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固定套管的混凝土灌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6313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用于固定套管的混凝土灌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井眼封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固定套管的混凝土灌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离不开电、通信和网络等,越来越多的高压电缆和通信光缆选择埋藏在地面下方,以免受自然灾害、日晒雨淋的损毁,这些埋在地下的高压电缆和通信光缆需要设置在地下套管内,以保护其免受生物、泥土和水的侵蚀和破坏,但是这些地下套管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有的是圆形管,有的是方形管,甚至有的是异型管,不同类型的套管需要适配不同的灌注装置,更换和运输均十分麻烦,严重降低了施工效率,解决以上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新颖,适用范围较广的用于固定套管的混凝土灌注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固定套管的混凝土灌注装置,其要点在于:包括柱塞泵总成和灌注盘机构,二者之间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灌注盘机构包括与所述管道连接的盘面本体,该盘面本体沿轴向设有通孔,所述盘面本体包括上盘面和下盘面,其 中,上盘面为圆拱形,下盘面为沿该上盘面的下部向外凸出的凹槽状结构,在所述盘面本体远离柱塞泵总成一侧的端面上设有混凝土喷头,用于向套管壁和通道壁之间填充混凝土。

采用以上结构,位于上盘面的混凝土喷头可单独对圆形套管的套管壁和通道壁之间灌注混凝土,位于下盘面的混凝土喷头可单独对方形的套管的套管壁和通道壁之间灌注混凝土,所有混凝土喷头也可联合起来对上部为拱形、下部为方形的套管的套管壁和通道壁之间灌注混凝土,结构新颖,易于实现,不用更换盘面本体即可适用于对多种类型的套管的套管壁和通道壁之间灌注混凝土,使用方便,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通孔的形状与盘面本体的形状一致。采用以上结构,结构合理,使通孔具有更大的空间,便于套管固定装置等其它装置的作业。

作为优选:所述混凝土喷头共有7个,均匀分布在所述通孔周围的端面上。采用以上结构,使混凝土在套管壁和通道壁之间喷涂均匀。

作为优选:所述管道包括上供液管和下供液管,其中,上供液管和所述上盘面连接,下供液管和所述下盘面连接。采用以上结构,实现对上盘面和下盘面单独供给混凝土,使上盘面的混凝土喷头和下盘面的混凝土喷头可以一同作业,也可以单独作业。

作为优选:所述下盘面的截面为方形。采用以上结构,有较好的限位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固定套管的混凝土灌注装置,结构新颖,使用方便,上盘面的混凝土喷头可单独对圆形套管的套管壁和通道壁之间灌注混凝土,下盘面的混凝土喷头可单独对方形的套管的套管壁和通道壁之间灌注混凝 土,也可以混凝土喷头联合作业对异形的套管的套管壁和通道壁之间灌注混凝土,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工期,进而有效防止通道壁因长时间未固井而发生垮塌,提高了固井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灌注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固定套管的混凝土灌注装置,包括柱塞泵总成1和灌注盘机构2,柱塞泵总成1和灌注盘机构2之间通过管道3连通。

请参见图1和图2,所述灌注盘机构2由盘面本体21和混凝土喷头22组成,盘面本体21沿轴向设有通孔23,盘面本体21与管道3连接,该所述盘面本体21包括上盘面211和下盘面212,其中,上盘面211为圆拱形,下盘面212为沿该上盘面211的下部向外凸出的凹槽状结构,通孔23的形状与盘面本体21的形状一致,即通孔23的截面的上部为圆形,下部为方形。

请参见图2,在盘面本体21远离柱塞泵总成1一侧的端面上设有7个混凝土喷头22,用于向套管壁和通道壁之间填充混凝土,所有混凝土喷头22均匀分布在所述通孔23周围的端面上,即上部3个混凝土喷头22用于圆形套管的固套,下部2个混凝土喷头22用于方形套管的固套,其中,中部的2个混凝土喷头22为公用。

请参见图1,所述管道3包括上供液管31和下供液管32,其中,上供液管31和所述上盘面211连接,下供液管32和所述下盘面212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需要对截面为圆形的套管进行固井作业时,上供液管31对上盘面211供给混凝土,上部的5个混凝土喷头22向套管壁和通道壁之间填充水泥;

当需要对截面为方形的套管进行固井作业时,下供液管32对下盘面212供给混凝土,下部的4个混凝土喷头22向套管壁和通道壁之间填充水泥;

当需要对截面为上部为圆形,下部为方形的异形套管进行固井作业时,上供液管31和下供液管32对盘面本体21供给混凝土,所有的7个混凝土喷头22向套管壁和通道壁之间填充水泥;

最后需要说明,上述描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