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5945发布日期:2018-09-07 21:58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的排水装置,特别是用于接纳并传输地面积水至排水系统的装置,俗称地漏。



背景技术:

地漏是普遍使用的建筑物排水装置,主要起排水和防止排水管道中积聚的臭气溢出的作用,目前公知的地漏主要有水封式和机械密封式等类型。常见的机械密封式地漏,主要部件包括地漏腔体、复位机构和地漏底封,以及其他一些附属零件。地漏腔体的内部空间为地漏排水的水流通道,地漏腔体下端面与地漏底封组成地漏开启与关闭系统。复位机构是使地漏从开启状态回复关闭状态的动力机构,复位机构的驱动力可来源于机械力如弹簧的回弹,也可来源于电磁力如磁铁的吸合。复位机构带动地漏底封运动,使地漏从排水状态复位到密封状态。为提高机械密封式地漏开启状态的稳定性以增加排水量,专利文献《储能式地漏》(CN201428167Y,2010.03.24)提出了一个技术方案,该方案针对以联动轴带动地漏底封运动的复位机构而设计。该方案在复位机构(该文中称弹力机构)、地漏腔体(该文中称阀体)和地漏底封(该文中称堵塞)所组成的自动开启和关闭的机械密封式地漏结构中,增加一个与地漏底封联动的下部开有小孔的杯体。当地面的积水流入地漏,积水通过导流板的导流首先进入杯体,当杯体内水位上升到一定程度,杯体内存水的重力压缩弹簧并通过联动轴带动地漏底封下移使地漏开启。在地漏排水过程中,即使流入地漏的水流流量发生变化,由于杯体内存水量变化不大,压缩弹簧的作用力保持稳定,从而保持地漏底封向下位移稳定,地漏处于稳定的开启状态。当没有积水流入地漏,杯体内的存水通过小孔流出,压缩弹簧的重力逐渐减少,直至弹簧复位,地漏关闭。



技术实现要素:

专利文献《储能式地漏》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中,由于需要增加导流板以将流入地漏的水流导入杯体,由此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增加的导流板使地漏进水口面积减少;二是水流需要经过180度的反向流动,才能进入杯体与地漏腔体之间的环形通道。这两个问题导致流经地漏的水流流动阻力加大,地漏的流量减少。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储能式地漏》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并没有考虑到下述问题:一是地漏在开启过程中,杯体内存水的重力是压缩弹簧的主要作用力,但由于污水管道内常常存在变动的正压力,这一正压力作用在底封上,产生向上的作用力,使压缩弹簧的作用力减少,若排水管道中正压力较高,将出现地漏不能开启的现象;二是地漏在排水状态时,通常地漏内腔充满水,使杯体浸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这一向上浮力与杯体中存水的向下重力方向相反,使杯体所受的向下作用力,也即压缩弹簧的作用力减少,从而使地漏腔体下端面与底封之间的间隙减少,导致地漏的流通面积减少,排水量下降。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将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区分为小口径杯体与大口径杯体两种结构类型,利用不同结构类型对流量影响因素敏感程度的不同,分别针对该两种类型,改进流道结构,以及改进杯型内胆的受力状态,有效减少地漏的流道阻力,扩大地漏的流通面积,从而提高地漏排水量。

本发明的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由地漏腔体、杯型内胆、内胆支承和复位机构组成。

所述的杯型内胆包括杯体、杯脚、杯底,杯体底部开有小孔,杯底用作地漏的底封,地漏关闭时杯底上表面与地漏腔体下端面接触实现密封,地漏开启时水流从杯底上表面与地漏腔体下端面之间的间隙排出。杯型内胆与复位机构相连,可上下移动实现地漏的开启与关闭。

所述的地漏腔体,地漏腔体的内部空间为地漏排水的水流通道,地漏腔体下端面与杯底组成地漏开启与关闭的系统。

所述的杯型内胆,由杯体、杯脚、杯底组成,杯体底部开有小孔,杯底用作地漏底封,杯脚用以限定杯底与杯体之间的间距,可以独自为一零件,或附属于杯体或杯底之上,甚至演化为其他零件的一部分。地漏关闭状态下,杯底上表面与地漏腔体下端面紧密接触,形成密封;地漏开启状态下,杯底上表面与地漏腔体下端面之间的间隙,形成地漏的出水口。

所述的内胆支承,是连接地漏腔体与复位机构的部件,通过复位机构与杯型内胆相连,支承杯型内胆。在图1、图2、图3、图4的原理示意图中,没有画出内胆支承。

所述的复位机构,是使地漏从开启状态回复关闭状态的动力机构,复位机构的驱动力可来源于机械力如弹簧的回弹,也可来源于电磁力如磁铁的吸合。复位机构通过联动轴带动地漏底封运动,使地漏从排水状态复位到密封状态。在图1、图2、图3、图4的原理示意图中,没有画出复位机构。

本文中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描述,只涉及与本发明相关的功能部件,未涉及一些与本发明无关的地漏附件,也未涉及这些功能部件的组合形式。例如,未涉及地漏底座及其之上的附件,地漏底座安装于地面,与其附件一起,接纳地面的积水并导入地漏腔体;导流板、导流槽可以是内胆支承的一部分,内胆支承可以与地漏腔体一体;地漏腔体可与底座一体,也可与底座分开成为可拆卸组合的部件。文中也没有限定地漏腔体与杯体一定是圆形。

对于小口径杯体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本发明采用扩大地漏进水口与减少水流流动阻力的技术方案,其特征是:地漏流道采用无导流板的直通结构,即地漏腔体内表面与杯体外表面所构成的环形通道上方,没有阻挡水流进入该环形通道的构件。本技术方案扩大了地漏进水口面积,消除了水流180度转弯造成的流动阻力,因此可明显提高地漏流量。

图1中A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当地漏处于关闭状态时,地漏腔体(1)内表面与杯体(2-1)外表面、杯底(2-4)上表面共同构成了一个临时性储水容器。当地面积水流入关闭状态的地漏,流水首先进入这一临时性储水容器,并随着积水的流入,容器中的水位逐渐升高。容器的存水在杯底(2-4)产生压力,其值约等于存水的静压强与地漏腔体(1)底端出口面积的乘积,这一向下的作用力施加在复位机构之上。复位机构所受向下作用力随着临时性储水容器中水位的提高而增大,直至达到复位机构的开启阈值,地漏开启。地漏在开启状态时,水流进入地漏腔体(1)内表面与杯体(2-1)外表面所构成的环形通道,从地漏腔体(1)下端面与杯底(2-4)上表面之间的间隙排出。

图1中B是专利文献《储能式地漏》技术方案中地漏进口处的排水状况示意。比较图1中A与B,B由于设置了导流板,流入地漏的水流需经过180度反向才能进入环形流道,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从地面流入地漏的水流,由大致水平方向90度转弯转为大致垂直方向进入环形通道,水流阻力大为减少;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地漏进口处没有设置导流板,水流进入地漏的入口通道面积可增加近1倍。

在专利文献《储能式地漏》的技术方案中,水流先进入杯体;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略有不同,流水从小孔(2-2)进入杯体。由于在地漏的开启过程中,临时性储水容器中的水位必须上升到足够的高度,才能达到复位机构的开启阈值,只要小孔(2-2)的开孔面积适当,这一过程保障了杯体(2-1)内有足够的存水。对于小口径杯体地漏,进水口面积以及流道阻力对地漏流量的影响更为敏感,因此,本方案能够在保持开启稳定的前提下,大幅增加地漏的排水量。

对于大口径杯体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本发明采用增加杯型内胆所受向下作用力的技术方案,其特征是:杯体的垂直投影面积比杯底的垂直投影面积大。本技术方案在地漏排水状态下,增加了杯型内胆所受的向下作用力,使地漏排水时能够达到最大的开启间隙,提高了地漏的流量。

图2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地漏排水时,杯型内胆所受主要作用力为杯体(2-1)内存水的重力、杯体(2-1)上表面与下表面压力差所形成的压力、杯底(2-4)所受的排水冲击力。这些力共同作用,使地漏维持开启状态。

地漏排水状态下,水流经过地漏腔体(1)内表面与杯体(2-1)外表面所构成的环形通道,由地漏腔体(1)下端面与杯底(2-4)上表面所形成的间隙排出。水流经过环形通道后,在杯体(2-1)底面产生漩涡,从而形成低压区。杯体(2-1)所受压力(P),是杯体(2-1)上表面压强(pt)与杯体(2-1)下表面压强(pb)之差与杯体(2-1)垂直投影面积(A)的乘积,即:P=(pt- pb)×A;A越大,P越大。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知:杯底(2-4)所受冲击力(F)=水流质量(M)×水流速度(U)。其中水流质量(M)等于流量(Q)与水密度(ρ)的乘积,水流速度(U)等于流量(Q)与地漏腔体(1)下端出口面积(S)之商,因此,F=Q2ρ/S。由此可见,相同流量下,S越小,F越大。

在本技术方案中,设置杯体(2-1)的垂直投影面积(A)远比杯底(2-4)的垂直投影面积(S)大,因此,能够有效增加杯型内胆(2)在地漏排水时所受的向下作用力,提高地漏开启的稳定性。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了在大口径杯体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中设置收缩段流道的技术方案,其特征是:杯体下部与地漏腔体下部均有逐渐收缩段,使该段相应的环形通道截面随着杯型内胆的下移而缩小。这一技术方案有效减少地漏排水的流动阻力,增加排水时维持地漏开启的作用力,从而增加地漏的排水量。工作原理见图3。地漏腔体(1)内表面与杯体(2-1)外表面所形成的环形通道,由垂直段流道与收缩段流道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收缩段流道的设置有效减缓了流道的变化,从而减少了水流的流动阻力。另一方面,由于收缩段流道的环形通道面积远比杯体(2-1)上表面的通道面积小,因此相对水流速度大,相应水流压力变小,有效减少杯体(2-1)下表面的压力,增加了杯体所受的向下作用力,使地漏在开启状态下维持较大的开启间隙,提高地漏流量。当杯型内胆(2)向下移动,收缩段流道的通道面积进一步缩小,流速进一步加大,水流压力进一步减少,杯体所受向下作用力进一步加大。这一正反馈过程有效提高地漏开启性能。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了在大口径杯体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中设置导流板的技术方案,其特征是:在杯体上方设置导流板,所述导流板,是设置在地漏腔体内表面与杯体外表面所构成的环形通道上方的环形板状构件,该构件承接流入地漏的水流,阻止这些水流直接流入该环形通道,引导这些水流进入杯体。这一技术方案适用于大口径杯体杯型内胆地漏,能够保障地漏在开启过程中,杯型内胆受到更大的向下作用力,用以克服排水管道中可能存在的正压力。图4是设置导流板的大口径杯体杯型内胆地漏的结构与排水状态示意图。由于地漏进水口口径大,导流板(3-4)虽然使地漏进水口流通面积减少,但对地漏流量的影响不大。地漏开启过程中,地面积水首先经过导流板(3-4)流入杯体(2-1),杯体(2-1)中存水的最大重力(G)大致等于杯体垂直投影面积(A)与杯体高度(h)的乘积,而排水管道中正压力对杯型内胆(2)的向上作用力等于杯底(2-4)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排水管道内正压强的乘积。在本技术方案中,可以选取杯体(2-1)的垂直投影面积远比杯底(2-4)的垂直投影面积大,使杯体(2-1)中存水的最大重力(G)远大于杯底(2-4)所受的因排水管道内正压强所产生的向上作用力,保障地漏的开启。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了适用于小口径杯体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与大口径杯体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的设置导流槽的技术方案,其特征是:在杯体上方设置导流槽,所述导流槽,包括承接流入地漏水流的环形集水区,以及与此环形集水区相连的、在地漏腔体内表面与杯体外表面所构成的环形通道上方、将流入地漏的水流导入杯体的槽型导水桥,导流槽的内周边上,除了槽型导水桥的出口外,其余部分均有凸缘。这一技术方案使地漏开启时加大杯型内胆所受向下作用力,又能够不减少地漏进水口的通道面积,增加地漏流量。图5是这一技术方案的一个实现形式的结构示意图。A-A是环形集水区(3-5)的截面示意图,B-B是槽型导水桥(3-6)的截面示意图,图5所示结构中有4条槽型导水桥(3-6)。凸缘高度的设计,应使在地漏进水流量较小的工况下,水流进入环形集水区(3-5),经过槽型导水桥(3-6)进入杯体。在地漏进水流量较大的工况下,大部分水流可越过环形集水区(3-5)及槽型导水桥(3-6)的凸缘直接进入环形通道。

进一步,本发明为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提供了以悬臂梁支承杯型内胆的技术方案,其特征是:杯型内胆通过贯穿其轴心的联动轴支承在悬臂梁上。这一技术方案使得无需将地漏内芯拆卸出来就可以清洁杯体,也扩大了地漏进口的通道面积,增加地漏的排水量。图6是这一技术方案的一个实现形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中的复位机构(8)是弹簧机构,包括复位弹簧(8-1)、上半轴(8-2)、下半轴(8-3)及限位弹簧(8-4)。图6中,杯型内胆(2)固定在贯穿其轴心的联动轴上,该联动轴由上半轴(8-2)、下半轴(8-3)组合而成。内胆支承(3)可分为支承环(3-1)、悬臂梁(3-2)及弹簧座(3-3),弹簧座(3-3)设置在悬臂梁(3-2)的端点,悬臂梁(3-2)与支承环(3-1)相连,上半轴(8-2)支承在弹簧座(3-3)上。

进一步,本发明为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提供了复位机构联动轴采用卡扣连接的技术方案,其特征是:杯型内胆固定在贯穿其轴心的联动轴上,联动轴包括上半轴和下半轴两段,一段带有凹形扣件,一段带有凸形扣件,上半轴和下半轴通过凹形扣件与凸形扣件的扣合连接成为整体。这一技术方案,使本发明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的组装简单容易。图7是这一技术方案的一个实现形式的结构示意图。杯型内胆(2)固定在贯穿其轴心的联动轴上,联动轴分成上半轴(8-2)和下半轴(8-3)两段。上半轴(8-2)下端是凹形扣件结构,下半轴(8-3)上端是凸形扣件结构。上半轴(8-2)的凹形扣件包括卡合部(8-2-1)、沉孔部(8-2-2)以及窄槽(8-2-3);下半轴(8-3)的凸形扣件包括卡柱(8-3-1)、卡帽(8-3-2)。在扣合装配过程中,当下半轴(8-3)的凸形扣件插入上半轴(8-2)的凹形扣件,凹形扣件因弹性变形而张开,凸形扣件压入凹形扣件后,凸形扣件与凹形扣件贴合,凹形扣件弹性复位锁紧。上半轴(8-2)中凹形扣件的材料为塑料等可弹性变形的材料,下半轴(8-3)中凸形扣件的材料对弹性变形没有要求,如塑料、金属等均可。

进一步,本发明为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提供了复位机构联动轴卡扣连接的锁定保护方案,其特征是:杯型内胆杯体的底部带有与上半轴凹形扣件相配合的限位套筒,下半轴上套有限位弹簧,上半轴与下半轴扣合连接后,限位套筒在限位弹簧的作用下进入限位位置,限位套筒使凹形扣件不能张开。这一技术方案,使卡扣连接后的联动轴,在非人工干预下不可能松脱,保证了地漏的可靠运行。图8是这一技术方案的一个实现形式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上半轴(8-2)下端是凹形扣件结构,下半轴(8-3)上端是凸形扣件结构。组装过程中,上半轴(8-2)的凹形扣件压入下半轴(8-3)的凸形扣件时,凹形扣件的卡合部(8-2-1)张开,杯体(2-1)底部的限位套筒(2-1-0)不会妨碍凹形扣件压入凸形扣件。扣合完成后,凹形扣件的卡合部(8-2-1)闭合,套在下半轴(8-3)之上的限位弹簧(8-4)张开,使限位套筒(2-1-0)进入限位位置,限位套筒(2-1-0)的阶梯环形套筒套住上半轴(8-2)凹形扣件的卡合部(8-2-1),约束凹形扣件不能张开。

进一步,本发明为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提供了内胆支承与地漏腔体采用悬臂梁卡扣连接的技术方案,其特征是:内胆支承与地漏腔体之间采用若干根沿外周边分布的悬臂梁卡扣连接,组装为可拆卸或不可拆卸的整体。这一技术方案的目的,也是使本发明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的组装简单容易。图9是这一技术方案的一个实现形式的结构示意图。内胆支承(3)的支承环(3-1)上沿外周边设置4根悬臂钩(3-5),地漏腔体(1)上相应位置设置有4个与内胆支承上的悬臂钩(3-5)相配合的扣眼(1-1)。在按压组装过程中,悬臂钩(3-5)变形进入扣眼(1-1),悬臂钩(3-5)在扣眼(1-1)内回弹自锁,使内胆支承(3)与地漏腔体(1)组合成为整体。

进一步,本发明为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提供了以一体化密封环取代分离式密封胶圈的技术方案,其特征是:地漏腔体上端面的外边沿一体化连接弹性压板,弹性压板的外边沿一体化连接密封环,密封环与地漏底座接触实现密封。这一技术方案省去密封胶圈并使安装更为简便。图10是本技术方案的一个实现形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局部放大图。地漏腔体(1)上端面外边沿一体化连接弹性压板(1-1),弹性压板(1-1)外边沿一体化连接密封环(1-2),密封环(1-2)下表面与地漏底座(6)上表面的密封面接触,在地漏腔体(1)与地漏底座(6)之间锁紧连接所产生的压力下实现密封。弹性压板(1-1)应为弹性材料,如塑料等。地漏腔体(1)、弹性压板(1-1)与密封环(1-2)可一体化成型,例如塑料加工成型。若地漏腔体(1)与内胆支承(3)连接为一整体,内胆支承(3)成为地漏腔体(1)上端面的延展,上述一体化密封环也可在内胆支承(3)上一体化成型。

附图说明

图1是小口径杯体无导流板直通结构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工作原理图。图中A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图,B是专利文献《储能式地漏》技术方案中地漏进口处的排水状况示意图。

图2是大口径杯体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工作原理图。

图3是设置收缩段流道的大口径杯体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工作原理图。

图4是设置导流板的大口径杯体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的结构与排水状态示意图。

图5是导流槽的结构示意图。图中3-5为环形集水区,3-6为槽型导水桥,A-A是环形集水区(3-5)的截面示意图,B-B是槽型导水桥(3-6)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以悬臂梁支承杯型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复位机构联动轴卡扣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中8-2为上半轴,其中8-2-1为卡合部、8-2-2为沉孔部、8-2-3为窄槽,8-3为下半轴,其中8-3-1为卡柱、8-3-2为卡帽。

图8是复位机构联动轴卡扣连接的锁定保护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8-2为上半轴,其中8-2-1为卡合部、8-2-2为沉孔部,8-3为下半轴,其中8-3-1为卡柱、8-3-2为卡帽,8-4为限位弹簧,2-1-0为限位套筒。

图9是内胆支承与地漏腔体的悬臂梁卡扣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地漏腔体,其中1-1为扣眼,3为内胆支承,其中3-1为支承环、3-5为悬臂钩。

图10是一体化密封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A为局部放大图,1为地漏腔体,其中1-1为弹性压板、1-2为密封环,6为地漏底座。

图1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图中:1为地漏腔体,2为杯型内胆,其中2-1为杯体、2-2为小孔、2-3为杯脚、2-4为杯底,3为内胆支承,其中3-1为支承环、3-2为悬臂梁、3-3为弹簧座、3-4为导流板,4为弹簧座封,5为地漏箅子,6为地漏底座,7为密封胶圈,8为复位机构,其中8-1为复位弹簧、8-2为上半轴、8-3为下半轴、8-4为限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应用本发明的一个地漏装置,见图11。

本实施例为小口径杯体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杯体(2-1)外径约为30mm,地漏腔体(1)可插入公称直径50mm的垂直排水管道中。地漏底座(6)固定在地面上,并支承整个地漏装置。地面积水经过地漏箅子(5)、地漏底座(6)、内胆支承(3)中支承环(3-1),直接进入地漏腔体(1)内表面与杯体(2-1)外表面构成的环形通道,从地漏腔体(1)下端面与杯底(2-4)上表面所构成的间隙排出。在地漏开启过程中及排水时,水流从小孔(2-2)进入杯体(2-1),在杯体(2-1)内存水的重力作用下,地漏维持稳定开启的状态。与专利文献《储能式地漏》的技术方案相比,本实施例的内胆支承(3)中无导流板,因此地漏的进水口增加近一倍,同时避免了水流迂回180度所产生的流动阻力,有效提高地漏流量。

本实施例的复位机构(8)采用弹簧机构,以弹簧受压缩后的回弹作为复位驱动力。复位机构(8)包括复位弹簧(8-1)、上半轴(8-2)、下半轴(8-3)、限位弹簧(8-4)。杯型内胆的支承采用图6所示的悬臂梁结构,复位弹簧(8-1)固定在内胆支承(3)的弹簧座(3-3)上,通过上半轴(8-2)、下半轴(8-3)支承杯型内胆(2),弹簧座(3-3)与支承环(3-1)之间以悬臂梁(3-2)连接。

内胆支承(3)与地漏腔体(1)采用图8所示的悬臂梁卡扣连接,组装成不可拆卸的整体,称之为地漏内芯,旋扣在地漏底座上,可拆卸清洁。地漏内芯与地漏底座(6)之间,放置密封胶圈(7),防止排水管道的臭气泄露。密封胶圈(7)的弹性也使内芯的拆卸与安装更为方便。

复位机构(8)中,上半轴(8-2)与下半轴(8-3)采用图7与图8所示的卡扣结构连接,在组装时插入压按后扣合成为整体,杯体(2-1)底部起到图8中限位套筒(2-1-0)的功能,与限位弹簧(8-4)一起,保障上半轴(8-2)与下半轴(8-3)卡扣结构连接不会松脱。限位弹簧(8-4)的另一个作用是使杯底(2-4)与地漏腔体(1)下端面的接触更为紧密,提高地漏的密封性能。卡扣结构的应用,使本实施例地漏的组装更为简易。

实施例2,应用本发明的另一个地漏装置,见图12。

本实施例为大口径杯体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杯体(2-1)的垂直投影面积超过杯底(2-4)的垂直投影面积的一倍,杯体(2-1)下部与地漏腔体(1)下部均有明显的逐渐收缩段。由于地漏进水口的流通面积较大,本实施例在内胆支承(3)设置导流板,以在地漏开启过程中增加杯型内胆所受的向下作用力,克服排水管道内的正压力。地漏底座(6)固定在地面上,并支承整个地漏装置。地面积水经过地漏箅子(5)、地漏底座(6)、内胆支承(3)中支承环(3-1)、导流板(3-4),进入杯体(2-1),然后从杯体(2-1)溢出流入地漏腔体(1)内表面与杯体(2-1)外表面构成的环形通道,从地漏腔体(1)下端面与杯底(2-4)上表面所形成的间隙排出。本实施例中,由于地漏进水口较大,排水过程中杯型内胆(2)受到较大的向下作用力使杯底(2-4)有充分和稳定的向下位移,地漏流道获得更大的流通面积,从而大幅提高了地漏的排水能力。本实施例中导流板可更换为图5所示结构的导流槽,以进一步扩大地漏进水口而获得更大的流量。

本实施例的复位机构(8)亦采用弹簧机构,复位弹簧(8-1)固定在内胆支承(3)的弹簧座(3-3)上,通过上半轴(8-2)、下半轴(8-3)、限位弹簧(8-4)支承杯型内胆(2)。杯型内胆的支承亦采用悬臂梁结构,以方便地漏内部的清洁。复位机构(8)的上半轴(8-2)与下半轴(8-3)采用卡扣结构连接,杯体(2-1)与限位弹簧(8-4)配合,对联动轴卡扣连接实现锁定保护。内胆支承(3)与地漏腔体(1)以悬臂梁卡扣连接组合成为不可拆卸的整体。本实施例还采用一体化密封环取代密封胶圈。这些技术方案的实施,使本实施例大口径杯体大流量杯型内胆地漏的组装过程更为简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