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生态河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30385发布日期:2019-01-25 17:44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山区生态河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山区防止水土流失技术领域,尤其是山区生态河道。



背景技术:

传统的水利边坡防护方案主要着眼于行洪、航运等功能的要求,对河道及湖泊的护岸、护坡工程主要考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及耐久性,因此治理模式多采用直线型河道和河道渠道化,采用砌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硬化材料,很少考虑河道的生态功能。

上述渠化和硬化的水利边坡阻断了河水与陆地地下水的交流,同时导致硬化边坡后面的土壤碱化,变成死土,失去养分,岸上植物失去生长环境,失去微生物群落的生长繁衍环境,水生动物因失去生态链而消失甚至灭绝,水下生物群落消失,河道自净能力消失,再加上农村生活污水和城市污水的共同作用,使河道湖泊进入黑恶臭的恶性循环。

本申请的一个重点工程位于和村西溪河道的左岸,河岸下游连接赋石水库库区,村部所在地处西溪河道转弯处,部分河道护岸受河流凹岸末端淘刷明显,为了减轻洪水对和村村产生的影响,当地村民将堆渣简单堆置在河道岸边,形成简易护岸,松散的堆渣受河水冲刷,不仅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不利于和村村防洪安全。

在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02926351A的公开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基于生态袋的河湖边坡生态三段治理方法,包括划分水下护坡、消落带护坡及护岸护坡三个坡段,针对不同的坡段进行水下护坡区段生态修复、消落带护坡区段生态修复及护岸护坡区段生态修复。包括阶梯状层压错位铺砌生态袋及在生态袋上种植植物。

在该申请文件中,水利边坡自然分为水下、消落带、护岸三个坡段,由于水下、消落带、护岸三个坡段有着不同的生态功能,所以三个坡段的生态修复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不尽相同的:

1、水下护坡

水下护坡是处于常水位以下的坡段,除了需要解决边坡结构安全和防洪等技术问题外,还应以恢复或建立生态体系为目标,因此它还应该解决以下主要技术问题:

水下植物能够自然生长,能够提供动物和微生物栖息的场所;

采用的生态护坡材料应解决强酸强碱的腐蚀问题,基于生态护坡的水生生态体系应该具有酸碱平衡的功能;

基于生态护坡的水生生态体系能够封闭或吸附重金属;

基于生态护坡的水生生态体系能够防治水体富营养化;

基于生态护坡的水生生态体系具有水体自净的功能。

2、消落带护坡

消落带是指季节性水位涨落而周期性出露于水面的坡段。消落带护坡除了需要解决边坡结构安全和防洪等技术问题外,还应解决消落带所种植物在淹没或裸露时的普适问题,因此它还应该解决以下主要技术问题:

采用的生态护坡材料能够保障两栖植物自然生长,能够保证四季皆绿;

淹水时具有水下护坡的部分功能。

3、护岸护坡

护岸护坡除了需要解决边坡结构安全和防洪等技术问题外,还需要考虑亲水性、文化传承性、景观多样性等,以满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诉求,因此它还应该解决以下主要技术问题:

边坡植物的选择和种植满足景观多样性的需求;

边坡建设满足亲水性的需求;

边坡建设时保持原始地形地貌,不能破坏文化景观,满足文化传承性的需求。

首先三段式的治理方案在开挖基底的时候不利于基底的开挖,而且整个边坡在后期长成的时候会连成一体,原先的三段式会分不清,这就使得前期的分段失去意义。

而且现有技术中并没有公开怎么将排列好的生态袋连成一个整体,现有技术中,随着植物的生长,植物根系会穿透生态袋,与坡体形成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会产生现有技术偏见,认为生态袋之间是不需要固定的,如果在植物未生长开的时候,生态袋的排列崩塌,就需要从新建造,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前期就将生态袋连接成一个整体来解决生态袋容易变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山区生态河道,包括河床,所述河床两侧的河岸,所述河床与所述河岸之间的水下护坡和设置在所述河岸上方的人行步道,所述河岸包括护岸护坡和消落带护坡,所述消落带护坡与所述水下护坡连接,所述护岸护坡与所述人行步道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落带护坡表面铺设有若干第一网垫,所述护岸护坡上铺设有若干第二网垫;

所述第一网垫和所述第二网垫上覆盖有覆盖土层,所述第一网垫的所述覆盖土层上排列覆盖有生态袋;

由所述水下护坡开始阶梯状层压错位铺砌所述生态袋;同层所述生态袋之间具有第一缝隙,两层所述生态袋之间具有第二缝隙,所述第一缝隙与所述第二缝隙交接处设置栽植穴。

针对对比文件本申请前期排列的时候在第一缝隙与第二缝隙交接处设置栽植穴,通过在栽植穴内种植常绿木质藤本植物使得常绿木质藤本植物相互缠绕的根系将生态袋横向连成一个整体来等待生态袋内的植物长成,等到生态袋内的植物成长过程中,生态袋内植物的根系与坡面纵向慢慢连成一个整体,当生态袋内的植物长成,生态袋横向之间和生态袋与坡面纵向之间相互纵横配合连接成一个稳定的坡面。

作为优选,所述生态袋为单面草籽复合袋,内部填充物包括耕植土、肥料等混合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水下护坡上排设有网垫护底,所述网垫护底厚度在20-40cm之间,且长度由所述水下护坡开始延伸到所述河床内,在260cm-330cm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网垫护底上排设有石笼网箱;所述石笼网箱顶部设置无纺布种植槽,且覆盖有所述覆盖土层。

河流横截面具体铺设结构,网垫护底保证了河岸与河床接触处底下的泥土不会被从刷走,还为这个护坡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优选,所述人行步道包括碎石垫层、设置在所述碎石垫层上方的表面铺砌层;所述护岸护坡覆盖所述碎石垫层两侧且与所述表面铺砌层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河岸在所述人行步道的对面具有岸堤,所述岸堤包括至少一层网箱,所述网箱顶部设置无纺布种植槽,且覆盖有所述覆盖土层。

对人行步道的结构设置,通过护岸护坡覆盖碎石垫层两侧且与表面铺砌层连接避免了护坡的下沉,杜绝了人行步道的最后变成了人行桥。

山区生态河道,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所述上游、所述中游和所述下游的所述覆盖土层上覆盖有植被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层包括覆盖在所述上游的上游植被层、覆盖在所述中游的中游植被层和覆盖在所述下游的下游植被层;所述植被层内包含有常绿木质藤本植物。

坡面横截面上从上到下具有明显的分层的植被层,而且该河道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坡面上的植被层也需要特别规划。

作为优选,所述上游植被层包括设置在所述河岸上的鹅毛竹和狗牙根,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人行步道两侧的红叶石楠球、金边黄杨和茶梅,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消落带护坡上的细叶水团花和南川柳。

作为优选,所述中游植被层具有前部、中部和后部;所述前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河岸上的扶芳藤、络石和狗牙根,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人行步道两侧的红叶石楠球、金边黄杨和茶梅,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消落带护坡上的细叶水团花和南川柳;所述中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河岸上的扶芳藤、络石和狗牙根,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人行步道两侧的红叶石楠球、金边黄杨和茶梅,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消落带护坡上的细叶水团花和南川柳,且相对面设置有加固区;所述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河岸上的络石和狗牙根,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人行步道两侧的红叶石楠球、金边黄杨和茶梅,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消落带护坡上的细叶水团花和南川柳。

作为优选,所述下游植被层包括设置在所述河岸上的水竹和狗牙根,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人行步道两侧的红叶石楠球、金边黄杨和茶梅,所述下游的所述人行步道尾部设置有红叶石楠色块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消落带护坡上的细叶水团花和南川柳,且相对面的部分坡体上覆盖有波斯菊、硫华菊和狗牙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本申请的山区生态河道以“固岸、防冲”为原则,讲求“安全、生态、经济、美观”,对护岸冲损、基础淘空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域进行整治。同时由于该处河道紧邻和村中心村生活区,河道护岸以护岸修复、生态修复为主,并适当考虑亲水设施的设置。

生态袋之间的连接可以使得前期生态袋中的植物未长成时保持坡面的结构形状,生态袋之间的连接可以是本申请中的一种实施例结构,就是通过在栽植穴内种植常绿木质藤本植物使得常绿木质藤本植物作为生物连接件将生态袋之间固定,还有一种实施例结构就是将生物连接件与连接扣配合使用,就是在生物连接件的基础上再加上连接扣来确保生态袋形成的层的结构强度。

而且河道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出现的问题不一样,所以需要分开治理,现有技术中边坡的治理只需要对横截面上的边坡进行治理,并不会去考虑整条河道的分段治理,所以本申请人克服了本领域内普通技术人员的技术偏见。因为上游在发洪水季节水势猛,慢慢趋向于平稳,下游就是量大,水流平稳,所以需要区分治理,就是每段巩固边坡的植被层不一样,这样单片区域的边坡结构强度较大,而且成型后的正片边坡的结构强度也大,不会出现局部坍塌等现象。

而且生态袋的设置克服由于原覆土受洪水冲刷严重,造成植物无法成活,减少了洪水的冲刷,提高植被成活率,增强坡面稳定,坡面下部覆土已被冲刷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岸堤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河床的俯视示意图;

在上述附图内:1-河床,2-河岸,3-水下护坡,4-人行步道,5-第一网垫,6第二网垫,7-生态袋,8-网垫护底,9-石笼网箱,10-植被层,11-上游,12-中游,13-下游,21-护岸护坡,22-消落带护坡,23-岸堤,24-网箱,41-碎石垫层,42-表面铺砌层,51-覆盖土层,101-上游植被层,102-中游植被层,103-下游植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的山区生态河道,首先是河道横截面的结构设置,具体的包括河床1,河床1两侧的河岸2,河床1与河岸2之间的水下护坡3和设置在河岸2上方的人行步道4,河岸2包括护岸护坡21和消落带护坡22,消落带护坡22与水下护坡3连接,护岸护坡21与人行步道4连接,消落带护坡22表面铺设有若干第一网垫5,护岸护坡21上铺设有若干第二网垫6;第一网垫5和第二网垫6上覆盖有覆盖土层51,覆盖土层51在本实施例中是15cm,但是不仅仅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厚度。

第一网垫5的覆盖土层51上排列覆盖有生态袋7;由水下护坡3开始阶梯状层压错位铺砌生态袋7;同层生态袋7之间具有第一缝隙,两层生态袋7之间具有第二缝隙,第一缝隙与第二缝隙交接处设置栽植穴,种植植物使得其根系相互纠缠形成生物连接件。生态袋7为单面草籽复合袋,内部填充物包括耕植土、肥料等混合而成。生态袋7的尺寸为81.5cm×44cm,这种生态袋7铺设在坡面上时首先是比较美观,而且易于被植物根系固定,最后搭建的生态袋7坡面的结构强度较大。

水下护坡3上排设有网垫护底8,网垫护底8厚度为30cm,且长度由水下护坡3开始延伸到河床1内总长300cm,宽度为200cm;网垫护底8上具有网孔,网孔的规格为80mm×100mm,网垫护底8上排设有石笼网箱9。网垫护底8和石笼网箱9内填充有卵石,填充用的卵石需要具备干净、耐久性好、不易碎、无风化迹象,级配要均匀,密度为2-3t/m;而且填充在外围的卵石需要美观,粒径不小于网孔大小,应为1.5-2倍孔径之间。

石笼网箱9顶部设置无纺布种植槽,且覆盖有覆盖土层51。网垫护底8、石笼网箱9和护坡表面均覆盖有20cm厚的种植土。

人行步道4包括碎石垫层41、设置在碎石垫层41上方的表面铺砌层42;护岸护坡21覆盖碎石垫层41两侧且与表面铺砌层42连接。人行步道4的宽度为1.5-3m,在整个河道的纵向分段会出现加宽现象,所以本实施例中给出了一个范围。而且面层间疏布置面石。

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生态袋7之间设置栽植穴,种植植物使得其根系相互纠缠形成生物连接件,再配合物理连接件连接扣连接。

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或/和实施例二的基础上,网垫护底8和石笼网箱9内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可以适量填充不规则的碎石,这样保证了整体的孔隙率小于30%,填充完成时,卵石适当超出网垫护底8和石笼网箱9的侧面3cm-5cm,以便适应网垫护底8和石笼网箱9的下沉。

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一或/和实施例二或/和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的河岸2在人行步道4的对面具有岸堤23,岸堤23包括两层网箱24,网箱24顶部设置无纺布种植槽,且覆盖有覆盖土层51。河岸2在人行步道4的对面还可能是景观拓展区。

上述实施例的中的覆盖土层51、种植土和面层间疏之间撒播狗牙根、白三叶草籽,且人行道两侧种植乔灌木。如图3所示的山区河道分为上游11、中游12和下游13,每段遇到的水流都不相同,所以覆盖的植被也有差异,所以现在申请将所有的常绿木质藤本植物植被统称为植被层10,并将植被层10在河道流向上划分为覆盖在上游11的上游植被层101、覆盖在中游12的中游植被层102和覆盖在下游13的下游植被层103

首先是上游植被层101,上游植被层101包括设置在河岸2上的鹅毛竹和狗牙根,还包括设置在人行步道4两侧的红叶石楠球、金边黄杨和茶梅,还包括设置在消落带护坡22上的细叶水团花和南川柳。

然后是中游植被层102,中游植被层102具有前部、中部和后部;前部包括设置在河岸2上的扶芳藤、络石和狗牙根,还包括设置在人行步道4两侧的红叶石楠球、金边黄杨和茶梅,还包括设置在消落带护坡22上的细叶水团花和南川柳;中部包括设置在河岸2上的扶芳藤、络石和狗牙根,还包括设置在人行步道4两侧的红叶石楠球、金边黄杨和茶梅,还包括设置在消落带护坡22上的细叶水团花和南川柳;下部包括设置在河岸2上的络石和狗牙根,还包括设置在人行步道4两侧的红叶石楠球、金边黄杨和茶梅,还包括设置在消落带护坡22上的细叶水团花和南川柳。

最后是下游植被层103,下游植被层103包括设置在河岸2上的水竹和狗牙根,还包括设置在人行步道4两侧的红叶石楠球、金边黄杨和茶梅,下游13的人行步道4尾部设置有红叶石楠色块苗,还包括设置在消落带护坡22上的细叶水团花和南川柳,且相对面的部分坡体上覆盖有波斯菊、硫华菊和狗牙根。

山区生态河道的分段治理流程:

施工对整段河岸的初步处理:就是河流截流或围堰处理,使得河湖生态边坡施工段无大面积积水或水流,便于施工。

清淤处理:一般施工前河水或湖水水质在国家地表水环境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第五类水质及以下的河道和湖泊需要对底部进行清淤处理。如果需要清淤,那么需要对淤泥进行固化,固化就是通过械压滤方式或自然风干方式,24~48小时自然风干,使污泥含水率从80%~95%降低至50%~60%。

对上游11、中游12和下游13分别进行三个坡段的定位:

划分水下护坡3、消落带护坡22及护岸护坡21三个坡段确定,方便对每一段进行施工和施工管理。其中护岸护坡21段指的是消落带护坡22最高水位线以上的护坡带。消落带护坡22又称消落区,是指季节性水位涨落使库区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出露于水面的区域,将枯水期水位的上限作为消落带护坡22的下界,将汛期的最高水位线作为消落带护坡22的上界。消落带护坡22下界与河床1之间为水下护坡3。

确定位置后核对施工图并进行石灰标记或者拉线标记。

然后分段布置如下:

1)上游11:上游主要利用现有堤岸,适当后退设重力式生态笼防冲挡墙。顶部利用现有堤岸设置人行步道4。背水面现状无挡墙,该段拟结合现状地形背水侧修建生态网箱挡墙。

2)中游12:理顺和放缓现有岸坡,采用网垫护底8作为防冲保护并与河床1衔接。顶部设置人行步道4。现有竹林外侧拼宽,填土尽少占用河道断面,平台以下采用网垫护底8与河床1衔接,平台以上稍做整理尽量利用现有植被作为防护。

3)下游13:现有竹林外侧拼宽,平台以下采用石笼网箱9、网垫护底8与河床1衔接,坡面采用第一网垫5和第二网垫6护坡,对顶部人行道路进行梳理。

修整处理:

根据检测验收的结果,针对出现的工程变差编制修整处理方案,直到达到设计施工要求,符合检测标准,则进入下一个流程。

绿化准备:

结构施工完成后,安装施工设计要求选择水底湖泊、消落带护坡、江岸护坡部分应选择的植物。并根据不同树苗、草种、花种的相关要求妥善储存。另外,针对有植物需要用特殊方法种植的,需要准备好相关的施工用具。

水下护坡段植被绿化,产品自身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抗冲刷能力高:≥6m/s

耐干旱能力强:保水≥45天

抗紫外线强度保持率(氙灯500h):纵向:≥75%,横向:≥75%

耐浸泡:≥80年

生态袋利于沉水植物生长

防化学物和微生物腐蚀

耐强酸强碱:ph=4~11

具有防鼠蚁啮咬功能。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