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综合管廊的通风及逃生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2248发布日期:2019-05-24 21:03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综合管廊的通风及逃生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综合管廊的通风及逃生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地下综合管廊的通风及逃生结构。



背景技术:

综合管廊(日本称“共同沟”、中国台湾称“共同管道”),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传统的地下综合管廊,未将进风口与逃生口相结合,使管廊建设较为复杂化,同时不具有就地逃生的功能,使逃生的时间加长,逃生的可能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传统的地下综合管廊未将进风口与逃生口相结合,建设较为复杂;

(2)传统的地下综合管廊不具有就地逃生的功能,使逃生的可能性降低。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地下综合管廊的通风及逃生结构,包括管廊主体,所述管廊主体上端中部与进入门底端固定连接,所述进入门底部与楼梯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管廊主体上下内表面与竖向防火墙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竖向防火墙下侧设置有通风口,所述管廊主体左侧设置有第一管廊间,所述第一管廊间上端中部设置有多组自然进风口,所述自然进风口左右两侧与带孔磁控门两端固定连接,所述自然进风口底部与逃生结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管廊主体右侧设置有第二管廊间,所述第二管廊间上端左侧与抽风机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廊间上端右侧设置有多组救生口,所述救生口左右两侧中部与封闭磁控门两端固定连接,所述救生口底部与逃生结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管廊主体中部设置有楼梯间,所述楼梯间内部固定安装有楼梯。

优选地,所述逃生结构包括有第一通电磁铁、滑槽、铁滑杆、挡板、第二通电磁铁、第三通电磁铁、伸缩架,防火层、折叠管道和折叠梯,所述管廊主体上端左侧内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左端与第一通电磁铁左端固定连接,所述铁滑杆与滑槽相匹配,所述铁滑杆底端与挡板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通电磁铁上部与管廊主体内侧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通电磁铁下表面与伸缩架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架另一端与第三通电磁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自然进风口下端左右两侧与折叠管道上部两端固定连接,所述折叠管道内部左右两侧与折叠梯两端固定连接。此种结构可实现通过通电磁铁的快速反应将逃生结构释放,监测人员可选择就近逃生结构进行逃生。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廊间上部右侧内表面与第二管廊间中部内表面均固定安装有多组烟雾传感器,此种结构可实现通过按动紧急按钮或者烟雾传感器来控制逃生结构的释放。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在管廊主体上设置有自然进风口,同时在管廊主体上固定安装有抽风机,在管廊主体内部固定安装有竖向防火墙,在发生事故时能有效的防止事故恶化,可对事故进行控制,同时防火墙下部设置有通风口,可保证管廊主体中空气的有效流通,同时自然进风口上固定安装有带孔磁控门,在可保证空气有效流通的同时阻挡了异物的流入,管廊主体上安装的抽风机为多频抽风机,可在发生事故时加大频率对管廊主体中的烟雾进行抽送,在抽风机的右侧设置有逃生口,逃生口中固定连接有封闭磁控门,可避免对第一管廊间的空气流通造成影响,同时阻挡异物的进入,在自然风进口与逃生口底端均固定连接有逃生结构,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地下综合管廊未将进风口与逃生口相结合,建设较为复杂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逃生结构包括第一通电磁铁、滑槽、铁滑杆、挡板、第二通电磁铁、第三通电磁铁、伸缩架、防火层、折叠管道和折叠梯,同时在竖向防火墙上端固定连接有紧急按钮,在第一管廊间和第二管廊间上部均固定安装有烟雾传感器,在事故发生时可通过按动紧急按钮或烟雾传感器控制释放逃生结构,在按动紧急按钮或者通过烟雾传感器检测到烟雾时,第一通电磁铁会接通电源,第一通电磁铁会通过磁力带动铁滑杆向外侧运动,铁滑杆向外侧运动会带动挡板向外侧运动,挡板的向外侧运动会释放通电且带同极磁极的第二通电磁铁和第三通电磁铁,第三通电磁铁受到第二通电磁铁的同磁极斥力和重力作用会向下运动,第三通电磁铁的向下运动会带动伸缩架的向下运动,伸缩架的向下运动会将折叠管道与折叠管道内部的折叠梯进行展开,同时防火层也进行展开,从而整个逃生结构进行展开,检测人员可通过折叠梯快速上升至逃生口或自然进风口,磁控门在按下紧急按钮或烟雾传感器检测到烟雾时已打开,检测人员可快速通过,进行逃生,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地下综合管廊不具有就地逃生功能,降低逃生的可能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逃生结构正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逃生结构俯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管廊主体;2、进入门;3、抽风机;4、楼梯;5、竖向防火墙;6、自然进风口;7、逃生口;8、通风口;9、带孔磁控门;10、封闭磁控门;11、逃生结构;12、第一管廊间;13、楼梯间;14、第二管廊间;15、滑槽;16、第一通电磁铁;17、铁滑杆;18、挡板;19、第二通电磁铁;20、伸缩架;21、第三通电磁铁;22、折叠管道;23、折叠梯;24、紧急按钮;25、烟雾传感器;26、防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一种地下综合管廊的通风及逃生结构,包括管廊主体1,管廊主体1上端中部与进入门2底端固定连接,进入门2底部与楼梯4上端固定连接,管廊主体1上下内表面与竖向防火墙5两端固定连接,竖向防火墙5下侧设置有通风口8,管廊主体1左侧设置有第一管廊间12,第一管廊间12上端中部设置有多组自然进风口6,自然进风口6左右两侧与带孔磁控门9两端固定连接,自然进风口6底部与逃生结构11上端固定连接,管廊主体1右侧设置有第二管廊间14,第二管廊间14上端左侧与抽风机3底部固定连接,第二管廊间14上端右侧设置有多组逃生口7,逃生口7左右两侧中部与封闭磁控门10两端固定连接,逃生口7底部与逃生结构11上端固定连接,管廊主体1中部设置有楼梯间13,楼梯间13内部固定安装有楼梯4。

该实用新型装置在管廊主体1上固定安装有进入门2,检测者可通过进入门2进入,同时第一管廊间12上部左侧设置有自然进风口6,在管廊主体1内部固定连接有竖向防火墙5,且竖向防火墙5下部设置有通风口8,在管廊主体上部右侧固定连接有抽风机3,可在抽风机3的带动下,空气由自然进风口6进入第一管廊间12,然后经过通风口8进入楼梯间13,再经过通风口8进入第二管廊间14,最后经抽风机3的抽送送入大气中,形成空气的有效循环,形成通风,同时在第二管廊间14的上部右侧设置有逃生口7,在自然进风口6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带孔磁控门9,同时在逃生口7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封闭磁控门10,可有效地阻挡异物进入管廊主体1中,在自然进风口6和逃生口7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逃生结构,可有助于进入管廊人员快速逃生。

实施例2:

请参考图2-3,基于实施例1,其不同在于,逃生结构11包括有第一通电磁铁16、滑槽15、铁滑杆17、挡板18、第二通电磁铁19、第三通电磁铁21、伸缩架20,防火层26、折叠管道22和折叠梯23,管廊主体1上端左侧内部设置有滑槽15,滑槽15左端与第一通电磁铁16左端固定连接,铁滑杆17与滑槽15相匹配,铁滑杆17底端与挡板18上端固定连接,第二通电磁铁19上部与管廊主体1内侧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通电磁铁19下表面与伸缩架20一端固定连接,伸缩架20另一端与第三通电磁铁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自然进风口6下端左右两侧与折叠管道22上部两端固定连接,折叠管道22内部左右两侧与折叠梯23两端固定连接。

竖向防火墙5上部固定安装有多组紧急按钮24,第一管廊间12上部右侧内表面固定安装有多组烟雾传感器25,第二管廊间14上端中部内表面固定安装有多组烟雾传感器25。

该实用新型装置在竖向防火墙5上固定连接有多组紧急按钮24,同时在第一管廊间12和第二管廊间14上端内侧均固定连接有烟雾传感器25,当发生事故时,进入管廊主体1工作的人员可通过按动紧急按钮24或烟雾传感器25检测到烟雾时,第一通电磁铁16会立即接通电源,同时第二通电磁铁19和第三通电磁铁21会变换电路使磁极相同,同时固定连接于自然进风口6或逃生口7中部的磁控门打开,在第一通电磁铁16接通电源后会在磁力作用下带动铁滑杆17在滑槽15中向外侧运动,铁滑杆17的向外侧运动会带动挡板18的向外侧运动,挡板18的向外侧运动会释放出第三通电磁铁21,由于第二通电磁铁19与第三通电磁铁21转换为同极磁铁,所以第三通电磁铁21会在斥力与重力作用下带动伸缩架20向下运动,伸缩架20的向下运动会释放出与自然进风口6或逃生口7底部固定连接的折叠管道22,同时释放出折叠管道22中的折叠梯23,同时拉伸防火层26的一起向下运动,使得整个逃生结构得以展开,进入管廊主体1中的工作人员可就近选择释放出的逃生结构,通过释放开的折叠梯23,快速通过有防火层26的释放开的折叠管道22,到达已打开的磁控门,通过磁控门进行快速逃生求救,本结构反应快速,为逃生赢取宝贵时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元件或步骤,在元件前的“一个”一词不排除包括“多个”该元件。产品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的多个元件也可以由一个元件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