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缓冲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6639发布日期:2019-04-05 19:29阅读:1163来源:国知局
绿地缓冲带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海绵城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绿地缓冲带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城市硬化面积的增加阻断了降雨径流下渗的出路,这样势必会造成城市内涝问题;同时,城市硬化面积的增加造成路面污染物的增加,降雨冲刷路面会造成城市面源污染;另外,城市硬化面积的增加破坏自然水文循环,引起缺水现象,导致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

此外,频繁出现的暴雨内涝、城市缺水和面源污染等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此“海绵城市”的概念也被提出,目前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常用的植草沟有吸水、渗水、净水的功能,有湿式植草沟、干式植草沟和转输型植草沟等类型。但是,现有的植草沟对高强度降雨径流均起不到缓冲消能的作用,排入的雨水在植草沟内停留时间较短,不能达到良好的净化效果。另外,植草沟内储存的雨水未能起到延时回用的目的。还有,冬季道路的融雪水含有大量的融雪剂成分,直接流入绿地内会对草地和土壤有严重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缓冲消能、生态环保的绿地缓冲带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绿地缓冲带系统,包括缓冲带本体,所述缓冲带本体包括砾石层1、粗砂层2、碎石层4、透水过滤层3和防水阻隔层7,所述粗砂层2设置在碎石层4的上方,所述砾石层1设置在粗砂层2的上方,所述透水过滤层3分别设置在砾石层1与粗砂层2之间以及粗砂层2与碎石层4之间,所述防水阻隔层7包覆在缓冲带本体的两侧和底部。

可选的,还包括素土夯实层5,所述素土夯实层5设置在市政道路9和绿地8之间,在素土夯实层5的表面设有下凹式结构的凹槽,所述缓冲带本体设置在凹槽内且所述砾石层1的顶部与凹槽顶部相平齐,在缓冲带本体的底部与凹槽之间设有防水阻隔层7。

可选的,还包括多个呈平行间隔设置的渗排水管6,所述渗排水管6的一端设置在碎石层4内,渗排水管6的另一端沿碎石层4的底部延伸并至所述绿地8的土壤内。

可选的,在所述渗排水管6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渗水孔61。

可选的,在每个渗排水管6的侧壁上均包裹有透水过滤层3。

可选的,所述渗排水管6为硬聚氯乙烯穿孔管、无规共聚聚丙烯穿孔管或双壁波纹穿孔管,所述渗排水管6的管径为90mm。

可选的,所述渗水孔61的孔径为2mm-5mm。

可选的,所述砾石层1的铺设厚度为50mm-100mm,所述粗砂层2的铺设厚度为200mm-300mm,所述碎石层4的铺设厚度为150mm-250mm,孔隙率为35%-45%。

可选的,所述的砾石层1中填充有鹅卵石或河卵石,所述鹅卵石或河卵石的粒径为25mm-50mm,所述碎石层4中填充有粗砾石和细砾石,所述粗砾石和细砾石的填充比为(4-8):3,粗砾石的粒径为20mm-30mm,细砾石的粒径为2mm-6mm。

可选的,所述缓冲带本体的横截面为倒梯形,倒梯形的缓冲带本体的两个底边的宽度为500mm-1500mm。

本申请的绿地缓冲带系统通过砾石层、粗砂层和碎石层按照由上至下的顺序依次层叠设置并用防水阻隔层进行包覆,形成了结构简单合理的缓冲带本体结构,所述缓冲带本体能够对流入本绿地缓冲带系统的降雨径流进行缓冲、渗透和存储,通过在砾石层、与粗砂层和碎石层之间设置透水过滤层,使得本绿地缓冲带系统能够过滤雨水中携带的污染物,达到良好的净化效果并降低了环境的污染,实现了生态的修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绿地缓冲带系统的剖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绿地缓冲带系统的俯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渗排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砾石层,2-粗砂层,3-透水过滤层,4-碎石层,5-素土夯实层,6-渗排水管,61-渗水孔,7-防水阻隔层,8-绿地,9-市政道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如图1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绿地缓冲带系统,包括缓冲带本体,所述缓冲带本体包括砾石层1、粗砂层2、碎石层4、透水过滤层3和防水阻隔层7,所述粗砂层2设置在碎石层4的上方,所述砾石层1设置在粗砂层2的上方,所述透水过滤层3分别设置在砾石层1与粗砂层2之间以及粗砂层2与碎石层4之间,所述防水阻隔层7包覆在缓冲带本体的两侧和底部。本实用新型的绿地缓冲带系统通过将砾石层1、粗砂层2和碎石层4按照由上至下的顺序依次层叠设置并用防水阻隔层7进行包覆,形成了结构简单合理的缓冲带本体结构,所述缓冲带本体能够对流入本绿地缓冲带系统的降雨径流进行缓冲、渗透和存储,通过在砾石层1、与粗砂层2和碎石层4之间设置透水过滤层3,使得本绿地缓冲带系统能够过滤雨水中携带的污染物,达到良好的净化效果并降低了环境的污染,实现了生态的修复。

可选的,所述砾石层1的铺设厚度可以是50mm-100mm;

所述粗砂层2的铺设厚度可以是200mm-300mm;

所述碎石层4的铺设厚度可以是150mm-250mm,孔隙率可以是35%-45%。

可选的,所述的砾石层1中填充有鹅卵石或河卵石,所述鹅卵石或河卵石的粒径可以是25mm-50mm,且颜色单一;

所述碎石层4中填充有粗砾石和细砾石,所述粗砾石和细砾石的填充比可以是4-8:3,粗砾石的粒径可以是20mm-30mm,所述细砾石的粒径可以是2mm-6mm,粗砾石和细砾石的石料中不含有石灰石且表面浑圆。

可选的,所述缓冲带本体的横截面可以是倒梯形,倒梯形的缓冲带本体的两个底边的宽度可以是500mm-1500mm;

可选的,所述透水过滤层3可以是透水土工布,所述防水阻隔层7可以是防水土工膜。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所述缓冲带系统还包括素土夯实层5,所述素土夯实层5设置在市政道路9和绿地8之间,在素土夯实层5的表面设有下凹式结构的凹槽,所述缓冲带本体设置在凹槽内且所述砾石层1的顶部与凹槽顶部相平齐,在缓冲带本体的底部与凹槽之间设有透水过滤层3,所述绿地8的高程即沿铅垂线方向到绝对基面的距离低于所述市政道路9的高程,使得降雨形成的水流能够从市政道路9流入缓冲带本体和/或绿地8内。

可选的,所述市政道路9可以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

可选的,所述绿地8与所述素土夯实层5连接处的边坡比即高度与水平距离的比值可以是1:3。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市政道路9和绿地8之间设置用于容纳缓冲本体的素土夯实层5,使得所述缓冲带本体的砾石层1内填充的鹅卵石或河卵石可以有效防止路面高强度降雨径流直接冲刷绿地,也可以防止绿地水量较大时携带大量泥土溢流到周边道路上,还可以有效截留、过滤道路雨水中的污染物,尤其是初期雨水污染物浓度高的情况下效果更明显。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3所示,所述绿地缓冲带系统还包括多个呈平行间隔设置的渗排水管6,所述渗排水管6的一端设置在碎石层4内,渗排水管6的另一端沿碎石层4的底部延伸并至所述绿地8的土壤内,并且在渗排水管6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渗水孔61用于保证入渗雨水的渗透效率,

可选的,在每个渗排水管6的侧壁上均包裹有透水过滤层3,所述透水过滤层3用于过滤下渗雨水中携带的泥沙等杂质。

可选的,所述多个渗排水管6与所述缓冲带本体的走向呈垂直设置,从而便于所述绿地8在缺水时能够通过毛细作用从缓冲带本体存储的雨水中吸水,满足绿地8的植被的生长需要。

可选的,所述渗排水管6可以是硬聚氯乙烯穿孔管、无规共聚聚丙烯穿孔管或双壁波纹穿孔管。

可选的,所述渗排水管6的管径可以是90mm。

可选的,所述渗水孔61的孔径可以是2mm-5mm。

本申请的工作过程为,降雨径流先由市政道路9流入所述缓冲带本体内储存,待缓冲带本体饱和后降雨径流直接经过缓冲带本体的表面流入绿地8内,此时降雨径流的水质优于初期降雨径流的水质,当绿地8中的含水量也逐渐趋于饱和时,所述缓冲带本体内的所述渗排水管6内的雨水与绿地8内的雨水达到水量平衡,在降雨结束后,当水量不满足绿地8的植被供给时,绿地8便利用毛细作用通过渗排水管6从缓冲带本体内吸水。

本申请提供的绿地缓冲带系统极其适用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中,“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雨洪管理理念,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本申请提供的绿地缓冲带系统能够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同时,“海绵城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申请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