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绞吸式挖泥船清淤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24049发布日期:2019-03-27 12:22阅读:33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河道清淤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绞吸式挖泥船清淤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人们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增加,其中大量的污水被直接的排放到了河流和湖泊当中,再加上降雨之后地表产流、产沙以及产污导致很多的河流和湖泊的环境造成了解决的恶化,不少的河道和湖泊当中的淤积面积开始不断的被抬高,河道以及湖泊中淤积的淤泥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隐患。

为了对河流以及湖泊进行清淤,通常采用绞吸式挖泥船来对河流和湖泊进行清淤,清除的淤泥利用自然干燥法进行脱水处理,也就是将从河流以及湖泊当中清除出的淤泥通入到排泥场当中,在排泥场中淤泥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干燥,直至污泥的干燥度达到要求。但是这种对淤泥进行清理时,堆积到排污场当中的淤泥的厚度很厚,处于地层的淤泥在自然条件下干燥的速度很慢,往往需要经过很长的周期来对淤泥进行干燥,现在亟需一种能够缩短淤泥干燥周期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绞吸式挖泥船清淤的施工方法,其通过压滤和晾晒干燥结合的方式快速对淤泥进行干燥,干燥周期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绞吸式挖泥船清淤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施工测量:

进行施工测量时,需要业主以及监理一起进行测量控制点的复核以及设置工作,对于测量过程当中的操作规定进行严格的控制;测量人员在测量之前将测量标志统一标号,并且标注到施工总平面图上,并且对相关标注之间的相互距离、高程角度等进行标示;为保证测量精度,在施工之前,根据控制点测量放样,并且需要进行再次的复测校核,从而保证工程的精度;

(二)管网布置:

a.管线设计:在进行排泥管线设计时,应该以尽量缩短施工排距为原则进行设计;

b.浮管敷设:根据绞吸式挖泥船的实际实用位置进行浮管敷设,采用长6m的钢管穿设浮筒从而形成浮管;各个管段之间的卡夹必须牢固可靠;

c.潜管敷设:施工前需要选在较为宽敞的河岸边来进行输泥管线的连接,并且将管线的一端采用钢板以及橡胶垫圈封堵住,然后用工作船将连接在一起的输泥管线拖入水中并且进行牵引前行,直至管线预定定位之后,通过向潜管当中注水排气的方式将潜管沉入水中;

d.岸管敷设:岸管敷设时采用钢管、不同角度的弯头以及橡胶管连接而成,连接处采用法兰加橡胶垫圈的方式进行连接,铺设的时候尽量的进行平坦顺直的铺设,避免在铺设的过程当中出现死弯;

e.绞吸式挖泥船定位:首先根据水流和风向来确定抛锚的顺序,一般先抛上风、上流锚,进行抛锚时先将绞刀转移到挖泥边线上,然后将绞刀下放到泥里,将船身顶住,抛锚时对抛锚的位置进行控制,使其处于边锚缆与当时船身的前夹角45°的位置;抛锚后收紧横移缆,待锚抓住后,将绞刀提出泥面;

(三)河道清淤:

绞吸式挖泥船在施工条幅内进行疏浚作业时,按照开挖厚度50~80cm分层进行开挖疏浚,按照需要进行开挖的总的厚度进行分层开挖;

(四)淤泥除杂:

将淤泥从输泥管道当中排出到排污场当中,在排污场当中通过多级的格栅来对淤泥当中的塑料袋等不可降解的垃圾进行过滤,使其钩挂到格栅上;

(五)搅拌沉降:

将过滤结束的淤泥从与排污场当中抽出,然后将其通入到搅拌罐当中,加水进行搅拌,将搅拌结束的淤泥通入到沉降池当中进行沉降;

(六)压滤干燥:

将沉降得到的淤泥混合均匀,向其中加入固化剂进行;将固化剂添加到淤泥中,并且将淤泥与固化剂混合均匀,将混合均匀的淤泥输送到压滤机当中进行压滤脱水处理,然后再将经过压滤处理所得到的淤泥放置到自然环境当中进行晾晒,晾晒时间控制在4~5天,完成对淤泥的处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通过绞吸式挖泥船将淤泥吸出,然后将淤泥排放到排污场当中对淤泥进行过滤,将淤泥当中的垃圾袋等无法降解的垃圾从淤泥当中过滤出,然后一次进过沉降、压滤和晾晒来实现淤泥的干燥,干燥的周期相对比与在排污场当中直接进行干燥得到了很大的缩减。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步骤(二)中,进行管线设计时,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尽量多采用潜管,配合少量浮管和岸管进行设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少采用浮管能够减少排污管路对于河道上船只正常航行所造成的影响,少采用岸管能够减少对岸边植被的破坏。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步骤(二)中,进行浮管敷设时,相邻的两钢管之间采用橡胶管进行柔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的两浮管的钢管之间采用橡胶管进行柔性连接,能够满足挖泥船泥浆泵体输送管和潜管有良好的活动余地。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步骤(二)中,进行浮管敷设时,每隔100m上双向抛小锚进行定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向抛小锚能够对浮管的摆幅进行控制,防止水流和风速造成浮管的大幅度摆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步骤(二)中,进行潜管敷设时,每隔三根输泥钢管配一节橡胶管进行柔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每隔三根输泥钢管配一节橡胶管,既能够满足潜管摆动的需求,又不会影响潜管整体连接的稳固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步骤(二)中,进行岸管敷设时,输泥管道在穿过道路或者是堤防设施的时候,尽量利用涵洞通过,必须进行穿越时,采取坡道架设或者是破路下埋的方式进行铺设,并且在完工之后进行修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坡道架设以及破路下埋,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对与交通的影响。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步骤(五)中,进行淤泥沉降时,第一次沉降结束后得到的顶层液体继续通入到下一个沉降池当中再次进行沉降,一共进行五次沉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多次沉降,能够更好的将水中的淤泥沉降出,减少水排放之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步骤(六)中,固化剂按照重量份数包括以下成分:生石灰20份、粉煤灰15份、聚合硅酸铝铁8份、沸石粉20份、脱硫石膏5份、木质素硫酸钙6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化剂既能够提高对淤泥的固化效果,还能够与淤泥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反映,减少淤泥当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综上所述,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采用压滤和晾晒干燥结合的方式快速对淤泥进行干燥,使得干燥周期大大的低于直接在排污场中进行晾晒的干燥周期;

2、本发明通过采用固化剂,既能够提高淤泥的固化效果,还能够通过与淤泥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反应,减少淤泥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绞吸式挖泥船清淤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施工测量:

进行施工测量时,需要业主以及监理一起进行测量控制点的复核以及设置工作,对于测量过程当中的操作规定进行严格的控制;测量人员在测量之前将测量标志统一标号,并且标注到施工总平面图上,并且对相关标注之间的相互距离、高程角度等进行标示;为保证测量精度,在施工之前,根据控制点测量放样,并且需要进行再次的复测校核,从而保证工程的精度;

(二)管网布置:

a.管线设计:在进行排泥管线设计时,应该以尽量缩短施工排距为原则进行设计,并且尽可能的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尽量多采用潜管,配合少量浮管和岸管进行设计;

b.浮管敷设:根据绞吸式挖泥船的实际实用位置进行浮管敷设,采用长6m的钢管穿设浮筒从而形成浮管,相邻的两钢管之间采用橡胶管进行柔性连接,以此来满足挖泥船泥浆泵体输送管和潜管有良好的活动余地;因浮管要承受水流、风浪以及吹填施工时产生的冲击力的影响,所以各个管段之间的卡夹必须牢固可靠,同时为了控制浮管的摆幅,每隔100m上双向抛小锚进行定位,从而防止水流和风速造成浮管的大幅度摆动;

c.潜管敷设:施工前需要选在较为宽敞的河岸边来进行输泥管线的连接,每隔三根输泥钢管配一节橡胶管进行柔性连接,并且将管线的一端采用钢板以及橡胶垫圈封堵住,然后用工作船将连接在一起的输泥管线拖入水中并且进行牵引前行,直至管线预定定位之后,通过向潜管当中注水排气的方式将潜管沉入水中;

d.岸管敷设:岸管敷设时采用钢管、不同角度的弯头以及橡胶管连接而成,连接处采用法兰加橡胶垫圈的方式进行连接,铺设的时候尽量的进行平坦顺直的铺设,避免在铺设的过程当中出现死弯;输泥管道在穿过道路或者是堤防设施的时候,尽量利用涵洞通过,必须进行穿越时,采取坡道架设或者是破路下埋的方式进行铺设,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并且在完工之后进行修复;

e.绞吸式挖泥船定位:首先根据水流和风向来确定抛锚的顺序,一般先抛上风、上流锚,进行抛锚时先将绞刀转移到挖泥边线上,然后将绞刀下放到泥里,将船身顶住,抛锚时对抛锚的位置进行控制,使其处于边锚缆与当时船身的前夹角45°的位置;抛锚后收紧横移缆,待锚抓住后,将绞刀提出泥面;

(三)河道清淤:

绞吸式挖泥船在施工条幅内进行疏浚作业时,按照开挖厚度50~80cm分层进行开挖疏浚,按照需要进行开挖的总的厚度进行分层开挖,从而能够有效的减少回淤量,提高开挖精度,减少已经经过疏浚的区域在疏浚其他区域时出现的重新落淤;

(四)淤泥除杂:

将淤泥从输泥管道当中排出到排污场当中,在排污场当中通过多级的格栅来对淤泥当中的塑料袋等不可降解的垃圾进行过滤,使其钩挂到格栅上;

(五)搅拌沉降:

将过滤结束的淤泥从与排污场当中抽出,然后将其通入到搅拌罐当中,加水进行搅拌,将搅拌结束的淤泥通入到沉降池当中进行沉降,沉降结束后得到的顶层液体继续通入到下一个沉降池当中再次进行沉降,一共进行五次沉降;

(六)压滤干燥:

将五次沉降得到的淤泥混合均匀,向其中加入固化剂进行,固化剂按照重量份数包括以下成分:生石灰20份、粉煤灰15份、聚合硅酸铝铁8份、沸石粉20份、脱硫石膏5份、木质素硫酸钙6份;将固化剂添加到淤泥中,并且将淤泥与固化剂混合均匀,将混合均匀的淤泥输送到压滤机当中进行压滤脱水处理,然后再将经过压滤处理所得到的淤泥放置到自然环境当中进行晾晒,晾晒时间控制在4~5天,完成对淤泥的处理。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留言
  • 访客 来自[中国] 2020年05月30日 13:47
    我要租(一种绞吸式淤泥脱水疏浚船),请问你能联系得到船东吗,请回复我电话邓生13802436222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