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05261发布日期:2019-03-27 10:21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雨水是一种宝贵的水资源,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绿化、冲厕所等,这样可以减少使用城市自来水,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然而,雨水从生成、下落直至掉落到地面上,在整个过程中雨水会对空气中的灰尘杂质进行吸附,另外,雨水掉落到地面上流入雨水收集装置过程中,还会对地面物体表面的灰尘杂质进行吸附,这样会造成雨水污染,降低了雨水的水质。杂质含量较多的雨水在收集时,对雨水的水质不加筛选直接处理的话,会造成雨水净化处理设备运行负荷较大,雨水收集处理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置,以解决现有雨水收集处理装置收集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置,其包括收集箱、沉淀箱、过滤箱;所述收集箱上端开设收集口,所述过滤箱上设有清水管路;所述收集箱与所述沉淀箱之间设有检测管路、电控三通阀、收集管路和弃流管路;所述检测管路一端与所述收集箱下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电控三通阀第一端连通;所述收集管路一端与所述沉淀箱下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电控三通阀第二端连通;所述电控三通阀第三端与所述弃流管路连通;所述检测管路中设有浊度传感器,所述浊度传感器、所述电控三通阀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沉淀箱上部通过过滤管路与所述过滤箱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箱内从上之下依次设有隔板和第一过滤网,所述隔板、所述第一过滤网将所述过滤箱分割成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浊水腔、清水腔和过滤腔;所述过滤管路与所述浊水腔连通;所述浊水腔与所述过滤腔通过下行管路连通;所述清水腔与所述清水管路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箱下部设有第一排污管路,所述第一排污管路与所述过滤腔连通,所述第一排污管路的内径大于所述下行管路的内径;所述第一排污管路上设有第一排污阀。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箱下部设有第二排污管路,所述第二排污管路上设有第二排污阀。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管路中设有第二过滤网。

进一步的,所述收集箱下部连通有溢流管路,所述收集箱内设有可上下移动的溢流闸板和浮球;所述溢流闸板用于控制所述溢流管路的通断;所述溢流闸板与所述浮球通过绳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箱上部设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堰位于所述过滤管路进水处。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箱中设有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挡板相互错开交叉排列。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由聚氯乙烯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所述雨水收集处理装置,其包括收集箱、沉淀箱、过滤箱;所述收集箱上端开设收集口,所述过滤箱上设有清水管路;所述收集箱与所述沉淀箱之间设有检测管路、电控三通阀、收集管路和弃流管路;所述检测管路一端与所述收集箱下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电控三通阀第一端连通;所述收集管路一端与所述沉淀箱下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电控三通阀第二端连通;所述电控三通阀第三端与所述弃流管路连通;所述检测管路中设有浊度传感器,所述浊度传感器、所述电控三通阀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沉淀箱上部通过过滤管路与所述过滤箱连通;浊度传感器实时监测通过检测管路的雨水,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当检测到雨水浑浊度大于设定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电控三通阀动作,连通检测管路和弃流管路,将雨水弃流,当检测到雨水浑浊度不大于设定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电控三通阀动作,连通检测管路和收集管路,雨水进入沉淀箱,进行后续净化处理,降低雨水净化处理设备的运行负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雨水收集处理装置结构图(截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器连接图;

图中:1-溢流闸板、2-绳、3-浮球、4-收集口、5-收集箱、6-检测管路、7-浊度传感器、8-电控三通阀、9-收集管路、10-沉淀箱、11-出水堰、12-过滤管路、13-过滤箱、14-浊水腔、15-隔板、16-清水腔、17-清水管路、18-下行管路、19第一过滤网、20-过滤腔、21-第一排污阀、22-第一排污管路、23-第二排污阀、24-第二排污管路、25-挡板、26-弃流管路、27-第二过滤网、28-溢流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见图1、图2,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置,其包括收集箱5、沉淀箱10、过滤箱13;收集箱5上端开设收集口4,过滤箱13上设有清水管路17;收集箱5与沉淀箱10之间设有检测管路6、电控三通阀8、收集管路9和弃流管路26;检测管路6一端与收集箱5下部连通,另一端与电控三通阀8第一端连通;收集管路9一端与沉淀箱10下部连通,另一端与电控三通阀8第二端连通;电控三通阀8第三端与弃流管路26连通;检测管路6中设有浊度传感器7,浊度传感器7、电控三通阀8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沉淀箱10上部通过过滤管路12与过滤箱13连通;雨水通过收集口4进入收集箱5,然后进入检测管路6,浊度传感器7实时监测通过检测管路6的雨水,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当检测到雨水浑浊度大于设定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电控三通阀8动作,连通检测管路6和弃流管路26,将雨水弃流,当检测到雨水浑浊度不大于设定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电控三通阀8动作,连通检测管路6和收集管路9,雨水进入沉淀箱10,进行后续净化处理,降低雨水净化处理设备的运行负荷。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过滤箱13内从上之下依次设有隔板15和第一过滤网19,隔板15、第一过滤网19将过滤箱13分割成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浊水腔14、清水腔16和过滤腔20;过滤管路12与浊水腔14连通;浊水腔14与过滤腔13通过下行管路18连通;清水腔16与清水管路17连通;雨水通过过滤管路12进入浊水腔14,然后通过下行管路18进入过滤腔20,进而通过第一过滤网19向上进入清水腔16,通过清水管路17排出;因为雨水是自下而上通过第一过滤网19,杂质被阻隔在第一过滤网19下部,此种结构设置,因重力原因,可以减少杂质依附在第一过滤网19上的概率,进而降低第一过滤网19堵塞的概率。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过滤箱13下部设有第一排污管路22,第一排污管路22与过滤腔20连通,第一排污管路22的内径大于下行管路18的内径;第一排污管路22上设有第一排污阀21;打开第一排污阀21,过滤腔20内的雨水通过第一排污管路22排出,将过滤腔20内的杂质排出,并且第一排污管路22的内径大于下行管路18的内径,清水腔16内的雨水因重力原因通过第一过滤网19进入过滤腔20内,冲洗第一过滤网19,将第一过滤网19上的杂质冲洗,随雨水从第一排污管路22中排出,然后关闭第一排污阀21,实现第一过滤网19和过滤腔20的冲洗。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沉淀箱10下部设有第二排污管路24,第二排污管路24上设有第二排污阀23;打开第二排污阀23,沉淀箱10内的杂质随雨水从第二排污管路24内排出,然后关闭第二排污阀23,因为沉淀箱10上部通过过滤管路12与过滤箱13连通,所以工作时沉淀箱10处于将近充满雨水状态,打开第二排污阀23时,沉淀箱10内雨水迅速排出,实现沉淀箱10的冲洗。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检测管路6中设有第二过滤网27;第二过滤网27对雨水进行初次过滤,防止大块杂质进入检测管路6中,避免后续管路堵塞或损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收集箱5下部连通有溢流管路28,收集箱5内设有可上下移动的溢流闸板1和浮球3;溢流闸板1用于控制溢流管路28的通断;溢流闸板1与浮球3通过绳2连接;当进入收集箱5内的雨水流量大于水处理流量时,收集箱5内水面不断升高,浮球3随水面上升,浮球3通过绳2将溢流闸板1拉起,收集箱5内的雨水通过溢流管路28排出,从而收集箱5内水位降低,溢流闸板1因自身重力原因落下,关断溢流闸板1,可以防止收集箱5内的雨水溢出,同时,溢流管路28设置在收集箱5下部,可以将收集箱5内的杂质排出。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沉淀箱10上部设有出水堰11,出水堰11位于过滤管路12进水处;出水堰11对沉淀箱10内水流的均匀分布有着直接影响,可以防止沉淀箱10内水流产生偏流现象,提高沉淀效果。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沉淀箱10中设有挡板25;挡板25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挡板25相互错开交叉排列;设置挡板25可以改变沉淀箱10内水流流向,减少垂直流动,增加水平流动,有利于沉淀箱10内杂质的沉淀。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挡板25由聚氯乙烯材料制成;聚氯乙烯材料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不溶于水,气体、水汽渗漏性低,在常温下可耐任何浓度的盐酸、90%以下的硫酸、50—60%的硝酸和20%以下的烧碱溶液,具有一定的抗化学腐蚀性,对盐类相当稳定,可长时间浸泡于含杂质的雨水中,而不改变其性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