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沿海防波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0782阅读:7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沿海防波堤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工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沿海防波堤。



背景技术:

防波堤为阻断波浪的冲击力、围护港池、维持水面平稳以保护港口免受恶劣气象影响,以便船舶安全停泊和作业而修建的建筑物,其传统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直立式和斜坡式。斜坡堤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水工防波堤结构形式, 其特点主要是堤心由开山石构成,地基承载力要求低,适用于软弱地基海域, 波浪在地面破碎,堤前反射小,整体稳定性高且易于维修。由于斜坡堤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不需要大型起重设备,因此被广泛构建。

但是现有的防波堤存在着抗冲击能力差,构筑工程量大,受海水浸泡腐蚀严重,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沿海防波堤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沿海防波堤,以解决现有的防波堤存在着抗冲击能力差,构筑工程量大,受海水浸泡腐蚀严重,使用寿命短的问题。一种沿海防波堤,包括垫石,防水层,堤身,抗浪台,混凝带,编织网,沙袋,迎波面,透水槽,导流井和背波面,所述的垫石与堤身之间设置防水层;所述的垫石外侧设置抗浪台;所述的混凝带浇注于垫石之间;所述的编织网覆盖在迎波面或者背波面的外侧;所述的沙袋垒砌在堤身的上部;所述的堤身顶部设置透水槽;所述的透水槽连接导流井;所述的混凝带包括钢筋条,纵向浇注带,横向浇注带,防蚀层和浇注槽,所述的钢筋条浇注在混凝带的内部;所述的纵向浇注带与横向浇注带交叉固定在垫石之间;所述的防蚀层涂覆在混凝带的外侧;所述的浇注槽设置在垫石的内侧或者外侧。

所述的混凝带采用水工混凝土制成的井字型结构,有利于提高垫石的稳固性,提高抗冲击能力,混凝土使用量少,工程量不大,降低了施工难度。

所述的防蚀层采用厚度为5毫米至10毫米的沥青层,有利于保护混凝带免受海水腐蚀,延长使用寿命。

所述的编织网内部填充黏土层,有利于提高表层防御能力,防止长期浸泡造成塌泻。

所述的防水层采用塑性混凝土夹层,有利于防止海水渗透,延长堤身的使用寿命。

所述的沙袋内部填充砂砾或者卵石;所述的沙袋的垒砌高度为2米至4米。有利于方便就地取材,减少工程材料使用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沿海防波堤广泛应用于水工工程技术领域。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混凝带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垫石的稳固性,提高抗冲击能力,混凝土使用量少,工程量不大,降低了施工难度。

2.本实用新型的防蚀层的设置,有利于保护混凝带免受海水腐蚀,延长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网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表层防御能力,防止长期浸泡造成塌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垫石,2-防水层,3-堤身,4-抗浪台,5-混凝带,51-钢筋条,52-纵向浇注带,53-横向浇注带,54-防蚀层,55-浇注槽,6-编织网,7-沙袋,8-迎波面,9-透水槽,10-导流井,11-背波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沿海防波堤,包括垫石1,防水层2,堤身3,抗浪台4,混凝带5,编织网6,沙袋7,迎波面8,透水槽9,导流井10和背波面11,所述的垫石1与堤身3之间设置防水层2;所述的垫石1外侧设置抗浪台4;所述的混凝带5浇注于垫石1之间;所述的编织网6覆盖在迎波面8或者背波面11的外侧;所述的沙袋7垒砌在堤身3的上部;所述的堤身3顶部设置透水槽9;所述的透水槽9连接导流井10;所述的混凝带5包括钢筋条51,纵向浇注带52,横向浇注带53,防蚀层54和浇注槽55,所述的钢筋条51浇注在混凝带5的内部;所述的纵向浇注带52与横向浇注带53交叉固定在垫石1之间;所述的防蚀层54涂覆在混凝带5的外侧;所述的浇注槽55设置在垫石1的内侧或者外侧。

所述的混凝带5采用水工混凝土制成的井字型结构,有利于提高垫石1的稳固性,提高抗冲击能力,混凝土使用量少,工程量不大,降低了施工难度。

所述的防蚀层54采用厚度为5毫米至10毫米的沥青层,有利于保护混凝带5免受海水腐蚀,延长使用寿命。

所述的编织网6内部填充黏土层,有利于提高表层防御能力,防止长期浸泡造成塌泻。

所述的防水层2采用塑性混凝土夹层,有利于防止海水渗透,延长堤身3的使用寿命。

所述的沙袋7内部填充砂砾或者卵石;所述的沙袋7的垒砌高度为2米至4米。有利于方便就地取材,减少工程材料使用量。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混凝带5横向或者纵向连接,将垫石1连接为统一整体,增强抵抗波浪的能力,堤身3上部铺设编织网6,有利于提高了堤身1整体力学性能,避免沙袋7坍塌,当海水高涨至透水槽9,海水可从导流井10中导出。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