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便斗进水管工字形胶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8142阅读:8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便斗进水管工字形胶塞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胶塞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小便斗进水管工字形胶塞。



背景技术:

由于不同生产厂家或不同国家对于小便斗进水管直径生产标准不一致,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小便斗进水管尺寸有13mm、14mm、15mm、16mm、20mm,相对应就有13、14、15、16、20的小便斗进水管工字形胶塞,而且相互之间不能通用。所以传统的小便斗进水管工字形胶塞存在以下缺点:1、通用性不强,2、产品结构偏厚,安装困难。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小便斗进水管工字形胶塞,通用性好,节省材料和成本。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小便斗进水管工字形胶塞,包括剖切面为工字形的胶塞主体,所述胶塞主体的内部设置有薄壁空腔,所述胶塞主体的一端开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一连接孔,所述胶塞主体的另一端开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弹性安装部,所述弹性安装部为锥形管状结构,所述弹性安装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所述弹性安装部的另一端沿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方向逐渐收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孔与弹性安装部一端的孔径均为17.5mm,所述弹性安装部另一端的孔径为12mm。

进一步地,所述胶塞主体和弹性安装部均为橡胶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解决了通用性问题,安装更加方便快捷,节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传统小便斗进水管工字形胶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图1所述的传统小便斗进水管工字形胶塞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图2所述的传统小便斗进水管工字形胶塞的A向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小便斗进水管工字形胶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图4所述的传统小便斗进水管工字形胶塞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图5所述的传统小便斗进水管工字形胶塞的A向剖视图。

图中:

1、胶塞主体;2、第一连接孔;3、第二连接孔;4、空腔;5、弹性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4-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小便斗进水管工字形胶塞,包括剖切面为工字形的胶塞主体1,所述胶塞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薄壁空腔4,所述胶塞主体1的一端开设有与所述空腔4连通的第一连接孔2,所述胶塞主体1的另一端开设有与所述空腔4连通的第二连接孔3,所述空腔4内设置有弹性安装部5,所述弹性安装部5为锥形管状结构,所述弹性安装部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孔2连接,所述弹性安装部5的另一端沿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孔2的方向逐渐收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孔2与弹性安装部5一端的孔径均为17.5mm,所述弹性安装部5另一端的孔径为12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胶塞主体1和弹性安装部5均为橡胶材质。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使用方式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传统小便斗进水管工字形胶塞,包括剖切面为工字形的胶塞主体1,胶塞主体1上开设有通孔,通孔用于安装小便斗进水管,通孔的尺寸与小便斗进水管相对应,每一种型号的小便斗进水管对应一种型号的胶塞主体1,并且通孔的壁厚较厚,生产效率低,安装困难。

如图4-6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保持小便斗进水管工字形胶塞外形尺寸基本不变情况下,通过改变产品内孔结构,来实现其通用性,首先设置薄壁空腔4,壁厚优化到合适尺寸,以节省材料,提高生产效率,然后在第一连接孔2处增加一个薄斜边结构(即弹性安装部5),弹性安装部5将孔径由17.5mm收缩到12mm,从而使产品能通用于13-16mm直径的进水管。

具体使用时,将小便斗进水管伸入第一连接孔2中,并使弹性安装部5扩张,弹性安装部5利用自身的弹力将小便斗进水管卡紧。

综上,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把内孔改为薄斜边结构,在插入进水管时可以承受一定的扩张力,从而解决通用性问题;通过优化产品壁厚结构,起到节约材料,提高生产效率作用,也便于安装在小便斗上。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