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卸收纳式烤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90659发布日期:2022-09-10 08:55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拆卸收纳式烤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食物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拆卸收纳式烤盘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通电式烤盘电器,其烤盘主体和烤盘支撑脚之间为不可拆卸结构,但烤盘主体在使用后,除了要清洗烤盘主体外,烤盘主体底部沾黏到的油污容易堆积到烤盘主体和烤盘支撑脚的连接处,在清理时,只能对烤盘主体和烤盘支撑脚的局部位置进行清洗,但烤盘主体和烤盘支撑脚的连接处很难清洗,容易导致污渍堆积,影响用户的使用感受,而且通电式烤盘电器未拆卸状态,其烤盘支撑脚与烤盘主体之间有空间冗余,导致通电式烤盘电器的收纳容器偏大;而且通电式烤盘电器容易出现发热不均匀,影响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拆卸收纳式烤盘装置,便于拆卸收纳,减小收纳空间,也方便清洗,提高发热均匀性,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4.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拆卸收纳式烤盘装置,该可拆卸收纳式烤盘装置包括:烤盘壳体、发热组件、支撑组件、连接组件和操作组件;所述烤盘壳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插拔连接;所述操作组件设于所述支撑组件内,所述操作组件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发热板和发热导线,所述发热导线均匀分布于所述发热板内,所述发热板设于所述烤盘壳体内,所述发热板通过所述发热导线与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所述发热导线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操作组件插拔连接;所述发热板为ptc发热体。
6.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存线孔,所述存线孔均匀地分布于所述发热板内部,所述存线孔的孔轴平行于所述发热板的板面,所述发热导线绕设于所述存线孔内。
7.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烤盘壳体内设有第一放置槽,所述发热组件固定于第一放置槽内;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座和连接插子,所述连接插子贯穿于连接座上,所述烤盘壳体通过所述连接座与所述支撑组件插拔连接;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绝缘组件和连接端子,所述绝缘组件固定于所述发热板的侧边,所述绝缘组件设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连接端子的接线端固定于第一安装槽上,并且所述连接端子的接线端与所述发热导线连接,所述连接端子的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上,所述连接插子与所述连接端子的连接端连接、并抵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上,所述绝缘组件隔挡于所述连接插子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底之间。
8.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放置槽的槽底设有第一挡件和第二挡件,所述第一挡件朝向所述第二挡件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挡槽,所述第二挡件朝向所述第一挡件的侧壁上设有第二挡槽,所述绝缘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挡槽和所述第二挡槽之间。
9.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连接座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
件的底部嵌合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顶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顶部与所述烤盘壳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底部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所述连接插子依次包括第一插接头、及与所述第一插接头一体成型的卡块、以及与所述卡块一体成型的第二插接头;所述第一插接头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贯穿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插接头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所述卡块卡定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二插接头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贯穿连接,并且所述第二插接头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
10.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底部设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顶部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一凹槽嵌合连接,所述第一凸块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上设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嵌合连接于所述第二凹槽,所述卡块与所述第二凹槽嵌合连接,并且所述卡块卡定于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二凸块之间,所述第一插接头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贯穿连接,所述第二插接头与所述第二凸块的顶面贯穿连接。
11.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底部还设有第一配合块,所述第一配合块的顶面设有第一配合槽,所述第一配合槽内设有第一磁铁,所述支撑组件的内壁设有第二配合槽,所述第二配合槽内设有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磁性连接。
12.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撑组件的顶面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底部嵌合连接于所述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槽底设有第三凸块,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底部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凸块嵌合连接于所述第四凹槽,所述第二插接头与所述第四凹槽的槽底贯穿连接,所述第三凸块上设有第一贯孔,所述第二插接头贯穿连接所述第一贯孔、以连接所述操作组件。
13.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烤盘壳体的底部为五金材质,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烤盘壳体的底部磁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五凹槽设有密封缓冲圈,所述密封缓冲圈与所述烤盘壳体的底部嵌合连接;所述烤盘壳体的底部设有第六凹槽,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顶部嵌合连接于所述第六凹槽;所述第六凹槽上设有第二贯孔,所述第一插接头贯穿连接所述第二贯孔、以连接所述连接端子;所述第三凹槽位于所述支撑组件顶面的中部。
14.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可拆卸收纳式烤盘装置还包括:电源连接件和功能控制件,所述功能控制件为旋钮式控制件或按压式控制件或触摸板式控制件,所述电源连接件和所述功能控制件均设于所述支撑组件上,所述操作组件通过所述电源连接件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功能控制件与所述操作组件控制连接。
1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一种可拆卸收纳式烤盘装置的有益效果为:
16.利用连接组件,实现烤盘壳体与支撑组件的插拔连接,便于对烤盘壳体与支撑组件的连接处进行清洗,避免烤盘壳体与支撑组件的连接处堆积过多顽固污渍,再结合利用发热板通过发热导线与连接组件连接,发热导线通过连接组件与操作组件插拔连接,实现了烤盘壳体内的发热组件与支撑组件的操作组件的插拔连接,也保证发热组件的正常运行;
17.再利用操作组件设于支撑组件内,操作组件与外部电源连接,发热导线均匀分布于发热板内,发热板设于烤盘壳体内,实现烤盘壳体与支撑组件插拔连接的同时,避免操作组件受发热组件影响,保证操作组件的正常运行;
18.然后利用发热导线均匀分布于发热板内,发热板设于烤盘壳体内,发热板为ptc发热体,通过发热导线方便发热板与连接组件连接,再结合发热板提高发热均匀性,避免烤盘壳体的供热位置出现局部发热,确保烤盘壳体的供热位置均为发热状态,再利用发热板为 ptc发热体,提高发热组件的安全性;
19.如此,所述可拆卸收纳式烤盘装置实现了:保证所述可拆卸收纳式烤盘装置的正常运行,便于拆卸收纳,减小收纳空间,也方便清洗,提高发热均匀性,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附图说明
20.本技术将结合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技术的附图仅用于描述实施例,以展示为目的。在不偏离本技术原理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轻松地通过以下描述根据所述步骤做出其他实施例。
21.图1是本技术的可拆卸收纳式烤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技术的可拆卸收纳式烤盘装置的局部分解图;
23.图3是图2的a的放大图;
24.图4是本技术的可拆卸收纳式烤盘装置的连接组件的局部分解图;
25.图5是图4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本技术的可拆卸收纳式烤盘装置的支撑组件的局部分解图。
27.主要结构及符号说明:
28.100、烤盘壳体;110、第一放置槽;120、第一挡件;121、第一挡槽;130、第二挡件;131、第二挡槽;140、放置腔;150、第六凹槽;160、第二贯孔;200、发热组件;210、发热板;211、第二放置槽;220、发热导线;230、存线孔;240、绝缘组件;241、第一安装槽;242、第二安装槽;250、连接端子;300、支撑组件;310、第三凹槽;320、第三凸块;330、第一贯孔;340、第二配合槽;350、第二磁铁;400、连接组件;410、连接座;411、第一连接件;4111、第一凸块;4112、第二凹槽;4113、第一配合块;4114、第一配合槽; 4115、第一磁铁;4116、第五凹槽;4117、密封缓冲圈;412、第二连接件;4121、第一凹槽;4122、第二凸块;4123、第四凹槽;420、连接插子;421、第一插接头;422、卡块;423、第二插接头;500、操作组件;600、电源连接件;700、功能控制件。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
和连接端子250,绝缘组件240固定于发热板210的侧边,绝缘组件 240设有第一安装槽241和第二安装槽242,连接端子250的接线端固定于第一安装槽241上,并且连接端子250的接线端与发热导线220连接,连接端子250的连接端位于第一安装槽241上,连接插子420与连接端子250的连接端连接、并抵接于第一安装槽241上,绝缘组件240 隔挡于连接插子420与第一安装槽241的槽底之间。
37.具体地,利用第一放置槽110实现发热组件200的安装放置,利用连接座410实现烤盘壳体100与支撑组件300的插拔连接,利用连接插子420实现发热组件200与操作组件500的插拔连接,利用螺丝将连接端子250的接线端与发热导线220连接、再固定在绝缘组件240的第一安装槽241上,实现连接端子250与发热导线220的连接的同时,也避免螺丝的突出碰到第一放置槽110的槽壁,避免发热导线220出现接触不良,使得连接插子420与连接端子250的连接端连接,再使得连接插子420的尾端止挡在第二安装槽242内,避免连接插子420的尾端碰到第一放置槽110的槽壁,进一步避免发热导线220出现接触不良。
38.请参阅图2,第一放置槽110的槽底设有第一挡件120和第二挡件 130,第一挡件120朝向第二挡件130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挡槽121,第二挡件130朝向第一挡件120的侧壁上设有第二挡槽131,绝缘组件 240设于第一挡槽121和第二挡槽131之间。
39.利用第一挡槽121和第二挡槽131实现绝缘组件240的安装放置,具体地,第一挡槽121和第二挡槽131之间的空间形成放置腔140,所述放置腔140的形状适配于绝缘组件240的形状。
40.请参阅图2和图3,发热板210的侧边延伸设有第二放置槽211,第二放置槽21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发热板210的板面,绝缘组件240位于第二放置槽211内,发热板210固定于第一放置槽110内时,第一挡件120和第二挡件130均位于第二放置槽211内,存线孔230的孔口位于第二放置槽211内,避免绝缘组件240凸设在发热板210的侧边上。
41.请参阅图1、图4和图5,连接座410包括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第一连接件411的底部嵌合连接于第二连接件412的顶部,第一连接件411的顶部与烤盘壳体100连接,第二连接件412的底部与支撑组件300连接;连接插子420依次包括第一插接头421、及与第一插接头421一体成型的卡块422、以及与卡块422一体成型的第二插接头423;第一插接头421与第一连接件411贯穿连接,并且第一插接头421与连接端子250连接;卡块422卡定于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之间;第二插接头423与第二连接件412贯穿连接,并且第二插接头423与支撑组件300连接。
42.具体地,利用第一插接头421与发热组件200连接,利用第二插接头423与操作组件500连接,从而实现发热组件200与操作组件500的连接,利用卡块422实现第一插接头421与第二插接头423的连接,结合利用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实现连接插子420的连接固定,利用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实现烤盘壳体100和支撑组件300的可拆卸连接,使得实现发热组件200与操作组件500的可拆卸连接的同时,也实现烤盘壳体100和支撑组件300的可拆卸连接。
43.请参阅图4和图5,第一连接件411的底部设有第一凸块4111,第二连接件412的顶部设有第一凹槽4121,第一凸块4111与第一凹槽 4121嵌合连接,第一凸块4111上设有第二凹槽4112,第一凹槽4121 的槽底上设有第二凸块4122,第二凸块4122嵌合连接于第二凹槽 4112,卡块422与第二凹槽4112嵌合连接,并且卡块422卡定于第二凹槽4112和第二凸块
4122之间,第一插接头421与第二凹槽4112的槽底贯穿连接,第二插接头423与第二凸块4122的顶面贯穿连接。
44.具体地,利用第一凸块4111与第一凹槽4121嵌合连接,实现第一连接件411与第二连接件412的初步连接固定,再利用卡块422与第二凹槽4112嵌合连接,卡块422卡定于第二凹槽4112和第二凸块4122 之间,第一插接头421与第二凹槽4112的槽底贯穿连接,第二插接头 423与第二凸块4122的顶面贯穿连接,实现连接插子420与连接座410 连接固定,再利用第二凸块4122嵌合连接于第二凹槽4112,实现第一连接件411与第二连接件412的进一步连接固定。
45.请参阅图4和图5,第一连接件411的底部还设有第一配合块 4113,第一配合块4113的顶面设有第一配合槽4114,第一配合槽4114 内设有第一磁铁4115,支撑组件300的内壁设有第二配合槽340,第二配合槽340内设有第二磁铁350,第一磁铁4115与第二磁铁350磁性连接。
46.具体地,将第一磁铁4115卡定于第一配合槽4114和第一凹槽 4121的槽底之间,再利用第一配合块4113与第一凹槽4121实现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的进一步连接,避免第一磁铁4115从连接座410上脱落,再利用支撑组件300的内壁设有第二配合槽340,第二配合槽340内设有第二磁铁350,实现第二磁铁350的放置安装,避免第二磁铁350从支撑组件300上脱落,利用第一磁铁4115与第二磁铁350磁性连接,实现连接座410与支撑组件300的进一步连接固定。
47.请参阅图1和图5,支撑组件300的顶面设有第三凹槽310,第二连接件412的底部嵌合连接于第三凹槽310,第三凹槽310的槽底设有第三凸块320,第二连接件412的底部设有第四凹槽4123,第三凸块 320嵌合连接于第四凹槽4123,第二插接头423与第四凹槽4123的槽底贯穿连接,第三凸块320上设有第一贯孔330,第二插接头423贯穿连接第一贯孔330、以连接操作组件500。
48.具体地,利用第二连接件412的底部嵌合连接于第三凹槽310,实现第二连接件412与支撑组件300的初步连接固定,利用第三凸块320 嵌合连接于第四凹槽4123,实现第二连接件412与支撑组件300的进一步连接固定,利用第一贯孔330,便于第二插接头423与支撑组件 300内的操作组件500连接。
49.请参阅图1、图4和图5,烤盘壳体100的底部为五金材质,第一磁铁4115与烤盘壳体100的底部磁性连接,第一连接件411上设有第五凹槽4116,第五凹槽4116设有密封缓冲圈4117,密封缓冲圈4117 与烤盘壳体100的底部嵌合连接;烤盘壳体100的底部设有第六凹槽 150,第一连接件411的顶部嵌合连接于第六凹槽150;第六凹槽150 上设有第二贯孔160,第一插接头421贯穿连接第二贯孔160、以连接连接端子250;第三凹槽310位于支撑组件300顶面的中部。
50.利用第一磁铁4115,实现连接座410与烤盘壳体100的进一步固定,提高连接座410与烤盘壳体100的连接稳固性,并且利用密封缓冲圈4117,实现连接座410与烤盘壳体100的进一步固定,并且缓冲连接座410与烤盘壳体100之间的冲击摩擦,并避免连接410与烤盘壳体 100的连接处有连接空隙,避免有水渍溅入烤盘壳体100内;利用第六凹槽150实现烤盘壳体100与连接座410的进一步限位固定,利用第六凹槽150上设有第二贯孔160,实现烤盘壳体100与连接座410的进一步限位固定的同时,也实现第一插接头421与发热组件200的连
接,也避免污渍直接从第二贯孔160上溅入烤盘壳体100内部,再利用第三凹槽310位于支撑组件300顶面的中部,避免污渍直接流入第三凹槽310 内。
51.请参阅图1和图6,所述可拆卸收纳式烤盘装置还包括:电源连接件600和功能控制件700,功能控制件700为旋钮式控制件或按压式控制件或触摸板式控制件,电源连接件600和功能控制件700均设于支撑组件300上,操作组件500通过电源连接件600与外部电源连接,功能控制件700与操作组件500控制连接。
52.具体地,烤盘壳体100容易受烤制物影响,容易有污渍流到烤盘壳体100的外壁上,利用电源连接件600和功能控制件700均设于支撑组件300上,减少电源连接件600和功能控制件700受污染的概率,方便用户清洗烤盘壳体100,实现操作组件500接入外部电源,从而实现向发热组件200提供电源,利用功能控制件700切换操作组件500的功能模式。
53.本技术的一种可拆卸收纳式烤盘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利用连接组件400,实现烤盘壳体100与支撑组件300的插拔连接,便于对烤盘壳体100与支撑组件300的连接处进行清洗,避免烤盘壳体100与支撑组件300的连接处堆积过多顽固污渍,再结合利用发热板210通过发热导线220与连接组件400连接,发热导线220通过连接组件400与操作组件500插拔连接,实现了烤盘壳体100内的发热组件200与支撑组件 300的操作组件500的插拔连接,也保证发热组件200的正常运行;再利用操作组件500设于支撑组件300内,操作组件500与外部电源连接,发热导线220均匀分布于发热板210内,发热板210设于烤盘壳体 100内,实现烤盘壳体100与支撑组件300插拔连接的同时,避免操作组件500受发热组件200影响,保证操作组件500的正常运行;然后利用发热导线220均匀分布于发热板210内,发热板210设于烤盘壳体 100内,发热板210为ptc发热体,通过发热导线220方便发热板210 与连接组件400连接,再结合发热板210提高发热均匀性,即利用发热导线220与操作组件500连接,操作组件500切换工作模式,使得外部电源通过操作组件500和连接组件400向发热导线220提供电能,使得发热导线220进入发热状态,利用发热导线220均匀分布于发热板210 内,使得发热导线220的热能传递到发热板210上,热能先传递到发热板210设有发热导线220的位置上,热能再往发热板210未设有发热导线220的位置上,使得发热板210的各个位置均有热能传递,从而使得烤盘壳体100的供热位置均有热能传递,避免烤盘壳体100的供热位置出现局部发热,确保烤盘壳体100的供热位置均为发热状态,再利用发热板210为ptc发热体,提高发热组件200的安全性;如此,所述可拆卸收纳式烤盘装置实现了:保证所述可拆卸收纳式烤盘装置的正常运行,便于拆卸收纳,减小收纳空间,也方便清洗,提高发热均匀性,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54.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