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农业灌溉的生态渠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4400阅读:14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水利工程技术领域,一种用于农业灌溉的生态渠道,具体涉及到U型渠道,主要适用于平原地区。



背景技术:

传统U型灌溉渠道普遍采用“三面光”衬砌技术,往往只考虑到节水、输水效率而忽略了生态功能。一般存在如下问题: 1、传统U型渠道为硬质化渠道,长度较长,尤其在夏季温度较高、每次灌溉结束、渠道退水后,渠底迅速干涸,使得误入渠道中的蛇、蛙等动物在渠道中难以生存;2、灌溉渠道两侧边坡陡峭、渠道深、衬砌的比较光滑,导致渠道中的蛇、蛙等动物不能及时逃生;3、传统渠道输水时往往带有部分泥沙,由于渠道深而且边坡陡峭,人员不能随时进入渠道清淤疏浚,导致平原区的渠道清淤疏浚工作量往往较大。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在保证灌溉输水功能的同时又具有生态功能的灌溉渠道。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农业灌溉的生态渠道,具体涉及到U型渠道;本实用新型既能保护生态使得误入渠道中的蛇、蛙等动物及时逃生,又能保证灌溉输水功能,还可以方便人员随时清淤疏浚渠道;本实用新型主要适用于平原地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农业灌溉的生态渠道,所述渠道本体为U形,渠道本体一侧或两侧设有生态斜坡,生态斜坡下端与所述U形渠道本体底部相连接,生态斜坡上端与渠道本体的顶部齐平。

优选的,所述渠道本体一侧或两侧每隔50-100米设置一个所述生态斜坡。

优选的,所述生态渠道可以现场浇筑也可以预制装配。

优选的,所述生态边渠道可以整体预制也可以分开预制。

优选的,所述生态斜坡的边坡系数m=2-3。

优选的,所述渠道本体厚度与生态斜坡厚度相同。

优选的,所述生态斜坡可根据土质设防渗衬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第一,本实用新型一种农业灌溉的生态渠道,包括渠道本体及沿渠道侧方纵向布置的一定长度和边坡系数m较大的生态斜坡。优选的,所述生态斜坡根据渠道两侧的可利用空间向一侧或两侧延伸布置;延伸布置的生态斜坡部分与渠道本体之间一体连接。生态斜坡部分的顶部与渠顶齐平。生态斜坡可根据土质设防渗衬砌。生态斜坡可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在渠道的一侧或两侧每隔50-100米设置。本实用新型沿着渠道本体纵向布置边坡系数m较大的生态斜坡,形成一个生态空间可供蛇、蛙等动物逃生,又方便人员随时进入渠道清理杂物、疏浚等工作。

第二,本实用新型设置的生态斜坡在渠侧不影响正常的灌溉输水功能,同时也能发挥生态的功能。尤其在夏季温度较高、每次灌溉结束渠道退水时,生态斜坡是蛇、蛙等动物的绝佳逃生场所。这种功能对硬质化的、较长的、退水后渠底即干的渠道尤为明显;每隔一段距离在渠侧设置生态斜坡可供人员随时进入渠道清理杂物,节约了大规模清淤疏浚而投入的人力物力。

第三,针对上述优点,若渠道本体两侧有可利用的空间将生态斜坡向渠道本体的一侧或两侧延伸拓展,延伸拓展部分生态斜坡的顶部与原渠道本体的顶部齐平,保持原渠道断面高度、维持灌溉水深,不影响输水,保证农业灌溉的效率。

第四,本实用新型可结合土壤、地下水埋深情况选择是否需要防止生态斜坡渗漏,对边壁和池底衬砌进行防渗处理:当地土质为沙土时,易渗漏则做防渗;若为粘壤土,则夯实即可,不用做防渗;增强实际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示图,是渠道断面形式一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是图1的A-A面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示图,是渠道断面形式二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是图3的B-B面剖视图。

图中标注符号的含义如下:渠道本体1、生态斜坡2,断面形式一的整体预制Ⅰ、断面形式二的分开预制Ⅱ和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2、3、4所示,为一种用于农业灌溉的生态渠道具体涉及到U型渠道,包括渠道本体1和沿渠道纵向等距布置在渠道本体1侧方的生态斜坡2;利用渠道本体1两侧有可利用的空间将生态斜坡2向渠道本体1的一侧或两侧延伸拓展,延伸拓展部分生态斜坡2的顶部与原渠道本体1的顶部齐平。

如图2、4所示,生态斜坡部分2为渠道向一侧或两侧延伸的边坡系数m=2-3的斜坡,生态斜坡2可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在渠道的一侧或两侧每隔50-100米设置。

相应的,渠道本体1与生态斜坡2整体厚度均匀一致,生态斜坡2与渠道本体1浇筑衔接为一体(如图1、3所示),从而保持渠道的整体结构形式、渠道与生态斜坡2连接部分的封闭性。

本实用新型中渠道本体1长度不限,宽度不限。根据土质、地下水埋深情况及项目区农业灌溉输水的具体要求,确定渠道及生态斜坡2的具体尺寸。是否需要在在渠道与生态斜坡2的连接部分设防渗衬砌。当地土质为沙土时,易渗漏则做防渗;若为粘壤土,则夯实即可,不用做防渗。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生态渠道的构建方法,包括:

步骤1在流域灌区内构建农田生态渠道,如图1、2、3、4所示,将渠道断面构建成U型,并在渠道的一侧或两侧开挖边坡系数m=2-3的生态斜坡并平整;生态斜坡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在渠道的一侧或两侧每隔50-100米设置。

步骤2初始开挖渠道的宽度和深度,可根据项目区的面积及灌溉输水的具体要求来确定;

步骤3生态渠道的构建可根据具体要求分为:1)现场搭设模板浇筑;2)预制装配。

预制装配生态渠道可根据输水流量的大小分为断面形式一、二两种。预制装配的生态渠道根据输水流量的大小分为断面形式一、二两种,生态渠道断面形式一为渠道本体(1)与生态斜坡(2)整体预制Ⅰ;生态渠道断面形式二为以渠道本体(1)最低处为界,将生态渠道分为左右两部分,即预制Ⅱ和预制Ⅲ。见图1、2、3、4,断面形式一:当渠道过水流量较小时采用图1和图2的形式,即生态渠道整体预制Ⅰ,然后装配;断面形式二:当渠道过水流量较大时采用图3和图4形式,以渠道本体(1)最低处为界,将生态渠道分为左右两部分,即预制Ⅱ和预制Ⅲ,然后装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