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升水坐便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3776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3升水坐便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卫生洁具,尤其属于一种3升水坐便器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水冲坐便器,国家标准规定其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由于水封深度高, 所以冲水阻力大,必须用大量的水才能冲洗干净,6升水已接近冲水量的底线。用机械密封阀代替存水弯的坐便器,虽然冲水量较小,但由于机械处常常因为污物或材料的老化等原因导致密封不严,发生水渗漏现象,致使坐便器内的存水过少或没有,因而影响了坐便器的正常使用。同时具有存水弯水封和机械密封的坐便器,如“双重防臭防倒灌坐便器”(CN2575191Y)仅具有防臭防倒灌功能而不具备节水性能,“一种双重密封坐便器” (CN101245607)结构复杂,制造和使用较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3升水坐便器系统,不仅制造简单、成本低,而且安装和使用方便、仅用3升水就能达到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坐便器冲洗要求,达到既节约用水又提高使用效果的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3升水坐便器系统由低水封坐便器、机械密封阀和下水管道组成。低水封坐便器与现有的坐便器基本相同,其区别仅在于存水弯的水封深度较低;低水封坐便器存水弯的水封深度在0-50mm之间,最佳区间为5-15mm。机械密封阀连接在低水封坐便器与下水管道之间,并有良好的连接密封;机械密封阀是在冲洗水的作用下自动开关的单向阀,即利用水流的大小自动进行开、关;机械密封阀的开关力在l_300mm水柱之间,最佳区间为50-150mm ;机械密封阀具有良好的水密性和气密性,即机械密封阀能够提供l_300mm的水封深度,最佳区间为50_150mm ;机械密封阀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阀门,机械密封阀还可以配备相应的开关装置。低水封坐便器和机械密封阀水封深度的叠加, 可以使坐便器水封深度不小于50mm。坐便器的排污方式是下排水的,也可以是后排水的。本发明与已有的技术相比较,不仅生产简单,而且安装和使用方便;在冲水时由于机械密封阀先打开,所以大幅度降低了水封的机械高度,从而使冲厕阻力大大减小,只需3 升水就可将坐便器冲洗干净;在不冲水时由于存水弯的水封和机械密封阀的机械密封同时存在,所以不但封闭效果好,而且可以防止返溢。因此,本发明具有很好的节水效果和使用效果。


图1为3升水坐便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低水封坐便器,2.机械密封阀,3.下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低水封坐便器1的存水弯水封深度为10mm,其它方面与现有的坐便器完全相同;机械密封阀2连接在低水封坐便器1和下水管道3之间,机械密封阀2依靠下水管道3定位,低水封坐便器1依靠机械密封阀2定位;机械密封阀2为磁力密封单向阀,能够提供IOOmm的水封深度,在水的冲力下自动打开、在配重体的重力作用下自动关闭;两个水封深度叠加后,低水封坐便器1内能够维持的最大水封深度为110mm。安装时,首先将机械密封阀2的下端插入下水管道3中,两者之间通过橡胶密封圈密封;其次将低水封坐便器1的排污口插入机械密封阀2的上端,两者之间通过橡胶密封件密封;最后通过软管将坐便器的水箱与自来水管相连。大小便后,按下冲水阀,水箱内的水冲入低水封坐便器1内, 当低水封坐便器1内的水封深度高于IlOmm时,机械密封阀2瞬间打开,污物以及清洗水在重力和吸力的作用下一起通过阻力较小的存水弯和打开的机械密封阀2冲入下水道3中。 冲洗水流变小后,在配重的作用下机械密封阀2自动关闭,剩余的水留存在低水封坐便器1 内,形成坐便器的水封水。
权利要求
1.一种3升水坐便器系统,具有低水封坐便器、机械密封阀和下水管道,其特征在于机械密封阀连接在低水封坐便器与下水管道之间,并有良好的连接密封;所述的低水封坐便器具有存水弯,其存水弯的水封深度在0-50mm之间,最佳区间为5_15mm ;所述的机械密封阀为利用水的重力自动开关的单向阀,具有良好的水密性和气密性,其开关力在l_300mm 水柱之间,最佳区间为50-150mm水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升水坐便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坐便器水封深度不小于 50mmo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升水坐便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坐便器排污方式是下排水的,也可以是后排水的。
全文摘要
一种3升水坐便器系统,由低水封坐便器、机械密封阀和下水管道组成。由于低水封坐便器存水弯的水封深度可以大大低于现有的坐便器,所以极大地减少了冲水阻力,从而减少了坐便器的冲水量,只需3升水就可以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具有显著的节水效果;由于同时具有存水弯的水封和机械密封阀的机械密封,所以密封效果好,且不发生污气返冒和污水倒灌等现象。此外,还具有生产简单、成本低,安装和使用方便等特点。
文档编号E03D11/10GK102345320SQ20101024664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6日
发明者戴长虹 申请人:戴长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