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餐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95765发布日期:2022-07-26 22:56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送餐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餐饮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送餐车。


背景技术:

2.在很多场景中,厨房与就餐地并非在一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也就需要借助小推车来运输、配送或售卖餐食,这样的小推车可以一次性可以运输多份餐食,且还具有一定的保温功能,受到广泛应用。
3.但这类小推车保温性能比较有限,难以胜任长距离运输餐食。故而,诞生了具有主动加热功能的小推车,这类小推车一部分采用加热水产生水蒸气的方式进行加热餐食,还有一部分采用集成有发热单元的风扇来直接吹热风的方式加热餐食。然而,水蒸气的加热方式会影响甚至改变食物的口感与味道,直接吹热风的方式由于出风口的温度往往很高,导致靠近出风口食物加热程度与远离出风口食物加热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加热十分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空气加热且加热温度均匀的送餐车。
5.一种送餐车,包括:
6.车体,内含一用于放置餐食的容置腔,且所述车体的至少一侧开设有开口;及
7.热风循环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包括加热件及送风机;所述送风机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其中至少一侧的腔壁上,且所述送风机送出的风能够沿平行于当前所在腔壁,并经所述容置腔的其余腔壁循环流动;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至少部分未设置所述送风机的腔壁上。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风循环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导流板,且定义所述容置腔中面向所述送风机中出风端的腔壁为出风侧壁,面向所述送风机中进风端的腔壁为进风侧壁;
9.其中,每个所述导流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送风机当前所在腔壁,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出风侧壁或所述进风侧壁上;且每个所述导流板面向所述容置腔的表面为弧形导流面。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风机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顶壁,且定义所述容置腔中面向所述送风机中出风端的腔壁为出风侧壁,面向所述送风机中进风端的腔壁为进风侧壁;
11.其中,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出风侧壁、所述进风侧壁以及所述容置腔的底壁中至少一者上。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风循环组件还包括风道板,所述风道板相对所述顶壁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送风机设置于所述风道板与所述顶壁之间;
13.所述风道板与所述顶壁共同构成风道腔,且所述风道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出风侧
壁及所述进风侧壁间隔形成出风口及进风口。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板上构造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用于收集水蒸气凝结产生的冷凝水。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餐车还包括若干水平托板,所述若干水平托板互相平行地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位于相对所述容置腔底壁的不同高度上,每个所述水平托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出风侧壁及所述进风侧壁间隔形成过风口。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水平托板上均开设有若干通风孔。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体及所述容置腔均为长方体状,所述送风机沿所述容置腔的宽度方向送风。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餐车还包括若干隔热板,所述若干隔热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不同方位并共同包裹住所述容置腔。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餐车还包括电源线,所述车体的外表面构造有电线收纳腔,所述电源线可收纳于所述电线收纳腔。
20.上述送餐车,用户使用时,将餐食经开口放置于容置腔中,开启加热件与送风机。送风机平行于其所在的腔壁送出的风在经其它腔壁循环流动时,必然途经设置于其余腔壁的加热件而被加热,进而在容置腔内形成热风循环,流动的热风循环不会直接吹向餐食,而是加强了容置腔内热对流的强度,使容置腔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进而均匀加热其内餐食。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送餐车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所示送餐车的侧视图;
24.图3为图2所示送餐车a-a处的截面示意图;
25.图4为图1所示送餐车的主视图;
26.图5为图4所示送餐车c-c处的截面示意图;
27.图6为图4所示送餐车e-e处的截面示意图。
28.100、送餐车;10、车体;11、磁吸密封门;31、加热件;33、送风机;35、风道板;37、导流板;56、电源线;57、栏板;58、推手;71、水平托板;s、容置腔;c、出风侧壁;j、进风侧壁;q、电线收纳腔;h、置物平面;w、风道腔;p、过风口;k、通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
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5.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的送餐车100,包括车体10 及热风循环组件。车体10内含一用于放置餐食的容置腔s,且车体10的至少一侧开设有开口(图未示),开口处设置有可启闭的磁吸密封门11。热风循环组件设置于车体10内,并向容置腔s内提供热风循环。流动的热风循环加强了容置腔s内热对流的强度,使容置腔s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进而均匀加热容置腔s内的餐食。
36.其中,热风循环组件包括加热件31及送风机33。送风机33设置于容置腔 s其中至少一侧的腔壁上,且送风机33送出的风能够沿平行于当前所在腔壁,并经容置腔s的其余腔壁循环流动。加热件31设置于容置腔s中至少部分未设置送风机33的腔壁上。简言之,加热件31与送风机33分别设置于容置腔s内不同的壁面上,即两者分开设置,避免送风机33送出的风在风量集中的出风端位置被直接加热,使热量过于集中而导致加热不均匀。
37.上述送餐车100,用户使用时,将餐食经开口放置于容置腔s中,开启加热件31与送风机33。送风机33平行于其所在的腔壁送出的风在经其它腔壁循环流动时,必然途经设置于其余腔壁的加热件31而被加热,进而在容置腔s内形成热风循环,流动的热风循环不会直
接吹向餐食,而是加强了容置腔s内热对流的强度,使容置腔s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进而均匀加热其内餐食。
38.进一步地,送餐车100还包括电源线56,车体10的外表面构造有电线收纳腔q,电源线56可收纳于电线收纳腔q。送餐车100顶部构造为置物平面h,用以放置物品或临时放置餐食,且置物平面h的两侧设置有两个防止物品掉落的栏板57。其中,两个栏板57之间还连接有两个推手58,两个推手58分别位于两个栏板57的两端,两个推手58既方便从两个方向推动送餐车100,也可以与栏板57一起防止物品掉落。
39.具体地,送餐车100还包括若干隔热板(图未示),若干隔热板分别设置于容置腔s的不同方位并共同包裹住容置腔s。隔热板可以有效地增强送餐车 100的保温性能,当送餐车100断电时,也可以让加热件31的余热发挥更久的作用。
40.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机33设置于容置腔s的顶壁,且定义容置腔s中面向送风机33中出风端的腔壁为出风侧壁c(如图5所示),面向送风机33中进风端的腔壁为进风侧壁j(如图5所示)。其中,加热件31设置于出风侧壁c、进风侧壁j以及容置腔s的底壁中至少一者上。
41.可以理解地,也可以将送风机33设置于底壁或者周侧壁,或是多个送风机 33分别设置在顶壁、底壁以及周侧壁中未安装加热件31的位置以加强对容置腔 s内空气的推动作用,并在结构上做出适应性调整,此外加热件31的安装位置也不限于前述位置。送风机33与加热件31的安装只需满足以下条件即可:送风机33与加热件31安装位置分离;送风机33送风方向平行于其安装位置的壁面,当多个送风机33分别设置在顶壁、底壁以及周侧壁中多个区域时,每个送风机33送出的风需沿同一时针方向以便形成循环风。
42.其中,在使用送风机33较少且占用空间较小的情况下,与其它安装位置相比,送风机33安装于顶壁可以有效地推动热空气向底壁移动并与底壁处的空气混合,而流动到底壁处的热空气可以在升力的作用下自然向顶壁移动并与顶壁处的空气混合,如此可以有助于实现均衡容置腔s内温度分布。
43.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加热件31与送风机33均包括五个,五个加热件31分别设置于底壁及四个周侧壁,五个送风机33并排设置于所述顶壁,且彼此送风方向互相平行。多个加热件31可以使加热更加均匀,降低热量集中。多个送风机33更有利于实现均匀送风,也有利于保证风力充足。
44.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5,更具体地,车体10及容置腔s均为长方体状,送风机33沿容置腔s的宽度方向送风。如此设置一方面送风机33产生的风可以更快达到出风侧壁c而沿着出风侧壁c传递,避免因过长距离的移动导致风力损失,另一方面送风机33可以沿长度方向设置,拥有多的可设置机位。另外,送风机33设置位置与出风侧壁c及进风侧壁j均保持一定的距离,便于送风机 33顺利进风与出风。
45.在一些实施例中,热风循环组件还包括风道板35,风道板35相对顶壁平行且间隔设置,送风机33设置于风道板35与顶壁之间。风道板35与顶壁共同构成风道腔w,且风道板35两端分别与出风侧壁c及进风侧壁j间隔形成出风口及进风口。风道板35一方面可以防止送风机33产生的风吹向下方的食物,另一方面与顶壁构成的风道腔w可以有效地引导空气从出风口流出,从进风口流入。
46.进一步地,风道板35上构造有集水槽(图未示),集水槽用于收集水蒸气凝结产生
的冷凝水。容置腔s内实际放置食物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受到气流引导会大量流入风道腔w,因此在风道板35上设置集水槽可以有效收集在风道腔w内冷凝产生的水,避免其不可控地流向他处,甚至流到食物中,影响食物口感与味道。
47.更进一步地,热风循环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导流板37,每个导流板37的一端设置于送风机33当前所在的腔壁上,另一端设置于出风侧壁c或进风侧壁j,且每个导流板37面向容置腔s的表面为弧形导流面。导流板37可以有效地引导并改变风的方向,降低风力损失。
48.在本具体实施例中,送风机33设置于容置腔s的顶壁,导流板37为两个,相应地,其中一个导流板37的一端设置于顶壁上,另一端设置于出风侧壁c,另一个导流板37的一端设置于顶壁上,另一端设置于进风侧壁j上。
49.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餐车100还包括若干水平托板71,若干水平托板71互相平行地设置于容置腔s内,且分别位于相对容置腔s底壁的不同高度上。每个水平托板71的两端分别与出风侧壁c及进风侧壁j间隔形成过风口p。水平托板71用于放置餐食,不同高度的水平托板71便于更多更有条理地放置餐食,而在其两端形成过风口p则是为了避免阻隔容置腔s空气流动而影响均热效果。
50.进一步地,每个水平托板71上均开设有若干通风孔k(如图6所示)。通风孔k也是为了增加容置腔s内空气流动的通道,加强彼此之间的热对流,同时也是为了热空气在不同的水平托板71之间流动均匀加热水平托板71上的餐食。
51.上述送餐车100,用户使用时,打开磁吸密封门11,将餐食放置在不同的水平托板71上,再关闭磁吸密封门11,有加热需要时即可开启加热件31及送风机33。送风机33产生的风沿风道腔w流动,被导流板37的引导改变方向后从出风口流出相继沿出风侧壁c及底壁流动,并经出风侧壁c及底壁上的加热件31加热。与此同时,进风侧壁j处的空气同样被加热件31加热并在送风机 33的作用下,沿进风侧壁j经进风口在导流板37的引导下流入风道腔w,如此形成一个完成的热风循环。容置腔s内的空气在热风循环的作用下,加强了热对流强度,并不断地通过过风口p与通风孔k在不同的水平托板71之间流动,均匀加热水平托板71上的餐食。此外,餐食产生的水蒸气跟随热循环风进入至风道腔w中,其产生的冷凝水可以被集水槽有效收集,避免流向餐食中,影响口感与味道。
52.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