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来水直冲马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09803阅读:1879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来水直冲马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来水直冲马桶。



背景技术:

传统马桶的存水坑位于马桶盆部蛋形凸缘中心线后端,在漩涡水回旋的过程中,冲刷水在发生虹吸前即已经进入排污口,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传统马桶的导水圈(打孔方式)及无导水圈方式,在洗刷锅面时更多的是利用水的势能转化为动能来洗刷锅面,然而受马桶水箱高度的限制,当锅面粘有稀稠物时,洗刷效果较差,需要多次冲水才能洗净锅面,不利节水及卫生状况。

传统水箱马桶对管道的制造精度要求较高,才能达到排污效果。

传统水箱马桶,整体重量重、体积大,不利于陶瓷的轻量化生产。

传统水箱马桶,冲洗末端,由于空气进入空腔不能及时补水噪音大。

因此,上述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来水直冲马桶,其具有小型、轻量、节水及低噪音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来水直冲马桶,包括盆部及设于盆部后侧的供水装置,设于盆部底部的排水机构,其中,供水装置与加压自来水管道连接,盆部上部开口具有蛋形凸缘,排水机构包括存水坑,所述存水坑的中心位于蛋形凸缘的前侧,所述盆部具有干燥面及与干燥面连续形成的存水面,所述的干燥面包括与蛋形凸缘相连的内凹承水层及与内凹承水层连续形成的外凸分水层,所述的供水装置包括面冲出水口,设于内凹承水层并沿内凹承水层的内周面向大致水平方向喷出洗净水并形成回旋流,所述的内凹承水层和外凸分水层共同构成为使自面冲出水口出来的洗净水向全周形成连续的扇形发散后并聚集的导水面。

上述结构通过前移存水坑(位于蛋形凸缘中心线前端),首先,可增加后端聚水的接触面积,同时漩涡水流经盆部后端时,上抬水位,既能减少发生虹吸前的水量浪费,又能保持水的动能;其次,存水坑的前移,使整体虹吸管道前移,能大大减少陶瓷的整体尺寸,有利于陶瓷的小型化和轻量化生产。同时,上述结构采用自来水的冲刷方式,利用原有管线水的动能来冲洗盆面,不仅洗净效果明显优于现有通过水箱蓄水的洗净方式,而且对管道的生产、制造精度要求较低,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自来水通过内凹承水层及外凸分水层的导引作用,在水流动过程中使水流呈扇形发散,不断增大过水面积,能够充分利用原有水的动能来洗净承污面,当承污面粘有稀稠物时,也能保证洗刷效果。

优选地,所述的蛋形凸缘向内侧悬伸,构成为防止水流飞溅至便器外部的大致全周的防溅凸缘。

优选地,所述排水机构还包括设于盆部底部的排水流路入口及与排水流路入口连通的排水弯管,与所述排水流路入口平行相对的方向设有一喷射孔。

优选地,所述的内凹承水层、外凸分水层及存水面的面斜率分别为a、b、c,则b>c>a。此构造,大大降低了虹吸过程中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冲水噪音。

优选地,所述盆部前侧和两侧相对Y轴均为对称式构造,而后侧为非对称式构造,将蛋形凸缘左右两侧横向截面区域半径定义为R1,前侧横向截面区域半径定义为R2,后侧右部横向截面区域半径定义为R3,后侧左部横向截面区域半径定义为R4,则R1>R3>R2>R4;内凹承水层和外凸分水层在X轴上的分界部大致构造为自面冲出水口喷射出来的洗净水流外缘部到达X轴的交点,将内凹承水层和外凸分水层在X轴正反方向上的分界部纵向截面曲率半径定义为ρ1,盆面内与ρ1点处的等高面在Y轴反方向的交汇点处纵向截面曲率半径定义为ρ3,正方向的交汇点处纵向截面曲率半径定义为ρ5,在区域A1和区域A3的某一交汇点处纵向截面曲率半径分别定义为ρ2和ρ4,则ρ1<ρ2<ρ3,且ρ1<ρ4<ρ5。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沿Y轴方向的截面剖示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横向截面剖示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沿X轴方向的截面剖示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洗净水的回旋效果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盆部横向截面剖示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E-E的截面剖示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F-F的截面剖示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G-G的截面剖示图。

图10A为本实用新型的洗净水在区域A1内的发散效果图。

图10B为本实用新型的洗净水在区域A2内的聚集效果图。

图10C为本实用新型的洗净水在区域A3内的发散效果图。

图10D为本实用新型的洗净水在区域A4内的聚集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自来水直冲马桶,包括盆部1及设于盆部1后侧的供水装置2,设于盆部底部的排水机构3。

为了进一步描述的方便,将马桶盆部1以其中心点作为基准点,绘制X轴和Y轴,如图3至图6所示,将盆部依水流回旋方向划分为A1、A2、A3和A4四个区域。在以下的描述中,横向截面指的是马桶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沿水平方向的剖切面,纵向截面指的是马桶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沿竖直方向的剖切面。

其中,盆部1上部开口具有蛋形凸缘11,蛋形凸缘11向内侧悬伸,可有效避免水流飞溅至便器外部。盆部1具有干燥面12及与干燥面12连续形成的存水面13。干燥面12包括与蛋形凸缘11相连的内凹承水层121及与内凹承水层121连续形成的外凸分水层122。

自来水通过内凹承水层121及外凸分水层122的导引作用,自供水装置出来的水流,在流动过程中呈扇形发散,不断增大过水面积,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原有水的动能来洗净承污面,而且当承污面粘有稀稠物时,也能保证洗刷效果。

供水装置2与加压自来水管道连接。供水装置2包括面冲出水口21,设于内凹承水层121并沿内凹承水层121的内周面向大致水平方向喷出洗净水并形成回旋流。其中,内凹承水层121和外凸分水层122共同构成为使自面冲出水口21出来的洗净水向全周形成连续的扇形发散后并聚集的导水面。

如图6所示,盆部1前侧和两侧相对Y轴均为对称式构造,而后侧为非对称式构造。将蛋形凸缘11左右两侧横向截面区域半径定义为R1,前侧横向截面区域半径定义为R2,后侧右部横向截面区域半径定义为R3,后侧左部横向截面区域半径定义为R4,则R1>R3>R2>R4。

结合图7至图9所示,内凹承水层121和外凸分水层122在X轴上的分界部大致构造为自面冲出水口21喷射出来的洗净水流的外缘部到达X轴的交点。将内凹承水层121和外凸分水层122在X轴正反方向上的分界部纵向截面曲率半径定义为ρ1,盆面内与ρ1点处的等高面在Y轴反方向的交汇点处纵向截面曲率半径定义为ρ3,正方向的交汇点处纵向截面曲率半径定义为ρ5,在区域A1和区域A3的某一交汇点处纵向截面曲率半径分别定义为ρ2和ρ4,则ρ1<ρ2<ρ3,且ρ1<ρ4<ρ5。

排水机构3包括存水坑31,存水坑31的中心位于蛋形凸缘11中心线的前端,存水坑31连接位于盆部1底部的排水流路入口32,与排水流路入口32相连的是构成为虹吸管道的排水弯管33,排水流路入口32平行相对的方向设有一喷射孔34。存水坑31内的漩涡水,在利用水漩涡动能的同时通过喷射孔34喷射的高速水,迅速产生虹吸现象,完成排污动作。

如图10A、10B所示,在上述构造的导水面作用下,水流在区域A1内开始发散,通过扇形面洗刷锅面,由于水流速度延缓,通过收缩段的曲率区域A2后,水仍能保持较大的动能。

如图10C、10D所示,水流在通过R2段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水流沿切线方向流向区域A3,同时从区域A3开始发散,通过扇形面洗刷锅面,由于水流速度的延缓,通过收缩段的曲率区域A4后,水仍能保持较大的动能。在临近面冲出水口的外凸分水层122末端,通过曲率半径变小的作用,下压漩涡水,使漩涡水往存水坑31流动,防止漩涡末端低速水阻挡面冲出水口21的高速水,造成水花飞溅。

作为一种较佳实施例,如图3所示,设定上述的内凹承水层121、外凸分水层122及存水面13的面斜率分别为a、b、c,则需满足b>c>a,如此设计,当水流在产生虹吸作用时,可大大降低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冲水噪音。

上述结构采用自来水的冲刷方式,利用原有管线水的动能来冲洗盆面,不仅洗净效果明显优于现有通过水箱蓄水的洗净方式,而且对管道的生产、制造精度要求较低,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上述结构采用向内侧悬伸的蛋形凸缘11取代传统马桶结构的导水圈,不易残垢,更易清洗。

上述结构通过前移存水坑31(位于蛋形凸缘11中心线前端),首先,可增加盆部1后端聚水的接触面积,同时漩涡水流经盆部1后端时,上抬水位,既能减少发生虹吸前的水量浪费,又能保持水的动能。其次,存水坑31的前移,使虹吸管道整体前移,能大大减少陶瓷的整体尺寸,有利于陶瓷的小型化和轻量化生产,同时在使用时,人可以坐的更靠后,不怕溅水更卫生。

上述结构盆部1的导水面设计,使得盆面漩涡水流无断流现象和飞水,通过漩涡水效应,带动盆部内存水旋转,抬升液位面增加水势能的同时保留原有的水动能,更利于冲洗。

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进与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