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环境质量改善浅隧集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1879发布日期:2019-02-10 22:52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环境质量改善浅隧集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治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流黑臭水体治理领域。



背景技术:

城市水体,特指城市辐射范围内的河流、湖泊、水库以及各类景观水体等。河流作为环境的载体和重要的资源,在城市的生态建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等方面都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意义。一方面具有水质涵养、保持水土的功能,另一方面对城市小气候及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河涌治理,往往是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来支撑的,而由于历史原因,河涌两岸往往是居民楼、厂房林立,而在建设水利设施时,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这就涉及到征地、公路围闭施工的问题,现有技术采用的暗渠方案,征地、围闭面积大,对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对沿河两岸的居民生活影响非常的大。

由于各种原因,比如下游的征地成本高、河流的中游已经在早年已经建设了污水处理厂等情况,导致下游已经不能、不适合建设污水处理厂了,那么就会导致该河段的下游无法完成黑臭水体的治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将污水处理厂建设在河流中游的水环境质量改善浅隧集成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水环境质量改善浅隧集成系统,包括河底,河底的上方设有二级平台堤岸,还包括涌底调蓄渠箱、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

涌底调蓄渠箱:

包括设在河底下方的通流段、二级平台堤岸的下方设有的通气段,通气段上设有通气口,通气口设在二级平台堤岸上,通流段与通气段连通,河底与二级平台堤岸之间设有接入口,接入口与通流段连通,使得河水能进入通流段内;

在河底的上游和下游均分别设有接入口,位于河底的上游的接入口称为上接入口,位于河底的下游的接入口称为下接入口;

涌底调蓄渠箱的中段设有流污口,流污口的水平位置低于上接入口、下接入口的水平位置,且涌底调蓄渠箱的底面从上接入口到流污口依次降低、涌底调蓄渠箱的底面从下接入口到流污口依次降低,使得涌底调蓄渠箱内的水从上接入口、下接入口自然流动到流污口;

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

包括若干个间隔设置的开挖井,开挖井内设有呈上下间隔设置的上管组和下管组,开挖井的周壁上设有从上到下依次堆叠的若干个加固环,所述若干个加固环形成一个挡泥筒,挡泥筒的外设有防水筒,挡泥筒设在防水筒内;

上管组:

包括多个从左到右依次连接的管节,设在开挖井内的上管组称为接驳段,所述接驳段包括至少一个管节,接驳段上的管节称为上接驳管,接驳段的左侧和右侧的管节称为上连接管,上连接管的一侧设在开挖井内并与接驳段连接,上连接管的中段依次穿过挡泥筒、防水筒,上连接管的另一侧设在防水筒外;

下管组:

包括多个从前到后依次设置的管节,设在开挖井内的下管组称为下接驳段,下接驳段为包括至少一个管节或下接驳段为具有开口向上的过水沟,下接驳段的前侧和后侧的管节称为下连接管,下连接管的一侧设在开挖井内并与下接驳段连接,下连接管的中段依次穿过挡泥筒、防水筒,下连接管的另一侧设在防水筒外;

所有的下管组依次相连从而形成送水管,所有的上管组依次相连从而形成输水管;

至少有一个开挖井内的下接驳段为具有开口向上的过水沟;

至少有一个开挖井内的下接驳段为包括至少一个管节,上管组的上方、下方均设有填充物,下管组的上方、下方均设有填充物;

送水管的进口与流污口连通,输水管的出口设在流污口的上方。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二级平台堤岸外侧的地面下方设有功能段,通流段与功能段相通。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功能段上设有清淤井,功能段在清淤井上设有入流口和出流口,清淤井在地面上设有进入口,出流口上设有水力自动闸门。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杂物拦截系统,所述杂物拦截系统设在通气段或功能段上,杂物拦截系统设有依次连接的靠近上游的上立面、靠近河底的内立面、靠近下游的下立面、远离河底的外立面,上立面、内立面、下立面、外立面围成一个处理腔,外立面设有与城市污水管道连通的接污口,内立面设有通往河底的排污口、泄流口,接污口、泄流口靠近上游,排污口靠近下游,处理腔内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隔离闸,所述两个隔离闸之间设有中拦截格栅,泄流口上设有挡流闸;排污口上设有细拦截格栅,细拦截格栅的网格面积小于中拦截格栅的网格面积。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防水筒从内至外包括至少两层防水层,所述防水层由若干个相交的往下延伸的防水柱构成筒状,防水柱的材质为混凝土,相邻的防水层相交,使得相邻的防水层凝结成一体,让防水层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均沿周向呈波浪起伏状。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连接管所在的位置称为洞穿部,洞穿部四周设有若干个加强柱,所述防水筒、加强柱的材质均为混凝土,防水筒、加强柱凝结成一体。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挡泥筒内设有内侧面平整的加固筒。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挡泥筒、加固筒的材质均为混凝土,使得挡泥筒与加固筒凝结在一起。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加固环上大下小,加固环的上表面设有嵌入环槽,使得位于上方的加固环的下端设在下方的加固环的嵌入环槽内。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下接驳段为具有开口向上的过水沟,开挖井内设有支撑架,支撑架包括设在过水沟左侧的左立板、设在过水沟右侧的右立板,左立板的上端设有横向设置的横撑板,上接驳管设在横撑板上,横撑板和过水沟之间设有横向设置的封板,封板上设有封盖,封盖、封板合成为封挡组件,封挡组件的左侧与左立板连接,封挡组件的右侧与右立板连接,使得过水沟被封在过水空间内,所述过水空间由封挡组件、左立板、右立板、开挖井前侧壁、开挖井后侧壁、开挖井的底面围成,横撑板的右端设有隔离板,隔离板与右立板之间设有清理通道,清理通道的顶端设有封住清理通道入口的盖板,右立板的左侧设有从清理通道入口一直延伸至过水空间内的阶梯,封板与封盖可拆式连接或铰接,盖板与地面可拆式连接或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通流段设在河底的下方,这样就能大大地减少了土地占用面积,也能很方便地将河流的污水引入通流段内,由于通流段和通气段上均设在原本已经存在的河底和二级平台堤岸的下方,避免了征地,也大大地降低了施工时对沿河两岸的居民、工厂的影响,同时避开沿岸原先布设有的复杂的管线,最终大幅降低工程造价。而流污口的水平位置低于上接入口、下接入口就能让河水自然地流入流污口中,实现给中游的污水处理厂进行供水,然后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的送水管将污水送到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后,通过送水管排放回河流中去,这样净化后的水能对下游的水进行净化,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保证了污染源众多的下游的水质。挡泥筒能保持开挖井的形状,使得开挖井不会崩塌,而防水筒能防止水进入开挖井内,减轻施工时的排水压力,同时,挡泥筒、防水筒能对连接管进行有效的支撑,防止上管组和下管组的下沉。而由于上管组和下管组在均由同一个开挖井中施工形成,所以施工时间能大大缩短,沿河两岸的占地面积小,且对道路的围闭面积小,对沿河居民的生活影响小。本实用新型用于黑臭水体的治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我国某河流的流向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某河段上的施工蓝图;

图3是图2的A-A截面图;

图4是图2的B-B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气段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2的清淤井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清淤井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的杂物拦截系统的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杂物拦截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的接驳段至少包含一端管节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的接驳段至少包含一端管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的接驳段具有开口向上的过水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参照图1至图12,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体地:

一种水环境质量改善浅隧集成系统,包括河底10,河底10的上方设有二级平台堤岸110,还包括在河底下方形成浅隧的涌底调蓄渠箱、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

涌底调蓄渠箱:

包括设在河底10下方的通流段20、二级平台堤岸110的下方设有的通气段30,通气段30上设有通气口310,通气口310设在二级平台堤岸110上,通流段20与通气段30连通,河底10与二级平台堤岸110之间设有接入口,接入口与通流段20连通,使得河水能进入通流段20内;

在河底10的上游和下游均分别设有接入口,位于河底10的上游的接入口称为上接入口1101,位于河底10的下游的接入口称为下接入口120;

涌底调蓄渠箱的中段设有流污口130,流污口130的水平位置低于上接入口1101、下接入口120的水平位置,且涌底调蓄渠箱的底面从上接入口1101到流污口130依次降低、涌底调蓄渠箱的底面从下接入口120到流污口130依次降低,使得涌底调蓄渠箱内的水从上接入口1101、下接入口120自然流动到流污口130;

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

包括若干个间隔设置的开挖井1,开挖井1内设有呈上下间隔设置的上管组和下管组,开挖井1的周壁上设有从上到下依次堆叠的若干个加固环2,所述若干个加固环2形成一个挡泥筒,挡泥筒的外设有防水筒,挡泥筒设在防水筒内;

上管组:

包括多个从左到右依次连接的管节,设在开挖井1内的上管组称为接驳段,所述接驳段包括至少一个管节,接驳段上的管节称为上接驳管31,接驳段的左侧和右侧的管节称为上连接管32,上连接管32的一侧设在开挖井1内并与接驳段连接,上连接管

32的中段依次穿过挡泥筒、防水筒,上连接管32的另一侧设在防水筒外;

下管组:

包括多个从前到后依次设置的管节,设在开挖井1内的下管组称为下接驳段,下接驳段为包括至少一个管节或下接驳段为具有开口向上的过水沟311,下接驳段的前侧和后侧的管节称为下连接管320,下连接管320的一侧设在开挖井1内并与下接驳段连接,下连接管320的中段依次穿过挡泥筒、防水筒,下连接管 320的另一侧设在防水筒外;

所有的下管组依次相连从而形成送水管,所有的上管组依次相连从而形成输水管;

至少有一个开挖井1内的下接驳段为具有开口向上的过水沟 311;

至少有一个开挖井1内的下接驳段为包括至少一个管节,上管组的上方、下方均设有填充物,下管组的上方、下方均设有填充物;

送水管的进口与流污口130连通,输水管的出口设在流污口130 的上方。

将通流段设在河底的下方,这样就能大大地减少了土地占用面积,也能很方便地将河流的污水引入通流段内,由于通流段和通气段上均设在原本已经存在的河底和二级平台堤岸的下方,避免了土地的占用,也大大地降低了施工时对沿河两岸的居民、工厂的影响,同时避开沿岸原先布设有的复杂的管线,最终大幅降低工程造价。而流污口的水平位置低于上接入口、下接入口就能让河水自然地流入流污口中,实现给中游的污水处理厂进行供水,然后地下叠合式双管道共井结构的送水管将污水送到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后,通过送水管排放回河流中去,这样净化后的水能对下游的水进行净化,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保证了污染源众多的下游的水质。挡泥筒能保持开挖井的形状,使得开挖井不会崩塌,而防水筒能防止水进入开挖井内,减轻施工时的排水压力,同时,挡泥筒、防水筒能对连接管进行有效的支撑,防止上管组和下管组的下沉。而由于上管组和下管组在均由同一个开挖井中施工形成,所以施工时间能大大缩短,沿河两岸的占地面积小,且对道路的围闭面积小,对沿河居民的生活影响小。而且,由于通流段是设在河底的,无法进行透气,导致进入通流段内的垃圾、淤泥会产生沼气,大量的沼气会形成高压,从而阻碍污水进入涌底调蓄渠箱内,也可能发生的涌底调蓄渠箱由于高压产生裂缝,而本实用新型的通气段就能很好地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

为了便于施工,通流段20、通气段30的截面均为矩形,通流段 20、通气段30均为混凝土结构。

为了便于清理涌底调蓄渠箱底面上的沉积物,二级平台堤岸110 外侧的地面下方设有功能段40,通流段20与功能段40相通。

为了便于利用水力实现上述沉积物的冲刷、自动清理功能,功能段40上设有清淤井510,功能段40在清淤井510上设有入流口5110 和出流口5120,清淤井510在地面上设有进入口,出流口5120上设有水力自动闸门5130。

本实施例还包括杂物拦截系统,所述杂物拦截系统设在通气段 30或功能段40上,杂物拦截系统设有依次连接的靠近上游的上立面、靠近河底的内立面、靠近下游的下立面、远离河底的外立面,上立面、内立面、下立面、外立面围成一个处理腔,外立面设有与城市污水管道连通的接污口,内立面设有通往河底的排污口、泄流口,接污口、泄流口靠近上游,排污口靠近下游,处理腔内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隔离闸60,所述两个隔离闸60之间设有中拦截格栅610,泄流口上设有挡流闸620,这样能就能很好地防止体积较大的固体垃圾进入河内。

排污口上设有细拦截格栅,细拦截格栅的网格面积小于中拦截格栅610的网格面积,这样能很好地避免细拦截格栅的堵塞。

为了便于施工,防水筒从内至外包括至少两层防水层,所述防水层由若干个相交的往下延伸的防水柱4构成筒状,防水柱4的材质为混凝土,相邻的防水层相交,使得相邻的防水层凝结成一体,让防水层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均沿周向呈波浪起伏状。利用混凝土灌浆的方法来成形防水柱,可以实现快速成形。

为了提供更好的支撑、实现快速施工,上连接管32所在的位置称为洞穿部,洞穿部四周设有若干个加强柱5,所述防水筒、加强柱 5的材质均为混凝土,防水筒、加强柱5凝结成一体。

在施工时,可以采用将管节强行压入开挖井,让管节依次经过挡泥筒、防水筒,为了防止在压入过程中会出现崩塌,挡泥筒内设有内侧面平整的加固筒50。

为了便于提高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挡泥筒、加固筒50的材质均为混凝土,使得挡泥筒与加固筒50凝结在一起。

为了避免单侧下沉,上管组、下管组位于同一个铅垂面上。

为了防止加固环在压入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侧向的滑移,加固环2 上大下小,加固环2的上表面设有嵌入环槽,使得位于上方的加固环 2的下端设在下方的加固环2的嵌入环槽内。

为了避免下管组的支撑不足,开挖井1的底部设有承重层6。

接驳段为具有开口向上的过水沟311,开挖井1内设有支撑架,支撑架包括设在过水沟311左侧的左立板41、设在过水沟311右侧的右立板42,左立板41的上端设有横向设置的横撑板43,上接驳管 31设在横撑板43上,横撑板43和过水沟311之间设有横向设置的封板45,封板45上设有封盖44,封盖44、封板45合成为封挡组件,封挡组件的左侧与左立板41连接,封挡组件的右侧与右立板42连接,使得过水沟311被封在过水空间内,所述过水空间由封挡组件、左立板41、右立板42、开挖井1前侧壁、开挖井1后侧壁、开挖井1的底面围成,横撑板43的右端设有隔离板46,隔离板46与右立板42 之间设有清理通道,清理通道的顶端设有封住清理通道入口的盖板 47,右立板42的左侧设有从清理通道入口一直延伸至过水空间内的阶梯48,封板45与封盖44可拆式连接或铰接,盖板47与地面可拆式连接或铰接。左立板41、右立板42的设置有利于利用混凝土制作出过水沟,上接驳管31设在隔离板46的右侧,从而让横撑板43、隔离板46、开挖井1的立壁围成的空腔内填充填充物,而清理通道的设置可以让清理工人通过阶梯进入过水空间,并对过水沟311、下管组进行清理。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