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及其实施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71418发布日期:2018-06-23 01:35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及其实施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消落带的景观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及其实施方法。



背景技术:

消落带又称消落区,是河流、湖泊、水库特有的一种现象,它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季节性水位涨落,二是周期性蓄水。消落带按坡度可分为崖岸、陡坡岸、滩坡岸、台(阶)岸;崖岸一般是指坡度大于75°的消落带;陡坡岸一般指坡度25°至75°的消落带;滩坡岸一般指坡度在15°至25°的消落带;台(阶)岸一般指坡度小于15°的消落带。消落带的出现,使得河流、湖泊、水库的整体景观效果极差;

目前,国内已采用了一些技术手段对消落带进行植被恢复,但其受水体涨落的限制,导致目前仍未被广泛使用,使河流、湖泊、水库的整体景观效果仍然得不到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受水体涨落限制,且景观效果好的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的实施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包括用于收集地表水及雨水的收集系统、净化系统、输送系统和淋洒系统;

所述收集系统设置在陡坡的汇水线处,且所述净化系统设置在所述收集系统的下游,以使所述收集系统的水流经所述净化系统,所述输送系统分别与所述净化系统和淋洒系统相连通,以使所述净化系统的水能够经过所述输送系统输送给所述淋洒系统,淋洒系统铺设在消落带的表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系统包括自然水渠段和人工管道段,所述自然水渠段的一端与所述净化系统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人工管道段的一端相连通,所述人工管道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淋洒系统相连通。自然水渠段的宽度控制50cm以内,高度控制在40cm以内,水渠的两侧栽植湿生植被,另外,人工管道的材质可以选用HDPE管材,内径控制在10-15cm之间,当然,根据需要还可以采用其它大小的内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人工管道与所述淋洒系统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可以为格栅网,孔径为0.5*0.5cm,材质可选择不锈钢或PVC等。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收集系统为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池底由砾石铺设而成,且砾石的铺设厚度为15-20cm,砾石粒径大小为5-7cm,蓄水池尺寸大小根据所在区域的降雨量及地表水径流量来确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净化系统为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由基质层、砾石填充层和植物组成;人工湿地的尺寸规格控制在800㎡以内,深度控制在0.4-1.6m之间,长度比控制在3:1左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人工湿地的形式为水平潜流湿地,湿地填充料为砾石,砾石的粒径为4-7cm;孔隙度控制在35%-40%之间;或

所述基质层由种植土、有机质、植物纤维和无纺布组成,且种植土、有机质和植物纤维的之间的比例为30%、50%和20%;无纺布的厚度可以选择0.2cm;或

植物由木本与草本植物组成,植物的具体配置需根据所在区域的气候环境及植物资源来进行,通常可选择芦苇、菖蒲、荸荠、水葱、莲花、茭白、千屈菜、香蒲、灯芯草、美人蕉等。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淋洒系统为淋洒管道,所述淋洒管道上相间隔设置有多个泄水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泄水孔均匀分布在所述淋洒管道上,淋洒管道可以选择HDPE管材,当然还可以选择其它材料制成的管材。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淋洒管道的内径为5-10cm;和/或

所述泄水孔的直径为0.5-1.0cm,相邻所述泄水孔的间距为10-15cm。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的实施方法,包括:

步骤S1,整理汇水线;对实施区内的汇水线及现状沟渠进行地形整理,去除阻挡汇水的大块石料及树根物体,使其成为自然流畅的汇水线;

步骤S2,挖掘蓄水池;在汇水线的底部或下游挖掘蓄水池,蓄水池的尺寸大小根据实施地的汇水量而定,形状根据场地情况自行设置,其中蓄水池的挖掘深度不大于3.0m;在蓄水池池底铺设粒径介于5-7cm的砾石,砾石的铺设厚度为15-20cm,池底无需硬化处理,仅简单夯实即可;

步骤S3,建设汇水净化系统;在蓄水池下游建设人工湿地,湿地尺寸规格控制在800㎡以内,深度控制在0.4-1.6m之间,长宽比为3:1;在建设人工湿地时,首先进行土方的挖掘,形成人工湿地的区域环境,并对基底进行简单夯实;然后向湿地中添加人工填料,孔隙度控制在35%-40%,之间,以利于水体流动及微生物的附着,提升水质净化效果;在填料表层铺设基质层,基质层由种植土、有机质、植物纤维组成,其混合比例为3:5:2;同时使用厚度为0.2cm的无纺布将基质层包裹固定,用以防治基质层的流失;最后,在基质层的表面栽植水生或湿生植物,其栽植密度为10-25株/㎡;

步骤S4,建设输水系统;在人工湿地的下游建设输水系统,输水系统由两段组合而成,分别是生态沟渠和人工管网;首先,在人工湿地的末端挖掘沟渠,沟渠宽度控制在50cm以内,高度控制在40cm以内;然后,在沟渠两岸栽植水生或湿生植物,栽植密度为6-9株/㎡;最后,在沟渠末端铺设输水管道,管道内径介于10-15cm之间,并将输水管道的末端与淋洒系统相连接,连接处加设孔径为0.5*0.5cm的格栅网,用以滤除大块悬浮物,避免堵塞淋洒装置;

步骤S5,在铺设淋洒管网前,在消落带上构建淋洒管道固定沟槽,使得淋洒管道可以固定于消落带的沟槽内;

步骤S6,铺设淋洒管网;在沟槽内铺设内径为5-10cm的淋洒管道,并在管道的上表面均匀分布着直径为0.5-1.0cm,孔间距为10-15cm的泄水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及其实施方法,引用地表水及天然降水资源,在消落带表面设置淋洒系统,进而使得消落带表面形成类似于瀑布的景观形态,并通过对消落带表面的处理,使其形成凹凸不平的面层,由于水资源的长期供应,使得消落带表面形成自然苔藓群落,从而提升消落带的景观效果;另外,不受水体涨落的限制,成本低廉,景观提升效果好,并对入湖、河、库的水体进行了净化,有效降低了面源污染的危害,并减少水体底泥的沉积量。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的收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的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的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的淋洒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收集系统;11-砾石;12-水体;13-水流方向;2-净化系统;21-木本植物;22-基质层;23-草本植物;24-湿地填充料;3-输送系统;31-自然水渠段;32-人工管道段;33-过滤网;4-淋洒系统;41-泄水孔;42-自然坡体;43-高水位线;44-低水位线;45-淋洒管道;46-崖岸消落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地解释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的收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的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的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的淋洒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一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包括用于收集地表水及雨水的收集系统1、净化系统2、输送系统3和淋洒系统4;

所述收集系统1设置在陡坡的汇水线处,且所述净化系统2设置在所述收集系统1的下游,以使所述收集系统1的水流经所述净化系统2,所述输送系统3分别与所述净化系统2和淋洒系统4相连通,以使所述净化系统的水能够经过所述输送系统3输送给所述淋洒系统4,淋洒系统4铺设在消落带的表面。

具体地,可以主要针对坡度大于75°的崖岸消落带46,选择一个实施区域年降水量为1205mm,当该系统为雨水的收集系统1时,收集系统1为蓄水池,假设其汇流面积为1000㎡,径流系数根据经验值选取为0.5,根据公式计算:W=F*10-3*A*b(式中:W为坡面可汇水总量,m3;F为当地年降水量,mm;A为汇水面积,m2;b为径流系数,该取值可参照各地区的水文信息),经计算坡面可汇水总量为602.5m3,若蓄水池深度为2.5m,则蓄水池面积为241㎡。如图2所示,所述蓄水池的池底由砾石11铺设而成,且砾石11的铺设厚度为15cm,砾石11粒径大小为5cm,如图4所示,所述输送系统3包括自然水渠段31和人工管道段32,所述自然水渠段31的一端与所述净化系统2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人工管道段32的一端相连通,所述人工管道段32的另一端与所述淋洒系统4相连通。自然水渠段31的宽度控制40cm,高度控制在30cm,水渠的两侧栽植湿生植被,人工管道的材质选用HDPE管材,内径控制在10cm之间;所述人工管道与所述淋洒系统4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过滤网33。过滤网33可以为格栅网,孔径为0.5*0.5cm,材质可选择不锈钢材料制成;如图3所示,所述净化系统2为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由基质层、砾石11填充层和植物组成;人工湿地的尺寸规格控制在700㎡以内,深度控制在1.2m,长度比控制在3:1,所述人工湿地的形式为水平潜流湿地,湿地填充料24为砾石11,砾石11的粒径为4cm;孔隙度控制在35%之间;以利于水体12流动及微生物的附着,提升水质净化效果;所述基质层由种植土、有机质、植物纤维和无纺布组成,且种植土、有机质和植物纤维的之间的比例为30%、50%和20%;无纺布的厚度可以选择0.2cm;植物由木本植物21与草本植物23组成,植物的具体配置需根据所在区域的气候环境及植物资源来进行,通常可选择芦苇、菖蒲、荸荠、水葱、莲花、茭白、千屈菜、香蒲、灯芯草、美人蕉等;如图5所示,所述淋洒系统4为淋洒管道45,所述淋洒管道45上相间隔设置有多个泄水孔41,所述淋洒管道45的内径为5cm,所述泄水孔41的直径为0.5cm,相邻所述泄水孔41的间距为10cm,将淋洒管道45铺设在崖岸消落带46的表面,在自然坡体42上的草本植物23和木本植物21的下游,由高水位线43流至低水位线44,水体12从蓄水池沿着水流方向13流向净化系统2,再流向自然水渠段31和人工管道段32,经过过滤网33过滤之后,水体12沿着水流方向13流至淋洒管道45,通过泄水孔41淋洒给崖岸消落带46,沿着崖岸消落带46流至河湖或水库中。

实施例二

当收集系统1为地表水收集系统1时,蓄水池容量应不大于1000m3,本实例选取800m3;深度不超过3m,本实例选取2.5m;长度不超过30m,本实例选取20m;宽度不超过20m,本实例选取16m,所述蓄水池的池底由砾石11铺设而成,且砾石11的铺设厚度为20cm,砾石11粒径大小为5cm,所述输送系统3包括自然水渠段31和人工管道段32,所述自然水渠段31的一端与所述净化系统2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人工管道段32的一端相连通,所述人工管道段32的另一端与所述淋洒系统4相连通。自然水渠段31的宽度控制50cm,高度控制在40cm,水渠的两侧栽植湿生植被,人工管道的材质选用HDPE管材,内径控制在15cm之间;所述人工管道与所述淋洒系统4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过滤网33。过滤网33可以为格栅网,孔径为0.5*0.5cm,材质可选择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净化系统2为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由基质层、砾石11填充层和植物组成;人工湿地的尺寸规格控制在800㎡,深度控制在1.6m,长度比控制在3:1,所述人工湿地的形式为水平潜流湿地,湿地填充料24为砾石11,砾石11的粒径为4cm;孔隙度控制在40%之间;所述基质层由种植土、有机质、植物纤维和无纺布组成,其厚度为10cm,其中,种植土:有机质:植物纤维=3:5:2,无纺布厚度为2mm,用以阻挡基质流失,基质层固定于填充料层的上方,用以防止基质层的流失;植物由木本与草本植物23组成,植物的具体配置需根据所在区域的气候环境及植物资源来进行,通常可选择芦苇、菖蒲、荸荠、水葱、莲花、茭白、千屈菜、香蒲、灯芯草、美人蕉等;所述淋洒系统4为淋洒管道45,所述淋洒管道45上相间隔设置有多个泄水孔41,所述淋洒管道45的内径为10cm,所述泄水孔41的直径为1.0cm,相邻所述泄水孔41的间距为15cm,将淋洒管道45铺设在崖岸消落带46的表面。

实施例三

针对上面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法为;

步骤S1,整理汇水线;对实施区内的汇水线及现状沟渠进行地形整理,去除阻挡汇水的大块石料及树根物体,使其成为自然流畅的汇水线;

步骤S2,挖掘蓄水池;在汇水线的底部或下游挖掘蓄水池,蓄水池的尺寸大小根据实施地的汇水量而定,形状根据场地情况自行设置,其中蓄水池的挖掘深度不大于3.0m;在蓄水池池底铺设粒径介于5-7cm的砾石,砾石的铺设厚度为15-20cm,池底无需硬化处理,仅简单夯实即可;

步骤S3,建设汇水净化系统;在蓄水池下游建设人工湿地,湿地尺寸规格控制在800㎡以内,深度控制在0.4-1.6m之间,长宽比为3:1;在建设人工湿地时,首先进行土方的挖掘,形成人工湿地的区域环境,并对基底进行简单夯实;然后向湿地中添加人工填料,孔隙度控制在35%-40%,之间,以利于水体流动及微生物的附着,提升水质净化效果;在填料表层铺设基质层,基质层由种植土、有机质、植物纤维组成,其厚度为10cm,其中,种植土:有机质:植物纤维=3:5:2,无纺布厚度为2mm,用以阻挡基质流失,基质层固定于填充料层的上方,用以防止基质层的流失;最后,在基质层的表面栽植水生或湿生植物,在基质层的表面栽植水生或湿生植物,如芦苇、菖蒲、香蒲、千屈菜等等,其栽植密度为10-25株/㎡;

步骤S4,建设输水系统;在人工湿地的下游建设输水系统,输水系统由两段组合而成,分别是生态沟渠和人工管网;首先,在人工湿地的末端挖掘沟渠,沟渠宽度控制在50cm以内,高度控制在40cm以内;然后,在沟渠两岸栽植水生或湿生植物,栽植密度为6-9株/㎡;最后,在沟渠末端铺设输水管道,管道材质为HDPE管材,管道内径介于10-15cm之间,并将输水管道的末端与淋洒系统相连接,连接处加设孔径为0.5*0.5cm的不锈钢格栅网,用以滤除大块悬浮物,避免堵塞淋洒装置;

步骤S5,在铺设淋洒管网前,在消落带上构建淋洒管道固定沟槽,使得淋洒管道可以固定于消落带的沟槽内;

步骤S6,铺设淋洒管网;在沟槽内铺设内径为5-10cm的淋洒管道,并在管道的上表面均匀分布着直径为0.5-1.0cm,孔间距为10-15cm的泄水孔。

具体而言,消落带的出现,使得河流、湖泊、水库的整体景观效果极差,虽然,国内已采用了一些技术手段对消落带进行植被恢复,但其受水体涨落的限制,导致目前仍未被广泛使用,使河流、湖泊、水库的整体景观效果仍然得不到提高,而本发明提供的消落带的景观效果提升系统及其实施方法,引用地表水及天然降水资源,在消落带表面设置淋洒系统,进而使得消落带表面形成类似于瀑布的景观形态,并通过对消落带表面的处理,使其形成凹凸不平的面层,由于水资源的长期供应,使得消落带表面形成自然苔藓群落,从而提升消落带的景观效果;另外,不受水体涨落的限制,成本低廉,景观提升效果好,并对入湖、河、库的水体进行了净化,有效降低了面源污染的危害,并减少水体底泥的沉积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