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警示组件的排水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1985发布日期:2019-01-08 21:11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警示组件的排水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警示组件的排水井。



背景技术:

在沿海城市或者城市的低洼地带,发生大降雨时就极易积水,为尽快将积压的雨水导入下水道,环卫工人会将排水井井盖取开使积压的雨水快速导入排水系统,但是井盖与排水井分离之后,由于没有警示标示,不能引起过路行人的注意,容易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不能保证行人的出行安全;为提高行人的注意,环卫工人会在设置简单的警示牌,但是警示牌是直接放置在排水井旁,在流动雨水的作用下稳定性并不好,同时简单的警示牌不能在短时间长距离中引起过往行人与车辆的注意,也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警示组件的排水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排水井设置的警示装置不够注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带警示组件的排水井,包括竖直设置的排水井及排水井上方配合使用的井盖,所述排水井沿其内壁环设有多个卡接块及空心圆柱状的固定筒,在固定筒的外壁上设有多个卡接槽,多个卡接槽与对应的多个卡接块卡接设置;在固定筒内还设有警示组件及辅助警示组件安装的安装限位组件;

所述警示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折叠杆及转动反光组件,转动反光组件包括固定板、固定板底面固定的连接杆及与固定板可拆卸连接的反光板,其中连接杆与折叠杆的一端可拆卸固定,折叠杆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驱动杆,驱动杆通过带水能驱动轮的驱动组件驱动转动,驱动杆转动带动反光板转动;所述安装限位组件用于控制水能驱动轮停止转动后对折叠杆和驱动杆进行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运用原理:在大降雨量时,将井盖从排水井上方移开方便大量积水的流动,在打开井盖的同时也需要将警示组件进行安装,在使用警示组件的时候,先通过按照顺序将连接杆与折叠杆进行固定,由于驱动杆是通过水能驱动轮带动驱动组件以驱动驱动杆转动,在将井盖打开的时候,大量的雨水进入排水井中驱动水能驱动轮转动,通过安装限位组件控制水能驱动轮不发生转动,水能驱动轮不转动就不会带动驱动组件驱动驱动杆转动,此时再将固定之后的与连接杆固定的折叠杆与驱动杆进行固定,将折叠杆与驱动杆固定安装完成之后,再控制安装限位组件控制水能驱动轮转动,水能驱动轮转动带动驱动组件驱动驱动杆转动,驱动杆转动带动折叠杆转动,折叠杆转动带动连接杆转动,连接杆转动带动固定板转动,固定板转动带动反光板转动。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简单的水能驱动就能将反光牌不停转动,避免采用电机等驱动反光牌转动存在漏电的问题同时还节约能源,并且不停转动的反光牌能在短时间长距离内引起过往行人或车辆的注意,避免意外的发生。

2、本实用新型设置的警示组件是可拆卸安装的,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进行拆卸收纳,在使用时只需进行简单的组装即可,并且通过安装限位组件控制水能驱动轮间歇转动,使驱动组件间歇驱动驱动杆转动,驱动杆不转动时也方便折叠杆与驱动杆的连接固定,方便警示组件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限位组件另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两单板配合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单板1、固定板2、折叠杆3、井盖4、排水井5、固定筒6、承重杆7、安装块8、第二锥齿轮9、第一锥齿轮10、挡水板11、水能驱动轮12、加固块13、连接轴14、安装壳15、压杆16、集水漏斗17、驱动杆18、插槽19、十字卡槽20、第一弹簧21、滑槽22、档板23、移动块24、放置槽25、限位块26、第二弹簧27、限位杆2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带警示组件的排水井,包括竖直设置的排水井5及排水井5上方配合使用的井盖4,还包括警示组件、固定组件与驱动组件;

为方便安装在排水井5内零部件的安装与更换,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固定组件,具体的固定组件包括排水井5沿其内壁环设的多个卡接块及空心圆柱状的固定筒6,在固定筒6的外壁上设有多个卡接槽,多个卡接槽与对应的多个卡接块卡接设置。在说明书附图中并没有将卡接槽与卡接块的具体结构画出来,由于卡接槽与卡接块的卡接配合是常用的固定手段,且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本实用新型文字描述进行有效设置,只需达到本实用新型设计要求即可,所以对卡接槽与卡接块不做过多介绍。通过卡接槽与卡接块配合卡接固定好固定筒6之后,可以在固定筒6内设置需要安装的部件了,其中驱动组件是固定安装在固定筒6内,驱动组件包括集水漏斗17,集水漏斗17通过安装件与固定筒6内壁固定,安装件在图中没有具体画出,但是只要将集水漏斗17进行固定即可,在集水漏斗17出口端安装有水能驱动轮12集水漏水的出口端贯穿挡水板11设置,挡水板11能避免其他从排水井5流落的水的影响,保证水能驱动轮12是通过集水漏斗17出口端的雨水驱动,水能驱动轮12是现有技术,简单的,水能驱动轮12包括轴芯及轴芯周向环设的多个驱动轴,驱动轴远离轴芯的一端设有转动叶片,其中轴芯通过连接轴14与第一锥齿轮10固定,连接轴14与固定筒6转动连接,为保证连接轴14的稳固性,连接轴14还设有加固块13与固定筒6连接,连接轴14与加固块13之间通过轴承等零部件转动连接,且挡水板11也与加固板进行固定连接。通过水能驱动轮12同轴设置的第一锥齿轮10还啮合有第二锥齿轮9,第二锥齿轮9固定有驱动杆18,驱动杆18通过连接件与固定筒6内壁固定,其中连接件包括安装块8及沿安装块8周向环设的多个承重杆7,承重杆7远离安装块8的一端与固定筒6内壁固定,承重杆7与安装块8连接端安装位置高于承重杆7与固定筒6内壁连接端安装位置;驱动杆18贯穿安装块8与折叠杆3连接。连接件的设置除了能将驱动杆18进行有效固定之外还能对过路行人进行保护作用,放置行人掉落排水井5内。驱动杆18与折叠杆3另一端可拆卸固定,折叠杆3一端与连接杆下端可拆卸连接,驱动杆18与折叠杆3的连接方式可以在两者的连接端在驱动杆18或折叠杆3上设置插接槽,在折叠杆3或驱动杆18上设置插接块,通过插接可拆卸固定的方式将两者进行连接,由于插接槽与插接块是现有技术,对插接槽与插接块的结构不做限制,只有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用途即可;同理折叠杆3与连接杆的连接方式同样采用驱动杆18与折叠杆3的连接方式,所以在此不做过多介绍。同时折叠杆3是现有技术中折叠拐杖的技术特征,只要能收缩折叠即可,也不做过多介绍,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根据公知常识得出。连接杆上端与固定板2底面固定,在固定板2上还设有可拆卸设置的反光板,其中反光板的表层反光材料层采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反光膜材料即可。如图6所示,反光板可采用两块单板1拼接形成,在板上开有插槽19,然后将两单板1通过插槽19相对插接,插接安装之后的反光板通过固定板2上设置的十字卡槽20进行固定,将固定板2、反光板以及折叠杆3进行可拆卸连接是为了不使用时的收纳。不使用时,固定板2、反光板以及折叠杆3放置在井盖4内,具体的井盖4底面设有放置槽25,所述放置槽25开口端设有可伸缩的挡板。如图3所示,在放置槽25连通有滑动槽,挡板通过第一弹簧21等弹性元件与滑动槽连接,挡板在滑动槽内滑动间歇遮挡放置槽25的开口端,为方便滑动挡板,在挡板的上方开设有移动块24。同时为保证挡板的遮挡放置槽25的稳定性,在挡板遮挡放置槽25的时候,移动块24通过限位块26进行固定,限位块26上开口固定孔,将移动块24插接设置在固定孔内将移动块24进行固定,限位块26通过扭簧与井盖4连接,保证限位块26固定移动块24的状态是扭簧的自然状态,在搬动限位块26时限位块26与移动块24分离的时候,扭簧是使用状态。本实用新型内有具体将扭簧与限位块26、井盖4的具体连接图画出,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通过公知常识得出。

为方便驱动杆18与折叠杆3的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了安装限位组件,如图4、5所示,安装限位组件包括L状的安装壳15,安装壳15与固定筒6固定安装;在安装壳15的竖直段内设有压杆16,压杆16上端伸出安装壳15竖直端部设置,压杆16下端设有楔面,在安装壳15水平段内设有限位杆28,限位杆28一端设有设有与楔面配合使用的斜面,限位杆28另一端伸出安装壳15水平端部设置,在限位杆28上还套设有第二弹簧27,第二弹簧27一端与限位杆28固定,第二弹簧27另一端与安装壳15水平段内壁固定,外力驱动压杆16向下移动带动限位杆28水平滑动间歇进入相邻的两驱动杆18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原理:当大降雨量需要打开井盖4进行快速排水时,将井盖4打开,从井盖4的放置槽25内取出反光板、固定板2与折叠杆3,按照上述连接方式将其连接固定,然后控住压杆16向下移动带动限位杆28水平滑动间歇进入相邻的两驱动杆18之间使水能驱动轮12停止转动,然后将折叠杆3与驱动杆18插接固定,松开压杆16,在流经集水漏斗17的雨水通过集水漏斗17的出口排出驱动水能驱动轮12转动,水能驱动轮12转动带动同轴设置的第一锥齿轮10转动,第一锥齿轮10转动驱动与其啮合的第二锥齿轮9转动,第二锥齿轮9转动带动驱动杆18转动,驱动杆18转动带动连接杆转动,连接杆转动带动固定板2转动,固定板2转动带动反光板转动。通过简单的水能驱动就能将反光牌不停转动,不停转动的反光牌能在短时间长距离内引起过往行人或车辆的注意,避免意外的发生。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