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咬合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89524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咬合桩。



背景技术:

咬合桩是在桩与桩之间形成相互咬合排列的一种基坑围护结构。桩的排列方式为一条不配筋素混凝土桩(素桩)和一条钢筋混凝土桩(荤桩)交错布置,且素桩和相邻荤桩之间存在相互重叠的混凝土部分,即咬合部位。

素桩、荤桩均采用泥浆护壁旋挖机施工,素桩施工完后切割掉预设的咬合区域的混凝土再施工与之相邻的荤桩,从而实现素桩与荤桩的咬合。施工时,在素桩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之相邻的荤桩的施工。

目前咬合桩已经是工程上一种常见的基坑维护形式,但是由于地下工程的高度复杂性和施工工艺的限制,实际施工完成后,经常出现素桩和荤桩的混凝土咬合部位质量不佳的问题,从而导致发生渗漏水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咬合桩,对素桩和荤桩的咬合部位进行了加强,提高了咬合部位的质量,有效防止渗漏水事故的发生。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咬合桩,包括素桩和荤桩,所述素桩与所述荤桩相互交错布置,且所述素桩与相邻的所述荤桩相互咬合形成咬合部位,所述咬合部位设有孔道,所述孔道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咬合部位,所述孔道内充满止水填充物。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素桩和所述荤桩为相同尺寸的圆柱桩。

作为优选方案,各所述素桩和与之相邻的所述荤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均相等。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素桩或所述荤桩的横截面半径大于所述素桩和与之相邻的所述荤桩的中心距离的一半,且小于所述素桩和与之相邻的所述荤桩的中心距离。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孔道的横截面为圆形,其大小不超出所述咬合部位的横截面的范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孔道位于所述咬合部位的横截面的中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止水填充物为膨润土泥浆。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咬合桩,跟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咬合质量好,防止发生渗漏水事故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咬合桩的咬合部位设有孔道,孔道沿竖直方向贯穿咬合部位,孔道内充满膨润土泥浆。膨润土泥浆凝固后对咬合部位进行加强,提高了咬合部位的质量,有效防止渗漏水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咬合桩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A1、第一素桩,A2、第二素桩,B1、第一荤桩,B2、第二荤桩,2、咬合部位,3、孔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咬合桩,取咬合桩的任意一段,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素桩A1、第二素桩A2、第一荤桩B1以及第二荤桩B2,所有素桩与荤桩均为相同尺寸的圆柱体桩,其横截面半径为R,相邻两桩之间的中心距离为L,且L/2<R<L。第一素桩A1、第二素桩A2为不配筋的素混凝土桩,第一荤桩B1、第二荤桩B2为钢筋混凝土桩。第一素桩A1和第二素桩A2间隔第一荤桩B1布置,且第一荤桩B1与第一素桩A1、第二素桩A2分别咬合形成咬合部位2;第二荤桩B2与第一荤桩B1间隔第二素桩A2布置,且第二素桩A2与第一荤桩B1、第二荤桩B2分别咬合形成咬合部位2。咬合部位2的横截面的中央设有孔道3,孔道3的横截面为圆形,其大小不超出咬合部位2的横截面,且孔道3沿竖直方向贯穿整个咬合部位2。孔道3内充满膨润土泥浆。膨润土泥浆对咬合部位2进行加强,提高了咬合部位2的质量,防止渗漏水事故的发生。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咬合桩,包括素桩和荤桩,所述素桩与所述荤桩相互交错布置,且所述素桩与相邻的所述荤桩相互咬合形成咬合部位,所述咬合部位设有孔道,所述孔道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咬合部位,所述孔道内充满止水填充物。所述止水填充物对所述咬合部位进行加强,提高了所述咬合部位的质量,有效防止渗漏水事故的发生。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