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渍水农田排控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1410阅读:9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渍水农田排控水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田排水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渍水农田排控水系统。



背景技术:

受地形地貌、光热资源及人为耕种等因素影响,我国分布有大量渍水农田,集中分布在山区丘陵谷地、平原湖沼低洼地以及山塘、水库堤坝下游区域。渍水农田因长期受水浸渍,土地封闭于静水状态下,土壤通透性差,黏性重,导致农田质量差,农作物产出量低。有效排除渍水农田积水,提升渍水农田质量,是我国中低产田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在排除渍水农田积水、降低地下水位方面有很多研究成果,一是明沟排水,即在田间开挖单向或交叉的排水毛沟,排除田面积水,降低地下水位,但是占地多,农民田间作业过程中易造成坍塌,且仅能排出田面水,多余的土壤水很难排出;二是通过暗管排水,多通过在田面以下水平、垂直方向布设带孔眼管道,外包滤料,通过吸-导-排的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可有效排除田间渍水,但排水效率较低,且暗管孔眼防堵技术要求较高,土壤有机质易流失。尤其是在种植喜水作物时,如水稻泡田期存在水分漏失,水资源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渍水农田排控水系统,构建出集、排、控水为一体的排控水系统,能有效排除田面积水和农田渍水,还可根据作物种植需要合理调控地下水位,在解决渍水农田地下水位高的问题的同时,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渍水农田排控水系统,所述的渍水农田排控水系统主要包括地下排水设施、排水明沟、连接设施,其中,所述的地下排水设施埋设于田面以下,地下排水设施由集水层、滤水层和导水管组成,导水管外侧包裹滤水层,滤水层周边为集水层;所述的排水明沟依道路建设在道路和田面中间,排水明沟包括浆砌石沟壁、浆砌石沟底和干砌石沟壁,浆砌石沟壁设置在靠近道路的一侧,干砌石沟壁设置在靠近田面的一侧,浆砌石沟壁、浆砌石沟底、干砌石沟壁依次连接形成排水明沟;所述的连接设施为预制混凝土管,与地下排水设施和排水明沟相连,起始端连接地下排水设施末端,连接处设置盲沟调控闸,末端布设于排水明沟的混凝土管开口处。

作为优选,进一步,所述的导水管中轴线距田面深度50-60cm,设施长度为100-200m,整体纵向坡降为1.5-3°。

作为优选,进一步,所述的集水层由陶粒构成,陶粒直径为5-8mm,集水层厚度5-10cm,滤水层选用质量大于280g/m2的针刺无纺土工织物。

作为优选,进一步,所述的导水管选用塑料盲沟,横截面为圆形,直径为10-20cm,塑料盲沟由塑料丝条堆叠而成,为立体网状结构,内部中空。

作为优选,进一步,所述的浆砌石沟壁与浆砌石沟底均采用块石浆砌形成的无间隙墙体结构,且浆砌石沟壁与浆砌石沟底为一体砌筑结构,所述的干砌石沟壁采用块石干砌形成的带缝隙墙体结构。

作为优选,进一步,所述的浆砌石沟壁、浆砌石沟底、干砌石沟壁依次连接形成末级排水明沟的断面呈梯形结构。

作为优选,进一步,所述的浆砌石沟壁与干砌石沟壁对称位置上设置有壁槽,浆砌石沟壁与干砌石沟壁上的两个壁槽通过设置在浆砌石沟底上的底槽连通,所述的闸门安装在由浆砌石沟壁、干砌石沟壁上的两个壁槽与底槽形成的闸门槽内。

本实用新型主要从排除渍水农田积水的目标出发,构建出集、排、控水为一体的排水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益处:

1、本实用新型的地下排水设施埋设于田面以下,不占用土地,节省耕地资源,同时可以保护设施,延长其使用寿命,呈斜面布设,排水效率高,较一般的暗管排水相比,可提升20%-30%;本实用新型的集水层、滤水层可以对土壤细颗粒进行阻拦,防止土壤的有机质流失,与一般的碎石、粗砂材料相比,固氮作用提升10-20%,集水层还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增加土壤通透性,改良渍水农田的土壤结构。

2、本实用新型的排水明沟可快速排除地表积水,干砌石沟壁的孔隙增加农田土体的通透性,有效排除农田渍水,降低地下水位。

3、本实用新型可设置在田间道路和田面之间,能有效排除田面积水和农田渍水,还可根据作物种植需要,利用设置的盲沟调控闸和简易矩形平板钢闸门合理调控地下水位,构建出集、排、控水为一体的排水系统,在解决渍水农田地下水位高的问题的同时,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产品成本低,便于维护建造,利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盲沟调控闸的平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盲沟调控闸A-A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盲沟调控闸B-B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排水明沟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排水明沟的横断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地下排水设施纵断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地下排水设施横断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导水管的结构图。

图中:1-浆砌石沟壁、2-浆砌石沟底、3-预制混凝土管、4-干砌石沟壁、5-盲沟调控闸、6-集水层、7-滤水层、8-导水管、9-底槽、10-壁槽、11-闸门、12-混凝土管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渍水农田排控水系统,主要包括地下排水设施、排水明沟、连接设施。

本实用新型的地下排水设施埋设于田面以下,地下排水设施由集水层6、滤水层7和导水管8组成,其中,导水管8外侧包裹滤水层7,滤水层7周边为集水层6,集水层6由陶粒构成,陶粒直径为5-8mm,集水层6厚度5-10cm,滤水层7选用质量大于280g/m2的针刺无纺土工织物,导水管8选用塑料盲沟,横截面为圆形,直径为10-20cm,塑料盲沟由塑料丝条堆叠而成,为立体网状结构,内部中空,使外界水渗入管腔,水分收集、过滤后经管腔汇流由盲沟末端排出,集水层6、滤水层7可以对土壤细颗粒进行阻拦,防止土壤的有机质流失,与一般的碎石、粗砂材料相比,固氮作用提升10-20%,集水层6还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增加土壤通透性,改良渍水农田的土壤结构。

地下排水设施的导水管8中轴线距田面深度50-60cm,设施长度控制在100-200m,整体纵向坡降为1.5-3°,可对农田渍水进行排除,降低其地下水位,改善土壤结构,同时,排水设施埋设于田面以下,不占用土地,节省耕地资源,同时可以保护设施,延长其使用寿命;本使用新型排水效率高,较一般的暗管排水相比,可提升20%-30%。

排水明沟配套道路建设,排水明沟设置在田间道路和田面中间,排水明沟包括浆砌石沟壁1、浆砌石沟底2和干砌石沟壁4,浆砌石沟壁1、浆砌石沟底2、干砌石沟壁4依次连接形成排水明沟,排水明沟的断面为梯形结构。

浆砌石沟壁1设置在靠近道路的一侧建设,浆砌石沟壁1与浆砌石沟底2均采用块石浆砌形成的无间隙墙体结构,且浆砌石沟壁1与浆砌石沟底2为一体砌筑结构,在保证过水能力的前提下可增加道路的稳定性。

干砌石沟壁4设置在靠近田面的一侧建设,干砌石沟壁4采用块石干砌形成的带缝隙墙体结构,干砌石沟壁7靠田建设,干砌石沟壁4能增强农田土体通透性,便于排除农田渍水。

排水明沟的长度控制在200-400m,每隔20-30m预留闸门槽,闸门槽包括浆砌石沟壁与干砌石沟壁上的两个壁槽10和浆砌石沟底上的底槽9,闸门槽内设置闸门11,闸门11可以分段澭高沟道水位,水分可由干砌石沟壁4石块间的砌筑缝隙回灌至农田,实现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连接设施为预制混凝土管3,用于连接地下排水设施和排水明沟,起始端连接地下排水设施末端,连接处设置盲沟调控闸5,对地下排水设施水量进行调控,末端布设于排水明沟的混凝土管开口处12。本实用新型设置于田间道路和田面之间,通过排水明沟和地下排水设施的相互配合,能有效排除田面积水和农田渍水,还可根据作物种植需要合理调控地下水位,在解决渍水农田地下水位高的问题的同时,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产品成本低,便于维护建造,利于推广。

最终,以上实施例和附图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