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4481发布日期:2019-05-11 00:19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边坡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以及生态护坡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在注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退圩还湖的生态问题倍受关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湖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河道护坡已不仅仅具有“防洪、除涝、引水、航运”等基本功能,而且还具有“景观、旅游、生态”等功能,人们渴望见到水清天蓝、绿树夹岸、鱼虾洄游的河道生态景观。河道护坡作为一种保护河道的铺面体系,现有传统护坡和生态护坡两种大形式。传统的河道护坡工程常采用抛石、干砌块石、浆砌块石、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土工膜袋混凝土护坡和绳索铰链混凝土板块护坡等。这些形式的护坡方式多注重河道本身的岸坡稳定性和河道行洪排涝的基本功能,很少考虑对生存环境、景观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传统的河道护坡方式在保持岸坡的结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以及防洪排涝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可靠性,防护效果立竿见影。但工程造价相对较高,水下施工难度较大,且有一定的使用年限,需要定期维护、不断修复。同时传统的护坡工程对破坏了河道生态系统,加速了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化。生态护坡是指开挖边坡形成以后,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的相互作用(根系锚固作用)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护坡形式,是一种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这样的护坡在退圩还湖的工程中显得更加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以及生态护坡修复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以及生态护坡修复装置,包括主体、拉环、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主体设置有若干个,所述主体分为固定层、营养层和底板,所述固定层分为竖格和横格,所述横格竖列对齐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竖格设置在所述横格之中,所述竖格之中设置有若干个生态圈,所述生态圈下端连接在所述营养层中,所述营养层中填充有营养土,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营养层下方,所述底板右侧设置有两个所述拉环,所述底板与所述主体滑动连接,每个所述主体上端设置有两个所述上连接板,每个所述主体下端设置有两个所述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正中均设置有栓孔,所述栓孔中设置有连接栓,所述连接栓设置有栓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每个所述竖格之中设置有3-5个所述生态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上的所述栓孔轴线对齐且直径相同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层中的所述生态圈之间不完全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生态圈中种植有植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相邻的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通过所述连接栓活动连接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竖格竖直横向对齐排列,每个所述横格之中设置有4-6个所述竖格,每个所述主体内部设置有4-6排所述横格,所述横格活动设置在所述主体内,所述竖格活动设置在所述横格内。

一种生态护坡修复装置,包括底座、支杆、挂钩和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为四边框形设置,所述底座面积略大于所述主体,所述支杆设置于所述底座左右两侧,所述连杆分为两部分设置,所述连杆中部设置有中轴,所述连杆左端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中设置有滑轴,所述滑轴将所述连杆与所述支杆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杆右端设置有握把,所述挂钩设置在所述连杆下方,所述挂钩设置在所述支杆内侧,所述挂钩下端设置有向上的弯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挂钩钩在所述横格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握把上设置有防滑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相邻的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通过所述连接栓活动连接在一起,所述竖格竖直横向对齐排列,每个所述横格之中设置有4-6个所述竖格,每个所述主体内部设置有4-6排所述横格,所述横格活动设置在所述主体内,所述竖格活动设置在所述横格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生态护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便于移动,施工快捷,既提高了生态护坡的工程质量,又节约了养护成本,本生态护坡着眼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和环保生态功能,具有防护的耐久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防护稳定性,不仅结构稳固,减少施工难度和缩短施工时间,同时具有良好的绿化功能,保护了边坡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整体的稳定性,减少水土的流失,保护了环境,不仅绿化程度高,同时节省水资源,避免了浪费。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下连接板连接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生态护坡修复装置结构图。

图中:1、横格;2、上连接板;3、下连接板;4、拉环;5、竖格;6、生态圈;7、主体;8、固定层;9、营养层;10、底板;11、栓孔;12、连接栓;13、栓柱;14、底座;15、支杆;16、挂钩;17、滑轨;18、滑轴;19、中轴;20、连杆;21握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退圩还湖的生态护坡,包括主体7、拉环4、上连接板2和下连接板3,主体7设置有若干个,主体7分为固定层8、营养层9和底板10,固定层8分为竖格5和横格1,横格1竖列对齐设置有若干个,竖格5设置在横格1之中,竖格5之中设置有若干个生态圈6,生态圈6下端连接在营养层9中,营养层9中填充有营养土,底板10设置在营养层9下方,底板10右侧设置有两个拉环4,底板10与主体7滑动连接,每个主体7上端设置有两个上连接板2,每个主体7下端设置有两个下连接板3,上连接板2和下连接板3正中均设置有栓孔11,栓孔11中设置有连接栓12,连接栓12设置有栓柱13,每个竖格5之中设置有3-5个生态圈6,上连接板2和下连接板3 上的栓孔11轴线对齐且直径相同设置,固定层8中的生态圈6之间不完全接触,生态圈6 中种植有植物,相邻的上连接板2和下连接板3通过连接栓12活动连接在一起,竖格5竖直横向对齐排列,每个横格1之中设置有4-6个竖格5,每个主体7内部设置有4-6排横格 1,横格1活动设置在主体7内,竖格5活动设置在横格1内。

一种生态护坡修复装置,包括底座14、支杆15、挂钩16和连杆20,其特征在于,底座 14为四边框形设置,底座14面积略大于主体7,支杆15设置于底座14左右两侧,连杆20 分为两部分设置,连杆20中部设置有中轴19,连杆20左端设置有滑轨17,滑轨17中设置有滑轴18,滑轴18将连杆20与支杆15连接在一起,连杆20右端设置有握把21,挂钩16 设置在连杆20下方,挂钩16设置在支杆15内侧,挂钩16下端设置有向上的弯钩,挂钩16 钩在横格1上,握把21上设置有防滑纹。

具体原理:使用时,设置在竖格5中的生态圈6中种植植物,植物从营养层9中吸收养分,当生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将主体7放置在需要防护的边坡上,通过拉动拉环4将底板10 抽出,使得植物能够生长在退圩还湖的边坡上,在本来的营养土的作用下,能够缓解植物更改生长环境时的适应能力,使得植物能够顺利完成过渡期,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同时,可以根据边坡长度和宽度,通过上连接板2和下连接板3的连接作用,使得具有足够数量的主体 7对边坡进行覆盖,保证每一寸边坡都能被防护,同时,在植物大面积死亡的边坡处,将底座14放置在所述主体7上方,将挂钩16钩在所述横格1内,之后转动向下转动握把21,将主体7移出,以便进行更换,从而使得本生态护坡的修复工程也非常简单。

本生态护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便于移动,施工快捷,既提高了生态护坡的工程质量,又节约了养护成本,本生态护坡着眼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和环保生态功能,具有防护的耐久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防护稳定性,不仅结构稳固,减少施工难度和缩短施工时间,同时具有良好的绿化功能,保护了边坡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整体的稳定性,减少水土的流失,保护了环境,不仅绿化程度高,同时节省水资源,避免了浪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