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生物力学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51254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颈椎生物力学枕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颈椎生物力学枕,包括仰卧枕和侧卧枕,且仰卧枕与侧卧枕相互连接固定,所述仰卧枕的高度低于所述侧卧枕的高度,所述仰卧枕形成有头枕部和向上凸起的颈枕部;头部放置在仰卧枕上,此时头部后脑勺位于头枕部上,颈部位于颈托部上。可根据需要进行若干个仰卧枕或侧卧枕的组合,对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颈椎护枕的长度进行调节,比如一个仰卧枕连着一个侧卧枕,或一个仰卧枕的两端均连有一个侧卧枕。本实用新型可供使用者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的睡姿,具有可避免因枕头过高或过低所造成的疾病等不良影响(颈椎病、耳廓假性囊肿、头痛、失眠等)的发生、可提高睡眠质量、可保护颈椎的优点。
【专利说明】
颈椎生物力学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枕头,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侧卧位和仰卧位的颈椎生物力学枕。
【背景技术】
[0002]据医学调查,健康人在8小时睡眠中,姿势变换约20-45次,而且有一半的姿势在不至IJ5分钟就变换一次,其中60%是仰卧,35%是侧卧,5%是俯卧。睡觉姿势不同,对枕头高低的要求也不同,侧着身子睡时需要枕头高一点,仰面睡需要枕头矮一点。
[0003]睡觉时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状态,才能使颈项部皮肤、肌肉、韧带、椎间关节及穿过颈部的气管、食道和神经等组织与整个人体一起放松、休息。正常人睡觉时,无论是仰卧还是侧卧,都会使颈椎生理状态改变,使颈部某些局部肌肉过度紧张。久而久之,颈部肌肉就会发生劳损、挛缩,促使颈椎位置发生微小变化,引起颈部神经根和血管受刺激或压迫,出现反射性痉挛,甚至造成脑部供血不足,产生颈、肩、背、臂麻痛或头晕、头痛、视力下降、耳鸣、恶心、听力减退等症状。尚枕是引起洛枕、颈椎病的常见原因之一。此外,尚枕会增大颈部与胸部角度,使气管通气受阻,易导致咽干、咽痛和鼻鼾。枕头过高还能使胸背肌肉长期紧张,胸部受压,防碍正常呼吸,长此下去必定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正常人去枕或长期睡低枕,同样也会改变颈椎生理状态。因头部的静脉无瓣膜,重力可使脑内静脉回流变慢,动脉供血相对增加,从而出现头涨、烦躁、失眠等不适,枕头过低对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尤其有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仰卧位和侧卧位、避免因枕头过高或过低所造成的疾病等不良影响的发生、可提高睡眠质量的颈椎生物力学枕。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颈椎生物力学枕,包括仰卧枕和侧卧枕,且仰卧枕与侧卧枕相互连接固定,所述仰卧枕的高度低于所述侧卧枕的高度,所述仰卧枕形成有头枕部和向上凸起的颈枕部;所述仰卧枕与侧卧枕间形成有过渡段,所述过渡段表面形成有弧形坡面;所述侧卧枕表面形成有第二耳槽,所述第二耳槽为凹槽结构;或所述过渡段的弧形坡面形成有第一耳槽,所述侧卧枕表面形成有第二耳槽,所述第一耳槽和第二耳槽均为凹槽结构,所述第一耳槽与第二耳槽相通;头部放置在仰卧枕上,此时头部后脑勺位于头枕部上,颈部位于颈托部上。
[0006]仰卧枕与侧卧枕相连,只要人们在睡觉开始时保证正确的枕头和睡姿的搭配,SP仰卧位配合仰卧枕、侧卧位配合侧卧枕,人们从仰卧位变成侧卧位的时候,头部也随之翻转,头部从仰卧枕滚至侧卧枕上;人们从侧卧位变为仰卧位的时候,头部随之翻转,头部从侧卧枕滚至仰卧枕上,就可避免人们因睡觉翻身导致枕头高度不对造成的不良影响。颈枕部向上凸起,可对颈椎进行支撑,避免颈椎弧度变化以引起异常,可更好地提高睡眠质量,并避免因颈椎弧度变化所造成的落枕等不良影响。可使仰卧枕采用具有“可移动性”和“可塑形性”的材料以制成枕芯,以便头枕部的弧形凹槽的设置,比如谷壳枕头、绿豆枕头、茶叶梗枕头;或者将仰卧枕制成记忆枕头,以形成向上凸起的颈托部和有弧形凹槽的头枕部;也可将枕头制成表面呈波浪形的结构,以对颈椎进行支撑。可根据需要进行若干个仰卧枕或侧卧枕的组合,对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颈椎护枕的长度进行调节,比如一个仰卧枕连着一个侧卧枕,或一个仰卧枕的两端均连有一个侧卧枕。弧形坡面的设置,便于人们在睡觉时翻身,头部翻转可顺利地从仰卧枕滚至侧卧枕,或顺利抵从侧卧枕滚至仰卧枕,避免因仰卧枕和侧卧枕的高度落差导致侧卧位配合仰卧枕、仰卧位配合侧卧枕,以避免产生落枕等不良影响。呈凹槽结构的第一耳槽和第二耳槽具有一定深度,可使人们侧着脸睡觉时耳朵不会受到压迫;由于耳廓皮下组织较少,皮肤与软骨仅仅相连,而且耳部的感觉神经很丰富,压迫到耳廓的时候就会出现疼痛酸麻等症状,如果长期受压还容易引起耳廓假性囊肿。且耳朵不需要完全位于第一耳槽或第二耳槽内,第一耳槽和第二耳槽具有一定宽度和深度使耳朵不会被脸完全压着即可。
[0007]作为优选,所述弧形坡面的上半部分形成有所述第一耳槽,所述侧卧枕靠近仰卧枕的内侧部分形成有所述第二耳槽,所述第一耳槽和第二耳槽的截面均呈弧形。可使第一耳槽贯通过渡段的弧形坡面,也可使第二耳槽贯通侧卧枕;也可在过渡段的上侧设置第一耳槽,以适应仰卧位正脸睡或侧脸谁时,耳朵不会受到压迫;第一耳槽和第二耳槽的横截面可为形、“U”形等弧形结构。
[0008]作为优选,所述仰卧枕、过渡段和侧卧枕均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弧形坡面和第一耳槽位于过渡段的上部,所述颈托部和头枕部位于仰卧枕的上部,所述第二耳槽位于侧卧枕的上部,所述仰卧枕的下部由若干个仰卧枕单体层叠组成,所述过渡段的下部由若干个过渡枕单体层叠组成,所述侧卧枕的下部由若干个侧卧枕单体层叠组成。使用者在选着好仰卧枕、侧卧枕的长度宽度后,可根据自己需要设置过渡枕单体、侧卧枕单体、仰卧枕单体的数量。
[0009]作为优选,所述仰卧枕的上部通过魔术贴与仰卧枕的下部相连,仰卧枕单体间通过魔术贴相互连接固定,所述过渡段的上部通过魔术贴与过渡段的下部相连,过渡枕单体间通过魔术贴相互连接固定,所述侧卧枕的上部通过魔术贴与侧卧枕的下部相连,侧卧枕单体间通过魔术贴相互连接固定。同样,可以使用子母扣、纽扣等进行连接固定,也可以通过缝纫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
[0010]作为优选,所述仰卧枕的上部、过渡段的上部和侧卧枕的上部相连,一个仰卧枕单体、一个过渡枕单体和一个侧卧枕单体相连。
[0011]作为优选,所述仰卧枕的数量为一个,所述侧卧枕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仰卧枕位于两个侧卧枕之间,所述仰卧枕的相对两侧均形成有过渡段。
[0012]作为优选,所述仰卧枕和侧卧枕的数量均为一个,所述仰卧枕和侧卧枕间形成有一个过渡段。
[0013]作为优选,所述颈枕部的表面与颈椎生理曲度相适应,所述弧形凹槽与人体头部后脑勺形状相适应。头枕部的弧形凹槽的设置可更好地使颈托部与颈椎配合,通过生物力学与枕头配合,可更好的保护颈椎,提供好的睡眠。
[0014]本实用新型可供使用者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的睡姿,具有可避免因枕头过高或过低所造成的疾病等不良影响(颈椎病、耳廓假性囊肿、头痛、失眠等)的发生、可提高睡眠质量、可保护颈椎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不意图;
[0016]图2为图1的一种剖视图;
[0017]图3为图1的俯视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不意图;
[0019]图5为图4的一种剖视图;
[0020]图6为图4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实施例1
[0022]由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颈椎生物力学枕,包括一个仰卧枕I和两个侧卧枕2,且仰卧枕I与侧卧枕2相互连接固定,仰卧枕I的高度低于侧卧枕2的高度,仰卧枕I形成有头枕部11和向上凸起的颈枕部12,头枕部11形成有弧形凹槽13;头部放置在仰卧枕I上,此时头部后脑勺可位于头枕部11的弧形凹槽13内,颈部位于颈托部12上。
[0023]仰卧枕I的相对两端均设有与侧卧枕2连接的过渡段3,过渡段3表面形成有弧形坡面4,侧卧枕2靠近仰卧枕I的内侧部分形成有第二耳槽8。第二耳槽8为凹槽结构,第二耳槽8横截面为弧形。
[0024]颈枕部12形成有与颈椎生理曲度相适应的上表面,且仰卧枕的颈托部最高处的高度为2?8厘米,侧卧枕的高度为3?16厘米。头枕部的截面的呈多段曲线形,该曲线形与人体头部后脑勺形状相适应。
[0025]仰卧枕1、过渡段3和侧卧枕2均包括上部和下部,弧形坡面4位于过渡段3的上部,颈托部12和头枕部11位于仰卧枕I的上部,耳槽5的两端分别与仰卧枕I的上部和侧卧枕2的上部相连,仰卧枕I的下部由两个仰卧枕单体层叠组成,过渡段3的下部由两个过渡枕单体层叠组成,侧卧枕2的下部由两个侧卧枕单体层叠组成。
[0026]仰卧枕I的上部、过渡段3的上部和侧卧枕2的上部相连形成有固定上部,本实用新型包括两个下部单体6,每个下部单体6均包括一个仰卧枕单体、两个过渡枕单体和两个侧卧枕单体,固定上部和下部单体6均为一体设置。固定上部与下部单体之间通过魔术贴进行连接固定,两个下部单体之间通过魔术贴相互连接固定。
[0027]实施例2
[0028]由图4、图5、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颈椎生物力学枕,包括一个仰卧枕I和一个侧卧枕2,且仰卧枕I与侧卧枕2相互连接固定,仰卧枕I的高度低于侧卧枕2的高度,仰卧枕I形成有头枕部11和向上凸起的颈枕部12,头枕部11形成有弧形凹槽13;头部放置在仰卧枕I上,此时头部后脑勺可位于头枕部11的弧形凹槽13内,颈部位于颈托部12上。
[0029]仰卧枕I的相对两端均设有与侧卧枕2连接的过渡段3,过渡段3表面形成有弧形坡面4,侧卧枕2表面形成有第二耳槽8 ο第二耳槽8为凹槽结构,第二耳槽8横截面为弧形,二耳槽8贯通侧卧枕2的上表面。颈枕部12形成有与颈椎生理曲度相适应的上表面,且仰卧枕的颈托部最高处的高度为2?8厘米,侧卧枕的高度为3?16厘米。弧形凹槽13俯视下呈椭圆形,弧形凹槽13的截面的上表面呈多段曲线形,该曲线形与人体头部后脑勺形状相适应。
[0030]仰卧枕1、过渡段3和侧卧枕2均包括上部和下部,弧形坡面4位于过渡段3的上部,颈托部12和头枕部11位于仰卧枕I的上部,耳槽5的两端分别与仰卧枕I的上部和侧卧枕2的上部相连,仰卧枕I的下部由两个仰卧枕单体层叠组成,过渡段3的下部由两个过渡枕单体层叠组成,侧卧枕2的下部由两个侧卧枕单体层叠组成。
[0031]仰卧枕I的上部、过渡段3的上部和侧卧枕2的上部相连形成有固定上部,本实用新型包括两个下部单体6,每个下部单体6均包括一个仰卧枕单体、一个过渡枕单体和一个侧卧枕单体,固定上部和下部单体6均为一体设置。固定上部与下部单体之间通过魔术贴进行连接固定,两个下部单体之间通过魔术贴相互连接固定。
[0032]本实用新型可供使用者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的睡姿,具有可避免因枕头过高或过低所造成的疾病等不良影响(颈椎病、耳廓假性囊肿、头痛、失眠等)的发生、可提高睡眠质量、可保护颈椎的优点。
【主权项】
1.一种颈椎生物力学枕,其特征在于包括仰卧枕和侧卧枕,且仰卧枕与侧卧枕相互连接固定,所述仰卧枕的高度低于所述侧卧枕的高度,所述仰卧枕形成有头枕部和向上凸起的颈枕部;所述仰卧枕与侧卧枕间形成有过渡段,所述过渡段表面形成有弧形坡面;所述侧卧枕表面形成有第二耳槽,所述第二耳槽为凹槽结构; 或所述过渡段的弧形坡面形成有第一耳槽,所述侧卧枕表面形成有第二耳槽,所述第一耳槽和第二耳槽均为凹槽结构,所述第一耳槽与第二耳槽相通; 头部放置在仰卧枕上,此时头部后脑勺位于头枕部上,颈部位于颈托部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生物力学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坡面的上半部分形成有所述第一耳槽,所述侧卧枕靠近仰卧枕的内侧部分形成有所述第二耳槽,所述第一耳槽和第二耳槽的截面均呈弧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生物力学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仰卧枕、过渡段和侧卧枕均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弧形坡面和第一耳槽位于过渡段的上部,所述颈托部和头枕部位于仰卧枕的上部,所述第二耳槽位于侧卧枕的上部,所述仰卧枕的下部由若干个仰卧枕单体层叠组成,所述过渡段的下部由若干个过渡枕单体层叠组成,所述侧卧枕的下部由若干个侧卧枕单体层叠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颈椎生物力学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仰卧枕的上部通过魔术贴与仰卧枕的下部相连,仰卧枕单体间通过魔术贴相互连接固定,所述过渡段的上部通过魔术贴与过渡段的下部相连,过渡枕单体间通过魔术贴相互连接固定,所述侧卧枕的上部通过魔术贴与侧卧枕的下部相连,侧卧枕单体间通过魔术贴相互连接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椎生物力学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仰卧枕的上部、过渡段的上部和侧卧枕的上部相连,仰卧枕单体、过渡枕单体和侧卧枕单体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生物力学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仰卧枕的数量为一个,所述侧卧枕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仰卧枕位于两个侧卧枕之间,所述仰卧枕的相对两侧均形成有过渡段。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生物力学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仰卧枕和侧卧枕的数量均为一个,所述仰卧枕和侧卧枕间形成有一个过渡段。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生物力学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枕部的表面与颈椎生理曲度相适应,所述头枕部形成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与人体头部后脑勺形状相适应。
【文档编号】A47G9/10GK205433073SQ201620161710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日
【发明人】庄汝杰, 陈芳
【申请人】庄汝杰, 陈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