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枕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81826阅读:6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枕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枕头,该枕头包括上表面、侧壁与底面,其中上表面内部设置有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由相邻设置的独立的支撑柱组成,所述独立的支撑柱独立的进行受力压缩、支撑与回弹。本发明提供的枕头很好的采用人机工学进行设计,能够对人头部、颈部起到很好的支撑贴合作用,同时枕头高度可调,方便不同需要人群使用,本发明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使得枕头更加稳固,同时巧妙设计了放气端,提高了枕头的稳定性与使用便捷性。
【专利说明】
一种枕头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生活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枕头。
【背景技术】
[0002]枕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寝具之一,目前市场上也有各式各样的枕头,充气枕是一种可通过充泄气体而膨胀收缩的枕头,可通过充泻气体改变高度,从而符合使用者对于高度的需要,但是普通的充气枕的软硬舒适度以及与人体头部颈部的贴合度却很难达到适应不同的消费者的需求,而软硬及枕头与人头部、颈部的贴合度是影响使用者舒适度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普通枕头的软硬程度与不同人头、颈部适应度较差,虽然有与人体睡眠习惯相适应的记忆枕,但是其对于头颈部的支撑作用有限,尤其是头、颈部在睡眠过程中连续性翻动时,目前枕头所提供的支撑都是以曲面变化进行的面支撑,这种支撑方式对于头、颈部的贴合支撑收到曲面变化的影响效果较差。
[0003]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枕头,该枕头能够更好地对于人头、颈部进行贴合支撑,在头、颈部翻动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好地点支撑,极大提升贴合支撑度,同时枕头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调节高低。
[000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枕头,该枕头包括上表面、侧壁与底面,其中上表面内部设置有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由相邻设置的独立的支撑柱组成,所述独立的支撑柱独立的进行受力压缩、支撑与回弹。
[0006]本发明提供了另外一种枕头,该枕头包括上表面、侧壁与底面,该枕头包括以下设置方式:其中一侧上表面与侧壁相连接过渡的部位设置有底部内陷的凹陷面;与该底部内陷的凹陷面相邻或相对的另一侧上表面与侧壁相连接过渡的部位设置有底部外凸的凹陷面;所述底部内陷的凹陷面与底部外凸的凹陷面之间设置有供人体头部接触的凹面;所述底部内陷的凹陷面、底部外凸的凹陷面和/或供人体头部接触的凹面相应位置的上表面内部设置有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由相邻设置的独立的支撑柱组成,所述独立的支撑柱独立的进行受力压缩、支撑与回弹。
[0007]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头,所述独立的支撑柱的横截面为六边形。
[0008]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头,所述支撑柱的材质为记忆棉或乳胶中的一种或两种。
[0009]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头,所述底部内陷的凹陷面与底部外凸的凹陷面的高度相同或不同。
[0010]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头,所述支撑结构排列形成“V”字形支撑面,“V”字形支撑面的“V”字上端面积大的部分设置于底部内陷的凹陷面上,“V”字下端面积小的部分设置于底部外凸的凹陷面上。
[0011]进一步,本发明还提供了另外一种改进型枕头,具体如下:
一种枕头,包括上层接触层与下层支撑层,上层接触层与下层支撑层中间设置有气囊高度可调节缓压层,其中所述上层接触层包括上表面与侧壁并具有以上所述的设置方式;所述气囊高度可调节缓压层包括充气端、放气端与气囊;其中充气端、放气端与气囊之间通过集成方式或通过管道连接方式设置;所述上层接触层与下层支撑层通过可拆卸方式连接。
[0012]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头,放气端具有分别向上层接触层与向下层支撑层方向突出的结构,在与放气端对应位置的上层接触层与下层支撑层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突出的结构相互契合的安装孔。
[0013]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头,与气囊高度可调节缓压层所接触的上层接触层与向下层支撑层内部设置有便于气囊高度可调节缓压层放置的空腔。
[0014]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头,上层接触层的材质可以为记忆棉。
[0015]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头,下层支撑层的材质可以为海绵。
[0016]更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头,安装孔在下层支撑层上为通孔,通过该通孔控制放气端的放气。
[0017]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头,上层接触层与下层支撑层以相互贴合匹配的凹陷与凸起紧密契合连接。
[0018]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头,所述充气端与放气端的数量均大于一个,且二者数量相同或不同。
[0019]更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头,充气端包括手压式充气球和充气阀,放气端为手动按压式放气阀。
[0020]更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头,上层接触层与下层支撑层连接的部位设置有与充气阀连通的充气孔。
[0021 ]更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头,手压式充气球和充气阀的数量各为两个,分设于气囊两边并分别通过导气管与气囊连接;所述手动按压式放气阀的数量为两个,分设于气囊两边的导气管上。
[0022]更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头,下层支撑层以内嵌的方式嵌入上层接触层内部。
[0023]更进一步地,以上所述的枕头,与充气阀对应的下层支撑层底部设置有连通充气阀的通气孔。
[0024]有益效果:
1、内置气囊功能灵活有效的满足不同人群对于枕具高度的灵活需求;
2、贴合颈部与肩部的符合人机工学的底部内陷的凹陷面与底部外凸的凹陷面的设计以微曲线与微曲面塑造的结构设计与枕头材质的配合更能优化提升人们在睡眠过程中不同姿势下颈部与肩部对于接触曲面形态与材质触感的需求,让肩部与颈部同时找到人机更贴切亲合体位;
3、贯穿了从颈部至后脑部并兼顾头部左右侧面核心枕区的独立支撑柱分布区,更能顺应人体头、颈部的曲线和重量而灵活伸缩弹性变化,均匀承托人体头、颈部的曲面接触面,保持头、颈部接触曲面的自然舒适,使接触曲面感充分的松弛,提升和优化在睡眠状态下头颈部舒适度,减少睡眠翻身次数; 4、在上层接触层的凹面枕区顺应人体头、颈、肩部的曲面体位处于睡眠状态不同姿势的人机工学数据,设计了一个“V”字形独立支撑柱分布区提升支撑度与贴合性,以记忆棉或乳胶贴近人体柔软与细腻度的质感所特有的贴身性与亲肤性提升枕头舒缓的睡眠体验,有益与大脑更快放松进入预睡状态,使人们从预睡状态更快进入深睡,缓解失眠、优化提升不同人群的睡眠品质;
5、内置气囊功能与曲面支撑柱切割功能区域互动、高低位配合,帮助枕头使用者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睡姿,引导使用者找到并习惯更科学的头部睡姿,找到最佳头部仰姿让贯通头部与颈部的呼吸道在深睡状态下呼吸更顺畅,对于深睡中打鼾者也有明显的止鼾功會K;
6、通过凹陷面的高低位设置使得高低枕位适宜于习惯于不同高度枕位使用者,能广泛适用于正处在身体成长阶段的靑少年,底部外凸的凹陷面两侧凸起三角区与颈头部核心头部睡姿区功能互动更好的优化使用者睡眠中翻身的习惯,引导使用者习惯更健康的睡姿;
7、整个枕头的形态设计基于不同的用户群在不同睡姿时头、颈、肩部符合人机工学而演化成最终枕头形态设计的曲面所体现出的形态结构变化,让使用者在睡眠过程中人与枕更贴合亲近,找到更舒适的睡眠感觉,进入更优的深睡状态;
8、整个枕头通过上层接触层与下层支撑层的内嵌式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的一体化与整体的稳定性,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提供稳定的支撑性能。
[0025]9、枕头的上层接触层可以使用最佳睡眠特性记忆棉材质,能实现普遍的头重区间重量压着之后不会突然塌陷,材质的化学与物理特性能满足普遍的头重区间在压着之后找到亲体贴合舒适的凹陷,同时也能获得来自记忆棉材质稳定舒适的回弹支撑,在压着与回弹支撑间找到头、颈部在睡眠时的空气感;
10、枕的下层支撑层可以使用优质的低密度、高回弹、强支撑力海绵,科学实效的解决枕的下部对于支撑功能与稳定功能的需求,保障和优化了中部气囊在受到重力下压时不会因底部材质支撑力的弱小而抵消了气囊提升的高度;下层支撑层协同中部气囊的功能的配合能明显优化大多数枕头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靠近头部区域的塌陷问题。
[0026]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所述枕头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所述枕头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所述枕头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所述枕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所述枕头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所述枕头仰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所述枕头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所述枕头仰视图;
以上图1-图8中,I为支撑结构,11为支撑柱,2为底部内陷的凹陷面,3为底部外凸的凹陷面,4为供人体头部接触的凹面,5为上层接触层,6为下层支撑层,7为气囊高度可调节缓压层,71为充气端,72为放气端,721为突出的结构,73为气囊,81为第一安装孔,82为第二安装孔。
[0028]9为充气孔,10为通气孔。
[002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都是选取了本发明技术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说明问题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代表本发明的全部技术方案以及保护范围。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枕头进行进一步说明。
[0030]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枕头示意图,该枕头包括上表面、侧壁与底面,其中上表面内部设置有支撑结构I,该支撑结构I由相邻设置的独立的支撑柱11组成,所述独立的支撑柱11独立的进行受力压缩、支撑与回弹。本实施例中,该独立的支撑柱11的横截面为六边形,能够更好地起到支撑作用,材质为记忆棉,材质也可以使用具有良好回弹与支撑性的乳胶或其他材质,在支撑结构I中各独立的支撑柱11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分区域采用不同材质,达到所需要的支撑效果;支撑柱11的横截面也可以采用不同形状。
[0031]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改进,如图2和图3所示,具有以下设置方式:其中一侧上表面与侧壁相连接过渡的部位设置有底部内陷的凹陷面2;与该底部内陷的凹陷面2相对的另一侧上表面与侧壁相连接过渡的部位设置有底部外凸的凹陷面3;所述底部内陷的凹陷面2与底部外凸的凹陷面3之间设置有供人体头部接触的凹面4;所述底部内陷的凹陷面2、底部外凸的凹陷面3和/或供人体头部接触的凹面4相应位置的上表面内部设置有与实施例1相同的支撑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底部内陷的凹陷面2与底部外凸的凹陷面3的高度不同,用来适应不同高度的睡眠习惯。在实际情况中,底部内陷的凹陷面2与底部外凸的凹陷面3的高度可以相同,同时底部内陷的凹陷面2与底部外凸的凹陷面3可以相邻设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不影响该枕头功能的正常使用。
[0032]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排列形成“V”字形支撑面,“V”字形支撑面的“V”字上端面积大的部分设置于底部内陷的凹陷面2上,“V”字下端面积小的部分设置于底部外凸的凹陷面3上。这样设置使得头部接触面积大,颈部接触面积小,支撑面更贴合人体,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同时配以贴近人体柔软与细腻度的质感所特有的贴身性、亲肤性与支撑性提升枕头舒缓的睡眠体验,有益于大脑更快放松进入预睡状态,使用户从预睡状态更快进入深睡,缓解失眠、优化提升不同人群的睡眠品质。
[0033]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2基础上的另一种改进,如图4所示,包括上层接触层5与下层支撑层6,上层接触层5与下层支撑层6中间设置有气囊高度可调节缓压层7,其中所述上层接触层7包括上表面与侧壁并具有实施例2的设置方式;所述气囊高度可调节缓压层7包括充气端71、放气端72与气囊73;其中充气端71、放气端72与气囊73之间通过导气管连接;所述上层接触层5与下层支撑层6通过可拆卸方式连接。本实施例中,充气端71包括手压式充气球和充气阀,放气端72为手动按压式放气阀;其中手压式充气球和充气阀数量各为两个,分设于气囊73两边并分别通过导气管与气囊连接;手动按压式放气阀的数量为两个,分设于气囊73两边的导气管上。上层接触层5与下层支撑层6之间设置有空腔,所述气囊高度可调节缓压层7设置于该空腔内。以上具体设置过程中,充气端71、放气端72与气囊73也可以通过集成方式设置,充气端71与放气端72的数量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充气端71与放气端72的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不影响其功能的发挥。上层接触层5使用最佳睡眠特性记忆棉材质,能实现普遍的头重区间重量压着之后不会突然塌陷,材质的化学与物理特性能满足普遍的头重区间在压着之后找到亲体贴合舒适的凹陷,同时也能获得来自记忆棉材质稳定舒适的回弹支撑,在压着与回弹支撑间找到头、颈部在睡眠时的空气感;下层支撑层6使用优质的低密度、高回弹、强支撑力海绵,科学实效的解决枕的下部对于支撑功能与稳定功能的需求,保障和优化了中部气囊在受到重力下压时不会因底部材质支撑力的弱小而抵消了气囊提升的高度;下层支撑层协同中部气囊的功能的配合能明显优化大多数枕头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靠近头部区域的塌陷问题。
[0034]本实施例中的枕头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直接按压手压式充气球位置处的上层接触层5,可以直接为气囊73充气,通过双向手压式充气球同时按压充气,快速增大气囊73体积(比单气球按压充气效率提高一倍以上),以增高气囊73横向高度而提升枕头整体高度,放气时通过两边手动按压式放气阀放气(同时按住单侧或两侧放气阀,气体释放),通过充气与放气功能对气囊空气体量的调节而实现枕头高度与软硬度可变调节。
[0035]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3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如图5与图6所示,放气端72具有分别向上层接触层5与向下层支撑层6方向突出的结构721,在与放气端72对应位置的上层接触层5与下层支撑层6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突出的结构721相互契合的第一安装孔81和第二安装孔82;其中第二安装孔82为贯穿下层支撑层6的通孔,通过该通孔可以控制放气端72进行放气。本实施例中上层接触层5与下层支撑层6以相互贴合匹配的凹陷与凸起紧密契合连接。上层接触层5与下层支撑层6连接的部位设置有与充气阀连通的充气孔9以上设置方式组成了一个外部贴合人在睡眠状态下人机工学与设计美学兼有的形态设计,内部便于气囊结构装置与稳定,形式简单,装置方便并实现上部、中部、底部在枕头内部的结构互动,相互关联,使整个枕头在结构上更趋于整体和稳固,为整个枕头提供优质的睡眠体验做好基本保障。
[0036]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为对实施例4的另一种改进形式,如图7和图8所示,下层支撑层6以内嵌的方式嵌入上层接触层5底部,与充气阀对应的下层支撑层6底部设置有连通充气阀的通气孔
10。这样设置实现了上层接触层5和下层支撑层6的一体化,使得整个枕头更加稳固,进一步避免了上层接触层5和下层支撑层6的分层设置带来的不稳定问题。
【主权项】
1.一种枕头,包括上表面、侧壁与底面,其特征在于,上表面内部设置有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由相邻设置的独立的支撑柱组成,所述独立的支撑柱独立的进行受力压缩、支撑与回弹。2.—种枕头,包括上表面、侧壁与底面,其特征在于,该枕头包括以下设置方式:其中一侧上表面与侧壁相连接过渡的部位设置有底部内陷的凹陷面;与该底部内陷的凹陷面相邻或相对的另一侧上表面与侧壁相连接过渡的部位设置有底部外凸的凹陷面;所述底部内陷的凹陷面与底部外凸的凹陷面之间设置有供人体头部接触的凹面;所述底部内陷的凹陷面、底部外凸的凹陷面和/或供人体头部接触的凹面相应位置的上表面内部设置有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由相邻设置的独立的支撑柱组成,所述独立的支撑柱独立的进行受力压缩、支撑与回弹。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独立的支撑柱的横截面为六边形。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支撑柱的材质为记忆棉或乳胶中的一种或两种。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底部内陷的凹陷面与底部外凸的凹陷面的高度相同或不同。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支撑结构排列形成“V”字形支撑面,“V”字形支撑面的“V”字上端面积大的部分设置于底部内陷的凹陷面上,“V”字下端面积小的部分设置于底部外凸的凹陷面上。7.一种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接触层与下层支撑层,上层接触层与下层支撑层中间设置有气囊高度可调节缓压层,其中所述上层接触层包括上表面与侧壁并具有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置方式;所述气囊高度可调节缓压层包括充气端、放气端与气囊;其中充气端、放气端与气囊之间通过集成方式或通过管道连接方式设置;所述上层接触层与下层支撑层通过可拆卸方式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放气端具有分别向上层接触层与向下层支撑层方向突出的结构,在与放气端对应位置的上层接触层与下层支撑层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突出的结构相互契合的安装孔。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与气囊高度可调节缓压层所接触的上层接触层与向下层支撑层内部设置有便于气囊高度可调节缓压层放置的空腔。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上层接触层的材质为记忆棉。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下层支撑层的材质为海绵。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安装孔在下层支撑层上为通孔,通过该通孔控制放气端的放气。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上层接触层与下层支撑层以相互贴合匹配的凹陷与凸起紧密契合连接。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充气端与放气端的数量均大于一个,且二者数量相同或不同。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充气端包括手压式充气球和充气阀,放气端为手动按压式放气阀。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上层接触层与下层支撑层连接的部位设置有与充气阀连通的充气孔。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手压式充气球和充气阀的数量各为两个,分设于气囊两边并分别通过导气管与气囊连接;手动按压式放气阀的数量为两个,分设于气囊两边的导气管上。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下层支撑层以内嵌的方式嵌入上层接触层内部。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与充气阀对应的下层支撑层底部设置有连通充气阀的通气孔。
【文档编号】A47G9/10GK105942778SQ201610403487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6月8日
【发明人】顾晓焱, 易昌林
【申请人】江苏金太阳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