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合式百叶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7869阅读:6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折合式百叶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特别是一种折合式百叶门。
目前的百叶门的结构如


图1和图2所示,它由左右门框20、上下门框板23构成一框体,然后将若干个叶片25由固接元件13穿固在门框的横向,最后用合页14将百叶门枢设在橱柜或建筑物的固定板或框体上,以形成具有透风和装饰效果的开合扇的家具或门扇等,另外,在百叶门上设有把手207。
由上述结构不难看出,供固接元件13穿设的穿孔100及连接用螺孔110和120的数目相当多,不仅加上困难,而组装时较为费力费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组装快捷方便,省力省时的并可减少开合空间的折合式百叶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由纵向门框和横向门框板组成的框体,在框体横向设置有若干叶片,其特征在于在门框的外侧面设有纵向凹槽,在门框的内侧面设有放置嵌条的纵向容置槽,在横向门框板的组装侧也设有凹槽,在嵌条与叶片的横向两端插嵌的对应侧设有嵌槽,在门框的外侧纵向凹槽上、中、下各设有一组与横向门框板两端螺孔相对应的贯穿孔,紧固元件穿过穿孔后拧入螺孔并将横向门框板与纵向门框连接固定,在纵向门框的外侧凹槽中插卡有饰板,在纵向门框的上下端连接有补强板。两百叶门间由枢接元件连接并构成可折合结构。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如下第1由于叶片与门框框体的连接均采用了无螺钉连接的插嵌方式进行组合,不仅减少了组装时间和所需工时,而且,省去了众多的螺固元件的使用,使组装变得快捷方便。
第2由于百叶门扇之间采用了枢接方式进行连接,因此,开门时的旋转空间较一般门面减少一半,可节省开启时所占据的空间。
第3由于众多的叶片都采用插嵌方式组合,既不会产生紧固螺钉与螺孔之间的脱溢扣问题,也不会产生因锈蚀不易拆卸的问题,更不会产生因螺钉丢失、松动而引起的连接失效的问题,故具有较好的组装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是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及附图实现的
图1是现有百叶门的结构分解图;图2是
图1组合后的立体效果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图;图4是图3组合的结构立体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滑动机构的结构分解与安装位置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座的安装位置及结构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图之一;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图之二;下面将结合附图3至8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设有由纵向门框20和横向门框板组成的封闭围框,在所组成的围框的纵向设置若干横向叶片25并构成百叶门2,其特征在于在纵向门框20的外侧纵向设有凹槽201,凹槽201内间隔开设有数组横向穿孔,在纵向门框20的内侧纵向设有卡装嵌条24的容置槽200,各横向叶片25的两端分别与两对应的纵向门框20内侧放置的嵌条24的对应凹入的嵌槽240相插嵌固定,紧固元件N穿过各组间隔分布的横向穿孔后与各横向门框板两端相锁固连接,在纵向门框20的外侧凹槽201中扣嵌有饰片26,两组百叶门2之间由枢接元件P枢连在一起,在纵向门框20上下端各固定有固定板27,在相枢设在一起的百叶门2的任一扇体的外侧纵向门框20的上下端固定板27处枢设有一固定座4,固定座4的另一侧与柜体相固定并形成百叶门转动连接方式,在相枢设在一起的百叶门2的另一扇体的纵向门框20的固定板27的外侧固定有滑动机构30,滑动机构30与固定的滑槽B相滑动装设并构成百叶门2的一侧呈推拉的滑动方式。参见图3至图8组成单扇百叶门2的横向门框板有上下横向门框板21、23和中间横向门框板22,在中间横向门框板22的上下侧横向及上下横向门框板21、23的内侧分别设有与相邻的叶片25上下边缘卡设的横向凹槽210、230及220,横向穿孔为分别开设在各纵向门框20的纵向上、中、下部的三组横向贯通穿孔203、204及205,紧固元件N穿过贯通穿孔203、204及205后与上、中、下横向门框板21、22及23两端对应螺孔211、221、231相螺接并将纵向门框20与各横向门框板连接固定,固定板27带有与纵向门框20上下端插嵌并连接的补强内凹板270,嵌条24的内侧嵌槽240为等间隔的格挡状,在各纵向门框20的内侧容置槽200及外侧凹槽201均为沿纵向贯通的形凹槽,在各纵向门框20的上下端及相邻侧边设有穿固固定板27的紧固元件N的螺孔206和202,固定座4和滑动机构3分别装设在相枢接的不同的百叶门扇上。参见图3和图6
固定座4呈L形板体,L形板体的横板部40上设有一与栓轴44穿设的穿孔41,在L形板体的垂直板部42上开设有一与紧固元件N相穿设的穿孔43,栓轴44与百叶门2的固定扇的外侧纵向门框20上下端枢设,紧固元件N将L形板体与柜框相固定连接。参见图6和图7滑动机构30是由与百叶门2的滑动扇的外侧纵向门框20上下端的固定板27相枢设的支撑架31、与支撑架31的穿孔312穿设的转轴32、及与支撑架31上部嵌孔311相插嵌固定的带有凸块301的滑轮300构成,滑轮300滑动装设在与柜体相固定的滑道内。参见图5支撑架31为一带有F形内翻水平状的嵌片310,滑轮300中部有一框架302,框架302的下板处设有与支撑架31相插蔽固定的凸块301。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如图7和图8所示。
图7所示是由两扇百叶门与柜体构成的,当拉动把手207时,其右侧的固定扇可产生沿固定座4的转动,而左侧的可推拉扇则可沿滑道B滑动并向右侧折并,向内推入时,则可恢复水平遮蔽状态。
图8所示是采用多扇组合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同样可单扇横向推拉或开合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折合式百叶门,设有由纵向门框(20)和横向门框板组成的封闭围框,在所组成的围框的纵向设置若干横向叶片(25)并构成百叶门(2),其特征在于在纵向门框(20)的外侧纵向设有凹槽(201),凹槽(201)内间隔开设有数组横向穿孔,在纵向门框(20)的内侧纵向设有卡装嵌条(24)的容置槽(200),各横向叶片(25)的两端分别与两对应的纵向门框(20)内侧放置的嵌条(24)的对应凹入的嵌槽(240)相插嵌固定,紧固元件(N)穿过各组间隔分布的横向穿孔后与各横向门框板两端相锁固连接,在纵向门框(20)的外侧凹槽(201)中扣嵌有饰片(26),两组百叶门(2)之间由枢接元件(p)枢连在一起,在纵向门框(20)上下端各固定有固定板(27),在相枢设在一起的百叶门(2)的任一扇体的外侧纵向门框(20)的上下端固定板(27)处枢设有一固定座(4),固定座(4)的另一侧与柜体相固定并形成百叶门转动连接方式,在相枢设在一起的百叶门(2)的另一扇体的纵向门框(20)的固定板(27)的外侧固定有滑动机构(30),滑动机构(30)与固定的滑槽(B)相滑动装设并构成百叶门(2)的一侧呈推拉的滑动方式。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合式百叶门,其特征在于组成单扇百叶门(2)的横向门框板有上下横向门框板(21)、(23)和中间横向门框板(22),在中间横向门框板(22)的上下侧横向及上下横向门框板(21)、(23)的内侧分别设有与相邻的叶片(25)上下边缘卡设的横向凹槽(210)、(230)及(220),横向穿孔为分别开设在各纵向门框(20)的纵向上、中、下部的三组横向贯通穿孔(203)、(204)及(205),紧固元件(N)穿过贯通穿孔(203)、(204)及(205)后与上、中、下横向门框板(21)、(22)及(23)两端对应螺孔(211)、(221)、(231)相螺接并将纵向门框(20)与各横向门框板连接固定,固定板(27)带有与纵向门框(20)上下端插嵌并连接的补强内凸板(270),嵌条(24)的内侧嵌槽(240)为等间隔的格挡状,在各纵向门框(20)的内侧容置槽(200)及外侧凹槽(201)均为沿纵向贯通的形凹槽,在各纵向门框(20)的上下端及相邻侧边设有穿固固定板(27)的紧固元件(N)的螺孔(206)和(202),固定座(4)和滑动机构(3)分别装设在相枢接的不同的百叶门扇上。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折合式百叶门,其特征在于固定座(4)呈L形板体,L形板体的横板部(40)上设有一与栓轴(44)穿设的穿孔(41),在L形板体的垂直板部(42)上开设有一与紧固元件(N)相穿设的穿孔(43),栓轴(44)与百叶门(2)的固定扇的外侧纵向门框(20)上下端枢设,紧固元件(N)将(L)形板体与柜框相固定连接。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折合式百叶门,其特征在于滑动机构(30)是由与百叶门(2)的滑动扇的外侧纵向门框(20)上下端的固定板(27)相枢设的支撑架(31)、与支撑架(31)的穿孔(312)穿设的转轴(32)、及与支撑架(31)上部嵌孔(311)相插嵌固定的带有凸块(301)的滑轮(300)构成,滑轮(300)滑动装设在与柜体相固定的滑道内。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折合式百叶门,其特征在于支撑架(31)为一带有F形内翻水平状的嵌片(310),滑轮(300)中部有一框架(302),框架(302)的下板处设有与支撑架(31)相插蔽固定的凸块(30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合式百叶门,由纵向门框和横向门框板组成的框体,在框体横向设置有若干叶片,其特征在于:在门框的外侧面设有纵向凹槽,在门框的内侧面设有放置嵌条的纵向容置槽,在横向门框板的组装侧也设有凹槽,在嵌条与叶片的横向两端插嵌的对应侧设有嵌槽,在门框的外侧纵向凹槽上、中、下各设有一组与横向门框板两端螺孔相对应的贯穿孔,紧固元件穿过穿孔后拧入螺孔并将横向门框板与纵向门框连接固定,在纵向门框的外侧凹槽中插卡有饰板,在纵向门框的上下端连接有补强板。两百叶门间由枢接元件连接并构成可折合结构。
文档编号E06B7/02GK2284289SQ9720298
公开日1998年6月17日 申请日期1997年4月4日 优先权日1997年4月4日
发明者苏添火 申请人:苏添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