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面吸油材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4668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面吸油材料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面吸油材料。该水面吸油材料由持油层和位于持油层两侧的表层组成,其中,所述表层为细聚丙烯纤维熔喷层,所述持油层为粗聚丙烯纤维熔喷层。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水面吸油材料结构合理,能够极大的提高熔喷聚丙烯非织造吸油材料的吸油倍率和持油性。
【专利说明】一种水面吸油材料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面吸油材料,属于石油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熔喷聚丙烯非织造吸油材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化学合成吸油材料,它具有疏水 亲油性,结构的多孔性,以及可悬浮在水面上,因此目前广泛用于水面浮油的回收。但是目 前使用的熔喷聚丙烯非织造吸油材料结构单一,持油率低,在使用过程中受压易漏油,造成 二次污染,同时易破碎,给保存及使用过程带来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水面吸油材料,该 新型的水面吸油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吸油倍率,而且具有很好的持油性。
[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面吸油材料,其特征在于,该水面吸油 材料由持油层和位于持油层两侧的表层组成,其中,所述表层为细聚丙烯纤维熔喷层,所述 持油层为粗聚丙烯纤维熔喷层。
[0005] 在上述水面吸油材料中,优选地,表层的厚度为3-20mm。
[0006] 在上述水面吸油材料中,优选地,持油层的厚度为10_40mm。
[0007] 在上述水面吸油材料中,优选地,细聚丙烯纤维熔喷层由细聚丙烯纤维构成。
[0008] 在上述水面吸油材料中,优选地,细聚丙烯纤维的直径为2-5 μ m。
[0009] 在上述水面吸油材料中,优选地,粗聚丙烯纤维熔喷层由粗聚丙烯纤维构成。
[0010] 在上述水面吸油材料中,优选地,粗聚丙烯纤维的直径为6-12 μ m。
[0011]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水面吸油材料采用熔喷成形技术形成两面致密、中间疏 松的变密度、变纤度梯度的三明治结构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吸油材料。该水面吸油材料具有 由细纤维熔喷层组成的两侧的表层,以及两个表层夹持的作为持油层的粗纤维熔喷层。持 油层是由直径6-12 μ m的粗纤维组成的熔喷层构成,厚度为10-40mm,其中直径8-12 μ m的 粗纤维构成吸油材料的主体骨架部分,形成大的体积空间储油,同时提供结构支撑与强力, 直径6-8 μ m的粗纤维作为填充材料存在。两个表层由直径2-5 μ m的极细纤维组成的具有 致密结构的熔喷层构成,厚度为3-20mm。表层由细纤维构成的致密结构使材料整体具有超 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毛细组织,即可保持丰富的毛细吸油作用、保持较高的吸油速度,又 可提升吸油材料的持油性。
[0012]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水面吸油材料可以通过熔喷的方式制备得到,可以采用单喷 头熔喷装置或者多喷头装置进行制备,并且可以结合往复接收装置、退卷机等设备。
[0013]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水面吸油材料结构合理,能够极大的提高熔喷聚丙烯非织造 吸油材料的吸油倍率和持油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水面吸油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0015] 附图标号说明:
[0016] 上表面层1持油层2下表面层3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有益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本实用 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以下详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可实施范围的限定。
[0018] 实施例1
[0019]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面吸油材料,其结构如图1所示。该水面吸油材料包括表 层和持油层2,其中,表层分为上表面层1和下表面层3,持油层2位于上表面层1和下表面 层3之间,三者形成夹层的三明治结构。上表面层1和下表面层3分别是由细聚丙烯纤维 制成的细聚丙烯纤维熔喷层,其厚度分别为l〇mm,持油层2是由粗聚丙烯纤维制成的粗聚 丙烯纤维熔喷层,其厚度为20mm。
[0020] 该水面吸油材料是采用单喷头熔喷装置和往复接收装置生产的,具体步骤如下:
[0021] 调整熔喷工艺:牵伸风压为0. 2Mpa、螺杆挤出机转速为8. 6r/min、计量泵转速为 11. Or/min ;
[0022] 使聚丙烯切片依次经过螺杆挤出机、计量泵、熔喷模头,然后在往复接收装置上形 成直径为2-5 μ m的细纤维构成的细纤维熔喷层,即下表面层3 ;
[0023] 下表面层3的厚度达到10_之后,将牵伸风压调整为0. 15Mpa、螺杆挤出机转速调 整为15r/min、计量泵的转速调整为18r/min,使得纤维直径变粗,进而直接在下表面层3的 基础上形成由直径为6-12 μ m的粗纤维构成的粗纤维熔喷层,即持油层2 ;
[0024] 当持油层2的厚度达到20mm之后,调整生产工艺使纤维变细,在持油层2的基础 上形成直径为2-5 μ m的细纤维构成的细纤维熔喷层,即上表面层1,直到上表面层1的厚度 达到10_,从而制备得到水面吸油材料。
[0025] 实施例2
[002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面吸油材料,其整体厚度为20mm,其中,上表面层1和下表 面层3的厚度分别为5mm,持油层2的厚度为10mm,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0027] 该水面吸油材料的制备过程也与实施例1相同。
[0028] 对比例
[0029] 对实施例2制备的水面吸油材料与两种常规结构的聚丙烯非织造水面吸油材料 (常规结构吸油材料I和常规结构吸油材料II)进行对比,其中:
[0030] 常规结构吸油材料I的厚度为20mm,表、里层由直径为2-5 μ m的细纤维构成;
[0031] 常规结构吸油材料II的厚度为20mm,表、里层由直径为6-12μπι的粗纤维组成。
[0032] 按照《船用吸油毡》JT/T560-2004的测试方法对实施例2的具有三明治结构的水 面吸油材料、常规结构吸油材料I、常规结构吸油材料II的吸油效果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 表1所示。
[0033] 表1三种不同结构的吸油材料的吸油效果测试结果
[0034]

【权利要求】
1. 一种水面吸油材料,其特征在于,该水面吸油材料由持油层和位于持油层两侧的表 层组成,其中,所述表层为细聚丙烯纤维熔喷层,所述持油层为粗聚丙烯纤维熔喷层。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吸油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的厚度为3-20mm。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吸油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持油层的厚度为10_40mm。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吸油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细聚丙烯纤维熔喷层由细 聚丙烯纤维构成。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面吸油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细纤维的直径为 2-5 μ m〇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吸油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粗聚丙烯纤维熔喷层由粗 聚丙烯纤维构成。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面吸油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粗聚丙烯纤维的直径为 6_12 μ m〇
【文档编号】E02B15/10GK203846470SQ201320545107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3日
【发明者】裴玉起, 钱晓明, 栾国华, 宋娟, 储胜利, 孟丽平, 刘牧, 张恒, 齐智 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