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池渗沥液提升用泵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68052发布日期:2018-08-28 22:04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渗工程领域,具体涉及调节池渗沥液提升用泵车装置。



背景技术:

以HDPE土工膜为核心材料的防渗结构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防渗工程,由于HDPE土工膜是一种柔性防渗材料,且在两个膜之间、膜与PE管道之间的焊接安装因同为PE材质可达到较好的密封效果;因此,在国内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业渣场等固废填埋场的防渗及导排工程设计中,现有的填埋场建设普遍在填埋场的基体的边坡处设置垃圾坝,且在基体与垃圾坝的坝体上表面均铺设HDPE土工膜,用于实现填埋场的清污分流,防止污水自沟谷下游排出,还能提高垃圾堆体的起始行程,以增加库容,但是正是因为采用了“HDPE土工膜防渗+穿坝管自流导排”的思路,使得在填埋场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管道贯穿土工膜的情况,使得贯穿管道与HDPE土工膜之间的焊接处成为一个隐患点,即在该点位处经常造成填埋场发生渗漏污染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调节池渗沥液提升用泵车装置,以快速实现集液坑中渗沥液的外排,避免在安全坝的坝体与基体边坡之间发生渗沥液泄露。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调节池渗沥液提升用泵车装置,包括设置在PE管中的底座,在底座上安装有潜污泵,且在PE管内设有用于导引底座的导轨,在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开有滑槽,所述导轨与滑槽相匹配,且在滑槽上开有盲孔,盲孔内设有气缸和卡板,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卡板连接,在导轨上表面设有齿带,所述卡板的下表面设有与齿带相配合的齿条,还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端部向PE管外延伸;所述滑槽的两端分别朝靠近滑槽上表面的方向弯曲形成第一弧面、第二弧面,且所述第一弧面所对应的圆心角大于第二弧面所对应的圆心角。现有技术中,根据垃圾填埋池采用的HDPE土工膜防渗+穿坝管自流导排的思路,集液坑中的渗沥液在导流时穿坝管需要贯穿安全坝,同时贯穿HDPE土工膜,此时为确保穿坝管与土工膜之间的密封性能,需要对两者的连接处进行焊接,但是正是因为此焊接点位,在集液坑与基体下方之间的压力不平衡时,该焊接点位容易出现松动或是破损,最终导致渗沥液沿该焊接点位渗漏至地下;

针对该类缺陷,申请人直接摒弃传统的填埋场防渗处理方式,直接放弃穿管自流导排的设计理念,在集液坑中设置带孔的PE管,而将潜污泵、泵车以及导轨设置在PE管内,当渗沥液在PE管中的积累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利用潜污泵与输送管,直接将积累的渗沥液从集液坑中排出,进而无需通过穿坝自流导排的方式外排渗沥液,即HDPE土工膜上不会增加特殊的焊点位,进而排除了土工膜因设计工艺而出现的破损,确保填埋场的防渗性能;其中,根据基体与集液坑的结构设计,PE管包括相互连接的水平段和倾斜段,倾斜段置于基体的边坡上且向上延伸出基体外,水平段置于集液坑内,当PE管水平段内的渗沥液量相对较少时,泵车以及潜污泵处于PE管的倾斜段内,即脱离渗沥液的浸泡环境,避免底座受到渗沥液的过度侵蚀,因此,泵车作为集液坑内渗沥液外排的主要部件,为增加泵车的使用灵活性,即当泵车在水平段与倾斜段之间相互切换时,需要对底座进行固定,而无需将底座直接从PE管中完全移出,此时,在底座的下表面开设盲孔,锁紧机构置于盲孔内,并且在底座底部开有与导轨相匹配的滑槽,以方便导轨在底座移动时对其进行一定导引和限位,在底座从水平段内拉出至倾斜段内后,启动气缸,使得气缸的输出端向外顶出,进而带动卡板从盲孔内移出,且在卡板上的齿条与齿带啮合后,气缸停止移动,而与底座连接的牵引绳则不必继续施加拉力,底座在待机状态下则静止在倾斜段内,而当检测到水平段内的液位升高后,气缸启动,同时对牵引绳施加一个由PE管内部向外的拉力,气缸的输出端回缩,使得卡板与齿带分离,然后在通过对牵引绳施力大小的调控来实现对泵车的重新下移。

进一步地,当底座在导轨上自由滑动时,特别是在PE管的水平段与竖直段之间相互切换时,由于水平段与竖直段之间还设计有一段过渡圆弧,使得无论是底座在上移或是下移时,滑槽的两端在处于不同的水平高度后,滑槽的两端端面与导轨之间会产生相对较大的磨损,不仅会对底座的移动造成阻碍,且滑槽出现磨损的区域在渗沥液所形成的环境条件下的破损程度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底座和导轨的使用寿命;对此,申请人并未采用传统的截面呈矩形的凹槽,而是将滑槽的两端分别由其底面朝其上表面的方向上弯曲,进而在滑槽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即在底座从PE管的水平段朝倾斜段移动时,滑槽的两端所处的水平位置不一样,即呈一高一低的状态,而在底座未完全从PE管水平段上脱离时,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分别位于滑槽的两端,且由于两个弧面呈弯曲状,使得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与呈弧形的导轨过渡段发生接触,且由于三者均为圆弧,使得在发生相对运动时能够快速实现平滑过渡,大大降低了底座的磨损程度,延长了底座在PE管中的使用寿命。并且优选地,将正对第一弧面所对应的圆心角设定为大于第二弧面所对应的圆心角,此时,与滑槽两端的弧面所对应的圆心角等同时相比,滑槽所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会变小,底座的重心相应降低,在对牵引绳施加等同强度的牵引力时,底座的移动更为平稳,降低了底座在PE管内发生摆动或是侧翻的几率。

还包括风琴罩,所述风琴罩的一端与所述盲孔的内圆周壁连接,所述风琴罩的另一端与所述气缸的输出端外圆周壁连接。进一步地,累积在集液坑中的渗沥液能够对金属材质的结构形成一定腐蚀,因此,底座以及滑轮等受力部件一般采用耐腐蚀、高强度的塑料材质,而气缸作为动力输出部件,同样需要对其进行保护,以维持其工作稳定性,对此,申请人在盲孔内设置风琴罩,且将风琴罩的一端固定在盲孔的内圆周壁上,风琴罩的另一端固定在气缸的输出端外圆周上,即将气缸的主体部分与外界隔绝开,以确保气缸的主体部分不受PE管中渗沥液的侵蚀,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所述底座底部均匀设置有多个滑轮,多个所述滑轮与PE管的内壁接触,所述导轨的两侧壁分别与所述滑槽的侧壁接触,且导轨的上表面与滑槽的槽底之间留有间隙。作为优选,在泵车底部设置滑轮,使得底座与PE管的内壁接触,进而增加底座的移动稳定性,同时减小泵车与导轨之间的磨损程度,达到延长底座使用寿命的目的。其中,在底座上移或是下移时,导轨的上表面与滑槽的槽底之间不接触,仅仅保证导轨的两个侧壁与滑槽的两个侧壁分别接触,以实现泵车按照既定的线路移动,避免在底座工位的切换过程中出现泵车因受力不均而翻滚,达到提高底座稳定移动的目的。

所述滑槽的水平段与外界连通,所述导轨的纵向截面呈T字形,沿所述滑槽的移动方向在其水平段上转动设置有多个滚珠,所述滚珠与导轨的水平段上表面接触。进一步地,滑槽与导轨均呈T字型,且两者相互配合,即导轨的水平段置于滑槽的水平段内,导轨的竖直段置于滑槽的竖直段内,且由于滑槽的水平段与导轨的竖直段相互接触后成为受力面,在两者相互移动时会产生相应的磨损,而在滑槽的水平段内转动设置多个滚珠,使得滑槽与导轨之间的摩擦由滑动摩擦变换为滚动摩擦,降低了滑槽与导轨的磨损量,同时确保底座不易在导轨上卡死,以保证泵车在外排渗沥液时的灵活稳定性。

所述盲孔设置在所述滑槽竖直段的中部,所述盲孔的直径为D,所述滑槽竖直段的宽度为L,滑槽水平段的宽度为2L,且满足1.2L<D<2L。进一步地,盲孔设置在滑槽竖直段的中部,使得卡板与齿带所对应的点位正好处于底座的中心,即在底座被锁定在PE管的倾斜段后,底座上的各部分受力相对均衡,利用齿带与齿条之间啮合所产生的限定效果,即能避免在解除牵引绳的施力后底座在导轨上出现滑落或是松动;其中盲孔的直径满足1.2L<D<2L,进而确保卡板具备足够的宽度与导轨发生接触,即保证齿带与齿条之间具备足够的啮合面积,以提高底座悬挂停靠在PE管倾斜段上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调节池渗沥液提升用泵车装置,在底座从PE管的水平段朝倾斜段移动时,滑槽的两端所处的水平位置不一样,即呈一高一低的状态,而在底座未完全从PE管水平段上脱离时,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分别位于滑槽的两端,且由于两个弧面呈弯曲状,使得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与呈弧形的导轨过渡段发生接触,且由于三者均为圆弧,使得在发生相对运动时能够快速实现平滑过渡,大大降低了底座的磨损程度,延长了底座在PE管中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调节池渗沥液提升用泵车装置,将正对第一弧面所对应的圆心角设定为大于第二弧面所对应的圆心角,此时,与滑槽两端的弧面所对应的圆心角等同时相比,滑槽所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会变小,底座的重心相应降低,在对牵引绳施加等同强度的牵引力时,底座的移动更为平稳,降低了底座在PE管内发生摆动或是侧翻的几率;

3、本实用新型调节池渗沥液提升用泵车装置,盲孔的直径满足1.2L<D<2L,进而确保卡板具备足够的宽度与导轨发生接触,即保证齿带与齿条之间具备足够的啮合面积,以提高底座悬挂停靠在PE管倾斜段上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泵车的应用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底座的纵向剖视图;

图5为滑槽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PE管、2-导轨、3-滑轮、4-滑槽、5-底座、6-潜污泵、7-卡板、8-基体、9-坝体、10-风琴罩、11-气缸、12-滚珠、13-齿带、14-第一弧面、15-盲孔、16-第二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包括设置在PE管1中的底座5,在底座5上安装有潜污泵6,且在PE管1内设有用于导引底座5的导轨2,在所述底座5的下表面开有滑槽4,所述导轨2与滑槽4相匹配,且在滑槽4上开有盲孔,盲孔内设有气缸11和卡板7,气缸11的输出端与所述卡板7连接,在导轨2上表面设有齿带,所述卡板7的下表面设有与齿带相配合的齿条,还包括设置在底座5上的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端部向PE管1外延伸;所述滑槽4的两端分别朝靠近滑槽4上表面的方向弯曲形成第一弧面14、第二弧面16,且所述第一弧面14所对应的圆心角大于第二弧面16所对应的圆心角。

本实施例直接摒弃传统的填埋场防渗处理方式,直接放弃穿管自流导排的设计理念,在集液坑中设置带孔的PE管1,而将潜污泵6、泵车以及导轨2设置在PE管1内,当渗沥液在PE管1中的积累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利用潜污泵6与输送管,直接将积累的渗沥液从集液坑中排出,进而无需通过安全坝坝体9的方式外排渗沥液,即HDPE土工膜上不会增加特殊的焊点位,进而排除了土工膜因设计工艺而出现的破损,确保填埋场的防渗性能;其中,根据基体8与集液坑的结构设计,PE管1包括相互连接的水平段和倾斜段,倾斜段置于基体8的边坡上且向上延伸出基体8外,水平段置于集液坑内,当PE管1水平段内的渗沥液量相对较少时,泵车以及潜污泵6处于PE管1的倾斜段内,即脱离渗沥液的浸泡环境,避免底座5受到渗沥液的过度侵蚀,因此,泵车作为集液坑内渗沥液外排的主要部件,为增加泵车的使用灵活性,即当泵车在水平段与倾斜段之间相互切换时,需要对底座5进行固定,而无需将底座5直接从PE管1中完全移出,此时,在底座5的下表面开设盲孔,锁紧机构置于盲孔内,并且在底座5底部开有与导轨2相匹配的滑槽4,以方便导轨2在底座5移动时对其进行一定导引和限位,在底座5从水平段内拉出至倾斜段内后,启动气缸11,使得气缸11的输出端向外顶出,进而带动卡板7从盲孔内移出,且在卡板7上的齿条与齿带啮合后,气缸11停止移动,而与底座5连接的牵引绳则不必继续施加拉力,底座5在待机状态下则静止在倾斜段内,而当检测到水平段内的液位升高后,气缸11启动,同时对牵引绳施加一个由PE管1内部向外的拉力,气缸11的输出端回缩,使得卡板7与齿带分离,然后在通过对牵引绳施力大小的调控来实现对泵车的重新下移。

进一步地,当底座5在导轨2上自由滑动时,特别是在PE管1的水平段与竖直段之间相互切换时,由于水平段与竖直段之间还设计有一段过渡圆弧,使得无论是底座5在上移或是下移时,滑槽4的两端在处于不同的水平高度后,滑槽4的两端端面与导轨2之间会产生相对较大的磨损,不仅会对底座5的移动造成阻碍,且滑槽4出现磨损的区域在渗沥液所形成的环境条件下的破损程度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底座5和导轨2的使用寿命;对此,在本实施例中并未采用传统的截面呈矩形的凹槽,而是将滑槽4的两端分别由其底面朝其上表面的方向上弯曲,进而在滑槽4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弧面14和第二弧面16,即在底座5从PE管1的水平段朝倾斜段移动时,滑槽4的两端所处的水平位置不一样,即呈一高一低的状态,而在底座5未完全从PE管1水平段上脱离时,第一弧面14与第二弧面16分别位于滑槽4的两端,且由于两个弧面呈弯曲状,使得第一弧面14与第二弧面16与呈弧形的导轨2过渡段发生接触,且由于三者均为圆弧,使得在发生相对运动时能够快速实现平滑过渡,大大降低了底座5的磨损程度,延长了底座5在PE管1中的使用寿命。并且优选地,将正对第一弧面14所对应的圆心角设定为大于第二弧面16所对应的圆心角,此时,与滑槽4两端的弧面所对应的圆心角等同时相比,滑槽4所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会变小,底座5的重心相应降低,在对牵引绳施加等同强度的牵引力时,底座5的移动更为平稳,降低了底座在PE管1内发生摆动或是侧翻的几率。

实施例2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风琴罩10,所述风琴罩10的一端与所述盲孔的内圆周壁连接,所述风琴罩10的另一端与所述气缸11的输出端外圆周壁连接。进一步地,累积在集液坑中的渗沥液能够对金属材质的结构形成一定腐蚀,因此,底座5以及滑轮3等受力部件一般采用耐腐蚀、高强度的塑料材质,而气缸11作为动力输出部件,同样需要对其进行保护,以维持其工作稳定性,对此,申请人在盲孔内设置风琴罩10,且将风琴罩10的一端固定在盲孔的内圆周壁上,风琴罩10的另一端固定在气缸11的输出端外圆周上,即将气缸11的主体部分与外界隔绝开,以确保气缸11的主体部分不受PE管1中渗沥液的侵蚀,延长其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在泵车底部设置滑轮3,使得底座5与PE管1的内壁接触,进而增加底座5的移动稳定性,同时减小泵车与导轨2之间的磨损程度,达到延长底座5使用寿命的目的。其中,在底座5上移或是下移时,导轨2的上表面与滑槽4的槽底之间不接触,仅仅保证导轨2的两个侧壁与滑槽4的两个侧壁分别接触,以实现泵车按照既定的线路移动,避免在底座5工位的切换过程中出现泵车因受力不均而翻滚,达到提高底座5稳定移动的目的。

实施例3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滑槽4的水平段与外界连通,所述导轨2的纵向截面呈T字形,沿所述滑槽4的移动方向在其水平段上转动设置有多个滚珠12,所述滚珠12与导轨2的水平段上表面接触。滑槽4与导轨2均呈T字型,且两者相互配合,即导轨2的水平段置于滑槽4的水平段内,导轨2的竖直段置于滑槽4的竖直段内,且由于滑槽4的水平段与导轨2的竖直段相互接触后成为受力面,在两者相互移动时会产生相应的磨损,而在滑槽4的水平段内转动设置多个滚珠12,使得滑槽4与导轨2之间的摩擦由滑动摩擦变换为滚动摩擦,降低了滑槽4与导轨2的磨损量,同时确保底座5不易在导轨上卡死,以保证泵车在外排渗沥液时的灵活稳定性。

进一步地,盲孔15设置在滑槽4竖直段的中部,使得卡板7与齿带13所对应的点位正好处于底座5的中心,即在底座5被锁定在PE管1的倾斜段后,底座5上的各部分受力相对均衡,利用齿带13与齿条之间啮合所产生的限定效果,即能避免在解除牵引绳的施力后底座5在导轨2上出现滑落或是松动;其中盲孔15的直径满足1.2L<D<2L,进而确保卡板7具备足够的宽度与导轨2发生接触,即保证齿带13与齿条之间具备足够的啮合面积,以提高底座5悬挂停靠在PE管1倾斜段上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