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管道的施工方法与基座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98014阅读:3064来源:国知局
污水管道的施工方法与基座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本污水管线工程,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污水管道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既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永康市新农村建设最急需、最迫切、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有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中,通过管道将生活污水引流,污水被统一汇聚到水槽进行处理。污水管道的施工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农村污水管道施工过程中,按常规施工方法(沟槽开挖→垫层(平基)浇筑→管道安装→管座浇筑→回填),两次浇筑混凝土施工周期长。管道在沟槽中安装时整体性与稳固性低,容易造成管子偏移,不能保证管道安装的直顺度;管道在彼此连接后,易出现管子端部抵触在沟槽侧壁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管道的施工方法,利用边线与基座对管道进行定位,使得管道连接安装时保持直顺度。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污水管道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挖掘基坑与检查井;

<2>,根据检查井中心点及管道中线在基坑中挂设边线;

<3>,向基坑中放置管道,按照边线的直线度与高度将相邻管道进行连接,利用边线来控制管道的走向和高程;

<4>,回填基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道使用在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系统中;而在基坑内采用拉直的边线作用在于:管道放置在基坑中时,管道按照边线的方向放置,先可以减少管道在摆放时的偏移量;

当连接管道时,以边线的走向进行对直,然后连接,每一段连接的管道都以边线的走向为准,故管道连接后偏离预定轨迹几率较小,管道在连接后不易顶住基坑的坑壁。

较佳的,先在步骤<2>中,在边线两侧各放置一个基座;

然后在步骤<3>中,管道移动到两个基座之间,管道与基座之间加垫块以调整管道在边线正下方,管道与基坑底面之间加垫块以调整管道上端与边线齐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管道放置在两个基座之间后,施工人员以边线为轨迹,管道与基座进行垫块卡固,使得管道定位,且管道沿边沿布置,相邻管道的直线度得以保证;连接管道与基座之间的间距可以通过石块垫实,由于以统一边线为高度参照物,相邻管道之间的高度齐平。

利用边线为参照物,使得相邻管道直线度与高度得以快速且精准的对准,有效保证管道连接安装时的直顺度。

基座的侧面相对基坑的侧面更加靠近管道,在管道侧面垫加石块时,管道与基座侧面之间垫加的石块量小于管道与基坑侧面之间垫加石块量。

管道放置在两个基座之间,基座对管道两侧隔挡,由于基座缩小了管道在基坑内的移动量,管道彼此连接后相对基坑的偏移量更小。

较佳的,步骤<2>中,在边线两侧各放置一个基座;调整两个基座的宽度等于管道的直径长度,边线置于两个基座中间;

然后,然后在步骤<3>中,管道移动到两个基座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道与基座之间无需垫石块,管道直接放置在两个基座之间,管道即可被两个基座的侧面定位固定,即可保证管道的直线度。石块是比较容易松动的,管道易与基座侧面发生脱离,而直接采用基座的就有效改善了该技术问题。石块垫压在管道与基座之间的操作难度较大,所消耗的工时较多,将延长管道布置的周期;而基座沿边线的定位排布则相对简单的多,消耗工时段;故将对称置于边线两侧还具有缩短管道布置工期的优点。

管道放置在两个基座之间,基座对管道两侧隔挡,由于基座缩小了管道在基坑内的移动量,管道更易临近边线。

较佳的,在两个基座之间设置支撑绳索,拉动绳索调整绳索在基座之间的长度从而调整管道与边线到相同高度,然后固定绳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拉动或放松绳索,可以控制绳索在两个基座之间的长度,管道压在绳索上,绳索越长,管道相对下落的越低,故通过控制绳索在两个基座之间的长度可以调节管道的高度。

该设计的目的在于,减少管道与基坑底面加垫块的操作,垫块为木块、石块等。

在施工现场,往往难以找到合适厚度的石块垫在管道与基坑之间,故通过石块垫高管道的方式操作十分繁琐,操作工期较长;而通过绳索调节管道高度相对便捷很多,有利缩短管道高度调节的工期。

更优的在于,绳索可扭动形变,具有一定的缓冲性能,管道在放入基坑时都是直接滚入,管道在落入基坑时,管道与基坑内的石块或者异物发生碰撞,会对管道的外壁产生较大的磨损;而绳索的缓冲性能更有效的避免了管道大幅度磨损的情况发生。

较佳的,在步骤中<4>,在回填前,对管道进行闭水试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闭水试验检测管道的密水性。

较佳的,回填采用分段、分层压实,每层厚度不大于30c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层压实,有利于基坑内的石料的填实;每层厚度不大于30cm,目的在于,在该厚度要求下,回填的更加时。

较佳的,步骤<1>中,在基坑挖掘后,在基坑中进行软基处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基处理,又叫软地基处理,是建筑之前如果地基不够坚固,为防止建筑后地基下沉拉裂造成建筑物不稳定等事故,需要对软地基进行处理,使其沉降变得足够坚固,提高软地基的固结度和稳定性至设计的要求的过程。

较佳的,在软基处理之后,对基坑进行垫层处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垫层为介于基层与土基之间的结构层,在土基水稳状况不良时,用以改善土基的水稳状况,提高路面结构的水稳性和抗冻胀能力,并可扩散荷载,以减少土基变形;垫层采用混凝土层。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污水管道的施工方法的基座,利用基座对管道的左右侧进行隔挡,以保持管道连接的直顺度。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用于污水管道的施工方法的基座,包括座体,两个基座之间设有绳索,座体上开设有穿孔,座体上设有用于绳索缠绕的拉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动绳索在穿孔内放宽或拉直,把绳索调整到合适长度,绳索固定在拉件。

较佳的,拉件为圆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环便于绳索捆绑固定在圆环。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绳索与基座的配合,可以快速调整管道在基坑内的高度与直线度,使得管道连接更加的快速与顺畅,该设计保证了管道在安装时的直线度,也保证了管道安装的工作周期。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工艺流程图;

图2是实施例2的工艺流程图;

图3是实施例3中管道与基坑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3中两个基座的结构与示意图。

图中:1、座体;2、吊孔;3、穿孔;4、绳索;5、管道;6、检查井;7、基坑;8、拉件;9、边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污水管道的施工方法,如图1所示,

施工前期准备,对各个施工设备与场地进行检查,查看施工设备是否完好,施工场地是否安全。

<1>土方开发:挖掘基坑与检查井。

<1.1>基坑开挖及其它土方工程都以挖掘机施工为主,如有地

下管线路段则只能用人工开挖,而挖到距设计标高20-30cm后由人工检平,避免超挖、扰动土基。需转运的土方采用自卸汽车运土。

<1.2>基坑开挖分层、分段依次进行,层层下挖、挖至地下水位以下时,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排水沟底宽20cm、沟深20cm,集水井每20m设置一个、其长×宽×高为30cm×30cm×40cm,利用排水沟和集水井收集地下水,再用抽水机抽排。

<1.3>基坑支护。

基坑开挖至接近底部时,留有一定厚度的保护层,一般0.2-0.3m,以保证不造成基底超挖,在基底底部施工前,分块依次挖除该层保护层。

<1.4>软基处理。

在基坑挖掘后,在基坑中进行软基处理;本实施例中软基处理采

用换填法,这种方法最大有效处理深度3米。采用人工或机械挖除路堤下全部软土,换填强度较高的粘性土或砂、砾、卵石、片石等渗水性材料。换填的深度要根据承载力确定。

<1.5>垫层基座。

在软基处理之后,对基坑进行垫层处理,垫层为介于基层与土基之间的结构层,垫层采用混凝土层。

<2>边线与基座设置。

根据检查井中心点及管道中线在基坑中挂设管边线,边线水平拉直,边线的一端检查井中,边线另一端固定基坑的端部的坑壁上。

边线置于基坑的中心位置。通过对边线两个固定点的高度的调整,将边线的高度略高于管道的直径,边线与管道的高度差可以控制2-5cm。

通过吊车将基座吊装到基坑内;两个基座对称放置在边线两侧,然后通过混凝土胶固;在边线两侧左右布置的两个基座形成一组,沿着边线方向设有多组基座,相邻两组基座的长度为一节待放入管道的长度。

<3>管道放置。

向两个基座中放置管道,管道按边线轨迹对管道进行连接与固定;调整管道长短时可用手锯切割,断面应垂直平整,不应有损坏。

<3.1>垫块放置。

判断相邻管道相对边线的高度与直线度是否对准。

若没有对准,进行垫石块;管道与基座之间加垫石块以调整管道在边线正下方,管道与基坑底面之间加垫块以调整管道上端与边线齐高,通过垫石块调整好的相邻管道的直线度后,进行步骤<3.2>。

若对准了,直接进行步骤<3.2>。

<3.2>管道连接前,应先检查橡胶圈是否配套完好,确认橡胶圈安放位置及插口应插入承口的深度。

<3.3>管道接口作业时,应先将承口(或插口)的内(或外)工作面用棉纱清理干净,不得有泥土等杂物,并在承口内工作面涂上润滑剂,然后立即将插口端的中心对准承口的中心轴就位。

<3.4>管道插口插入管道承口时,可用缆绳系住管材用手搬葫芦等提力工具安装,严禁使用施工机械强行推顶管子插入承口。

<4>对管道进行闭水试验,回填基坑。

<4.1>污水管道安装以及检查井砌筑完成后,进行闭水试验。

在管道内罐满水,密封管道两端,观察管道是否有漏水现象,着重观察管道连接处。闭水试验如未能通过,应立即将管内的水抽干,仔细检查渗漏原因,并修补管道;

<4.2>闭水试验通过后即进行回填,为保证回填的密实度,管道两侧同时回填,回填时两侧高差不超过50cm。

<4.3>埋设在道路下的管道,管道回填标高要求与规划路面平。

<4.4>回填施工前应先做密实度试验,验证碾压质量能否达到设计密实度要求。

<4.5>回填采用分段、分层压实,按设计要求每层厚度不大于30cm,各段应设立标志,以防漏压、欠压或过压,上、下层的分段接缝位置应错开。

<5>、主干道管顶以上30cm以内的由人工进行回填石屑,分层填筑分层碾压,每层厚度不超过30cm。巷道回填素土,分层填筑分层碾压,每层厚度不超过30cm。雨期回填应经常检查回填材料的含水量,随填随压实。

<6>、对施工场地进行现场验收。

实施例2,其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在步骤<2>中,即“边线与基座设置”这一步中,对基座进行进一步的操作:

先:将两个相对面基座的间距长度调整为与管道的直径相同,然后基座再通过混凝土固定在基坑中。

再:在两个相对基座之间设置支撑绳索,绳索为麻绳。拉动绳索的一端,调整绳索在基座之间的长度;若管道高度低于边线时,拉紧绳索,使得绳索抬高管道,管道的上端高度与边线等高后,将绳索固定;

若管道高于边线时,放松绳索,绳索宽松后,管道的高度下调,管道的上端高度与边线等高后,将绳索固定。绳索通过缠绕的方式固定在基座上。

删除了实施例1中步骤<3.1>,通过石块调整管道直线度与管道的操作。

该设计的优点为通过基座与绳索的调整,管道快速的以边线为参照进行直线度的校准与高度的校准,使得管道在对直这道工作中的周期大幅度缩短。

实施例3,用于实施例1或实施例2方法中的基座。如图3与图4所示,一个基座包括一个座体1,两个基座相向设置形成一组,两个座体1的相向面为垂直面,座体1分为上部与下部,座体1下部的横截面为直角梯形状,底座上部的横截面为矩形状。

座体1的上端开设有吊孔2,吊孔2用于吊装设备的挂钩进行钩固。

座体1下部开设有穿孔3,两个相对面的座体1上设有绳索4,绳索4穿射在两个穿孔3中,绳索4可以在穿孔3上移动。而绳索4的两端缠绕固定拉件8,拉件8为圆环上,座体1为混凝土结构,圆环固定座体1上。

工作原理:基座是事先加工制作成型的,在基坑7挖掘后之后,直接将基座吊装到基坑7内。

调整两个基座面对面设置,两个基座的相对面均为平整的垂直面,两个垂直面的间距刚好为管道5的直径,该间距设置减少了管道5在基坑7中的水平偏移量。管道5放置在两个基座后,管道5直接落在绳索4上,此时绳索4的长度决定的管道5相对于基座的高度,绳索4调整完毕之后,将绳索4捆绑在圆环上进行缠绕固定,使得绳索4难以自由松动,绳索4在两个基座之间的长度调整实现了各个分段的管道5在高度上的统一。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