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238864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安装在地面及地面下的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往下依次布置井盖、格栅防跌篮、蓄洪渗透区和沉泥区;所述井盖上开有穿透的雨水收集孔,所述格栅防跌篮的底部开有格栅孔,单个所述格栅孔面积不大于单个所述雨水收集孔的面积,所述格栅防跌篮能够承受一定的人体荷载,所述蓄洪渗透区的外壁有点状的渗流孔。该装置安装在地面及其地面以下,实现雨水的收集、调蓄、回渗、利用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局部的生态的自然水循环,使城市更符合有利于生态、绿色、节水、节能环保的要求。
【专利说明】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地面排水的蓄洪、雨水利用和回渗、生态、节能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对雨水的收集、利用、控制显得愈来愈重视。城市规划的发展要求推广低影响开发(LID)的技术,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从源头控制,在雨水排水系统中延缓冲击负荷的发展理念。城市的建设需要构件与自然相适应的环境,模拟自然景观空间的蓄洪原理,控制暴雨的径流系数以缓解城市管网的雨水排水量,同时,加强地面雨水的地下回渗和利用,形成自然的生态环境。
[0003]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出现了大暴雨,城市的雨水排水系统处于严重的马路积水状况。如2013年9月上海的一场当地罕见的大暴雨袭击,造成市区内多个路段出现积水,交通受阻,特别是造成了大学校园的水灾影响。一方面地球气候的变化,暴雨瞬间的降水强度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开发中过多地改变了原地理环境,对雨水的地面调节能力降低。这迫切需要加强地面雨水排水的综合考虑。要解决雨水瞬间排水量大的问题,雨水蓄洪是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
[0004]对于雨水的利用,更多的强调节水、节能的作用。其技术包括雨水的收集、处理、调蓄储存、雨水利用等。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对雨水的调蓄来降低雨水瞬间的排水量以降低雨水系统的投资外,还需要考虑城市地面铺装的增加,雨水不法回到地下环境,由此形成地面雨水径流量的增加问题。追求生态、回归土地的设计想法,将自然的雨水回渗到地下。这对于特大型城市的地下水位控制和地面标高的沉降也是有益的。
[0005]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正是基于设计结合自然生态的思想,对地面雨水进行调蓄,降低雨水的洪峰流量,并将雨水渗流到土地中。对于城市建设,可以在城市道路、广场的硬铺装下适当预埋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减少对原有土地、自然环境的冲击,有利于创建绿色城市、生态城市。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该装置设置在地面下,通过对地面雨水的收集,实现雨水的蓄洪与渗流功能的有机结合,从而降低了城市道路、广场等雨水排水管道的管径和投资,将雨水回渗到自然的土地之中,使城市更符合绿色、生态、自然的要求,让城市使生活更美好。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思是:
[0008]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往下依次布置井盖、格栅防跌篮、蓄洪渗透区和沉泥区;所述井盖上开有穿透的雨水收集孔,所述格栅防跌篮的底部开有格栅孔,单个所述格栅孔面积不大于单个所述雨水收集孔的面积,所述格栅防跌篮能够承受一定的人体荷载,所述蓄洪渗透区的外壁有点状的渗流孔。[0009]此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地面雨水由井盖中的雨水收集孔进行收集,经格栅防跌篮的格栅孔进行过滤后,雨水进入所述蓄洪渗透区,雨水在蓄洪渗透区调蓄地面雨水的洪峰。同时,利用重力将雨水的悬浮物分离,分离后的雨水通过所述蓄洪渗透区的外壁的渗流孔,将雨水渗透到地下土壤中,沉泥进入沉泥区。
[0010]蓄洪渗透区用于存储收集的雨水,用于分离收集雨水的水和污泥,用于回渗雨水到土壤。蓄洪渗透区的外壁有点状的所述渗流孔,用于蓄洪雨水回渗到土壤中,形成自然的生态平衡。蓄洪渗透区对洪峰时的雨水起到调蓄作用,并将雨水延时回渗到土壤中。管道渗流管属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中雨水回渗采用了孔口垂直方向的周壁设置,提高了回渗的效率。
[0011]井盖上开有穿透的雨水收集孔,形状可以是条形孔洞也可以是点形孔洞。井盖从垂直地面的上部向下看可以是方形的也可以是圆形的,用于收集地面的雨水排水。格栅防跌篮的底部开有格栅孔,单个格栅孔面积不大于单个雨水收集孔的面积;格栅防跌篮能够承受一定的人体荷载,可以防止人跌落到蓄洪渗透区和沉泥区内,保障人身的安全。
[0012]基于上述技术特征,蓄洪渗透区的外壁与地平线的夹角α不大于90°。蓄洪渗透区的形状不限,可为矩形体或圆柱体或圆锥形体或菱形体或其组合形体,优选其外壁与地平线的夹角α小于90°,如为45°或60°。当夹角α为锐角时,蓄洪渗透区的形体有利于减少施工的开挖土方量,有利于节省投资,有利于分散所述井盖对土壤的压力分布。
[0013]基于上述技术特征,蓄洪渗透区夹在多个所述格栅防跌篮和多个所述沉泥区中间。当沉淀区的面积较大时,可以在蓄洪渗透区的底部设置多个沉泥区。多个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可以分散安装,也可组合安装。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设置较大面积的蓄洪渗透区,对蓄洪渗透区内设置多个井盖和沉淀区。
[0014]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沉泥区内可以安装沉泥提升篮,所述沉泥提升篮在垂直方向设有提升拉杆。在沉淀区的收集雨水,经沉淀后水和污泥分离,污泥下沉到所述污泥区的沉泥提升篮中,沉泥提升篮在垂直方向设有提升拉杆,用于方便提升沉淀的污泥。
[0015]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井盖设置在承重路面下,采用由所述井盖的下部安装减振垫圈,安置于层压平台之上的承重井盖的结构形式。井盖设置在承重路面下时,采用专用的承重井盖。专用的承重井盖可以安装在有机动车行驶的路面。
[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上述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的使用,实现了地面雨水的收集、蓄洪、雨水利用和回渗,有利于生态、绿色、节水、节能。
[0017]上述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除了可以设置在一般路面、广场的地下外,也可用在安装在有机动车行驶的路面下,也可将多个蓄洪渗透区组合安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及应用方法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构造剖面图。
[00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井盖形式及其雨水收集孔布置平面图。
[00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承重井盖的结构形式剖面图。
[0022]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形式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图1所示,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的统构造由井盖1、格栅防跌篮2、蓄洪渗透区3和沉泥区4组成。作为一种优化,沉泥区4内可以安装沉泥提升篮8,沉泥提升篮8在垂直方向设有提升拉杆。图示的沉泥提升篮8安装位置仅为一种示意。
[0024]地面的雨水经井盖I中的雨水收集孔5流入,再经格栅防跌篮2的格栅孔6后,对地面雨水带入的较大杂质进行拦截,且栅防跌篮2能够承受一定的人体荷载以防止人员跌落引起更大的伤害。雨水进入蓄洪渗透区3,地面雨水利用重力将雨水的悬浮物分离,分离后的雨水通过蓄洪渗透区3来蓄洪储存,并可延时经蓄洪渗透区3的外壁的渗流孔7将雨水渗透到地下土壤中。分离后的沉泥进入沉泥区4内,可由沉泥提升篮8,提升到地面上。
[0025]蓄洪渗透区3可为矩形体或圆柱体或圆锥形体或菱形体或其组合形体。作为一种优化,筒体与地平线的夹角α为60°或45°,有利于分离后的沉泥的排放,也有利于开挖土地的工程量。
[0026]如图2所示,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的井盖I可以是方形的也可以是圆形的,雨水收集孔2的形状可以是条形孔洞也可以是点形孔洞。地面雨水经过雨水收集孔2进行收集。
[0027]如图3所示,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的井盖I为安装在有承重地面的井盖I安装的结构形式。井盖I设置在承重路面下,井盖I的下部安装减振垫圈9,安置于层压平台10之上的承重井盖的结构形式。图3中蓄洪渗透区3和沉泥区4的形状和大小仅为一种示意。
[0028]在上述基础上,如图4所示,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可对井盖I或蓄洪渗透区3或沉泥区4进行多单元的组合,满足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的蓄洪、渗流能力的要求。图4中井盖1、沉泥区4的位置也仅为一种示意。
[0029]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可以采用塑料、玻璃钢、钢材制造。井盖、格栅防跌篮、蓄洪渗透区、沉泥区相对独立,蓄洪渗透区和沉泥区为一体化。沉泥提升篮为增设组件。
[0030]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凡依本实用新型设计思想所做的任何改变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往下依次布置井盖(I)、格栅防跌篮(2)、蓄洪渗透区(3)和沉泥区(4);所述井盖(I)上开有穿透的雨水收集孔(5),所述格栅防跌篮(2)的底部开有格栅孔(6),单个所述格栅孔(6)面积不大于单个所述雨水收集孔(5)的面积,所述格栅防跌篮(2)能够承受一定的人体荷载,所述蓄洪渗透区(3)的外壁有点状的渗流孔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洪渗透区(3)的外壁与地平线的夹角α不大于9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洪渗透区(3)夹在多个所述格栅防跌篮(2)和多个所述沉泥区(4)中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泥区(4)内可以安装沉泥提升篮(8),所述沉泥提升篮(8)在垂直方向设有提升拉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泥区(4)内可以安装沉泥提升篮(8),所述沉泥提升篮(8)在垂直方向设有提升拉杆。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I)设置在承重路面下,采用由所述井盖(I)的下部安装减振垫圈(9),安置于层压平台(10)之上的承重井盖的结构形式。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面雨水蓄洪渗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I)设置在承重路面下,采用由所述井盖(I)的下部安装减振垫圈(9),安置于层压平台(10)之上的承重井盖的结构形式。
【文档编号】E03F5/06GK203701256SQ201420063540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12日
【发明者】杨天人 申请人:杨天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