道连通所述本体风道,所述本体风道内设置有引导冷风流入的导流风扇。
6.较佳地,所述盖体风道内设置有引导冷风流入的导流风扇(5)。
7.较佳地,所述盖体铰接于所述本体上。
8.较佳地,所述本体具有第一铰接部,所述盖体具有第二铰接部,所述本体和盖体通过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铰接;所述本体风道的出风段、所述盖体风道的进风段沿盖体的转动轴线的轴向连通。
9.较佳地,所述盖体包含盖体主体和活动盖体,所述活动盖体可分离地设置于盖体主体上;所述盖体风道位于所述盖体主体,所述热风出口位于所述活动盖体。
10.较佳地,所述电热装置包含热管安装座和电加热管,所述电加热管设置于热管安装座上;所述升温风道位于热管安装座上。
11.较佳地,所述盖体风道的出风段呈环状分布,所述升温风道(l3)的进风段(l31)呈环状分布。
12.较佳地,所述本体内设置有可分离的锅胆。
13.较佳地,所述电热烹饪器具为空气炸锅。
14.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本技术的电热烹饪器具,冷风沿盖体风道、升温风道流动至本体,并经由盖体的热风出口流出,为单向密闭循环,提供了一种新式的电热烹饪器具的解决方案;
16.2、采用本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的空气炸锅热、冷风混流,难以清洗的问题,丰富了电热烹饪器具的解决方案。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18.图1和图2分别绘示了不同视角下第一实施例的电热烹饪器具的示意图。
19.图3绘示了第一实施例的电热烹饪器具的盖体打开后的示意图。
20.图4和图5分别绘示了不同视角下第一实施例的电热烹饪器具的第一分解图。
21.图6绘示了第一实施例的电热烹饪器具的第二分解图。
22.图7和图8分别绘示了不同视角下第一实施例的电热烹饪器具的第三分解图。
23.图9绘示了电热装置的分解图。
24.图10绘示了本体、锅胆、导流风扇的分解图。
25.图11绘示了第一实施例的电热烹饪器具的第一剖视图;
26.图12绘示了第一实施例的电热烹饪器具的第二剖视图;
27.图13和图14分别绘示了不同视角下第二实施例的电热烹饪器具的示意图。
28.图15和图16分别绘示了不同视角下第二实施例的电热烹饪器具的第一分解图。
29.图17绘示了第二实施例的电热烹饪器具的第二分解图。
30.图18绘示了第二实施例的电热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31.图19和图20分别绘示了不同视角下第三实施例的电热烹饪器具的第一分解图。
32.图21和图22分别绘示了不同视角下第四实施例的电热烹饪器具的第一分解图。
33.图23绘示了第四实施例的电热烹饪器具的第二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6.【第一实施例】结合图1至图12,在一实施例中,本技术的电热烹饪器具为空气炸锅,其包含本体1、盖体2、锅胆3、电热装置4和导流风扇5。
37.本体1具有供冷风流入的本体风道l1。具体而言,结合图10,本实施例,本体1包含底壳1a、位于底壳1a内壁的保温内罩1b、位于保温内罩1b底部的加热板1c、设置于底壳1a上的轴座1d、下转轴件1e、上转轴件1f和轴盖1g,轴座1d具有设置于底壳1a上的环状嵌合部、以及连接于环状嵌合部的外周侧的轴座部,下转轴件1e设置于轴座部上,上转轴件1f设置于下转轴件1e上,轴盖1g设置于轴座部上并限制下转轴件1e、上转轴件1f分离。下转轴件1e、上转轴件1f、轴盖1g相配合作为第一铰接部p1。结合图6,本体风道l1的进风段l11为栅格状,位于本体1的第一铰接部p1的下侧,本体风道l1的出风段l12沿轴向开设于第一铰接部p1。
38.盖体2设置于本体1上且开设有热风出口s,盖体2具有连通本体风道l1的盖体风道l2,盖体风道l2的出风段l22呈环状分布。本实施例,盖体风道l2的出风段l22呈环状间隔分
布。盖体2铰接于本体1上,盖体2包含盖体主体2a和活动盖体2b,活动盖体2b可分离地设置于盖体主体2a上。活动盖体2b为盖体2中间部分,其为透明盖体,可采用玻璃材质,中间部分透明,方便观察锅具的使用。盖体风道l2位于盖体主体2a,热风出口s位于活动盖体2b。盖体主体2a具有第二铰接部p2,本体1和盖体2通过通过第一铰接部p1和第二铰接部p2铰接。盖体风道l2的进风段l21沿轴向设置于第二铰接部p2,使得本体风道l1的出风段l12、盖体风道l2的进风段l21沿盖体2的转动轴线的轴向连通。热风出口s贯通盖体2的上下侧,以供热风自本体1排出,热风出口s位于盖体风道l2的出风段l22的内周侧。
39.锅胆3可分离地设置于本体1内,锅胆3例如为陶瓷胆。
40.电热装置4设置于盖体2上,电热装置4具有连通盖体风道l2的升温风道l3,升温风道l3的进风段l31和出风段l32呈环状分布。本实施例,升温风道l3的进风段l31为环状间隔分布(具有多个开口),而出风段l32则为环状连续分布。电热装置4设置于盖体主体2a的下侧,其包含热管安装座4a和电加热管4b,电加热管4b设置于热管安装座4a上,升温风道l3位于热管安装座4a上。环状分布的升温风道l3的进风段l31的位置对应于环状分布的盖体风道l2的出风段l22,从而冷风能够在其间流通。升温风道l3的出风段l32朝向本体1,以供热风流入对本体1内腔进行加热。热管安装座4a包含主座件m1和衬板m2,电加热管4b安装于主座件m1上,衬板m2安装于主座件m1的下侧,升温风道l3位于主座件m1上。
41.导流风扇5设置于本体风道l1内,结合图11,导流风扇5安装于本体1内,位于第一铰接部的下侧。
42.结合图11和图12,电热烹饪器具的工作方式如下,冷风受导流风扇5带动,依次经由本体风道l1、盖体风道l2、升温风道l3,经电热装置4的电加热管4b加热后,流动至本体1,因升温风道l3的出风段为环状开口,热风会在本体1内循环,对本体1内的食材进行加热,然后通过热风出口s流出。
43.【第二实施例】结合图13至图18,在第二实施例中,盖体2设置于本体1上且开设有热风出口s,盖体2具有盖体风道l2,盖体风道l2的出风段l22呈环状分布。电热装置4设置于盖体2上,电热装置4具有连通盖体风道l2的升温风道l3,升温风道l3的进风段l31和出风段l32呈环状分布。导流风扇5设置于盖体风道l2内。在第二实施例中,盖体风道l2的进风段l21、导流风扇5设置于第二铰接部上。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省略了本体1上的本体通道,将导流风扇设置在盖体2上,冷风自盖体风道流入。第二实施例其它特性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44.【第三实施例】结合图19至图20,在第三实施例中,本体1具有供冷风流入的本体风道l1。盖体2设置于本体1上且开设有热风出口s,盖体2具有连通本体风道l1的盖体风道l2。电热装置4设置于盖体2上,电热装置4具有连通盖体风道l2的升温风道l3,所述升温风道l3的出风段l32环状分布(沿盖体2的外周方向),升温风道l3的进风段l31沿径向设置(沿盖体2的径向方向)。导流风扇5设置于本体风道l1内。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本体风道l1和盖体风道l2的具体结构上。第二实施例其它未提及的特性,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45.【第四实施例】结合图21至图23,在第四实施例中,盖体2设置于本体1上且开设有热风出口s,盖体2具有盖体风道l2,电热装置4设置于盖体2上,电热装置4具有连通盖体风道l2的升温风道l3,升温风道l3的出风段l32环状分布(沿盖体2的外周方向),升温风道l3
的进风段l31沿径向设置(沿盖体2的径向方向),导流风扇5设置于盖体风道l2内。第四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本体风道l1和盖体风道l2的具体结构上。第四实施例其它未提及的特性,可与第二实施例相同。
46.本技术的方案并不限于用在空气炸锅,亦可用在炖锅,电饭煲等电热烹饪器具上。
4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