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防渗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9183发布日期:2018-08-08 09:04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防渗漏系统。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中,在浇筑筏板基础的时候,按工艺要求需预留出后浇带。现有技术中在浇筑筏板基础时,为防止浇筑筏板基础的混凝土渗漏到后浇带中,在浇筑到离后浇带约一米多时候,就停止大规模机械浇筑,改用人工边浇筑、边清理的施工方式。该施工方式不仅浪费时间、易造成混凝土早强等质量通病,而且混凝土渗漏到后浇带中的现象仍难以杜绝,为后续工序的施工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公告号为CN204849845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筏板基础后浇带的防渗漏装置,包括后浇带盖板、钢筋支架,以及设置在后浇带盖板两端的钢丝网。各零部件之间彼此独立,在需要使用时,利用绑扎丝将其相互绑扎、固定,钢筋支架对后浇带盖板及钢丝网进行支撑,使钢丝网覆盖预留后浇带的两内侧面,避免浇筑筏板基础时,混凝土渗入后浇带区域;筏板基础施工完毕后,将绑扎丝剪断,将各部件拆除即可。

该技术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部件彼此独立,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现场用绑扎丝捆绑,使用完毕后将绑扎丝剪断拆除,整个操作过程较繁琐,施工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防渗漏系统,其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防渗漏系统,包括后浇带,位于所述后浇带两侧的外墙,以及可拆卸设于所述后浇带内的防渗漏装置,所述防渗漏装置包括后浇带盖板,设于所述后浇带盖板底面的钢筋支架,以及分别设于所述后浇带盖板两端的钢丝网,所述钢丝贴合所述后浇带的两内侧面设置,所述钢筋支架与所述后浇带盖板固定连接,所述钢丝网与所述后浇带盖板滑移连接,并沿所述后浇带盖板长度方向移动,所述后浇带盖板与所述钢丝网之间设有驱动所述钢丝网沿所述后浇带盖板滑移的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钢筋支架与后浇带盖板固定连接,钢丝网与后浇带盖板滑移连接,并利用驱动件驱动钢丝网沿后浇带盖板滑移,这样,在浇筑外墙时,将该防渗漏装置放置在后浇带内,并利用驱动件钢丝网移动,使两钢丝网分别与后浇带的两内侧面贴合,之后对外墙进行浇筑即可;待外墙施工完毕后,利用驱动件驱动两钢丝网相对靠近,从而与外墙分离开,将防渗漏装置从后浇带中取出,即可对后浇带进行浇筑;整体操作方便,且由于各部件固定或滑移连接,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因此不会造成零件丢失。

进一步的,所述后浇带盖板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边框,两个所述边框的端部之间设有滑移框,所述钢丝网分别嵌设于相应所述滑移框内,两个所述边框相对侧侧壁上、沿其长度方向分别开有滑移槽,所述滑移框远离所述钢筋支架底部的一端的两侧分别凸出、滑移设于所述滑移槽内,并沿所述滑移槽滑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丝网嵌设在滑移框内,只需要利用驱动件驱动滑移框移动,即可带动钢丝网沿后浇带盖板移动,而不是驱动件直接与钢丝网连接,容易造成钢丝网损伤。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件包括垂直设于所述滑移框靠近相对侧所述滑移框一侧的齿板,以及与所述齿板啮合的齿轮,所述齿轮水平设置,且其轴心处固设有一转轴,所述转轴一端与所述齿轮固定连接,另一端凸出所述后浇带盖板顶面,并连接有一手轮,所述转轴与所述后浇带盖板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手轮驱动齿轮转动,从而驱动齿板移动,进而通过齿板带动滑移框沿边框滑移,即可驱动钢丝网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外墙与所述后浇带贴合的侧壁设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沿所述外墙厚度方向设置,其内设有止水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外墙与后浇带之间设置止水条,这样,当有水流在后浇带与外墙的抵接面处流动时,止水条吸水膨胀,进而避免水流流至室内。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钢丝网相背的一侧分别设有凸条,所述凸条沿所述钢丝网宽度方向设置,并沿所述钢丝网长度方向分布若干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钢丝网上设置凸条,这样,在浇筑外墙时,由于凸条的存在,可以直接在外墙侧壁形成用于放置止水条的让位槽,无需后续再在外墙侧壁开槽。

进一步的,所述滑移框内开设有一卡嵌槽,所述卡嵌槽开口与所述滑移框外部连通,所述钢丝网通过所述开口可拆卸卡设于所述卡嵌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丝网能够从滑移框内抽出,这样可以方便对钢丝网清洗,避免长期使用后,钢丝网表面凝固混凝土,影响其使用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齿板远离所述滑移框的一端设有一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齿轮相对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可以对齿板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当齿轮驱动齿板移动至齿轮与挡板抵接时,挡板可以限制齿轮继续转动,从而避免齿板与齿轮脱离,影响其后续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外墙与所述后浇带底部设有防水卷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防水卷材对地下室进行防水保护,避免水流渗入地下,影响墙体的稳固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钢筋支架与后浇带盖板固定连接,钢丝网与后浇带盖板滑移连接,并利用驱动件驱动钢丝网沿后浇带盖板滑移,使得施工时,整体操作方便,且由于各部件固定或滑移连接,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因此不会造成零件丢失;

2.通过将钢丝网可拆卸插设于滑移框内,这样可以方便对钢丝网清洗,避免长期使用后,钢丝网表面凝固混凝土,影响其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防渗漏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后浇带填充混凝土后地下室墙体整体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止水条的位置;

图3是防渗漏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放大图。

图中:1、后浇带;2、外墙;21、让位槽;22、止水条;3、防渗漏装置;31、后浇带盖板;311、边框;312、横杆;313、滑移槽;32、钢筋支架;33、钢丝网;331、凸条;34、滑移框;341、卡嵌槽;4、驱动件;41、齿板;411、挡板;42、齿轮;43、转轴;44、手轮;5、防水卷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防渗漏系统,参照图1和图2,包括后浇带1,位于后浇带1两侧的外墙2,以及可拆卸设于后浇带1内的防渗漏装置3。其中,防渗漏装置3包括后浇带盖板31,固定连接于后浇带盖板31底面且竖直设置的钢筋支架32,以及分别水平滑移连接于后浇带盖板31两端的钢丝网33,钢丝网33竖直设置。在对地下室墙体进行施工时,首先利用混凝土浇筑两面间隔设置的外墙2,两面外墙2之间预留后浇带1空隙,待外墙2完工后,再利用混凝土浇筑后浇带1。为了避免浇筑外墙2时,混凝土渗入到后浇带1位置,在进行外墙2施工时,预先将防渗漏装置3放置在后浇带1内,利用钢筋支架32对后浇带盖板31及钢丝网33进行支撑,并使钢丝网33覆盖预留后浇带1的两内侧面,从而,钢丝网33将混凝土阻挡在后浇带1外,使施工人员能够快速、方便地对外墙2进行浇筑。

参照图3和图4,后浇带盖板31包括两个相对平行设置的边框311,两个边框311之间固设有连接两个边框311的横杆312,本实施例中横杆31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靠近边框311端部的位置。两个边框311相对侧侧壁上、沿其长度方向分别开有滑移槽313,两个边框311之间滑移连接有滑移框34,滑移框3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边框311的端部,滑移框34整体位于边框311顶面的下方,且其靠近边框311一端的两侧分别凸出、滑移设于相应滑移槽313内,并沿滑移槽313滑移。滑移框34内开设有一顶部开口的卡嵌槽341,钢丝网33分别通过相应卡嵌槽341的开口可拆卸插设于卡嵌槽341内。钢丝网33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凸出设有凸条331,凸条331沿钢丝网33宽度方向设置,并沿钢丝网33长度方向分布若干个。后浇带盖板31上还设置有驱动滑移框34带动钢丝网33移动的驱动件4。

在对外墙2进行浇筑时,将该防渗漏装置3放置在后浇带1内,并利用驱动件4驱动滑移框34带动钢丝网33移动,使两钢丝网33分别与后浇带1的两内侧面贴合,之后对外墙2进行浇筑即可;待外墙2施工完毕后,利用驱动件4驱动两钢丝网33相对靠近,从而与外墙2分离开,将防渗漏装置3从后浇带1中取出,即可对后浇带1进行浇筑。

参照图1和图2,在将防渗漏装置3取出后,外墙2侧壁上形成与凸条331相应的让位槽21,浇筑后浇带1时,在该让位槽21内放置缓膨型止水条22,从而当有水流在后浇带1与外墙2的抵接面处流动时,止水条22吸水膨胀,进而避免水流流至室内。进一步地,在外墙2和后浇带1的底部与地基之间铺设有防水卷材5,以进一步对地下室进行防水保护,避免水流渗入地下,影响墙体的稳固性。

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用于驱动滑移框34滑移的驱动件4包括垂直、固定连接于每一滑移框34靠近相对侧滑移框34一侧的齿板41,以及与齿板41啮合的齿轮42。齿轮42水平设置,齿板41远离滑移框3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挡板411,挡板411能够与齿轮42抵接。齿轮42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一转轴43,转轴43一端与齿轮42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后浇带盖板31上的横杆312,并与横杆312转动连接,且其凸出横杆312的端部固定连接有一手轮44。转动手轮44驱动齿轮42转动,从而驱动齿板41移动,进而通过齿板41带动滑移框34沿边框311滑移。挡板411可以对齿板41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当齿轮42驱动齿板41移动至齿轮42与挡板411抵接时,挡板411可以限制齿轮42继续转动,从而避免齿板41与齿轮42脱离,影响其后续使用。

工作原理:在对外墙2进行浇筑时,将防渗漏装置3放置在后浇带1内,并转动手轮44驱动滑移框34带动钢丝网33移动,使两钢丝网33分别与后浇带1的两内侧面贴合,之后对外墙2进行浇筑即可;待外墙2施工完毕后,再次转动手轮44,驱动两钢丝网33相对靠近,从而与外墙2分离开,将防渗漏装置3从后浇带1中取出;在浇筑后浇带1之前,在外墙2侧壁的让位槽21内放置缓膨型止水条22,之后对后浇带1浇筑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