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除臭装置的环保蹲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40111发布日期:2019-07-24 08:57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除臭装置的环保蹲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一种带除臭装置的环保蹲厕。



背景技术:

厕所包括公共厕所和私家厕所,但无论是什么厕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容易产生异味,因此,对厕所进行换气或除臭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除臭装置的环保蹲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带除臭装置的环保厕所,该环保厕所内设有除臭换气系统,该除臭换气系统包括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所述除臭换气系统还包括能够将进风和出风集合于一体的交汇装置,所述交汇装置为四方体型,所述交汇装置包括顶端面、底端面和四周的四个侧面,四周的四个侧面上分别设有进风进口、出风进口、进风出口和出风出口;所述进风进口和进风出口设置于所述交汇装置相对的两个侧面上,所述出风进口和出风出口设置于所述交汇装置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上;所述进风进口和进风出口之间设有多个独立的进风道,所述出风进口和出风出口之间设有多个独立的出风道,所述进风道和出风道上下交叠间隔设置;所述进风通道包括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包括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一端设有与外界连通的进风口,第一进风通道的另一端与交汇装置中的进风进口连通以使进风进入进风道中;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一端与厕所内连通以使进风进入厕所内,第二进风通道的另一端与交汇装置中的进风出口连通以使进风道中的风进入通过第二进风通道进入厕所内;

所述出风通道中设有除臭装置,所述除臭装置包括除臭组件和活性炭过滤装置;所述除臭组件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出风通道中的第一结构层、第二结构层以及由第一结构层和第二结构层构成的腔体,在所述腔体的两侧竖直设有竖向输送管,在所述竖向输送管的竖直方向上设有多个朝向所述腔体中央的喷头以使喷头能够向出风通道中喷送除臭液体或气体;所述活性炭过滤装置包括由金属网构成的圆柱形外壳,该圆柱形外壳内设有与其同轴心的圆柱形内壳,该圆柱形内壳也由金属网状结构构成,所述圆柱形外壳与圆柱形内壳之间形成了环形腔,该环形腔内装有活性炭滤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风通道的进风端与厕所内连通以使厕所内的风进入出风通道中,第一出风通道的出风端与交汇装置的出风进口连通以使出风进入交汇装置中,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进风端与交汇装置中的出风出口连通以使出风进入第二出风通道中,该第二出风通道的出风端与外界连通以使出风排出室外。

进一步地,所述除臭组件设置于第一出风通道中;所述活性炭过滤装置设置于第二出风通道中。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腔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圆柱形外壳相对的两侧设有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对应的两个豁口。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均设有连接挡板,所述连接挡板的一侧与圆柱形内壳的外侧连接,连接挡板的另一侧经过圆柱形外壳上的豁口伸向活性炭过滤装置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腔通过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分割成了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均为半圆形的空腔,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均填充有活性炭滤料。

进一步地,在所述除臭组件的腔体中,位于两侧的两列喷头之间设有能够使风穿过的附着料,所述喷头正对着附着料的左右两侧以使喷头喷出的除臭液或除臭气体能够喷在附着料上。

进一步地,所述附着料的左右两侧也可设置有金属网,使得将附着料固定在由第一结构层、第二结构层和两个金属网构成的空间中。

进一步地,所述附着料前后两侧的第一结构层部分和第二结构层部分为网状结构以使风能够轻易的从除臭组件穿过。

进一步地,所述腔体的底部设有沟槽用于收集掉落下来的除臭液体,所述沟槽的中央设有贯穿第一通风道底部的排液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与外界连通的进风口处设有第一可开合门用来控制外界风的进入或不进入。

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左侧设有第二出风通道,且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平行且相邻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右侧设有第一出风通道,且第二进风通道和第一出风通道平行且相邻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之间设有第二可开合门以使经过出风通道净化的风直接进入进风通道中进行循环再利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出风通道上设有第三可开合门以使出风通道中的风排出外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右侧设有第一设备箱体,该第一设备箱体与第一进风通道平行,且与第一出风通道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左侧设有第二设备箱体,该第二设备箱体与第二进风通道平行,且与第二出风通道位于同一直线上。

所述第二设备箱体内设置有储存罐,所述储存罐通过横向输送管58与竖向输送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顶部或底部设有与第二设备箱体连通的顶部空隙或底部空隙,然后所述横向输送管设置于该顶部空隙或底部空隙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风通道中设有高效的过滤网,该高效的过滤网为含有0.1-0.5μm网孔的过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风通道中设有紫外灯管。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除臭装置的环保蹲厕,该环保蹲厕内的除臭换气系统具有消除有异味空气的作用,该除臭设备的设置巧妙、除臭效果好、节能环保。

活性炭过滤装置具有非常优异的除臭和净化空气效果,使得排到外界的空气更干净,绿色环保。具体地,活性炭过滤装置巧妙的设计为圆柱形的,其滤料在环形腔内,则使得空气可从进风端或第一空腔经过活性炭滤料进入圆柱形内壳内部的中央空腔中,再从中央空腔经过第二空腔中的活性炭滤料排出活性炭过滤装置,相当于双重过滤,过滤效果更好。而且圆柱形的结构,使得与风的接触面积增大,增加滤料效率和效果。而且在活性炭过滤装置中还设置了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连接挡板等,巧妙的将活性炭过滤装置与出风通道结合为一体,并将活性炭过滤装置分为进风端(第一空腔一端)和出风端(第二空腔一端)两部分,使得实用效果和过滤效率更高。

且通过在出风通道的两侧呈竖排设置喷头,使得其出风通道中的风流更彻底的接触,并且通过具体设置喷头的间距能够灵活的操作喷淋效果实现更好的除臭作用。中间附着料的设置能够使除臭液较为均匀的附着在附着料上,相当于除臭液能够较为稳定的在附着料上,不至于使喷头喷出除臭液后,除臭液立马降落,则除臭效果差,除臭液浪费严重,故附着料的设置增加除臭效果,减少除臭液浪费。并能通过沟槽进行有效回收。

此外,该除臭换气系统中的交汇装置与几个可开合门的联合应用,使得本系统还具有自身循环进出风以及与外界交换空气两种作用实现可选择性的节能环保。

此外,该换气系统中的各个部件设置巧妙,整体呈方形,安装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除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交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活性炭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带有滤料和连接挡板的活性炭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第一进风通道2,第二进风通道3,第一出风通道5,第二出风通道6,交汇装置7,第一设备箱体8,第二设备箱体9,纤维过滤网20,金属过滤网21,第一可开合门22,紫外灯管31,第二风机32,底部空隙33,高效的过滤网50,第一风机51,附着料52,喷头53,第一结构层54,第二结构层55,腔体56,竖向输送管57,横向输送管58,储存罐59,第二可开合门60,第三可开合门61,活性炭过滤装置62,出风进口71,进风进口72,出风出口73,进风出口74,进风道75,出风道76,第一空腔620,第二空腔621,圆柱形外壳622,圆柱形内壳623,第一凹槽624,第二凹槽625,连接挡板626,活性炭滤料62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方法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的“左”、“右”等均是相对于附图1而言。

如图1-5所示,一种带除臭装置的环保蹲厕,其包括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所述换气系统还包括能够将进风和出风集合于一体的交汇装置7,所述交汇装置7为四方体型,优选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型;所述交汇装置7包括顶端面、底端面和四周的四个侧面,四周的四个侧面上分别设有进风进口72、出风进口71、进风出口74和出风出口73;所述进风进口72和进风出口74设置于所述交汇装置7相对的两个侧面上,所述出风进口71和出风出口73设置于所述交汇装置7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上;所述进风进口和进风出口之间设有多个独立的进风道75,所述出风进口和出风出口之间设有多个独立的出风道76,所述进风道75和出风道76上下交叠间隔设置。

交汇装置7的设置,不仅能够使进风系统和出风系统以及出风系统与进风系统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缩小面积,且在交汇装置7内的进风道和出风道中可进行进一步的净化,而且在夏天公厕中通常有制冷系统,如空调等,则室内的温度低,则出风中的低温气流能够与进风进行能力交换,实现节能的目的。

所述进风通道包括第一进风通道2和第二进风通道3,所述出风通道包括第一出风通道5和第二出风通道6,所述第一进风通道2的一端(即进风的一端)设有与外界连通的进风口,外界的风能够从外界进入第一进风通道2中,第一进风通道2的另一端(即出风的一端)与交汇装置7中的进风进口72连通以使进风进入进风道75中;所述第二进风通道3的一端(即出风的一端)与厕所内连通以使进风进入厕所内,第二进风通道3的另一端(即进风的一端)与交汇装置7中的进风出口74连通以使进风道75中的风进入通过第二进风通道3进入厕所内。

所述第一出风通道5的进风端与厕所内连通以使厕所内的风进入出风通道中,第一出风通道5的出风端与交汇装置7的出风进口71连通以使出风进入交汇装置7中,所述第二出风通道6的进风端与交汇装置中的出风出口73连通以使出风进入第二出风通道6中,该第二出风通道6的出风端与外界连通以使出风排出室外。

所述出风通道中设有除臭装置,所述除臭装置包括除臭组件和活性炭过滤装置62;所述除臭组件设置于第一出风通道中;所述活性炭过滤装置设置于第二出风通道中。

所述除臭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出风通道5两侧的喷头53用于向第一出风通道中喷送除臭液体或气体。

所述除臭组件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出风通道中的第一结构层54、第二结构层55以及由第一结构层和第二结构层构成的腔体56,在所述腔体的两侧竖直设有竖向输送管57,在所述竖向输送管57的竖直方向上设有多个朝向所述腔体中央的喷头,在所述腔体的中间,即位于两侧的两列喷头之间设有能够使风穿过的附着料52,所述喷头正对着附着料的左右两侧以使喷头喷出的除臭液或除臭气体能够喷在附着料上。所述附着料可为一些沸石、多孔材料、秸秆粉碎成的秸秆颗粒或纸屑碎粒等等。附着料的设置使得除臭液体等能够附着在附着料上,增加除臭效果。

所述附着料前后两侧的第一结构层部分和第二结构层部分为网状结构以使风能够轻易的从除臭组件穿过。

优选地,所述竖向输送管57和喷头所在的腔体56两侧的第一结构层、第二结构层部分为片状不透风结构以使风流只能从附着料处经过而不能从附着料左右两侧通过。

优选地,所述腔体的底部(即第一出风通道5的底部)设有沟槽用于收集掉落下来的除臭液体,所述沟槽的中央设有贯穿第一通风道底部的排液孔,以使沟槽内的除臭液体可通过排液孔排出,该排液孔上设有塞子或盖子,不用时,用塞上塞子或盖子。

优选地,所述竖向输送管与用于存储除臭液体或气体的储存罐59连接,储存罐59可放置在除臭设备内也可放置在除臭设备外,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所述附着料52的左右两侧也可设置有金属网,使得将附着料固定在由第一结构层、第二结构层和两个金属网构成的空间中。

所述第一进风通道2与外界连通的进风口处设有第一可开合门22,用来控制外界风的进入或不进入,即若需要外界的风,则将第一可开合门22打开,则外界的风便可进入第一进风通道2,若关闭第一可开合门22,则外界的风无法进入第一进风通道2。

所述第二出风通道6的出风端上设有第三可开合门61以使出风通道中的风排出外界。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风通道2和第二进风通道3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进风通道2的左侧设有第二出风通道6,且第一进风通道2和第二出风通道6平行且相邻设置。

所述第二进风通道3的右侧设有第一出风通道5,且第二进风通道3和第一出风通道5平行且相邻设置。

优选地,所述所述第一进风通道2和第二出风通道6之间设有第二可开合门60以使经过出风通道净化的风直接进入进风通道中进行循环再利用。当该第二可开合门60打开时,则第二出风通道6中的风通过第二可开合门60进入第一进风通道2,最后再进入第二进风通道3,最终进入厕所内实现循环利用。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风通道2的右侧设有第一设备箱体8,该第一设备箱体8与第一进风通道2平行,且与第一出风通道5位于同一直线上。

所述第二进风通道3的左侧设有第二设备箱体9,该第二设备箱体9与第二进风通道3平行,且与第二出风通道6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设备箱体8和第二设备箱体9可放置一些需要的配件类装置,比如一些线路、控制器类装置或传感器类装置等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而且第一设备箱体8和第二设备箱体9的设置使得整个换气装置成为方型,使用更便利,且其合理利用了换气装置中各个部件的空间位置,几乎没有增加其整体的占用空间。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设备箱体9内设置有储存罐59,所述储存罐59通过横向输送管58与竖向输送管57连通以使除臭液体等从储存罐59经过横向输送管58进入竖向输送管57,最后再从竖向输送管57进入喷头从而通过喷头喷至附着料上。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进风通道3的顶部或底部设有与第二设备箱体9连通的顶部空隙或底部空隙33,然后所述横向输送管58设置于该顶部空隙或底部空隙33中。顶部空隙或底部空隙33可用挡板等与第二进风通道3隔开,也可以不隔开都可以。若横向输送管58设置在顶部空隙,则横向输送管58的一端与储存罐59连通,另一端与竖向输送管57的顶端连通;若设置在底部空隙33中,则横向输送管58的一端与储存罐59连通,另一端与竖向输送管57的底端连通。储存罐59、横向输送管58等的设置充分利用了除臭设备的空间结构,设置巧妙,使用效果好。

优选地,所述除臭组件优选在第一出风通道5中设置两个除臭组件,除臭效果更好。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风通道5中设有高效的过滤网50,该高效的过滤网50为含有0.1-0.5μm网孔的过滤网。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风通道2中设有纤维过滤网20,该纤维过滤网20是由纤维构成的网状结构,纤维包括尼龙等,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该纤维过滤网20上均匀设有多个1-3μm的网眼。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风通道2中设有金属过滤网21,该金属过滤网21上均匀设有多个0.1-0.5μm的网眼。

优选地,所述金属过滤网21位于纤维过滤网20的下游,即下风口,即外界进来的风先经过纤维过滤网20,再经过金属过滤网21。

优选地,所述第二可开合门60设置于金属过滤网21的下游,即从第二可开合门60进入第一进风通道2中的风不需要经过金属过滤网21和纤维过滤网20,便可直接进入交汇装置7中,则在不影响净化的情况下,减小了金属过滤网21位于纤维过滤网20的被使用率,增加其寿命。

优选地,活性炭过滤装置62设置于第二可开合门60或第三可开合门61的上风端或上游端,故风穿过活性炭过滤装置62后才可进入第二可开合门60或第三可开合门61中。所述活性炭过滤装置62内设有活性炭滤料,风在经过活性炭滤料边使其进行净化。

具体地,所述活性炭过滤装置62包括由金属网构成的圆柱形外壳622,该圆柱形外壳内设有与其同轴心的圆柱形内壳623,该圆柱形内壳也由金属网状结构构成,所述圆柱形外壳与圆柱形内壳之间形成了环形腔,该环形腔内装有活性炭滤料627。网状的结构制成使得不会影响风的通入,使风能够方便的达到活性炭滤料处,并经过活性炭滤料的净化再排出活性炭过滤装置62。

优选地,所述环形腔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凹槽624和第二凹槽625,即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对于圆柱形外壳或圆柱形内壳的轴心对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设置使得在圆柱形外壳对应的两侧设有两个豁口。

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均设有连接挡板626,所述连接挡板的一侧与圆柱形内壳的外侧连接,连接挡板的另一侧经过圆柱形外壳上的豁口伸向活性炭过滤装置62的外侧。环形腔两侧的两个连接挡板的设置使得连接挡板将环形腔分成了两个半圆形的空腔,即第一空腔620和第二空腔621,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均填充有活性炭滤料。则在使用时,两侧的两个连接挡板的外侧与第二出风通道6的两侧连接,则风只能从一个半圆形的空腔进入活性炭过滤装置62,再从另一个半圆形的空腔出去,即如图3所示,风从第一空腔620进活性炭过滤装置62,再从第二空腔621出来,实现了净化。

所述第二进风通道3中设有紫外灯管31或光触媒,紫外灯或光触媒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臭味,若为光触媒可选择纳米二氧化钛作为催化剂,具体根据现有技术中的光触媒来进行设置。

优选地,在第一出风通道5的进风端设有能够将厕所中的空气抽入第一进风通道中的第一风机51;所述第二进风通道3的出风端设有能够将进风通道中的风出入厕所内的第二风机32。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厕所内的异味很小,则通过出风系统和进风系统中的处理装置(如除臭组件、过滤网、紫外灯、活性炭滤料等)可实现比较彻底的消除异味,则通过打开第二可开合门,并关闭第一可开合门和第三可开合门实现气流的循环利用,则避免了与外界的热交换,实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即若夏天,则厕所内会有制冷系统,不与外界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则不会增加制冷系统的负担,若为冬天,则避免了厕所内的热空气与外界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减小了室内制热系统的负担或避免了厕所由于热交换而降低温度的现象,总体实现节能环保以及有效保持室内温度的效果。

如果厕所异味大,则可通过关闭第二可开合门,打开第一可开合门和第三可开合门,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实现将外界的干净空气抽入厕所内,而厕所的有异味空气经过出风通道的处理排出外界,既能消除厕所内的异味,出风通道处理后又能减若排入外界气流的异味,减小外界负担。而且通过使用交汇装置,还可将出风与进风之间的能量进行交换,进一步实现节能环保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一些设备或装置,如无特别说明,均为现有技术中的结构或装置,如活性炭滤料、风机等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该除臭换气系统可设置在厕所内的任意地方,也可设置在墙壁上,若第一进风通道2和第二出风通道6与外界距离较远,则可连接相应的管道,塑料管或金属管等等,使其与外界连通。具体根据实际需要具体设定。

除臭液体可为市场上购买的除臭液,然后将市售的除臭液(如配方为椰子油皂40/g、苹果酸10/g、薄荷香精0.5/g、肉桂油5/g、叶绿素0.5/g等的市售厕所除臭液)按说明书比例与水进行配比,然后存储在储存罐59中,最后喷在附着料上,当风流经过附着料时,边会与除臭液接触,实现除臭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