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堵排水管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7348阅读:617来源:国知局
防堵排水管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堵排水管道。



背景技术:

为了避免城市雨季发生内涝,一般城市沿着路修建雨水排水系统,形成城市地下管网。即在地下一定深度埋设预制钢筋混凝土管道,通过竖向排水口,收集路面积水经雨水排水系统排至河道或洼地。

根据设计标准,地下主管网的直径较大,支管网的直径较小,雨水管道的纵坡一般较小。为防止大量泥沙造成管网的淤积,在每个进水口处都设置了沉淀池,可起到截留部分泥沙的作用,也便于环卫部门及时清除。但仍有部分泥沙被雨水带入管网内,并沉积在管道底部,由于管网内干湿环境反复交替,沉积物脱水后硬化,靠一场雨水来不及将硬化的沉积物全部软化后被水流带走,新的沉积物又停留在管网中,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管道的有效断面逐渐缩小、排水能力明显下降。

当雨水管道沉积严重时,需要对整个管网进行彻底清淤,一般多采用人工进入管道内清淤,因管道内操作空间狭小,加之沉积物硬化,清淤作业十分困难,方法原始、工效低下,同时管网内常年沉积的树叶等有机物腐烂后产生有害气体,易造成清淤人员伤害事故,甚至受支管网直径制约,无法实现人工清淤。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除淤泥效果好的防堵排水管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堵排水管道,包括管道,管道下方开设有清淤口,清淤口下方固定安装有用于堆积淤泥的凹槽,所述凹槽上方安装有用于控制凹槽启闭的封闭件,凹槽包括进水端和出水端,出水端上设有用于将淤泥积存于凹槽中的过滤管,且过滤管上设有出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在污水流速较小时,并不能带动淤泥移动,而凹槽主要用于积存淤泥,通过设置封闭件,当水流较小时,污水便可直接从封闭件上方通过,不进入凹槽,减少凹槽中污水长期积存。而污水经过滤管从出水管流出,可将污水中混合的大颗粒物质过滤存留于凹槽内并将污水排出,提高凹槽中淤泥积存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封闭件为受力弯折且不受力后回复原位的弹性片,封闭件的一端与凹槽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流较小时,水流压力不足以将封闭件下压,污水便从封闭件上方直接通过;当水流较大时,将弹性片的悬空端下压,管道中的污水可将淤泥带入凹槽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封闭件下方设有与封闭件转动连接的铰接杆,所述铰接杆与凹槽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流较小时,水流压力不足以影响封闭件使封闭件因重心偏移而旋转,此时污水从封闭件上方直接通过;当水流较大时,水流压力使封闭件的进水端压力加大,封闭件沿其铰接点旋转倾斜,且污水在流动过程中将管道中积存的部分淤泥也冲入凹槽中,达到清理并集中管道中的淤泥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封闭件的重心偏离中心线设置,封闭件的重心位于铰接杆上,且封闭件的进水端横截面积大于封闭件的出水端。

因进水端下翻的同时出水端向上翻转,当水流较大、水位较高时,位于管道内的部分水会直接从封闭件上方通过,从封闭件上方通过的污水会对出水端产生向前的冲击力,使出水端向下翻,造成进水端上翻而封闭凹槽,影响污水和淤泥进入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小出口端与污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封闭件出口端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管道内安装有过滤网,过滤网的底端与封闭件的出水口相接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凹槽内的污水及淤泥积满后,淤泥及大颗粒物质相对沉淀,污水溢出,过滤网可将凹槽内流出的污水进行二次过滤,使污水中带有的较大颗粒物质沿过滤网重新回到凹槽沉积,减少后续的管道再次积淤的可能性;其次当水流较大时,一部分污水会直接从封闭件上方通过,此时过滤网可起过滤作用,将从封闭件上方通过的污水中携带的大颗粒物质过滤并引入凹槽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过滤网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倾斜设置便于污水中较大颗粒的物质沿过滤网进入凹槽,且倾斜设置可加大污水与过滤网的接触面积,延长过滤时间,增强过滤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封闭件呈弧状设置且封闭件的形状与清淤口相契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流较小时,因封闭件与清淤口贴合,污水可直接从封闭件流到管道另一端,减少封闭件上方积存的污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封闭件与清淤口接触处倾斜设置。

因封闭件具有一定厚度,会造成封闭件在转动过程中与管道抵触而影响污水进入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避免封闭件与清淤口和抵触,也可避免污水从封闭件的进水端流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凹槽下方设有排淤口以及用于控制排淤口启闭的阀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阀门后可将凹槽中累积的淤泥清除,提高凹槽的利用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堵排水管道通过设置凹槽,具有积淤效果好的优点;通过设置过滤网及过滤管,过滤效果好,有效将淤泥等大颗粒不溶于水的物质积存于凹槽中。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侧视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为凹槽内进水时管道的侧视图;

图4为图3中B-B的剖视图;

图5为凹槽与封闭件的拆卸图;

图6为实施例2的侧视图;

图7为图6中C-C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管道;11、清淤口;2、凹槽;21、排淤口;22、阀门;3、封闭件;31、铰接杆;32、套环;33、进水端;34、出水端;4、过滤管;41、出水管;5、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防堵排水管道1,包括管道1,管道1下方开设有清淤口11,清淤口11下方固定安装有用于堆积淤泥的凹槽2,凹槽2开口口径大于清淤口11,且管道1与凹槽2相连通,清淤口11中安装有控制凹槽2启闭的封闭件3。

凹槽2中固定安装有铰接杆31,封闭件3下方设有与铰接杆31转动连接的套环32,铰接杆31套于套环32中。且当封闭件3不受外力时,封闭件3与清淤口11相互平行且契合,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封闭件3以其与凹槽2的铰接处为分界线,可分为进水端33与出水端34,进水端33靠近管道1进水口,出水端34靠近管道1出水口。因在污水流速较小时,并不能带动淤泥移动,同时当水流较小时,水流向下的压力也不足以影响封闭件3使封闭件3转动倾斜,因此污水会从封闭件3上方直接通过;当水流较大时,水流压力使进水端33压力加大,封闭件3沿其铰接点旋转导致进水端33向下倾斜,污水在流动过程中将管道1中积存的部分淤泥也通过进水端33冲入凹槽2中,达到对管道1清淤的效果。

如图5所示,为使污水能够在沿封闭件3上方直接通过时不积存于封闭件3上,将封闭件3呈弧状设置且封闭件3的形状与清淤口11相契合。同时因封闭件3具有一定厚度,会造成封闭件3在转动过程中与管道1抵触而影响封闭件3转动效果,将清淤口11和封闭件3接触处倾斜设置,此次设置,在避免清淤口11和封闭件3抵触的同时也可避免进水端33向上转。

如图2或4所示,当水流较大、水位较高时,若进水端33开口小,位于管道1上端的水会直接从封闭件3上方通过,此时因出水端34向上翻转,而从封闭件3上方通过的污水会对出水端34产生向前的冲击力,使出水端34向下翻,会造成进水端33上移而封闭凹槽2,影响污水和淤泥进入凹槽2,因此将封闭件3偏心设置,且其不受外力时重心位于铰接杆31上,且进水端33较长。

如图2或4所示,凹槽2中设有过滤管4,过滤管4由封闭的过滤网5组成,且过滤管4上设有用于将污水排出的出水管41。将过滤网4设置于封闭件3的出口端34,出水管41位于过滤管4上方,使得从出口端34流出的污水必须通过过滤管4过滤。

管道1内安装有倾斜设置的过滤网5,且过滤网5的底端与出水管41相接触。

凹槽2下方设有排淤口21以及用于控制排淤口21启闭的阀门2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弹性片的结构与连接方式。

如图6和7所示,封闭件3设置为弹性片,且封闭件3的一端与清淤口11中靠近管道1的出水口的端部固定连接。此时可将出水管41设置于过滤管4的侧边。当弹性片受力时,弯折;不受水压后,回复原位且与清淤口11抵触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