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夹心中间墙与预制叠合底板连接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85028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预制叠合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特别是一种全预制叠合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的预制夹心中间墙与预制叠合底板连接节点结构。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CN205742265U公开了一种全预制叠合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其底板为预制叠合底板,其侧墙或侧墙与中间墙体为预制夹心中间墙,其顶板为预制叠合顶板,底板、侧墙或侧墙与中间墙体、顶板三者通过现浇连接成整体地下综合管廊。其中的预制夹心中间墙包括两侧的预制层和中间的夹心现浇层,预制夹心中间墙的预制层内预埋有钢筋网片,两侧的预制层内钢筋网片通过绑扎在中间的桁架上连接固定。由中国专利申请CN205742265U可知,预制夹心中间墙与预制叠合底板相连接时,可直接在预制叠合底板的现浇层内埋设矩形钢筋笼,然后对预制叠合底板和预制夹心中间墙的现浇层分别进行现浇固定即可。但是很明显,这种连接方式的第一、第二现浇段连接位置正好位于预制夹心中间墙与预制叠合底板连接处,使得整体结构的抗剪能力较弱,无法保证其具有足够连接强度和良好的受力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能实现预制夹心中间墙与预制叠合底板稳固连接,且具有足够受力性能的预制夹心中间墙与预制叠合底板连接节点结构。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提到的“竖向”、“横向”、“纵向”、“上”、“下”是相对附图所示方向而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预制夹心中间墙与预制叠合底板连接节点结构,包括竖直设置的预制夹心中间墙和水平直接设置于预制夹心中间墙下方的预制叠合底板,预制夹心中间墙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预制层和位于中间的第一现浇层,预制叠合底板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二预制层和位于第二预制层上的第二现浇层,预制夹心中间墙的两侧第一预制层内均布多根竖向钢筋,预制叠合底板的第二预制层和第二现浇层内均布横向钢筋,预制夹心中间墙的竖向钢筋伸出第一预制层并延伸形成U型结构,该U型结构进入预制叠合底板的第二现浇层内并置于预制叠合底板的第二预制层;预制叠合底板的第二预制层内设置马凳钢筋,该马凳钢筋的顶部弯折成U字型并伸入位于第二现浇层内的预制夹心中间墙的竖向钢筋U型结构内,且该马凳钢筋的两端弯折后向第二预制层内延伸;预制夹心中间墙的第一现浇层与预制叠合底板的第二现浇层用混凝土现浇成一体。

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U型结构的底部经钢筋垫板抵顶预制叠合底板的第二预制层,以使预制夹心中间墙的压力分布均匀。

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预制夹心中间墙的竖向钢筋U型结构与所述马凳钢筋、预制叠合底板的第二现浇层内的横向钢筋绑扎或焊接在一起。

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马凳钢筋与所述预制叠合底板的第二预制层内的横向钢筋绑扎或焊接在一起。

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预制夹心中间墙的竖向钢筋U型结构与所述马凳钢筋形成的钢筋框内设置多根辅助连接钢筋。

为了观测灌浆情况,预制夹心中间墙的一侧第一预制层上设置观测孔。

为便于管廊结构安装,预制叠合底板的底部设置混凝土垫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将预制夹心中间墙的竖向钢筋伸出第一预制层并延伸形成U型结构进入预制叠合底板的第二现浇层内并通过钢筋垫板置于第二预制层,同时在预制叠合底板内的连接处增设马凳钢筋,并将预制叠合底板的第二现浇层与预制夹心中间墙的第一现浇层一起现浇混凝土形成一体结构,这样,本实用新型不仅通过钢筋分布的改变保证了预制夹心中间墙与预制叠合底板的连接强度,而且有效提升了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预制夹心中间墙;11第一预制层;12第一现浇层;13竖向钢筋;14U型结构;15第一桁架筋;2预制叠合底板;21第二预制层;22第二现浇层;23横向钢筋;24纵向钢筋;25第二桁架筋3钢筋垫板;4马凳钢筋;5辅助连接钢筋;6观测孔;7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预制夹心中间墙与预制叠合底板连接节点结构一实施例包括竖直设置的预制夹心中间墙1和水平直接设置于预制夹心中间墙1下方的预制叠合底板2。预制夹心中间墙1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预制层11和位于中间的第一现浇层12,两侧的第一预制层11内均布多根竖向钢筋13和与竖向钢筋13垂直对应连接的纵向分布钢筋,且两侧第一预制层11内的竖向钢筋13伸出第一预制层并延伸形成U型结构14,该U型结构14延伸进入预制叠合底板2的第二现浇层22内,该U型结构14的底部经钢筋垫板3置于预制叠合底板2的第二预制层21;第一现浇层12内设置用于支撑两侧竖向钢筋13的第一桁架筋15。预制叠合底板2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二预制层21和位于第二预制层21上的第二现浇层22,第二预制层21和第二现浇层22内均布多根横向钢筋23和多根与对应侧的横向钢筋23连接的纵向钢筋24,第二预制层21和第二现浇层22内的横向钢筋23之间设置第二桁架筋25。预制叠合底板2的第二预制层21内设置马凳钢筋4,该马凳钢筋4的顶部弯折成U字型且该U字型顶部伸入位于第二现浇层22内的预制夹心中间墙1的U型结构14内,且该马凳钢筋4的两端弯折后向第二预制层21内延伸。预制叠合底板2的第二现浇层22及预制夹心中间墙1的第一现浇层12一起现浇混凝土形成一体结构。

为进一步增强连接节点处的连接强度及受力性能,预制夹心中间墙1的竖向钢筋13的U型结构14与马凳钢筋4、预制叠合底板2的第二现浇层22内的横向钢筋23绑扎在一起。马凳钢筋4的两端与预制叠合底板2的第二预制层21内的横向钢筋23绑扎或焊接在一起。预制夹心中间墙1的竖向钢筋U型结构14与马凳钢筋4形成的钢筋框内设置多根辅助连接钢筋5。

为了观测灌浆情况,预制夹心中间墙1的一侧第一预制层11上设置观测孔6。

为便于管廊结构安装,预制叠合底板2的底部设置混凝土垫层7。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