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陆域钢筋混凝土沉井底节接高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23671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陆域钢筋混凝土沉井底节接高方法。



背景技术:

沉井基础由于其刚度大,施工简便,被广泛应用于桥梁、泵房、竖井等工程领域。沉井基础一般应用于非岩石的覆盖层中。陆域混凝土沉井制作,多进行地基加固处理,采用垫木法,此法需要垫木、模板、加固体系等大量材料,此法在沉井下沉前,必须全部抽掉所有垫块,支撑受力转换过程中,沉井极易发生沉降,出现沉井偏斜、开裂等质量问题。也有少量小型沉井采用土模法施工,多在刃脚底换填地基,需投入大量人、材、机修筑土模,且修筑要求高,需要精确控制土模尺寸,并且需要采用水泥砂浆抹面防护,再施工沉井底节,施工步骤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陆域钢筋混凝土沉井底节接高方法,简化施工工序,缩短施工周期,且沉井不易偏斜、开裂。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陆域钢筋混凝土沉井底节接高方法,在地基上开挖沟槽后,不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夯实地基至其承载力满足沉井施工需求后,在夯实后的地基上铺设木模或钢模并在木模或钢模上绑扎钢筋骨架,并在木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或钢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填入回填土,再对钢筋骨架进行混凝土浇筑,沉井制作完成后,取土下沉。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包括以下步骤:

s1,实地调查地下水位、地质情况,按照沉井首次制作高度计算首次开挖深度以及沉井施工需求的地基承载力,在地基上开挖沟槽至首次开挖深度;

s2,夯实地基同时使用监测设备监测地基承载力,监测到地基承载力达到沉井施工需求时,停止夯实地基;

s3,在夯实后的地基上铺设木模或钢模,并在木模或钢模上绑扎沉井钢筋骨架,并在木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或钢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填入回填土;

s4,对钢筋骨架进行混凝土浇筑;

s5,沉井制作完成后,取土下沉。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钢模和木模均为无背肋面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木模或钢模均包括用于铺设于沟槽底面的底模和用于铺设于钢筋骨架侧面的侧模。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步骤s3包括在夯实后的地基上铺设木模的底模或钢模的底模,并在底模上绑扎钢筋骨架,依靠钢筋骨架的支撑,安装侧模,在木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或钢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填入回填土。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步骤s3包括将木模的底模及侧模,或钢模的底模及侧模制成整体模板,在夯实后的地基上铺设木模或钢模的整体模板,在木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或钢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填入回填土,再在整体模板内绑扎钢筋骨架。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步骤s5包括沉井制作完成后,取土下沉,待沉井悬空后,取出木模。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步骤s5包括沉井制作完成后,取土下沉,将钢模保留在沉井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步骤s1还包括在地基上开挖沟槽至首次开挖深度后,在沟槽内设置排水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减少地基加固处理步骤,且相对于垫木法无需铺设垫木,相对土模法无需砌筑土模,本发明夯实地基至其承载力满足沉井施工需求后,即在夯实后的地基上铺设木模或钢模并在木模或钢模上绑扎钢筋骨架,并在木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或钢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填入回填土,再对钢筋骨架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简单,无复杂工序,施工工期短。

(2)采用本发明在沉井下沉时,与垫木法相比,无需抽掉垫块的工序,从而避免支撑受力转换而导致的沉井倾斜。

(3)沉井下沉时,钢模可保留在沉井中,以保护沉井刃脚混凝土不易开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陆域钢筋混凝土沉井底节接高方法的施工示意图。

图中:1-刃脚,2-隔墙,3-回填土,4-侧模,5-底模,6-钢筋骨架。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陆域钢筋混凝土沉井底节接高方法,本方法既适用于沉井的刃脚1施工,也适用于沉井的隔墙2施工。在地基上开挖沟槽后,不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夯实地基至其承载力满足沉井施工需求后,在夯实后的地基上铺设木模或钢模并在木模或钢模上绑扎钢筋骨架6,依靠钢筋骨架6的支撑安装侧模4,并在木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或钢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填入回填土3,再对钢筋骨架6进行混凝土浇筑,沉井制作完成后,取土下沉。

本发明使用的钢模和木模都是无背肋面板,即光面板结构,与采用型钢加劲的钢模或有方木背肋的木模相比,模版制作工艺简单,节省材料。

包括以下步骤:

s1,实地调查地下水位、地质情况,按照沉井首次制作高度计算首次开挖深度以及沉井施工需求的地基承载力,在地基上开挖沟槽至首次开挖深度;

s2,夯实地基同时使用监测设备监测地基承载力,监测到地基承载力达到沉井施工需求时,停止夯实地基;

s3,在夯实后的地基上铺设木模或钢模,并在木模或钢模上绑扎沉井钢筋骨架6,并在木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或钢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填入回填土3;

s4,对钢筋骨架6进行混凝土浇筑;

s5,沉井制作完成后,取土下沉。

木模或钢模均包括用于铺设于沟槽底面的底模5和用于铺设于钢筋骨架6侧面的侧模4。

步骤s3包括在夯实后的地基上铺设木模的底模5或钢模的底模5,并在底模5上绑扎钢筋骨架6,依靠钢筋骨架6的支撑,安装侧模4,在木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或钢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填入回填土3。

步骤s3包括将木模的底模5及侧模4或钢模的底模5及侧模4制成整体模板,在夯实后的地基上铺设木模或钢模的整体模板,在木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或钢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填入回填土3,再在整体模板内绑扎钢筋骨架6。

步骤s5包括沉井制作完成后,取土下沉,待沉井悬空后,取出木模。

步骤s5包括沉井制作完成后,取土下沉,将钢模保留在沉井中。

步骤s1还包括在地基上开挖沟槽至首次开挖深度后,在沟槽内设置排水系统。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陆域钢筋混凝土沉井底节接高方法,涉及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包括在地基上开挖沟槽后,不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夯实地基至其承载力满足沉井施工需求后,在夯实后的地基上铺设木模或钢模并在木模或钢模上绑扎钢筋骨架,并在木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或钢模外侧面与沟槽之间填入回填土,再对钢筋骨架进行混凝土浇筑,沉井制作完成后,取土下沉。采用本发明可简化施工工序,缩短施工周期,且沉井不易偏斜、开裂。本发明使用的底模和侧模的模板均是无背肋面板,模版制作工艺简单,节省材料。

技术研发人员:周小毛;彭建萍;杨仁恒;龚永灿;赵家利;何加江;赵举兵;彭应川;王海平;覃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大桥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4.19
技术公布日:2017.07.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