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夹手指用的罩盖、摇动机构和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52418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防止夹手指用的罩盖、摇动机构和椅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夹手指用的罩盖,其适用于这样的椅子:通过座部承接件使座部支承于支承基部,当座部相对于支承基部进行动作时,支承基部与座部承接件之间的间隙就增加或减少。
【背景技术】
[0002]已知有这样一种椅子,该椅子具有与靠背的后倾联动地使座部动作的同步摇动机构(例如,参照下述的专利文献)。在这种椅子中,通用例子是构成为,使支承座部用的座部承接件可倾斜移动地支承于配设在脚支柱的上端部上的支承基部,随着靠背的后倾,座部承接件的后端部相对于支承基部相对地向下方变位。
[0003]当座部承接件相对于支承基部作相对变位时,支承基部的前端部与座部承接件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隙大小就产生扩大或缩小。若就坐者不经意地将自己的手指插入该间隙,则手指有可能被座部承接件及支承基部夹住。
[000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05-091931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05]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6]本实用新型所希望的目的在于,在当座部相对于支承基部动作时支承基部与座部承接件之间的间隙增加或减少的椅子中,可简便地将该间隙遮蔽。
[0007]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防止夹手指用的罩盖,通过座部承接件使座部支承于支承基部,当所述座部相对于所述支承基部动作时,该支承基部与所述座部承接件之间的间隙增加或减少,所述防止夹手指用的罩盖具有间隙遮蔽部,该间隙遮蔽部与所述支承基部及所述座部承接件分体形成,该间隙遮蔽部可安装于所述座部承接件,在安装于所述座部承接件的状态下该间隙遮蔽部将所述间隙遮蔽。
[0009]更具体地说,该罩盖较好的是做成:作为所述间隙遮蔽部,具有:前壁,该前壁从前方遮蔽所述支承基部的前端部及所述座部承接件的前端部;以及,侧壁,该侧壁从侧方遮蔽所述支承基部的前端部及所述座部承接件的前端部。
[0010]若在防止夹手指用的罩盖设置上壁,该上壁从将所述支承基部的前端部及所述座部承接件的前端部从前方予以遮蔽的前壁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并插入介于所述座部承接件的前端部与所述座部的下表面之间的空间,则可较好地利用座部承接件及座部来抑制该罩盖的脱落。
[0011]本实用新型的椅子的摇动机构具备:支承基部;座部承接件,该座部承接件用于相对于所述支承基部而可倾斜移动地对支承于所述支承基部的座部进行支承;以及防止夹手指用的罩盖,该罩盖与所述支承基部及所述座部承接件分体形成,该罩盖可安装于所述座部承接件,在安装于所述座部承接件的状态下该罩盖遮蔽所述支承基部与所述座部承接件之间的增加或减少的间隙。
[0012]为了实现靠背和座部的同步摇动功能,摇动机构也可具备:背支承部件,该背支承部件用于相对于所述支承基部而可倾斜移动地对支承于该支承基部的靠背进行支承;以及连杆部件,该连杆部件将所述座部承接件的后部与所述背支承部件连接,使所述座部的相对于支承基部的动作与所述靠背的后倾相联动。
[0013]实用新型的效果
[0014]采用本实用新型,在当座部相对于支承基部动作时支承基部与座部承接件之间的间隙增加或减少的椅子中,可简便地将该间隙遮蔽。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主视图。
[0016]图2是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0017]图3是同实施方式的摇动机构的立体图。
[0018]图4是表示同实施方式的摇动机构的防止夹手指用的罩盖卸下后状态的立体图。
[0019]图5是同实施方式的摇动机构的侧剖视图。
[0020]图6是同实施方式的摇动机构的侧剖视图。
[0021]图7是同实施方式的摇动机构的侧视图。
[0022]图8是本实用新型变形例的一个例子的防止夹手指用的罩盖的立体图。
[0023]图9是本实用新型变形例的一个例子的摇动机构的侧剖视图。
[0024]符号说明
[0025]2…座部
[0026]3…靠背
[0027]4…支承基部
[0028]5…背支承部件
[0029]6…座部承接件
[0030]8…连杆部件
[0031]9…防止夹手指用的罩盖
[0032]91…前壁
[0033]92…侧壁
[0034]93…上壁
[0035]S…支承基部与座部承接件之间的间隙
[0036]T…座部承接件的前端部与座部的下表面之间的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37]现参照说明书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椅子,是利用摇动机构来实现靠背3及座部2的同步摇动动作的椅子。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椅子做成以如下部分为主的结构:脚I ;由脚I支承的支承基部4 ;由支承基部4支承的背支承部件5及座部承接件6 ;与背支承部件5连接的靠背3 ;以及载放在座部承接件6上的座部2。
[0038]脚I具有:安装有多个脚轮11的脚爪12 ;以及从脚爪12的中央大致垂直地立起的脚支柱13。脚支柱13形成所谓的伸缩构造,通过内藏的气体弹簧14的伸缩而可使该脚支柱13的长度沿上下方向伸缩。由此,可对支承基部4的高度位置,进而可对座部2及靠背3的高度进行任意变更。
[0039]支承基部4呈上方开口的箱状,其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稍稍后方部位固定于脚支柱13的上端部。如图5及图6所示,脚支柱13内的气体弹簧14的推压按钮(推压杆)15露出到支承基部4内。
[0040]另一方面,在支承基部4上,设有对气体弹簧14的推压按钮15进行操作用的操作部件41。操作部件41,具有使沿左右方向伸长的操作轴411的一端(图示例子中为左侧端)侧露出到支承基部4外,且使该一端侧向后方屈曲而做成把手412的形状。操作部件41可绕操作轴411的轴心转动。并且,在处于支承基部4内的操作轴411上,固定有对推压按钮15进行推压的推压体413。
[0041]欲对座部2及靠背3的高度位置进行调节的使用者对露出到支承基部4外的操作部件41的把手412进行握持,使操作轴411旋转,这样,推压体413以操作轴411为中心进行转动,且从上方与推压按钮15卡合而成为将该推压按钮15推下的状态。其结果,气体弹簧14的活塞内的阀被打开,气体弹簧14进而脚支柱13的伸缩动作被解禁。
[0042]背支承部件5与支承基部4的后端部连结,且从该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背支承部件5相对于支承基部4而可绕水平的支轴51转动。
[0043]靠背3是将对就坐者的背和腰进行支撑的布料(日文:張地)32张紧设置于正面看时呈四方框状的背框31的中空部分而成,其下端部固定于背支承部件5的后端部。靠背3通过背支承部件5相对于支承基部4绕支轴51进行摆动而向前后倾斜地移动。
[0044]座部承接件6是向前后及左右扩张且从上方遮盖支承基部4的比较呈平板状的部件。座部承接件6的前后尺寸及左右宽度尺寸分别大于支承基部4的前后尺寸、左右宽度尺寸。在座部承接件6的四个角设有伸出到该座部承接件6侧壁的外侧方的座部放置部62。座部2以放置于这些座部放置部62的上表面的状态而相对于该座部放置部62(通过使用螺栓进行紧固等方式)被固定。座部承接件6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通过支轴61而与支承基部4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连结,座部承接件6相对于支承基部4可绕水平的支轴61转动。当座部承接件6的后端部下降时,座部承接件6的前端部就上升。
[0045]对就坐者的臀部进行支承的座部2,是用表皮材料包覆聚氨酯海绵等的缓冲部件而成的一般的座部。
[0046]向左右延伸的操作部件41的操作轴411达到座部承接件6左右的侧壁。因此,在座部承接件6的侧壁挖有避免与操作轴411干涉用的切槽63等。切槽63侧面看时形成以支轴61为中心的部分圆弧状而向上下扩张。操作轴411插通于该切槽63。
[0047]此外,通过连杆部件8,而将背支承部件5中的比支轴51更位于后方的部位和座部承接件6中的比支轴61更位于后方的部位(尤其是后端部)连结起来。如图5及图6所示,连杆部件8的前端侧以与座部承接件6的向下表面接合的状态而相对于该座部承接件6 (通过使用螺栓进行紧固的方式或焊接方式等)被固定。连杆部件8的后端侧通过连结轴81而与背支承部件5连结。连杆部件8及座部承接件6相对于背支承部件5而可绕水平的连结轴81转动。
[0048]另外,连结轴81插通于在背支承部件5的侧壁挖出的长孔52。长孔52在侧面看时沿前后方向的内尺寸比连结轴81的直径的粗度大。因此,连结轴81、连杆部件8及座部承接件6相对于背支承部件5而可在小范围内沿长孔52作相对变位。
[0049]当靠背3利用将背支承部件5和座部承接件6连结起来的连杆部件8的存在而后倾时,随着背支承部件5的转动座部承接件6也相对于支承基部4进行转动。S卩,座部承接件6的后端部与背支承部件5 —起向下方变位,座部承接件6的前端部向上方变位。也就是说,随着靠背3的后倾,就产生座部2的后端部沉下,同时座部2的前端部被提起的这种同步摇动动作。这种状况如图6及图7所示。利用这些支承基部4、背支承部件5、座部承接件6及连杆部件8,就完成实现同步摇动功能的摇动机构的基本结构。
[0050]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椅子的摇动机构,安装有将靠背3及座部2向朝向图2及图5所示的原位置的方向予以弹性施力的反力机构7。该反力机构7具有:产生施力的弹性施力部件即弹簧71 ;将弹簧71的下端侧从下方予以支承的弹簧护圈72 ;以及将弹簧71及弹簧护圈72卡止在座部承接件6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稍微前方部位的反力传递轴73。反力传递轴73插通于在支承基部4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稍微前方部位挖出的贯通孔之后,与其上方所在的座部承接件6的部位卡合。弹簧71的上端侧与支承基部4中的贯通孔42周围的向下表面抵接。
[0051]如图6所示,当座部承接件6的前端部随着靠背3的后倾而上浮时,与座部承接件6卡合的反力传递轴73及与反力传递轴73的下端部螺合的弹簧护圈72就相对于支承基部4而向上方变位。由此,由弹簧护圈72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