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压摩卡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66700发布日期:2022-09-28 00:06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压摩卡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摩卡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压摩卡壶。


背景技术:

2.摩卡壶是一种萃取意式浓缩咖啡的工具,因其制作咖啡操作的便利性最初在意大利家庭中普及,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意大利国民产品,如今已行销至全球,成为全球常见的一种咖啡蒸煮工具。
3.传统的摩卡壶上仅设置有安全阀,只能形成单压的摩卡壶,在萃取咖啡时,由于压力不足,虽然也能够萃取出咖啡,但无法萃取出的咖啡口感醇厚度明显不足,无法提高咖啡品质。
4.市面上存在双压的摩卡壶,但是其内部的泄压结构往往采用弹簧结构,而弹簧的材质为金属,长时间使用会存在生锈的情况,且还会存在弹性不足、回弹卡住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压摩卡壶,能够有效解决上述传统摩卡壶存在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压摩卡壶,包括壶体,所述壶体包括上壶和下壶,所述下壶内设置第一压力阀,所述上壶内设置第二压力阀,所述第二压力阀为柔性材质,在所述第二压力阀内设置扩张区域,受压时所述第二压力阀将打开。
7.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力阀为安全阀,设置在所述下壶的侧壁处。
8.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上壶中部设置有流通柱,所述流通柱为中空状,所述第二压力阀设置在所述流通柱内。
9.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流通柱上还设置有导流堵头,所述导流堵头的下端与所述流通柱为螺纹配合,所述第二压力阀设置在所述导流堵头的下方。
10.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流通柱的中空区域由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组成,所述第一通道为由大到小的锥形,所述第二通道为圆柱状且与所述第一通道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第三通道为圆柱状且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通道,并与所述第二通道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压力阀置于所述第三通道底部,所述导流堵头下端置于所述第三通道内。
11.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压力阀底部设置有圆形孔,所述第二压力阀顶部设置有扩张缝,通过弧形面将所述圆形孔与所述扩张缝进行连接,并形成扩张区域。
12.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导流堵头底部设置有一不贯通的第一流通孔,所述导流堵头上端内部设置有若干环形均匀分布且斜向下的第二流通孔,所述第二流通孔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流通孔的上端,另一端朝向贯穿所述导流堵头并朝向所述上壶腔体。
13.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压力阀的材质为硅胶,所述第二压力阀下端受压时,气压通过所述圆形孔流进入至所述第二压力阀的扩张区域,并对所述扩张缝进行
冲击,进而使所述扩张缝被撑开,所述扩张缝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流通孔的直径。
14.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导流堵头与所述流通柱的顶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置第二压力阀的顶部为扩张缝,且第二压力阀材质为硅胶,使其具有扩张性,设置导流堵头与流通柱为螺纹配合对第二压力阀进行压紧,从而使扩张后的扩张缝对接第一流通孔,导流堵头内环形设置多组第二通道并与第一通道连通使咖啡液流出,分别在下壶和上壶处设置压力阀,提供更大的压力才能使咖啡液从上壶流出,进一步增加了咖啡液的浓度,提升咖啡口感。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3在a-a方向的剖视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图3剖视状态下的立体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4的b处放大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安全阀立体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安全阀内部结构示意图。
24.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压力阀立体图。
25.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角度第二压力阀立体图。
26.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导流堵头立体图。
27.图中,1.上壶,2.下壶,3.安全阀,31.阀座,32.阀芯,33.小孔,34.大孔,35.第二密封圈,36.台阶,37.弹簧,4.第二压力阀,41.圆形孔,42.扩张缝,5.导流堵头,6.第一密封圈,7.流通柱,8.第一通道,9.第二通道,10.第三通道,11.第一流通孔,12.第二流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参照图1-10所示,一种双压摩卡壶,包括壶体,所述壶体包括上壶1和下壶2,所述下壶2内设置第一压力阀,所述上壶1内设置第二压力阀4。
29.其中,所述第一压力阀为安全阀3,所述压力阀设置在所述下壶2的侧面处,为了方便安装所述安全阀3,设置所述下壶2的外壁由若干组均等大小的平面环形组成,所述安全阀3设置在其中一处平面上,所述安全阀3包括阀芯32和阀座31,所述阀芯32设置在所述阀座31内,所述阀座31上设置有大孔34和小孔33,所述大孔34在所述下壶2内,所述大孔34在所述下壶2外部,所述阀芯32的两端分别置于所述小孔33和大孔34处,在所述小孔33端设置有台阶36,所述阀芯32的右侧形成圆锥状,且在所述台阶36与所述大孔34内壁之间设置有弹簧37,所述台阶36与所述小孔33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35,初始状态下,所述弹簧37将所述密封圈顶紧所述小孔33内壁,所述阀芯32右侧的圆锥末端置于所述大孔34内,呈开孔状,当所述下壶2内的气压过大使会将所述阀芯32向所述大孔34一侧挤压,所述弹簧37发生形变从而不在挤压所述第二密封圈35,且所述阀芯32右侧的圆锥端并未将所述大孔34完全堵住,气压从所述大孔34端排出。
30.其中,所述流通柱7为中空状,所述下壶2内的气压将萃取后的咖啡通过所述流通柱7挤压入所述上壶1内,所述第二压力阀4设置在所述流通柱7上,只有当所述下壶2内的气压达到定值后,所述第二压力阀4被打开,咖啡才能进入至所述上壶1内。
31.在所述流通柱7上还设置有导流堵头5,所述导流堵头5的下端外壁和所述流通柱7的上端内壁均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二压力阀4设置在所述导流堵头5的下方并与其相贴合,所述第二压力阀4被打开后,使咖啡进入至所述导流堵头5中,所述导流堵头5旋入所述流通柱7上后进一步的还可以实现对所述第二压力阀4的压紧。
32.其中,所述流通柱7的中部空间区域由第一通道8、第二通道9、第三通道10组成,所述第一通道8在下段,所述第二通道9在中段,所述第三通道10在上段,具体的是,所述第一通道8为由下到上逐渐变小的一个锥形状,这样设置,使初始的时候能够将更多的气压进入至期内,所述第二通道9为圆柱状,所述第二通道9与所述第一通道8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通道9为过渡通道,所述第三通道10也为圆柱状,但是所述第三通道10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通道9的直径,所述第二压力阀4下端贴合在所述第三通道10的下端面,为了对所述导流堵头5进行固定同时为了实现对所述第二压力阀4的锁紧,设置所述导流堵头5的下端与所述第三通道10为螺纹配合,为了防止气压从所述流通柱7内泄露处,在所述导流堵头5和所述流通柱7顶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6,当所述导流堵头5的下端完全旋入所述流通柱7上后,对所述第一密封圈6进行压紧。
33.其中,所述第二压力阀4的材质为柔性材质,优选的,可以设置为柔软性极好的硅胶材质,同时为了实现压力阀的效果,所述第二压力阀4的底部设置有圆形孔41,在所述第二压力阀4的顶部设置有扩张缝42,所述扩张缝42的长度与所述圆形孔41直径一致,通过多段弧形面组合将所述圆形孔41和所述扩张缝42进行连接,从而来形成扩张区域,当气压从所述圆形孔41进入后,由于所述扩张缝42的截面较小,气体无法从所述扩张缝42内逃逸出去,但由于限制所述第二压力阀4的材质为柔性材质,所以当产生的冲击力足够大时,所述扩张缝42的扩张力大于硅胶本身的弹性力,进而将所述扩张缝42的缝隙口进行扩张。
34.在所述导流堵头5的底部中心处设置有从下而上竖直设置且不贯穿的第一流通孔11,为了使所述扩张缝42被扩张后不会使咖啡的漏出,设置所述扩张缝42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流通孔11的直径,在所述导流堵头5的上端内部设置有若干组环形均匀分布的第二流通孔12,具体的是,所述第二流通孔12为三处,为了使咖啡进入后能够自由流淌,设置所述第二流通孔12的方向为斜向下,且所述第二流通孔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通孔11的顶部位置相连接,所述第二流通孔12的斜向下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导流堵头5并朝向所述上壶1的内腔。
35.在所述下壶内设置有粉槽,所述粉槽为漏斗形,在所述粉槽上的顶部(呈圆柱状部分)内设置有两处过滤网,分别卡嵌在圆柱状的顶面和底面处,其中,下层所述过滤网通过设置在所述粉槽内壁上的若干组卡块限制,对其进行固定,上层所述过滤网为拆卸式,为了防止置于所述粉槽内的咖啡溢出,在所述粉槽的上端口部设置有硅胶垫,并将上层所述过滤网卡嵌在所述硅胶垫上,起到密封的作用。
3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将咖啡粉装入所述下壶2内的所述粉槽内,并在所述下壶2内装入常温水,将摩卡壶放置到瓦斯炉或者电磁炉上加热,所述下壶2的水被加热从而使蒸汽与咖啡粉进行融合,对咖啡粉进行萃取,所述下壶内因煮沸的热水而产生的蒸汽使所
述下壶内的气压增大,会对所述安全阀进行冲击,同时产生的蒸汽从所述粉槽下端进入并对咖啡粉进行萃取,随后被萃取后的咖啡向上冲入所述第二压力阀4,所述下壶2内的产生的气压不但需要对所述安全阀3进行挤压,而且还需要通过气压将所述第二压力阀4上的所述扩张缝42进行扩张,此时,相对于单压的摩卡壶,需要的压力会更多,但也能萃取出更加醇厚的咖啡,萃取好的咖啡进入至所述导流堵头5的所述第一流通孔11内,通过三处所述第二流通孔12最终将萃取好的咖啡均匀流至所述上壶1内。
37.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基础上,所作出的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